1. 首页 > 娱乐生活

藏霞古洞

藏霞洞建于密林幽谷之中,藏霞的命名,据说是因为天空中的云霞飘到这里便很少流动,且经久不散,故此称为“藏霞

藏霞古洞

藏霞洞是一座先于飞霞洞数十年的洞观,据记载,藏霞洞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相传当时湖北祖师陈复始云游到此地,十分欣赏这块“金龟背上有形迹,仙鹤回头两相抱”的地方,原来由清远人林法善法师集资动工兴建,至同治九年竣工,总建筑面积为1.3万多平方米

庙里主殿瓦上的那颗瑶珠,与前面的螺星岭峰尖以及殿后山上的一座天然石佛正好0成一线,独具匠心院中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名花玉堂春,是明代皇帝赐种,十分稀贵,值得一看。

藏霞洞时常在上午和黄昏时分,庙宇空屋便深藏于虚无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站在藏霞古洞的大门,看到的是道教的王灵官的神像。[他后面两边各有一颗百年树龄的桂花树每逢深秋花季,这里挂满金黄色的桂花,而且香飘四溢,里面还供奉有道教的神仙吕洞宾前面还有道教中的柳、樟、榆三位神仙,故叫“三仙宝殿站在三仙宝殿前放眼四周,左是狮山,右是象山,对面是螺星岭。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藏霞古洞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寻幽访古| 水口寺云霞古刹、柳家洞摩崖造像,这里神秘尽藏!

水口寺云霞古刹牌坊名闻遐迩,

柳家洞摩崖造像久负盛名。

近日,

笔者慕名前往内市中区伏龙镇,

寻访藏匿在山野的文物古迹。

意外收获——柳氏家族墓牌坊

踱步田间

到达伏龙镇,跋涉于山间田野。在当地青年柳从刚的带领下,穿过一片齐腰深的草丛,发现一座古朴的石牌坊,这是当地柳氏家族的祖墓牌坊。这令笔者有些意外,没想到此行还另有收获。

墓牌坊

此牌坊的高和宽大致4米和6米,六柱一门三重檐,檐和柱损毁风化较为严重,但文字和图案还比较清楚。正面匾额及下面墙体左右两边分别刻有“禅开后裔”和“源远”、“流长”等字,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左联中有“后裔昌”字样,这些文字无不蕴含着家族兴旺的愿景。

有意思的是,背面墙体上刻有“柳氏派衍”等族谱信息,柳从刚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字辈排行,第二十四世,于是连忙拿出手机拍了下来。除文字外,牌坊上还刻有麒麟、蝙蝠、鹿等象征福寿平安、富贵吉祥的动物浮雕,活灵活现。

从牌坊背面坊额上的文字看,牌坊建于道光三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墓牌坊鹿雕

柳家祠堂遗址就在牌坊正前方的山脚下,只是早已面貌全非,建成了农家住宅,如今,这农家住宅也是人去房空,废弃有些时日了。

明代石刻——柳家洞摩崖造像

白鹭翩翩

下了山,对直通过一片平缓开阔的田地,在一排茂密的竹林后面,便是柳家洞了。当崖壁上雕刻的“柳家洞”三字出现在眼前时,笔者心情略略有些激动。放眼望去,就能看见前面有一个半月状的岩洞。走至近前,粗略估量,岩洞大致二十来米长,约3米高。

洞外,面朝山洞端坐三尊佛像,其中一尊大腹便便,满面笑容,十分和善的样子;一尊背对山洞盘腿而坐,头戴五佛冠,身披红袈裟,两手仰放腹前,一副打坐禅思之状。

摩崖造像

洞内,则供奉着六尊佛像,骑狮兽坐莲台,或执如意,或托宝塔,或持净瓶。这些佛像并非原出柳家洞,从材料看,为水泥塑造;从做工看,也比较粗糙,应该是为满足更多信众求神拜佛的需要而设。真正令人赞叹的,是柳家洞石壁上的摩崖造像群。

此摩崖造像凿于明代,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目前是内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造像

站在洞外,抬头仰望,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密密麻麻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像近200尊,形态各异,绝大多数整齐排列于上下五层高30厘米左右的窟龛之内,好像齐聚于此参加一场盛会,场景颇为壮观。造像大都宁静端坐,袈裟贴身,袒胸露肩,体态丰腴。虽因风化严重,面部模糊,但形体线条圆润优美。

与柳家洞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一汪潭水,当地人称之为“龙凼” ,悬空的岩石沿上有水“滴答”落下,在洞穴中带着回响,使此处愈发显得寂静。据住在附近的村民讲,水多的时候,形成瀑布,好看得很!潭中卧有一巨石,传说是龙尾扇出来的,这大概就是“龙凼”名称的由来了。

省级文物——云霞古刹牌坊

沿着伏龙镇至龙门镇的公路,前往第二个目的地——水口寺牌坊。

走了不到20分钟,经当地村民指点,刚进村口不远,远远就看见一座牌坊面向公路巍然屹立在山脚之下。

云霞古刹牌坊

走近一看,正面匾额上“云霞古刹”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牌坊果然不同凡响!造型端庄,工艺精湛,内容十分丰富,让笔者惊叹不已。在牌坊右前方,立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碑刻。

精美雕刻

“云霞古刹”牌坊的格式为四柱三门三重檐,宽足足7米,高8米左右,高大气派,仅门柱就有六七十厘米宽,每根柱子下均安放配有石墩底座的猛兽石雕,正反两面各一个,既展现了牌坊的威仪,又作为夹杆石,增强了牌坊的风荷载,起到了稳固牌坊的作用。整个牌坊共有8个夹杆石,居中的4个为石狮,连底座有2米多高,威风凛凛;两边4个为石象,形象逼真,连底座也有一米七八。因山上曾建有水口寺寺庙,所以此牌坊从用意上讲为山门牌坊。

象雕

通往山上的石阶,长满厚厚的苔藓和长长的藤蔓,六棵香樟树耸立在山道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山藏古刹的意境。遗憾的是,古刹早已不复存在。

狮雕

虽然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庙宇,但幸运的是,云霞古刹牌坊上刻记的诗文还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古刹的风光和静谧。“一峰顿起一峰排,野寺丛林豁处开。漠漠平田将绿绕,迢迢远树送青来。”既点明了古寺的地理位置,也勾勒出了寺庙开阔的视野;“青松翠柏环其旁,乱山乱水归收藏。”既表现了寺庙苍翠郁绿的环境,又抒发了登临寺庙,四周山水尽收眼底的慨叹;“访胜寻幽到梵宫,一声清磬小桥东。云迷水口春光寂,霞染山腰落照红。”不仅抒写了寺庙钟声的悠远,更表现了古刹的幽静,同时,通过浮云雾霭、夕阳落霞,描绘出山与寺的旖旎风光。而“四面青山迎客笑,两行白鹭破烟还”的诗句则以色调和动静的比照,把游人置身其间的轻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体上看,云霞古刹牌坊气势恢弘。细细端详,在牌坊上,无论诗文楹联题字,还是人物戏剧故事;无论梅兰竹菊等植物,还是马匹龙凤等动物;无论八仙观音等各路神仙,还是姜尚关羽等文臣武将;无论达官显贵衙役士卒,还是平民百姓杂役劳工;无论官轿罗盖铠甲头冠,还是山路桥梁栏杆流水,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节清晰。从雕刻手法来讲,无论浮雕还是镂空雕,工艺都极其精湛。从书法艺术来讲,无论行楷,皆功力到位,字体优美。慢慢欣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不仅如此,云霞古刹牌坊在设计上还考虑了排水功能,在三道门的门框上明显可见出水口和排水槽,真可谓细致周到。

花映牌坊

从云霞古刹牌坊修建的时间看,是清道光二十四年,距今已有173年历史,虽历经漫长岁月,依然保存完整。

驻足牌坊前,观看良久,离开时再回首,空旷的田野上,盛开的油菜花把云霞古刹牌坊映衬得更加壮丽。

相关阅读:

赞是一种鼓励 |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下面点赞哦~

2020年中国广东春游:东山书院,韶关三影塔,陈家祠,藏霞古洞

清远藏霞古洞

藏霞古洞位于清城区清远峡东段北禺的伯公坑内。此处前临北江,后扦天峰,右冈鹤翥,左岭龟螭,层林叠翠,成为密林幽谷。从江面或幽谷中升起的雾霭和飞霞洞“飞”来的云霞,在这里受阻,积聚难散,形成静态的霞雾,因名“藏霞”。洞内现存清代以来碑刻8通,摩崖石刻6题,诗赋14篇,楹联33首。2008年11月18日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梅州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城区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门楼为硬山式屋顶正中屋脊左右飞翘,前檐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书院为“三进二横”布局,由门堂、中堂、魁星阁等组成:门堂面阔、进深各三间,中堂面阔、进深各三间,魁星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左右书房(也作斋舍)各一列,整个书院内部的布局以后面的魁星阁为轴线,两边对称,井然有序;主体堂屋一层,左右横屋二层,后面“魁星阁”三层,高低错落有致。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风格,是梅州保存最真实最完整的唯一古老书院。

韶关三影塔

三影塔(又称延祥寺塔),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原是延祥寺内建筑,寺久毁。该塔六角九层,通高50.2米,为楼阁式空腔砖塔。塔每层设飞檐,檐上有回廊环绕,塔内环置阶梯与平座相连。塔首层绕以副阶。该塔历代均有修葺。1981年由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全塔进行修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影塔于2016年重修,2017年重新对公众开放,是南雄较为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匾额题陈氏书院),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

湖水下藏着古城堡?贵州一村落发现藏宝洞汉墓群古哨所

  藏宝洞里的财宝要用书包背。常有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到这里来寻宝。藏宝洞里到处被挖得底朝天,大大小小的掘宝坑比比皆是。

山上的古哨所是谁修建的?曾经的古城堡今何在?古老的汉墓群是怎么来的?记者近日邀请有关专家一起探访了贵州贵阳清镇市红枫湖镇红枫湖畔的芦荻哨村。

红枫湖畔古老而神秘的芦荻哨村。

“嫁娘坡”上的古哨所

芦荻哨,因一座古哨所而得名。芦荻哨古哨所,就在芦荻哨村内的一座山上,这座山现名叫“嫁娘坡”。

问起这座古哨所的来历,村内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为了弄个明白,记者请教了世居当地、现年76岁的退休老教师杨序齿老人。杨序齿老人多年来专注收集当地古文化资料,据他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时,“嫁娘坡”山顶上还保留有一座烽火台哨所遗迹,烽火台是由石块垒砌基础,然后再在石基上用土筑起一个土堡即成烽火台,有军情时即在土堡内燃放烟火传递情报。不过,烽火台遗迹早已泯灭。

据《贵州通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朝廷设立贵阳以西的威清卫(治今清镇市)、平坝卫(治今平坝区)、普定卫等“上六卫”。如今,在芦荻哨周边,还留下右二、右七、中八、黑泥哨、滴澄关等具有屯兵特色的地名。

是谁在这里设置了这处哨所?建哨所是为了防御谁?据《贵州通史》记载,由于贵州地处要冲,明朝“开一线以通云南”,朝廷在贵州设置的卫所密集程度很高,目的是巩固云南边防,所以卫所密集,说明其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贵州通史》史料记载,杨序齿老人推断,芦荻哨烽火台应属于明代屯兵驻防时期留下的遗迹。但这一推论还需史学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龙家老宅上的窗户样式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沉睡水底的古城堡

芦荻哨,曾经是一座古城堡。

不过,如今它已经沉睡在红枫湖水底,而且鲜为人知。据杨序齿老人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芦荻哨古城堡遗迹尚存,各种功能还在发挥作用。

“当时还存在几百米的古城墙,人们仍然在城门洞处进进出出。城墙内叫中街,城墙外叫上街、下街。”杨序齿说,城外四周分布有驿站、驿道、黑神庙、四合院、碉楼、哨所、戏楼、私学、梁氏祠堂、军营、石砌民房等等。

城堡外为什么会有黑神庙? 根据我省文史专家唐莫尧在《贵州文史论考》中的考证,黑神庙即忠烈祠、忠烈宫。所供“黑神”为唐朝名将南霁云,南霁云祠即贵州百姓俗称的黑神庙。因南霁云之子南承嗣曾任贵州清江太守,巡行牂牁、夜郎间,多善政,得民爱戴。百姓欲为其立祠奉祀,其辞不肯受,百姓改立其父南霁云庙奉祀之。旧时贵州多黑神庙来由于此,以致“几乎无处无之”,尤其是贵阳周边甚多,仅修文就有5处,息烽小寨坝镇也有,今贵阳中华南路忠烈宫即为南霁云祠。

但清镇市文化学者熊康初步研究,芦荻哨古城堡所供奉的“黑神”,有可能为三国时期西南名将孟获。如今,在芦荻哨境内,还保留有多处山王庙、土地庙等,说明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供奉庙宇的传统习俗。

杨序齿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座古城堡还被设立为当时的芦荻哨乡公所,城内外的一些建筑设施还被用为办学、粮仓等,一些建筑物被拆卸作他用。大约在1958年修建红枫湖时,这座古城堡便沉睡到红枫湖水底。

有的山洞洞口呈现眼睛形状。

记者在湖岸边一户人家院坝堡坎上看到,还有一小段城墙尚存,其中一块砌石上还刻有“牧场山”三字。这一带就是芦荻哨古城堡的遗址,现在在水面上还能看到一段若隐若现的弧形陆地,那就是芦荻哨古城堡的古城墙。

据《贵州通史》记载,根据贵州当时的战略地位,明代设立的卫所大多分布在驿道干线上,星罗棋布,控扼要津。而且每个卫所屯兵多达五六千人,并以卫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军屯、民屯、商屯等许多屯堡。

据熊康研究,芦荻哨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的军营,是威清卫通往平坝卫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到明末清初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军屯、民屯、商屯聚集地。清同治年间芦荻哨古城建成,有城门三座,城墙高数米,是当时清镇县城的前沿屏障。

古老的五朝古墓群

芦荻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宝地。在贵州发现汉墓的地方为数不多。而在芦荻哨村,却有一个汉墓群,这在60年前曾轰动考古界。

1959年,考古专家在芦荻哨一个叫新新桥的地方,发现一个汉墓群,有汉墓数十座,发掘出西汉陪葬品若干。其中有一件西汉黑漆朱绘夔龙海潮纹盘漆器尤为珍贵,该漆器为盛食器,高4.1厘米,口径27.2厘米,底径19.2厘米。

漆器背面有针刻隶书铭文:“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与髹彤画紵黄扣钣盘……”61字。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对研究当时的髹漆工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相关考古资料记载,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间,考古专家在清镇、平坝交界处的芦荻哨、新新桥、牧马场、土门寨等地发现了约300座古墓,时代自汉至宋,其中汉墓约占26%,三国-南朝墓约占13%。墓中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兵器等。

红枫湖畔这个地方据说水下淹没了一座老城。

据相关考古资料记载,芦荻哨还有一处宋墓群,位于清镇、平坝交界处的芦荻哨、下山口、新新桥、冷坝、牧马场和土门寨一带,共有宋墓91座。通过芦荻哨一带发现的汉墓群、三国墓群、南朝墓群、宋墓群、明墓群可以看出,自汉代以来,当地各族文化共存,并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包容、和谐。

记者在发掘汉墓群的新新桥处看到,汉墓发掘遗址如今已被湖水淹没。

芦荻哨一带汉墓群、三国墓群、南朝墓群、宋墓群、明墓群为何如此之多?它们为何大量集中存在于这一带?是当时这里居住着什么势力集团?或者是居住着什么名门望族?这些都有待专家考证。

神秘的“藏宝洞”

7口水井自然分布呈七星北斗阵,山水田园自然分布呈八卦阵图,这使得芦荻哨这块土地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神奇的“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里还有多处神秘的“藏宝洞”。洞里的财宝要用书包背,还有外地人常到这里来寻宝。这就是芦荻哨4个藏宝洞神秘莫测的魅力所在!

芦荻哨村周围的部分建筑还保留有老城墙。

在芦荻哨一座无名山下,有一栋已经破烂不堪的木结构古屋,这就是当地大家族龙氏留下的清代祖屋。当地盛传屋后有个山间溶洞叫凉风洞,这个洞就是古代望族龙氏的藏宝洞。

记者一行经过龙氏祖屋绕道屋后半山腰看到,山腰有一个溶洞,洞口数米高,洞门口有一道青条石砌筑的石墙。翻越石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洞厅,四周石壁上发出片片荧光,荧光如铜锈色,地面上堆满了蝙蝠屎。

洞厅地面、岩壁下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或陈旧或新鲜的挖坑,连岩壁上的槽缝都存有工具抠刨过的痕迹。“这些坑就是寻宝人留下的痕迹。”熊康说。

点亮手机电筒,穿过几道只容得下一人弓身钻过的隘口,行进约百来米即走穿凉风洞,沿途满是历历处处的掘宝坑,洞内凉风习习,洞壁钟乳石、石幔等溶洞奇观保存完好。

走出洞来,站在凉风洞后洞往后山顶望去,发现高约50米处还有一溶洞,洞口外观如人的眼帘。

记者一行持木棒打开山上密布的荆棘,一边开路一边往山上爬,爬了约五六十米高处即到“眼帘洞”门口。只见洞口砌筑有一道石墙,但条石并非就地取材的青石,而是不知从哪里运过来、也不知怎么搬上来的黄砂石。

洞内是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大厅,此洞并非穿洞,但四周存在三个耳洞,耳洞口有建筑工事痕迹,洞中央有一座外形似陀螺的钟乳石。在洞内发现多枚金属片、瓷片、陶片、枪栓等物,地面上、岩壁上也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掘宝坑。

记者走访时,今年39岁的村民龙文刚告诉记者,小时候胆子大,曾邀约几个同伴去探洞,他们在凉风洞、“眼帘洞”内发现,洞壁下、岩缝里、石槽里到处放有钱币。“我们直接是一摞一摞地将钱币搂起来放在书包里背出来,有一个同伴还在‘眼帘洞’里的‘陀螺石’上捡到一个金娃娃。”

芦荻哨村周围的山洞有着明显的人类活动痕迹,墙壁上的荧光物质据说是蝙蝠尿。

龙文刚说,他们捡到这些钱币后,也不知道是什么稀奇物,就和同伴们一起把钱币当小石块一样打“飘飘石”玩,大量钱币就这样被打“飘飘石”打完了。不过,龙文刚至今还保存有4枚钱币,包含一枚崇祯通宝、一枚嘉庆通宝、一枚民国银币、一枚四川铜币。

据村民庞忠平介绍,在小寨后山上还有两个“藏宝洞”,一个叫高洞,一个叫岩鹰洞,洞里有能容上千人的洞厅和暗河。曾发现破碗、尸骨、火堆、水槽、弹壳等。但如今这两个洞均被淤泥封门已不能入。

芦荻哨的4个“藏宝洞”,也被人们叫作“躲匪洞”。因为当地一直流传很多藏宝传闻,还有洞里发现的那些历朝历代、不同地区使用的钱币,常常吸引着不少外地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到这里来寻宝。是什么人在洞里藏过宝?又是哪些人曾在这里打打杀杀?这些都是谜。

芦荻哨是古驿道交通要津?

据了解,清镇市地处关隘要津,自古就是湘黔滇驿道贵阳到云南的必经之地,历来兵家必争。据当地现年76岁的靳秀全老人介绍,在芦荻哨小寨一带,数十年前还存在几段古驿道遗迹,路上的石板被踩得溜滑,如今这些驿道已被后来修建的混凝土路面掩盖。

据《贵州通史》记载,明朝廷曾以贵阳为中心,设有湘黔、滇黔、川黔、桂黔四条驿道。其中,滇黔驿道自贵州驿(今贵阳市区)起,西经威清驿(今清镇市)、平坝驿、普利驿(今安顺市)等一路往西至昆明。

这些驿站具有调兵遣将、行军作战、粮秣运输、情报通达、物资流通、商旅往来等功能,兼具军事、交通、邮传、接待、商业等功能,是国家完整的水陆交通命脉。

据熊康推断,芦荻哨一带所留下的古哨所、古城堡、古驿道等遗迹表明,芦荻哨极有可能就是古代的滇黔驿道必经之重镇。驿道的走向大致为贵阳、黑泥哨、清镇城区、滴澄关、芦荻哨、平坝,一直往西行进。

如今,清镇黑泥哨还遗留下一段驿道和一道牌坊等遗迹,即茶马古道黑泥哨段和巾帼流芳牌坊。驿道为明代湖南经贵阳达水西(今毕节市一带)至云南的交通要道。

在一些村民家中找到的古老钱币。

但芦荻哨是否为古驿道交通要津重镇,还需专家进一步考证。当地群众希望有关文史专家,对芦荻哨村存在的古哨所、古城堡、古墓群、古驿道、藏宝洞等遗迹,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考察论证,早日揭开芦荻哨层层神秘的面纱,给世人一个真相。

(原标题:红枫湖水下藏着古城堡?清镇市一村落曾发现藏宝洞汉墓群古哨所,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待专家破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7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