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龙城之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晋阳古城在从建到毁的1500多年当中,一直是我国北方军事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民族交融的大舞台。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城内规模宏大,军防体系健全,商业文化发达,俨然与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列为国内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晋阳古城虽已在中国的版图上不复存在,但15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中化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春秋至五代的遗址。晋源镇、古城营村、南城角村、东关村坐落在古城城址之上。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晋阳古城遗址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4厘米,西墙长约2700米,从资料和“东城角”的方位来看,古城长约45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据文献记载,唐北都,太原城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唐北都,包括东城、西城、中城三个城;第二层次,西城、东城、中城。西城包括太原府城和晋阳县城,合称并州城,东城包括太原县城;第三层次,太原府城、晋阳县城、太原县城,太原府城又包括三个城,即大明城、新城、仓城;第四层次,大明城、新城、仓城,这三个城紧相联接,为城中之城,为唐北都太原城的核心部分。晋阳古城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原貌,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一时期遗址中十分少见。明景泰元年(公元1460年)在晋阳南关筑周围3,5公里的太原县城,古城的重要部分未遭大的破坏,城垣至今有部分保留。同时,在古城营村内保存有隋唐时期创建,明代重建的惠明寺塔;金代创建,明、清时期重建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多年来,国家、省、市以及社会各界对晋阳古城遗址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调查和研究工作。2001年6月25日,晋阳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确保晋阳古城遗址的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合理利用,省人大常委会已于2006年11月30日批准公布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更为可喜的是,今日的晋源人民,正在积极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晋阳文化内涵,恢复青山绿水,全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强区。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晋阳古城将再现昔日风彩!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公布了“十四五”时期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全国150处,其中,山西省5处: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晋阳古城特色独具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我国大遗址考古研究,形成了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

五代时期二号建筑基址群。

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遗址位于晋源区,是春秋至唐、五代的一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和墓葬埋藏遗址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筑城,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灭,历经近1500年,城址几乎没有移动,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西部城墙遗址

2002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起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201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队,成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进行到现在,已探明西城城垣四至;发现晋阳城肇建之初、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两次大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修补过程;首次发现宋初火烧晋阳城的遗迹,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记载相吻合;初步建立遗址地球物理探测参数;编制完成《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清晰揭示晋阳古城自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埋藏规律。

二号建筑基址出土镌刻“晋阳宫”文字残碑

新发现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建筑基址群体量大、出土遗物丰富、建筑结构布局清晰,是晋阳古城历年来的首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唐晚期建筑形制意义重大。

遗址发掘影响深远

“庭院整齐,连廊通透,屋前有散水,前后错落。”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新发掘的晚唐寺庙遗存面世。

晋阳古城是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焚毁于北宋。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晋阳古城面积大致约20平方公里。晋阳古城从建城到废弃,连续使用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

2011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新发现晚唐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初步确定城內宮殿埋藏区的大致位置。整组建筑由左右两側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二号建筑基址目前正在发掘,已揭露出山门,两座庭院、两座三开间殿堂遗址。专家通过分析,判断该寺庙建筑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时期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朝初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晋阳古城的价值是在从北朝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是这个时期中北方城市,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它保存得相对完整,从完整性来看,在我们国家城市考古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这次的考古发现,是发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寺庙遗址,能够清晰地看到晚唐五代时期,中国寺庙的一个布局,对于晚唐时期的建筑(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发掘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出土了相当多的遗物,有大魏兴和二年和大魏天宝元年的空心砖,还有北朝时期的脊头瓦,还有大量的陶瓷器,以及建筑构件。

据介绍,晋阳古城遗址建筑基址的发掘,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庙建筑,完整和清晰的建筑平面结构,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较为少见。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太原发布 中国新闻网

信阳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于2010年5月16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开工奠基。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备有先进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数码式语音导览系统,及同声翻译的多功能厅,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城阳城保护区内现有大小楚墓100多座,现已发掘的有8座楚墓,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多件。

榆阳古遗址之明长城遗址

据《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命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缄“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此为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二边长城位于大边长城以南,与之并行,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明《延绥镇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后来经过再修和重建,全长达561公里。榆林大边沿线筑有36营堡,兵马众多,防守严密。按《明会典》:延绥居九边之一,地当蒙套,防御冲要,当时经制官兵计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马、驼三万三千一百匹。

榆阳区段,东起大河塌乡海则沟村东,西至红石桥乡长城峰村西,蜿延110公里。长城墙、烽火墩、营堡均为夯土筑成。原长城墙一般高6~8米,宽4米,烽火墩和戌楼高8~10米、宽6~8米不等。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境内保宁堡至常乐堡一带长城及所建戍楼、营堡大部分外用砖包砌。民国年以来,长城上的砖逐渐被当地群众拆去建房屋,至20世纪70年代初拆除殆尽。现境内长城残垣断续相连,一般残垣高出地面4米左右;有残存烽火墩台、戌楼共200余个,一般高出地面5~7米;屯兵城堡遗址4个。1982年境内明长城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71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