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第二批省保)

下川遗址

时代:旧石器

地址: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

遗址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的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南北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狭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

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二万三千年到一万六千年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和发掘。

下川文化以石器为代表,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制品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主要以燧石为原料。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器物,它包括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园头刮削器(指甲盖形),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类尖状器、锥钻、石箭头等。下川文化中除了细小石器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粗大石器,计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研磨盘等,其中以磷刀状削器最具有特色。

下川文化属典型的细石器传统,细石核类型较多,特点明确,地层清楚,年代较早,对于探索与之相同技术传统和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美拉斯加等地细石器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资讯 | 嘉陵江下游发现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合川吊嘴遗址考古重要收获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北起秦、巴山地,自北向南纵贯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下游主要指合川至朝天门河口,合川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之地,是川西盆地与川东谷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嘉陵江下游的考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04年以前仅开展了零星的考古发掘工作),2004年开始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发现了合川牛黄坝、老菜园、河嘴屋基、猴清庙,北碚大土等一批遗址,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面貌逐渐清晰。

为进一步了解嘉陵江下游新石器晚期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加快建立该区域的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申报了2018年度合川区吊嘴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合川区城郊东城半岛,地处嘉陵江左岸二级阶地。发掘工作自2018年11月持续至2019年3月,共完成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取得了五个方面的重要考古收获。

1. 发现了新石器、商周、汉至六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明晰了合川东城半岛地区古代文化面貌,充实了区域内的文化内涵。

2. 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晚期(玉溪坪文化,距今约5000年)遗存,出土高领壶、卷沿罐等典型玉溪坪文化器物及标本200余件,对研究嘉陵江流域与长江干流早期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价值。

3. 在考古发掘中加强发现与判断、分析与决策、处置与保护、记录与描述等方面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引入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定量、定性分析,提高了考古工作质量。

4. 在考古发掘中综合运用载波相位差分定位(RTK)、多旋翼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生成三维模型、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等数字化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5. 获取了遗址蕴含的古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物及粒度分析,发现了河道变迁及古洪水等现象,是认识环境变化对聚落形态影响的典型实物样本。

专家声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川平、刘豫川,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刚认为:吊嘴遗址发掘选址准确、工作质量过硬、工作管理有序。遗址考古收获成果丰硕,反映出前期调查判断准确,又能在基建考古调查的成果之上抓住机会申请主动性考古发掘,变被动为主动。遗址是在嘉陵江中游与下游关键节点上找到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存,目前重庆对嘉陵江流域先秦考古学的认识仍处于谱系建立阶段,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为这一谱系的完善增添了科学及实物资料,下一步要把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流域,加强与川西平原、峡江地区同时期文化交流与互动等方面的研究。

(图文转自:重庆考古网)

来源:中国考古网

咨询电话:

通讯地址:

河湟遗址‖古城寻踪(附:下川口村落全貌视频)

图文编辑:“允吾梨花”梁增寿

下川口在两省三县(区)的地理位置

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质地貌非常特殊。东、北两面和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隔河相望,正南方向以“骆驼山”为界,此山以南是甘肃永靖县地界,西靠本县隆治乡,东、北面倚西宁海东几县的母亲河——湟水河。东、北面的湟水河与南面的隆治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二龙戏珠”之势,下川口村就好比是两条巨龙守护的一颗明珠,也是青海省海拨最低点,最低处本村的下东川社只有1650米。允吾宝塔

从青海东面进入下川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垣高台上那五个醒目的大字,“青海第一村”和那座高耸如云的白塔。

说起这座白塔的建造还真有点来历:二零零八年夏, 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女士乘坐一辆小车,从内地沿“京藏高速”返回西宁,途径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新庄村时,抬眼一看,前面有座村庄,山顶之上有片平台,山下大片农田内各种梨树、苹果树等其它树木郁绿成荫,还有成块的桃树林加杂在其中,散发着勃勃生机,特别引人注目。 看到这一副副美妙的画卷,宋秀岩省长随意向同车的随行人员问了一句,前面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省?同行人员晓有兴趣回答道:这个是我们青海民和县最东边的一个村庄叫:下川口村。现在这个村上铁路公路修通以后,进入青海和民和县的好多车辆都在此村经入青海境内,所以,当地的文人墨客给这个村庄起了雅称,叫:“青海第一村”(以前所有进入青海的车辆在民和川口享堂村入青进藏是必经之路, 历史上也被称为“青海第一村”)。 顿时,宋秀岩省长对此事有了特殊的兴趣。 片刻功夫,车辆也很快进入民和川口镇境内,同行人员又说:这里叫上川口,因地理位置处在巴州沟口,和下川口隆治沟口,上下相呼应。 回宁后宋秀岩脑中就构思了一个想法,要在这两个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方各修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塔。 这座由纯花纲岩石制作的宝塔,终于在二零零九年秋季修建完成,并且在下川口古垣高台靠东面的山坡上用白色大磁砖镶嵌了五个大字,即:“ 青海第一村 ”。

这座塔自修建之日起至今无名,又因建在原“金城郡.允吾县”的古城墙基之上,所以,被本文作者命名为“允吾(yanya)宝塔”。【金城郡】遗址古城墙

这段古城墙是“金城郡”仅存的一段,长约十多米,宽约三到五米不等,呈三角形状,高二.五米至三米。靠北面城墙因千百年来湟水河由于河水不断冲刷,导致河床持续下降,产生大面积的滑坡,将临北一面城墙滑入湟水河中,其余部分城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下川口旱垣上三级电灌建成,垣上一千多亩旱田变为水浇地。又从省外引进大量苹果树苗进行种植栽培,也将大部分残存的城墙挖去充当肥料,剩余的部分墙基全部被平整为土地。下川口的交通状况

下川口村地处甘青交接之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东去兰州,及内地各省,西进“高原夏都”西宁,“雪域西藏”和北上“西域新疆”的必经之路和咽喉要塞之地,属青海东部之门户。兰青铁路双线,京藏高速,兰新高铁,民小高等级公路和川总乡镇道路都从这里经过。作者还有一篇关于下川口村交通现状的文章,标题:《湟水河上十一条巨龙横卧的村庄——下川口村》这里面详细的记述了下川口村每座大桥的修建历史和交通概况。兰新高铁下川口湟水河特大桥

晨曦中的兰新高铁湟水河特大桥

下川口的气候和特产

民和下川口村属大陆温热带干燥性气候,光照充沛,降雨量适中,物产丰富,盛产多种蔬菜瓜果,自古以来就有着“瓜果之乡”之美称。八十年代初,本地出产的“红香蕉”苹果,因个大,色艳,含糖量高,被省上推送参加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并荣获银奖。下川口村当时普遍种植一种从国外引进的一新品种西瓜,俗称“意大利棒子瓜”,曾远销东北“冰城”哈尔滨,受到东北人民的喜爱。本地还出产一种名为“大红袍”的桃子,因肉质肥厚,耐运输等特点,曾经销往“华中重镇”武汉和新疆乌鲁木齐市。也曾在此桃子的原故乡山西省洪洞县,做为贡品,敬献给清朝皇帝。从此下川口村各种品牌的水果和旱砂地西瓜名声大振,并畅销大西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下川口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量种植桃树、苹果、梨等树,在短短的几年内,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后来越种越多,每年四至五月份,老水地和垣上的几千亩田地被粉红色的桃花和洁白如雪的梨花所覆盖, 成为青海省东部的一处人为的自然景观。 届时,有甘青两省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桃树鼎盛时期,也曾被称“万亩桃园”,成为青海省著名的一大旅游品牌。

此图由甘青两省摄影爱好者,二零一三年四月“桃花节”期间拍摄于下川口桃花源景区。

特别提示:

各位网友及广大观众, 请注意! 不要强行对号入座。下川口村昔日里瓜果飘香,招蜂引蝶,引得路人驻足观望的繁华景象成为过去。如今的现状是,到处死树遍地,满目疮伤和惨不忍睹的景象。往日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已经不复存在。这几年,下川口村成为无瓜、无果、无蔬菜的现状。也由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遭人为砍伐, 几百年前祖先们所栽的梨树、杏树等等已所剩无几,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田收入和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进入城隍庙的必经通道“迎仙桥”

下川口“金城郡.允吾县”城隍庙

据考证,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开始置“允吾县”隶属于“金城郡”。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后改为“龙支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至420年)又改为“允吾县”,到北魏(公元386年至534年)废之,隋代在“允吾县”旧址设“广武县”,唐朝初年迁“广武县”至甘青永登,复设“允吾县”,到唐武德二年(公元60年)废止,然后在“允吾县”(今下川口)旧址重设“龙支县”。所以,历史上流传的文本很多。说是“允吾县”在永登,兰州榆中,民和古鄯等等,不管历史怎么变迁, 迁来迁去,最准确的资料显示“允吾县”始终在今下川口。

另据《民和县志》记载,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允吾应读为:yny(沿牙)。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都把允吾二字读为(铅牙),这个有误。允吾当时为古羌语名字中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到清朝年间才改为下川口,也和民和县城的所在地上川口一样,同处在湟水河与巴州河及隆治沟口,才加了个“口”字。从此以后就有了上川口和下川口地名之说。

“允吾古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遗址在下川口以北的旱垣高台上,现只有竞存的古城墙一段(因年代已久,面积无法考证),新建的有白塔一座,其它的如汉代古墓遗址早已消失殆尽。新城即:现在下川口村民所居住整个村落的西南方(今上墙门至水城门之间),呈不规则长方形。先后共筑了两座城,先筑的叫:“大城”因面积比较大(城中心是下川口民国小学,即现在的“马王殿”)一带),因城内人口逐渐增多,又在城的东北面又后筑了一座,叫“尕城”,和原来的“大城”连为一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设了四个城门。古代通过“允吾古城”的行人和商队都从南门、北门才能通行。东门也叫“水城门”和“上城门”是城内大部分居民从隆治河挑取生活用水和去农田水地的必经之路。古城“西门”,也是靠大山的一面,基本上是城内死了人以后,从这个门抬出去的。这样前后所筑的两座城加起来,长度大约380米X宽120米不等。总面积约45600平方米。另外,在下川口中学下面正东方有瓦窑一座, 据说,这两座古城建筑上所用的青砖都是这座瓦窑和下川口村上西川社的瓦窑上烧制的,上西川现有被国家文物局“设立的“瓦窑台遗址” 石碑一块 (民小公路南侧)。只可惜,这些古遗址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古城人口的逐渐增多,早已毁坏,并且荡然无存, 现在只成了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而易。

一九七三年六、七月份,下川口村七社村民在“允吾古城”以西北方向的农田地里浇水时,忽然发现有大量水流直入地下,洞口处用大块青砖铺成, 这个洞被人为挖开的,立即报到大队部,然后一级级上报,最后,青海省文物局派专职人员来民和,县上文物保护部门派人参加,村上安排民兵现场把守。在金城郡古城附近,共同发掘下川口汉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铜钱,铜饰件,铜制摇钱树一棵,陶狗,陶鸡,陶罐和一对儿童骨骼(陪葬的童男女)等文物,并有两扇巨大的石门(此墓不知何年已盗,经确认,墓内墙角上方有洞之处有一副盗墓者缩成一团的成人骨骸一副,里面其它珍贵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所有出土文物包括两扇巨大的石门都省上拉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在全国迅速蔓延。最后,这座汉代古墓中竞存的所有青砖全部被村上拆下来,用做修建“下川口村知识青年点”房屋之用。

下川口村落全貌(手机拍摄)

本文作者简介与近照

本文系原创作品,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来源:允吾梨花

▋编辑:民和在线

甘棠箐遗址、江川文庙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带你认识一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今年10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我市江川区的甘棠箐遗址和江川文庙名列其中。至此,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8个。而江川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到3个,成为我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区)。

近日,

记者来到江川区文物管理所,

了解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研和文化价值。

一项重大发现 一项填补空白

甘棠箐遗址发掘现场

甘棠箐遗址位于我市江川区路居镇上坝村委会龙潭村西南约1.5千米处的半山腰,分布面积31077平方米,距今30多万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在于它的科研价值。

据了解,甘棠箐遗址为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综合性原地埋藏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后发现的又一个旧石器文化早期旷野遗址,被评为“201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于1984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之后,历经1989年、2014-2015年两次科学考古发掘,开挖标准探方6个,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以及动物化石、植物种子、果核等,并首次发现1处用火遗存。甘棠箐用火遗存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史前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学术上的问题,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遗址上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

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采取样本

江川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石明荣:

“为进一步确定甘棠箐遗址的年代,论证在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价值,我们又对甘棠箐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通过第三次考古发掘,对相关的器物进行科学测评,测定它的年代大概有30多万年。而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木制品和植物种子等物。特别是木制品的发现,在全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这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木制品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个范围内都是很罕见的。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甘棠箐遗址才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棠箐遗址发现的木制品、篝火遗存。

图片来源:云南考古

石明荣表示,甘棠箐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为旧石器早期文化对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示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风姿

江川文庙

江川文庙位于江川区江川二中校园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31亩,采用我国古代传统长方形布局、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几经波折,至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历时45年。文庙自兴建以来,一直是江川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

江川文庙作为古建筑,因其承载着地方人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研究价值而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体建筑由一殿(大成殿)、二门(大成门、棂星门)、二庑(东庑和西庑)、四祠(乡贤祠、名宦祠、节孝祠、孝义祠)、一池(泮池)、一照壁(影壁)组成,后配崇圣祠,右配钟秀书院,形成“庙学合一”的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规范。主要建筑物为抬梁式构架,梁架结构稳定。其中,大成殿面阔五间,尖山式歇山屋顶,气势磅礴,屋檐、门窗构件多为镂空,精雕细刻。月台石围栏石狮、石龙抱柱、栏板石浮雕、御路石浮雕,雕琢细腻,生动别致。无论木雕还是石雕,均工艺精湛,属雕刻中的精品。此外,棂星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采用架梁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屋脊中央置宝顶,九踩斗拱林立,错落有致,气势蔚为壮观。整座建筑群展示了我国传统古建筑古朴、凝重、雄浑的特有风姿。

据了解,在江川文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省、市、区文物文化部门就对江川文庙的保护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并在2015年到2018年间,投资1000多万元对文庙进行了全面修缮。石明荣告诉记者,现在,江川文庙已经全部修缮完成。下一步,将对文庙彩绘部分进行论证和考证,在了解以前文庙彩绘图案、颜色搭配等问题后,进行绘制工作。

石明荣说:

“江川文庙和甘棠箐遗址,是继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后,新晋的两个‘国保’单位。目前,江川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江川文庙和甘棠箐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对提升地方知名度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地方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对‘国保’单位的保护工作,积极宣传推荐‘国保’单位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促进江川的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江川悠久的历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玉溪日报记者:顾世丹

编辑:王鹏

审核:杨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71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