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岔河口遗址

岔河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浑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台地上,东、南、西三面濒临河流。1997—1998年进行发掘。遗址主体处于台地顶端,见有半地穴式房址、坑穴和陶窑等遗迹,为一圜状壕沟围绕,面积近6万平方米。

中文名:岔河口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

岔河口遗址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Ⅰ-15

河湟遗址‖古城寻踪(附:下川口村落全貌视频)

图文编辑:“允吾梨花”梁增寿

下川口在两省三县(区)的地理位置

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质地貌非常特殊。东、北两面和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隔河相望,正南方向以“骆驼山”为界,此山以南是甘肃永靖县地界,西靠本县隆治乡,东、北面倚西宁海东几县的母亲河——湟水河。东、北面的湟水河与南面的隆治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二龙戏珠”之势,下川口村就好比是两条巨龙守护的一颗明珠,也是青海省海拨最低点,最低处本村的下东川社只有1650米。允吾宝塔

从青海东面进入下川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垣高台上那五个醒目的大字,“青海第一村”和那座高耸如云的白塔。

说起这座白塔的建造还真有点来历:二零零八年夏, 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女士乘坐一辆小车,从内地沿“京藏高速”返回西宁,途径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新庄村时,抬眼一看,前面有座村庄,山顶之上有片平台,山下大片农田内各种梨树、苹果树等其它树木郁绿成荫,还有成块的桃树林加杂在其中,散发着勃勃生机,特别引人注目。 看到这一副副美妙的画卷,宋秀岩省长随意向同车的随行人员问了一句,前面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省?同行人员晓有兴趣回答道:这个是我们青海民和县最东边的一个村庄叫:下川口村。现在这个村上铁路公路修通以后,进入青海和民和县的好多车辆都在此村经入青海境内,所以,当地的文人墨客给这个村庄起了雅称,叫:“青海第一村”(以前所有进入青海的车辆在民和川口享堂村入青进藏是必经之路, 历史上也被称为“青海第一村”)。 顿时,宋秀岩省长对此事有了特殊的兴趣。 片刻功夫,车辆也很快进入民和川口镇境内,同行人员又说:这里叫上川口,因地理位置处在巴州沟口,和下川口隆治沟口,上下相呼应。 回宁后宋秀岩脑中就构思了一个想法,要在这两个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方各修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塔。 这座由纯花纲岩石制作的宝塔,终于在二零零九年秋季修建完成,并且在下川口古垣高台靠东面的山坡上用白色大磁砖镶嵌了五个大字,即:“ 青海第一村 ”。

这座塔自修建之日起至今无名,又因建在原“金城郡.允吾县”的古城墙基之上,所以,被本文作者命名为“允吾(yanya)宝塔”。【金城郡】遗址古城墙

这段古城墙是“金城郡”仅存的一段,长约十多米,宽约三到五米不等,呈三角形状,高二.五米至三米。靠北面城墙因千百年来湟水河由于河水不断冲刷,导致河床持续下降,产生大面积的滑坡,将临北一面城墙滑入湟水河中,其余部分城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下川口旱垣上三级电灌建成,垣上一千多亩旱田变为水浇地。又从省外引进大量苹果树苗进行种植栽培,也将大部分残存的城墙挖去充当肥料,剩余的部分墙基全部被平整为土地。下川口的交通状况

下川口村地处甘青交接之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东去兰州,及内地各省,西进“高原夏都”西宁,“雪域西藏”和北上“西域新疆”的必经之路和咽喉要塞之地,属青海东部之门户。兰青铁路双线,京藏高速,兰新高铁,民小高等级公路和川总乡镇道路都从这里经过。作者还有一篇关于下川口村交通现状的文章,标题:《湟水河上十一条巨龙横卧的村庄——下川口村》这里面详细的记述了下川口村每座大桥的修建历史和交通概况。兰新高铁下川口湟水河特大桥

晨曦中的兰新高铁湟水河特大桥

下川口的气候和特产

民和下川口村属大陆温热带干燥性气候,光照充沛,降雨量适中,物产丰富,盛产多种蔬菜瓜果,自古以来就有着“瓜果之乡”之美称。八十年代初,本地出产的“红香蕉”苹果,因个大,色艳,含糖量高,被省上推送参加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并荣获银奖。下川口村当时普遍种植一种从国外引进的一新品种西瓜,俗称“意大利棒子瓜”,曾远销东北“冰城”哈尔滨,受到东北人民的喜爱。本地还出产一种名为“大红袍”的桃子,因肉质肥厚,耐运输等特点,曾经销往“华中重镇”武汉和新疆乌鲁木齐市。也曾在此桃子的原故乡山西省洪洞县,做为贡品,敬献给清朝皇帝。从此下川口村各种品牌的水果和旱砂地西瓜名声大振,并畅销大西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下川口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量种植桃树、苹果、梨等树,在短短的几年内,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后来越种越多,每年四至五月份,老水地和垣上的几千亩田地被粉红色的桃花和洁白如雪的梨花所覆盖, 成为青海省东部的一处人为的自然景观。 届时,有甘青两省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桃树鼎盛时期,也曾被称“万亩桃园”,成为青海省著名的一大旅游品牌。

此图由甘青两省摄影爱好者,二零一三年四月“桃花节”期间拍摄于下川口桃花源景区。

特别提示:

各位网友及广大观众, 请注意! 不要强行对号入座。下川口村昔日里瓜果飘香,招蜂引蝶,引得路人驻足观望的繁华景象成为过去。如今的现状是,到处死树遍地,满目疮伤和惨不忍睹的景象。往日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已经不复存在。这几年,下川口村成为无瓜、无果、无蔬菜的现状。也由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遭人为砍伐, 几百年前祖先们所栽的梨树、杏树等等已所剩无几,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田收入和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进入城隍庙的必经通道“迎仙桥”

下川口“金城郡.允吾县”城隍庙

据考证,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开始置“允吾县”隶属于“金城郡”。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后改为“龙支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至420年)又改为“允吾县”,到北魏(公元386年至534年)废之,隋代在“允吾县”旧址设“广武县”,唐朝初年迁“广武县”至甘青永登,复设“允吾县”,到唐武德二年(公元60年)废止,然后在“允吾县”(今下川口)旧址重设“龙支县”。所以,历史上流传的文本很多。说是“允吾县”在永登,兰州榆中,民和古鄯等等,不管历史怎么变迁, 迁来迁去,最准确的资料显示“允吾县”始终在今下川口。

另据《民和县志》记载,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允吾应读为:yny(沿牙)。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都把允吾二字读为(铅牙),这个有误。允吾当时为古羌语名字中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到清朝年间才改为下川口,也和民和县城的所在地上川口一样,同处在湟水河与巴州河及隆治沟口,才加了个“口”字。从此以后就有了上川口和下川口地名之说。

“允吾古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遗址在下川口以北的旱垣高台上,现只有竞存的古城墙一段(因年代已久,面积无法考证),新建的有白塔一座,其它的如汉代古墓遗址早已消失殆尽。新城即:现在下川口村民所居住整个村落的西南方(今上墙门至水城门之间),呈不规则长方形。先后共筑了两座城,先筑的叫:“大城”因面积比较大(城中心是下川口民国小学,即现在的“马王殿”)一带),因城内人口逐渐增多,又在城的东北面又后筑了一座,叫“尕城”,和原来的“大城”连为一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设了四个城门。古代通过“允吾古城”的行人和商队都从南门、北门才能通行。东门也叫“水城门”和“上城门”是城内大部分居民从隆治河挑取生活用水和去农田水地的必经之路。古城“西门”,也是靠大山的一面,基本上是城内死了人以后,从这个门抬出去的。这样前后所筑的两座城加起来,长度大约380米X宽120米不等。总面积约45600平方米。另外,在下川口中学下面正东方有瓦窑一座, 据说,这两座古城建筑上所用的青砖都是这座瓦窑和下川口村上西川社的瓦窑上烧制的,上西川现有被国家文物局“设立的“瓦窑台遗址” 石碑一块 (民小公路南侧)。只可惜,这些古遗址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古城人口的逐渐增多,早已毁坏,并且荡然无存, 现在只成了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而易。

一九七三年六、七月份,下川口村七社村民在“允吾古城”以西北方向的农田地里浇水时,忽然发现有大量水流直入地下,洞口处用大块青砖铺成, 这个洞被人为挖开的,立即报到大队部,然后一级级上报,最后,青海省文物局派专职人员来民和,县上文物保护部门派人参加,村上安排民兵现场把守。在金城郡古城附近,共同发掘下川口汉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铜钱,铜饰件,铜制摇钱树一棵,陶狗,陶鸡,陶罐和一对儿童骨骼(陪葬的童男女)等文物,并有两扇巨大的石门(此墓不知何年已盗,经确认,墓内墙角上方有洞之处有一副盗墓者缩成一团的成人骨骸一副,里面其它珍贵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所有出土文物包括两扇巨大的石门都省上拉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在全国迅速蔓延。最后,这座汉代古墓中竞存的所有青砖全部被村上拆下来,用做修建“下川口村知识青年点”房屋之用。

下川口村落全貌(手机拍摄)

本文作者简介与近照

本文系原创作品,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来源:允吾梨花

▋编辑:民和在线

张家口考古新发现!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3个文化层

近日,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发现,距今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新发现3个文化层,把上古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增加至15个,时代延伸距今120万年左右,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序列,证明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演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据了解,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500米处的马圈沟南端。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92年。199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发现第一文化层,时代为距今155万年。2001年至2005年、2014年、2016年连续进行发掘,到目前,在马圈沟剖面已确认12个文化层。

遗址是目前泥河湾盆地内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时代延伸至距今120万年左右,完整的早更新世的文化序列,在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有效地证明了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演化的连续性。

(即通客户端 张家口台记者 安永越)

河姆渡遗址百度旅游 河姆渡遗址有哪些景点

一、河姆渡遗址有哪些景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其中遗址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

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出土的绑柄骨耜,长18厘米、刃宽9.8厘米,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条捆绑。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桨,桨叶长27.8厘米、厚2厘米、柄宽3.5厘米、残长62厘米,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

二、河姆渡遗址有哪些景点名称

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层约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层约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层约5500—5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小山坡旱扇形分形,很有规律。是幢干栏式的建筑一一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约有数间,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该建筑是用一排排桩木打人土中为屋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约一米高;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2.6米左右高的后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用榫卯结点屋顶则是采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有以下几点不同:

1.二者种植的农作物及主要食品不同,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则是种植水稻的。

2.二者生活区域不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3.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而河姆渡人则不会。

4.半坡人的食物种类很丰富,而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5.工具方面的使用情况不同,半坡人比河姆渡人要更先进一些,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区域的不同,就地取材可使用的工具受限,以及环境及其气候、温度、水等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且二者所处的时代也不完全相同。

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

三、河姆渡遗址周边景点

余姚较有名旅游景点有河姆渡遗址,天下玉苑,四明湖和白水冲瀑布,梁弄红色旅游景点,丹山赤水以及四明山森林公园等等;各地多处漂流景点;以及每个时节的旅游节,以水果为主打,有樱桃节,葡萄节,杨梅节等,六月下旬是甲天下的余姚杨梅采摘季节,可考虑;最后,如果你是个文化类旅游者,可以移步余姚四先贤相关景区,特别是王阳明故居及讲学处。

河姆渡文化,是宁波的文明源头,更在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中国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确立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摇篮的崭新史观。

河姆渡文化谱系的遗址还有:

河姆渡文化谱系遗址

鲻山遗址

塔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

傅家山遗址

鱼山·乌龟山遗址

1、鲻山遗址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汇头村西岙自然村鲻山东南麓,地处姚江谷地,背靠海拔仅 8 米的鲻山,与北部的丘陵山地分离。遗址面积约 6 万平方米。

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1996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厦门大学1994级考古专业实习进行了发掘。发掘区域位于鲻山的东南角,是遗址 的中心部位,共揭露面积306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米,遗迹丰富,包括墓葬、灰坑、水井等,在第八层下还发现了连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存。出土大量陶器、 石器、木器以及骨、角、牙器等遗物。陶器以夹炭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陶很少。器型主要有釜、罐、盆、盘、钵、支座等,釜的数量约占全部陶器的 75%。石器以燧石质打制石器居多,颇具特色。

鲻山遗址是姚江谷地继河姆渡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超过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面积。遗址保存良好,出土的实物资料,其堆积状况、文化面貌、内涵特征及时代均大体与河姆渡遗址相对应,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增加了对河姆渡文化发展环节的认识。

2、塔山遗址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丹城塔山东南麓,依坡濒海,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8 年被发现,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发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文化层堆积厚0.8-2.3米,分10个地层。时间跨度3000余年,早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商周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又可分为三个文化层:下层 文化中的数十座墓葬,其形制和人骨架显示的葬式,又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组合,反映了该时的塔山人为河姆渡文化。

一、二期发掘出土器物分三大类:一是陶器,二是石器,三是玉器,未见木器和骨器。塔山遗址出土的数十座墓葬,其形制和葬式,以及陶、石、玉器等随葬品的组合,反映了当时塔山人处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状态。遗址中大量人体骨架、大型兽骨和各类器物的出土,为研究体质人类学和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变迁、当时社会情状,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

三期发现了4个文化层,并在开挖排水沟时初步发现第4层下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层。出土器物除了10余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外,还有大量的陶片,以及一些新石器时期的木器和动物骨头,600多枚唐代钱币。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口春秋战国时期的水井和一条曲尺形的石砌墙基。

3、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宁绍平原东部的姚江谷地,四明山余脉低丘与低海拔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南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

田螺山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分6个文化层,可以分为 3 个阶段,年代距今 7000—5500 年。揭 示出多层次的木构寨墙、干栏式建筑、木桥、古水稻田、密集的食物储藏坑和零星墓葬等聚落遗迹。出土陶器、石(玉)器、骨(角、牙)器、木器等 2000 多件,以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发掘充分利用了科技考古的手段,在自然遗存的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 年在遗址外围发现了与遗址内部早晚文化层明确对应的 2 个时期的古稻田,也是目前中国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并且可以与村落布局对应的水稻田。

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中自然环境较好、保存完整的古村落遗址, 在空间位置、规模上与河姆渡遗址遥相呼应,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遗址出土了多层次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对以挖坑、垫 板、立柱为建筑基础的营建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河姆渡遗址的同期建筑相比显得更加进步,对于研究干栏式建筑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4、傅家山遗址

傅家山遗址遗址属河姆渡文化原始村落,距今7000年。宁波傅家山遗址是为配合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线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5月至8月,在宁波市区以北约27公里的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路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725平方米,出土可复 原器物470余件。其中的建筑构件制造技术比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更胜一筹,鸟形装饰也属首次发现。 专家确认,宁波傅家山遗址是宁波市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较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属于耜耕、渔猎和采集经济并存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5、鱼山·乌龟山遗址

鱼山·乌龟山遗址位于浙江宁波镇海区九龙湖镇河头村境内,改写了镇海区域的历史,将其文明的源头由距今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追溯到了距今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

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40余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灰坑、灰沟、土台、活动面、成排木桩等生活遗迹的揭露,150余件陶、石、玉、 骨、角、木等不同质地的史前时期文物,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的出土,无不彰显出这一时期文明的发达程度。出土的文物和遗存中,尤以一具古人类下颌骨和刻 画着神秘笑脸的陶耳引人注目。颇为珍贵的古人类下颌骨的意外发现,让后人有缘一睹鱼山先民的真容;代表了“远古的微笑”的陶耳,则让近距离感受到了远古先 民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

鱼山·乌龟山遗址是目前已知距离海岸线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之一,也是宁绍地区近二十年来发现的包含有良渚文化遗存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与发掘不仅揭开了宁绍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新的图卷,为宁绍平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人地关系与谱系研究构建了新的坐标。

四、河姆渡遗址在哪儿?

河姆渡是浙江省余姚县一个人口稀少的普通村庄。然而,1973年 6月.在这里竟意外发现了六干多年前种植的稻谷。而在此之前,学术界传统的说法是中国稻谷栽培技术来自于印度。同时,在出土的骨制品中,有一件器物上面还缠着葛藤.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s)。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东经121度 22',北纬29度 58',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个北纬30度线上。从地理大布局来看,这里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古埃及金字塔群、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都是在北纬30度线入海。

五、河姆渡遗址文物有哪些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饰件之一。出土玉器品种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系小件装饰品。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之艺术欣赏能力较低,制作不规整。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器形较简单,器身多不饰纹饰。

①河姆渡的群居式集体生活规模可观,而且具备一整套生产与生活的村落体系,拥有相当程度的物质和精神的村落文明。

②我们今天比较发达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先人的创造,特别是对 村落创造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没有先人对村落的创造,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③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的根,保护好具有各类代表性的古村落,是为后代留下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他们对自己的文明永远有家可回。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进步有

1、会种植水稻。

2、使用磨制石器。

3、用耒耜耕地。

4、会造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家畜。

5、会制造陶器。

6、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7、挖水井。

六、河姆渡遗址在哪个地方

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浐河所属水系是黄河支流渭河支流灞河的支流。

七、河姆渡遗址旅游

河姆渡遗址在长江,坐标范围东经120至121度,北纬29至30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八、河姆渡遗址有哪些景点图片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交通信息

:景点位于宁波市余姚市210县道。

【巴士前往】宁波汽车北站或余姚汽车东站乘往罗江方向的中巴车,随到随乘。

【自驾前往】

1、走沪杭甬高速公路 :

A.出余姚道口右转经余姚市东环线、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B.出余姚道口或大隐道口走S59线至车厩过车厩大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走杭州湾大桥 :

A.至庵东道口出,走梁周线到余姚后,走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B.至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慈城道口下,走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九、河姆渡遗址有什么好玩的

我国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 浙江省馀姚县河姆渡 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

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据碳-14法测定, 河姆渡 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3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