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坤柔圣母庙

介 绍: 坤柔圣母庙在山西吉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 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 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栏额和普柏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之奇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少见。

山西临汾市

坤柔圣母庙

晋祠圣母殿的圣母和九龙庙的奶奶是姐妹,还有一个圣母出游的故事

我是蜗牛读历史!

相传,晋祠圣母殿中的圣母和古城营村(晋阳古城遗址)九龙庙中的奶奶是姐妹。圣母居长是姐姐,九龙奶奶最小,是九妹。

她们的娘家在后山的一个小村庄,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所以家境甚是贫穷。

母亲操劳家务十分辛苦,加之生孩子多,终年面黄肌瘦,养下九妹后,不久便得了一场大病,最后抛下丈夫和儿女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家境更不好过,吃了上顿愁下顿,父亲忙里又忙外,一次砍柴中从树上摔下断了左腿成成了瘸子,煎熬的日子比黄连还苦。

姐姐虽是山庄农家女,但长得端庄淑范,从小就很懂事,自母亲死后更是洗涮做饭、缝连补裰,不知不觉将家庭的担子挑了一大半。

九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聪颖但顽劣异常,长到12岁了还不肯帮家里干一点活,每日不是和东家的孩子上树掏鸟,就是和西家的孩子下沟游逛。

有一次过母亲的忌日,九妹竟把准备贡品的馍馍全偷出去分给了小伙伴,气得姐姐拿上帚边打边骂:“…将来你要能成个气候,我头朝后见你!”

姐姐长大成人以后,出落得更加美貌超群,被西周武王姬发看中接进宫中,生下成王姬诵和小儿子唐叔虞,成为无比显贵的皇太后。

后来人们在唐叔虞封地范围内的晋祠盖起了圣母殿供奉其母,姐姐成了人人敬仰的神仙。

九妹及笄之后看中了南北朝时期一位草莽英雄,成了高欢的结发之妻。高欢后来执掌兵权,人居晋阳造控东魏政权,其子高洋又篡位当了皇帝。九妹当了皇太后,周济穷苦、扶助子孙管理国事,死后成神屡屡显灵为人治病疗疾,在九龙庙中享受人间香火。

姐妹二人成神后的庙宇近在咫尺,姐姐怀恋旧时情分,每年农历七月十一九龙庙会总要去看望妹妹。

姐妹二人在九龙庙聚会数日,看戏观剧、享受供品,叙谈别来之情,好不亲热。

老百姓抬晋祠圣母像出行至九龙庙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进庙门必须头朝后脊背先进,这是姐姐圣母当初夸口太大,说过“………头朝后见你”的话,

有一年九龙庙赶会,抬晋祠圣母像的年轻后生们起哄,进庙门时故意不转身,想看看究竟咋样。神舆刚进中门,两边的轿杆“吱!吱”作响,继而断为

后生们还不停步要硬抬神舆进庙,未行几步突然一个个肚疼难忍,后生们尝到苦头方才作罢,赶紧焚香祷告求神宽恕。

“圣母出游”的习俗延至抗日战争前夕。当初随口说出的一句恨铁不成钢之语,千百年后竟成了一条约定俗成、不可更改的死规

最后想说,好人终有好报!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能让他千古留名。坏事干尽,百姓也能让他臭名远扬!普通人虽然影响力不大,但是向心向善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坦荡!

我是蜗牛读历史!慢慢读才能读得明白!跟着“历史”去读中国,领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态。【结语】我的读者里卧虎藏龙,评论比故事更精彩,欢迎分享您的观点。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关注我,下一篇文章内容更精彩,期待您的阅读想了解更多历史,快来关注我吧!

举报/反馈

河口圣母庙的探访-你看像西游记里的寺庙吗

从古交去太原路过河口镇时,无意中向南边看去,忽然发现在山坡上周围民居环绕的中间。耸立着一处庙宇楼阁,显得非常的抢眼,一时兴起就打算过去探寻一番。

庙宇的正门临街,车直接开到这里。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河口圣母庙”太原市重点保护文物的石碑,我赶紧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庙宇确实不寻常。

古交河口圣母庙位于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西,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河口村圣母庙,合都议事公所内有接待公厅,当时就是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文字参考《古交遗韵》)。

进去一看介绍得知庙宇现存有戏台、正殿3 间,硬山顶。琉璃正脊,剪边,三踩斗拱,东 厢房为小式建筑,戏台3 间,原台硬山顶勾连搭前台卷棚顶,琉 璃剪边,单昂三踩斗拱,建筑手法有元代遗风,1999 年村民集 资进行过正殿维修,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母庙的背后有一条台阶,大约有50米,通向山顶的另一处庙宇。

上到一半时,圣母庙的全景已尽收于眼底。隔壁是座学校,平时朗朗的书声和诵经声遥相呼应。我发现在山西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校都是紧邻寺庙。为什么会有这种巧合,一开始我也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仔细一琢磨,觉得先有的村庄和寺庙,民众围着寺庙盖房子,宗教在旧中国则是个文化中心,后来建学校也想选在这个文化中心,毕竟二者都属于改变信仰和灵魂的地方。

爬楼梯到了山顶后向上仰望,巍峨高大的门楼,正中的“关帝庙”给人几分庄重和敬佩。

关羽(未知-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关羽遇害以后,相传曾多次“显圣护民”,当地民众官府特建关庙以弘扬圣德。在山西乃至全国到处都有关帝庙,在山西来说一百多个县城,每个县十座,最起码也有一千座。

最初的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关帝庙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河口风光尽收眼底。

关帝庙的背后还有一个“五爷庙”,在山西五爷庙也是建庙数量和影响力都比较大之一。在山西五台山的五爷庙,据传言,每年五爷过生日时都是晋冀京蒙的商贾云集,凌晨就在庙外等的烧“头柱香”,还要请名角,名戏安排演出,意思是给五龙王唱戏。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

(应粉丝要求,我把位置给大家配上)

宗教文化不太懂也不敢妄自评论,只是为了上来欣赏这座古刹的建筑风格和登高远眺河口风光。朋友们如果你下次来古交去太原的时候,也会来这座古刹看看吗?

孙琨:走龙——文水则天圣母庙

文水南徐村有纪念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则天圣母庙。史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各地在历代帝王肇迹之处修庙宇。文水县奉诏为前代帝王武则天建庙塑像,并尊为“则天圣母”。

现则天古庙有殿宇三十余间,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其中以圣母殿为最古老,始建于唐,金代( 1145年)重建,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沿袭唐风,开宋之先,殿内神龛为宋金原构件,制作精细华美。神龛上方悬塑一条走龙,头小颈细,前腿腾空,后腿用力向后蹬去,同时回头向后探望,一种不甘示弱,奋力欲飞的精神呼之欲出。武则天的塑像头戴凤冠,身穿霞帔,面目慈祥,怎么也使人想不到这是一位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登上统治者的最高位置,号令天下的女皇帝。同时又是上承开明睿智的李世民贞观之治,下启风流倜傥的李隆基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统治者。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为何在纪念皇帝即真龙天子的庙宇要塑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呢。

中国古代八卦推演,乾为天,坤为地,母为坤,武则天贵为真龙天子,但是一位女性,因此一条行走于地面的龙,代表了武则天的身份和象征。而庙的位置在八卦中的乾位,恰如其分的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表示。村中有个传说,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这位不知名的地方官,在当时绝对是一位官场中的佼佼者。奉旨建庙,既要表现出女皇的威严和尊崇,又不能逾矩。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与地方士人多少次推究,终想出一条地面行走的“走龙”。既表示了这是真龙天子之祀庙,又不招致政敌和多事者的攻击。而那位不知名的乡村工匠,以简洁干练的构图,非常大气的表现出了设计者的意图。

大殿两侧的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家乡人用的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借誉武则天艳压后宫,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从唐太宗才人到唐高宗皇后,从大唐的受宠妃嫔到大周的开国君主,历史华章中有多少宫闱间的枯骨冤魂,又有多少朝堂上的血雨腥风,终于成就了一代女王。武则天的一生,就像这条走龙,小心翼翼的行走在处处有暗箭的荆棘小道上,不时的回头,谨慎的注视着这险恶的环境,而内心对权利的追求,对美好目标的渴望,使四肢充满力量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武则天在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他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保证了拔擢贤才渠道的通畅。她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占了重要地位。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称帝以后,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武则天不让须眉,叱咤风云,但毕竟是处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男权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叛逆者存在。最后的归宿仍是去掉帝位,还政于唐。如同乾陵前的无字碑一样,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趟过血雨腥风,终于腾云驾雾,几番翻江倒海,十余载主宰天下,历史在自己手中重写,到头来,仍是一条行走于地面的“走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75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