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宁夏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址位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承天寺院内,1988年整个院落整饬重修为仿古建筑,使用至今。2004年宁夏博物馆新馆建设被列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工程。2006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总投资2.28亿元。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努力,新馆以其端庄的外型、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新颖的展陈、优质的服务,于2008年9月为迎接五十周年大庆,正式开馆使用。

宁夏博物馆

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层。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方米,分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域,文物饱和藏量达150000件。地上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一层为中厅、贵宾接待室、临时展厅和观众服务厅;二、三层为各类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及观众服务区。新馆主体建筑蕴涵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部透空隔架与下部石材结合,充分表现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的个性。外墙装饰所运用的迦陵频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宁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宁夏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近四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四千余件,经鉴定确认的国家一级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西夏文物、回族文物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文博行业所瞩目;馆藏文物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新馆一、二、三层所陈列的通史篇、专题篇和临展篇三大版块十二个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宁夏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宁夏博物馆新馆充分发挥藏品优势,把收藏展示、科学研究与保护、宣传教育功能集于一身,同时,浓厚的文化气息、敞亮的中空大厅、先进的设施设备,为举办各种礼仪庆典提供了最佳场所,是大众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951-5085093;0951-5042945

官方网站:http://www.nxbwg.com/

开放时间:

9:00-16:50(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在售票处领取免费参观券。

信息来源:宁夏博物馆

2021国际博物馆日,一起去打卡宁夏博物馆看看都有哪些宝藏吧!#博物馆 #宁夏 #打卡

展馆分享丨宁夏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

宁夏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人民广场东路6号,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共四层。外墙建筑装饰所运用的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以及墙面使用的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2010年荣获“中国建筑质量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截止2019年,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为51298件,珍贵文物3551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文博行业所瞩目;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馆藏文物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是宁夏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部分。本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宁夏古代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级品,勾勒出宁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华美的篇章。

通过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借助复原景观、遗址模型、多媒体、壁画、雕塑和照片多种辅助展示形式,直观反映了宁夏悠久历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对宁夏历史的简要回顾,既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更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民族复兴的艰难曲折,奋力书写“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新篇。

第一部分 / 文明曙光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带,凭藉南部六盘山、北部贺兰山的屏障和黄河水的哺育,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大约1.3万年前,出现农业萌芽,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冲击到狩猎、畜牧的主导地位;距今1.3~0.4万年,细石器工艺伴随着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续几千年不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古老文明异彩纷呈、绵延不断。

第二部分 / 西戎春秋

春秋时期的宁夏分属于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三个戎族方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姚河塬文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宁夏南部地区已属周朝疆域。固原杨郎与彭堡、彭阳草庙、西吉新营等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等青铜文化遗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文化在欧亚草原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进一步证明了宁夏先民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先行者、开拓者。

第三部分 / 帝都藩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都咸阳,宁夏属北地郡。秦始皇曾出巡西北,经固原,登六盘山。又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内迁人口屯田戍边,宁夏自此逐渐开发并兴盛。

第四部分 / 丝路重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宁夏当时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必经之地,贡使、商贾、僧侣等大都经过此地进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遗迹遗物。

第五部分 / 大夏寻踪

党项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黄河上游一带,后逐渐内迁至今宁夏、陕西、甘肃地区,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长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权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90年。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

第六部分 / 塞北江南

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经济衰败,农业荒芜,社会动荡。忽必烈建元之后,国家空前统一。元统治者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公元1288年,将甘肃行省下设的中兴路改为宁夏府路,此为“宁夏”一名之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时期,宁夏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元明清三代,历时600余年,宁夏地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多元,中原农耕文化和边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宁夏呈现出“塞北江南”的美丽景象。

本微信图文资料来自宁夏博物馆官方网站,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

中国著名博物馆之宁夏博物馆简介与珍贵藏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英文名是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useum,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

宁夏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9月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直到1973年才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2006年宁夏博物馆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建设,并于2008年8月投入使用。

宁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观信息:免费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周日:9:00-16:50

温馨提示: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脚架进行拍照。

竹雕,西夏时期文物,长7.5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通体呈长方形,细浅阴刻,左边上端有一圆孔,右端已残。

彩绘泥塑罗汉像,西夏时期文物,高63.5厘米,正面宽42.4厘米,侧面宽31厘米。此像体态丰满,神态怡然,形神兼备。

绿琉璃花纹方砖,西夏时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献殿遗址,长33厘米,宽34厘米,厚5.5厘米。

黑釉剔刻牡丹花经瓶,西夏时期文物,1986年出土于宁夏灵武磁窑堡,造型特点为小口,束颈,丰肩,腹部修长下收,暗圈足。

鎏金铜牛,西夏时期文物, 1977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

嵌松石银菊花饰,西夏时期文物,1975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这件银质椭圆菊花形饰件,表面鎏金,中间花蕊处镶嵌有一颗绿松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60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