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昔阳福严寺

福严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黄岩村中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乐平县志》、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民国4年(1915)《昔阳县志修编》及重修碑记载,福严寺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咸丰九年(1859)、清同治二年(,昔阳福严寺,昔阳福严寺简介,昔阳福严寺-晋中市昔阳县昔阳福严寺旅游指南

洛宁福严寺

昔阳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城郊乡坞西村北,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620年)又名般若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唐开元元年(71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宋朝时,福严法师曾增修寺院,并栽竹千株,因此改名为福严寺。明景泰(1450年)由福严寺住持正隆又进行了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行了再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又重修,寺内有历代碑十二通记述福严寺创建重修及功德历史,现在碑毁,只有几个碑座残存。如今的福严寺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规模。2017年,该寺被定为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严寺背依凤翼山,面对洛河水;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树纵横其间,参天翠黛的树林和肃穆端庄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庙宇显得分外古雅,寺外100米是牌坊式的山门,山门上有元朝吏部尚书程钜夫题写的“福严寺”三个楷书大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还题了《洛西书院》院名,这年还撰写了洛西书院碑。《江西婺源程氏谱程钜夫、初名文海事迹载》。元延祐三年农历四月程钜夫为好友薛友谅撰写神道碑铭,见《洛宁民国六年县志》。从以上可知薛友谅同程钜夫不但是好友,同朝为臣,而且同岁,因此程钜夫对永宁情有独钟,写下了不杇碑文及题词、匾额。福严寺内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结成一个寺宇整体。

福严寺座北面南五间硬山式正殿,上履小板瓦,小板瓦上履铜绿色筒瓦,显得十分庄重伟严。殿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祖和中国道教中的老子、张仲景和关公以及菩萨。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福严寺;在东仇里不知何时建,明正统年修,康熙二十一年,乾隆六年重修。

福严寺环境幽雅,寺前甬道,松柏成荫,寺后小山,修篁滴翠。松涛阵阵,竹韵悠悠。净无纤尘,景色奇秀,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纵观全寺,前有朱垣围饶,后有绿水护寺,静穆庄严,佛氛纯正,步入寺院,顿感远离尘俗,心神飘逸,所以历来是人们游览寻访的胜迹。福严寺历经数个朝代,留下了不少文物古玩,罕见的巨型铜钟,重八千斤,该钟为名僧费隐禅师所建,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阴阳镜是福严寺镇寺之宝,直径1.73米,重达560公斤,清朝康熙年间铸造,制作精巧,传说能照见阴司地府,所以叫做阴阳镜。除此之外,寺中还有不少碑碣以及名人书画等。但都在清末、民国时期中被毁,十分可惜。

福严寺历经数个朝代,寺在山坡下,寺前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方形石井中涌出,井壁上有“翠竹泉”石刻,泉旁有书法凝重端庄的镌刻石碑两通。

现在的福严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规模和样式。寺院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南面有菩萨庙一座、广生圣母庙一座、再向南有梁氏祖祠三间、再东有关帝庙三间都掩映在百亩竹林之中。

当今福严寺只保留大雄宝殿五间,其它建筑都在1958年被拆毁。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昔阳风光|石马寺风景区——名寺古刹

石马寺风景区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大寨镇石马村前,距大寨旅游区8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该寺地处太行山西麓的山谷地带,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寺庙背倚山崖,坐东朝西,石马河水由南而北从寺前流过,环境优美而雅静。古人有“寒山峻秀,清泉下流,殿宇层叠,崎石嶙峋”的赞誉。

石马寺初名落鹰寺,始建于南北朝中期,石龛内刻有“大魏永熙三年”(534年)字样。北魏石窟建成后,取名石佛寺。传说初唐时秦王李世民在此遇险,被一神马所救,便赠此寺石马一对,故又易名为石马寺,这里的山、水、村、路也以“石马”命名。从两宋到明清各代,绕石窟四周,随地形广狭建殿筑阁,以保护窟廊免遭风雨。据宋熙宁元年(1068年)《寿圣寺记》碑载,该寺由岳海捐创,共修盖佛殿、房廊、屋宇等30余间。同年三月二十六日“特赐‘孝圣寺’为额”。寺庙规模逐渐扩展,香火日渐鼎盛,寺内僧侣最多时达100多人。寺院方圆10余里山上山下,地产皆属该寺,无俗家地宅,经营田地达千亩。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重修。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两缮。明天启四年(1624年)再次修缮(见《重修石马观音阁记》)。清朝陆续进行修补。直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昔阳县邑绅赵庚捐款修建凤阆桥,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凤阆桥的前面修建石牌坊为止,石马寺成为一完整建筑群。

“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寺庙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建筑被拆。

现存石马寺坐落在南北走向的石马河东岸山坡上,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37000平方米。四柱三门石牌坊隔河立于寺前桥西。刻有“垂虹跨涧”的拱形石桥横跨石马河水与石台阶相接,由西向东直抵山门脚下。由于受地形限制,戏台也建在河西,面对寺院。

越小桥过溪,沿着一级一级的阔大台阶拾阶而上,依次是新建和修复的山门、大雄宝殿、六角亭、窟廊。山门左右两侧对置钟、鼓二楼,坐落在高于河面8米的高台上。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建在一巨石西崖正前方,殿前立石马一对。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传说大殿内的两根木柱分别为不易成材的灌木荃梢和荆梢,而大梁则是用木渣皮粘结而成,故旧时以“石马寒云木渣枋”为昔阳八景之首,令人称奇不已。大殿高台基,面阔5间,进深5椽,三面围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宏大的斗拱,深邃的出檐,庞大的屋顶,使大殿显得威严肃穆。从大殿遗存的构建分析,此殿为元代遗物。

大殿左后侧为窟廊。窟廊顶部的砖拱券顶形如蜗牛,弯转自如,砌工匠心独具,被不少专家誉为建筑匠师的绝技。大殿院内南北两侧分置配殿。绕大殿周围石崖间有子孙殿、东殿、南窑廊等。

大殿东北有观音阁、老爷阁、药王殿,另成体系。在寺院的最高处,建有一“三教殿”。殿内正中端坐佛祖释迦牟尼,慈和安详;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教祖老子,清高豁达。石马寺是国内仅存不多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个寺院重楼玉宇,亭榭台阁,规模不大,却是寺庙中的“小家碧玉”。

大殿前面有二郎殿、伽蓝殿、廊房等。殿后大石顶上建有两层铁佛阁一座,佛阁呈六角形,也称六角亭,小巧玲珑。阁内有铁佛一尊。从山门绕道盘阶而上,至石顶佛阁,仰视可博览石马群山,俯瞰寺院全景尽收眼底。

其余建筑随地形广狭和石刻造像所需分置中轴线左右两侧,非对称而保持相对平衡。寺院最南端为禅院、僧房,共有房窑40余间。

石马寺在建筑风格上,处处呈现着中国特色的对称。以铁佛楼、大雄宝殿、前亭、石台阶、石牌楼、戏台为中轴线,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二郎殿、一对石马均相互对称。建筑群与石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近乎“完美”。更为绝妙的是在大佛殿与子孙殿之间围绕两块巨石随形而建的砖砌蜗牛式拱券悬顶,仿佛天然形成的石廊庑,可谓巧夺天工,是明代建筑的精品,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1981年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中,石马寺是惟一记载的昔阳名胜。1987年,山西省政府确定石马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阳诗集丨​石马寺

石马寺

元王构

碧水孤村静,高岩古寺阴。

僧谈传石马,客至听山禽。

杯动疏松影,笳吹空谷音。

夕阳城市路,回首隔丛林。

【注释】

笳:古代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空谷:空旷的山谷。音:回音。

【译文】

清澈的溪水环绕着孤僻的山村,静谧无声;坐落在高峻的岩壁上的古寺略显昏暗。僧人在这里谈论着石马的传说,游客到来后聆听着山间禽鸟的鸣唱。酒杯里晃动着稀疏的松影;笳笛吹奏的乐曲在空旷的山谷中发生回音。夕阳西下时,我行走在返回城市的路上,回首再看石马寺,已被大山丛林阻隔。

【赏析】

“碧水”“高岩”“疏松”“丛林”,加之僧客交谈声、山禽鸣叫声和笳吹空谷声。这首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石马寺优美的环境。诗的末尾描写归途回望的细节,更加突出了寺院美景的无穷魅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都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对仗工整,堪称写景佳句。全诗绘声绘色,语言清新,令人爱不释卷,回味无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81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