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陇西堂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陇西台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陇西堂

隆重庆贺李氏陇西纪念堂建祠20周年,上万宗亲齐聚博白!

关注开始

2017年11月6日,农历九月十八

来自两广八县上万李氏后裔,云集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龙潭镇石马坡“李氏陇西纪念堂”,举行隆重建祠李氏陇西纪念堂20周年祭祖庆典。

当地的李氏兄弟,敲锣打鼓,舞狮欢庆,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宗亲们怀着牢记祖德、感恩祖先的赤诚之心,来到李氏陇西纪念堂祭祖,一起传家风、扬正气,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上万宗亲亲眼目睹这一盛况!

开国伯时亮公是唐朝中后期唐宗室西平忠武王晟公之第十子宪公之后裔。自西平忠武王晟公十四代孙南英公和南图公两兄弟于北宋年间从江西省吉安庐陵县遨游中州后到博白定居,已历千余年。其两兄弟的后裔也已兴旺于博白播迁海内外,成为博白县的豪姓大族(据清乾隆年间修篡的博白《李氏族谱》记载,我来博(博白)定居始祖南英公,共有四兄弟(南英、南图、南式、南寿),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宣化乡大市街)。

南英公生子李时亮,又名李春华,字端夫。时亮公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应乡试中举,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京都会考,高中第一甲进士,被当朝皇上钦点为第二名榜眼。受任廉州知府。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交址(今越南北边)匪寇叛乱,进犯我边境。公陈述《平边十策》,又疏奏《时政得失五十事》,宋神宗皇帝嘉纳之。时亮公文才拔萃,诗作尤佳,对白州风物多有吟咏,故有“南流李白”之称。公与陶弼同朝为官,有庚和诗《李陶集》流传于世。他临终前还写下一首八句吟《南台寺》诗,曰:

独卧粤南天尽头, 吐吞清气压林丘。

风云上下三千丈, 雾雨西南十六州。

古涧有泉穿石冷, 阴崖无署满山秋。

我来结构山亭下, 时复凭栏看未休。

后裔分布

时亮公葬于博白县水鸣镇凤凰山麓,凤舞九天形风水宝地。 生四子,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四子皆为北宋皇朝护国将帅。

在征讨侬智高等各路贼匪叛乱时,念一、念二、念三,兄弟三人奉父命率军讨敌寇,守大王关,由于援兵来迟,俱为国捐躯,兄弟三人役后同葬于那林乡大平山。念四为统兵大元帅,统领主力与敌鏖战。久无音讯,让人担心至极。谙通人性的战马只身回帅府向元帅夫人报信,后来方知是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激战,公因精疲力竭而在回府途中为国捐躯了。念一公支系发居于博白、东平、龙潭及合浦、广东化州、吴川县等各处的子孙,约 50余万人。 念二公支系发居于博白县城厢、亚山、旺茂、那林、浪平、江宁等处的子孙,约 8万人。 念三公支系发居于江宁、那林、永安、绿珠、亚山、浦北、平睦、小江、寨墟等处的子孙,约 9万人之多。 念四公支系发居于博白、东平、旺茂、火甲、文地等处的子孙, 约7万人。

时亮公后裔今约75万人,为西平李氏后裔一大支系。

编辑不易

感谢鼓励

赞赏随心

西什库教堂位于西什库大街南口路西33号 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 又称北堂

北堂原建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叫蚕池口的地方,当时叫蚕池口教堂。据说有一年康熙身染疟疾,御医久治不愈,耶稣会士洪若轩、刘应(也有资料称是神父张诚、白晋)进奉西药奎宁,药到病除。康熙大喜,将蚕池口一块地产相赠,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教堂,康熙为新建的教堂御题匾额“万有真源”。把教堂建在御苑之旁,显示了康熙帝的开明与自信。清中叶以后,屡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没教堂并拆除大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被迫归还教堂产业,同意重建。同治五年底(1866年)新教堂落成。20年后慈禧在扩建中南海时,深感教堂离御苑太近,教堂的高塔仿佛时时在窥视、威胁着她。她执意要教堂迁走,但又不敢得罪洋人。经与罗马教廷磋商,慈禧不得不赔地赠银,将教堂迁至已废弃的西什库旧址。1888年西什库教堂建成,成为华北天主教会的总堂。1900年庚子之乱中,义和团团民一万多人包围并进攻北堂,教堂受到严重损坏。在后来的修复中,教堂又加高了一层,成为今天的样子。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高大的窗子,显得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腾、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北堂南立面有三个尖拱券入口,进入堂内,一根根巨柱高高地撑起金色拱顶,四周是80扇镶彩色玻璃的花窗,阳光射入,眼前是一片五光十色、璀璨晶莹的奇景。堂内有一幅圣母抱着耶稣的油画,然而圣母和耶稣穿的却是清朝皇太后与皇帝的衣服,不细看还以为画的是中国皇太后与小皇帝。这也表明教会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西直门内的西堂

在西直门内大街中段路南有一座著名的教堂——西直门教堂。它又称西堂,与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王府井东堂合称北京四大教堂。在四大教堂中,西直门教堂建造时间最晚。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铎罗主教来华传教,随员中有位德里格神甫,在宫内教皇子西学。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门内购地建天主教堂,名圣母圣心堂,堂内供奉圣母玛丽亚。嘉庆十六年(1811年)教堂被毁,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次被毁,1912年又重建。现存教堂即1912年重建后的教堂。教堂建筑是哥特式风格,入口为尖券拱门,墙上开满尖券拱窗,建筑四角有高高耸起的雕像,中间是更为高耸的尖顶钟楼,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气势。插向蓝天的钟楼,更成为当时城市西北角的制高点。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精美高耸的钟楼被拆除,教堂划归同仁堂制药厂使用。目前,教堂已修复一新,塔楼也重新竖立,重现旧貌。

王府井的东堂

王府井大街中段路东,柏树胡同西口与甘雨胡同西口之间,有一座巍峨而又秀美的罗马式建筑,这就是北京四大教堂之一的东堂,又称圣若瑟堂。东堂是北京城内修建的第二座教堂。明代末年,葡萄牙神甫利美思、安文思二人在四川传教。明亡后他们被俘获到北京,在肃亲王府当差,并讲经传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在现东堂所在地赐予二人一所宅院和空地,供二人传教。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和郎世宁等都曾在东堂住过。堂内藏有郎世宁所画多幅圣像,极为珍贵。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地震房屋倒塌,第二年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禁,东堂被拆。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东堂归还教会,教会募得巨款重建东堂,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这次建成的东堂极为宏伟,钟楼高达30米,然而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庚子赔款再建东堂。

现存的东堂是1904年所建。整体为罗马式风格,大堂坐东朝西,西阔25米,进深60米,坐落在青石基上。正面由六根突出的壁柱将墙面切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上面呈圆拱形的门洞,装嵌着对开的大门。第二层仍由壁柱分隔,两边为圆拱形窗,中间为巨大的圆形玫瑰窗。第三层是三座有拱顶的钟楼,两边稍低,中间高耸。整座建筑比例匀称,庄重典雅。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基为方形。侧窗上嵌着由彩色玻璃拼镶的图案,阳光射入,瑰丽而璀璨。

【陇西旅游景点介绍】NO2:陇西威远楼

但凡到过陇西的人都知道,县城中心矗立着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名曰:威远,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陇西人民的威远楼

陇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渭河上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史前时期,华夏先民就在这块富饶而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设置了陇西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朝著名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陇西建制为“巩昌府”,此后陇西便有“巩昌”之称。到了清朝,还在此设置过省府,统辖整个甘肃。陇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必经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曾几度呈现出桑麻遍地、商旅如云的繁盛景象。而威远楼正是在当时为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建立的。

古襄武邑

威远楼

据记载: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诗有“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任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之句。元惠宗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夜间击鼓报更,老百姓延续俗称为“鼓楼”或“钟鼓楼”。明太祖洪武年间,将楼改建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楼上高悬巨匾两幅:“巩昌雄镇”“声闻四达”。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扩建为今存的木架结构、四面半拱飞檐的三层楼。

威远楼的基座由大型古砖砌成,高约11米,长约27米,宽约17米,中间还开有行人车马路洞,路面全由大型长方石铺砌而成。上建楼房三层,二十四楹,柱以其间,高约16.7米,似箭凌空。四面飞檐展翅,犹菩腾飞。那悬挂于三楼东西两面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匾,更显威远楼的庄严、典雅。行人举目仰望,高耸极目难窥全貌,故民间流传有“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在天里头”的民谣。

威远楼有许多故事。据记载,1920年,甘肃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威远楼周围民房大多被摇毁,城墙多处塌陷,而威远楼除基座略有一条裂缝,均无任何损伤。令人吃惊的是,这条裂缝竟在日月风雨的安抚下,自然愈合了。在民间广为盛传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1941年闰六月十三这天,从太原起飞的18架日本轰炸机欲轰炸兰州,但飞至兰州附近遇雷雨折回,将炸弹全部投到陇西,共投下50多枚炸弹及燃烧弹,当巨大的爆炸声和迷漫的硝烟消散之后,与威远楼近在咫尺的陇西中学(现陇西一中)和邻近的商铺民房被炸得瓦砾一片,威远楼却安然无恙。从这些神奇传说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那些不知名的神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如今的威远楼,早已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们赞美威远楼的过去,但更赞美它的今天和未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威远楼的维护和建设,多次拨出专款加固基座,修复门窗台阶,仿古彩绘楼阁门窗壁檐,使古老的威远楼青春依然。如今,威远楼早已为世人定期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楼内门顶各处都装饰了历史名人传记、飞禽走兽及花卉山水等图案;屋梁栋柱均以仿古神工妙笔彩绘,精雕细记,绚丽多彩;在楼台南端修一古阁,将数百年置于此地的铜钟悬挂其下,该钟重一万二千余斤。但凡观者,莫不惊叹远古祖先何以将如此重的古钟移置于如此高的楼台之上!

小编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未完待续

扫码我就亲你一口

▍资料来源:陇西旅游、掌上陇西

▍编辑整理:古莱坞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64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