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虎卧寺遗址

虎卧寺遗址位于县境西南隅虎卧山。始建于汉代,名曰寿峰寺。此地山峦叠翠,风光秀美,相传后晋时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贿赂契丹,此山遂为辽地。天神不忍腥秽沾辱佛场灵山,特现白额身保护佛法,自此有虎盘踞,此山遂称虎卧山。明代中期,有一名曰德玉之高僧云游至此,观其山风气秀异,决定作锡兹山。他走到虎踞巨石前对虎说道:“我今来此为佛传教造一方福利,你是灵兽要超脱异类,若离开这里,我将劈山铸像卓锡于兹”。言毕,虎纹丝未动。德玉又说,如不离去就把我吃掉,说着往前走了几步,虎仍不予理睬。德玉反身走到山涧小溪,沐浴全身后又来到虎卧石前,对虎说:“我身体已洗干净,现在可以吃了,如果不吃你就走开。”随后老虎摇尾点额,率领众虎远离此山。于是德玉重振山门,更新殿宇,改名“虎卧寺”。

寺院分东西两进院,西院建正佛殿三间供奉如来佛主,净业殿三间,伽蓝室前后围绕,钟、鼓楼立于寺院门前两侧。院落参天古松覆盖,殿宇内焚香烟雾缭绕,山峦间木鱼声声回荡,善男信女拜佛求神者络绎不绝,堪称一代名胜。

虎卧山天然洞穴亦为一奇特景观,寺外东数米有一洞神奇幽远,相传可通往怀安城万圣寺睡佛殿,明代翰林侍讲张士范曾往来于其间,石壁上留有题句。偏南又有一风洞,如将轻薄之物扔入洞中,片刻间即可被风卷出洞外。风洞东侧有神仙洞,为德玉师徒成正果处。迤逦向北有明洞,内置石几石案,为张士范读书之所,再西之冰洞,洞口只容一人缩身而入,洞内可容数十人。水从石缝中渗出,如漏天飞雨,每到三伏盛夏,则凝冻成形状各异冰柱悬挂洞壁,洞底积水成冰严若明镜相映成趣,额为“冰天傲暑”。南折十余米处之洞,洞口被巨石覆盖,隆冬每至黄昏,暖气如蒸直冲天空,似素烟冉冉入星斗,象吹匹练倒悬接地坤,额曰“雪窦回春”。

虎卧寺遗址

寺外西南有一方巨石(约20余平方米)从山腰伸出,此乃虎卧之处,名曰“虎卧石”。昔虽虎去,然留虎掌扑痕于石上。

虎卧山胜景吸引历代韵士骚人至此观景咏诗,留下绝妙诗句。自明成化丙申年至清代曾五次修葺并立碣以记。后历经创伤,五十年代初拆东院禅房,1974年拆北、南佛殿。今虽荡然无存,但仍有游者观古松、察卧石、探洞穴、究石碑抚今追古。

甘肃古遗址丨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镇衙下村洮河西岸二、三级台地以及相接的寺洼山半山以下地带,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又称“庙坪—鸦沟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于1924 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发掘。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北起林家沟,南至古洞沟,东自阶地边缘,西达寺洼山半山地带,占地面积约 600 万平方米。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其年代距今约 5000 ~ 3000 年。

遗址保存良好,周围地貌未发生大的改变。文化层距地表0.4 米~ 2 米、厚0.5米 ~ 2 米。暴露遗迹、遗物有灰层、灰坑、白灰面、墓葬以及彩陶残片、骨器和石器等。主体遗存为青铜时代寺洼文化。根据采集陶片可知,最早的遗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有灰陶小口尖底瓶口、网格纹彩陶片等。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采集有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橙黄陶黑彩,有水波纹、锯齿纹等。寺洼山的半山腰,有齐家文化灰层、白灰面房址等遗迹,采集有完整篮纹双耳罐等典型器物。还采集有典型的辛店文化双耳彩陶罐。

寺洼文化是甘肃中东部地区普遍发现的一支青铜文化,以马鞍口陶罐为代表性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寺洼遗址规模宏大,文化遗存延续 2000 多年,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探讨甘肃中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古遗址丨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位于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现存明宣德五年(1430 年)《重修凉州百塔寺记》碑记载,该寺为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专门为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修建。萨班于 1244 ~ 1246 年来凉州会谈,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致番人书》,实现了祖国统一。1251 年,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为他修建白塔,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又建小塔 50 余座,均藏舍利。元末,寺院及佛塔毁于兵燹,仅存瓦砾。明宣德四至五年(1429 ~ 1430 年),西藏僧妙善通慧、凉州广善寺高僧琐南坚赞募捐重修寺塔,明政府赐名为“庄严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靖逆将军颜翼超主持维修,竣工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重修白塔寺碑记》。1927 年,凉州发生大地震,塔倒寺毁,仅存塔基和清代石碑。20 世纪 70 年代~ 90 年代,由寺院管护者刘氏家族后裔刘吉泰(藏名“慈成嘉措”)看护遗址,遗址地表四处散布砖瓦等残件。

1998 年~ 200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白塔寺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白塔位于寺院内南部,覆钵式喇嘛塔,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元代始建,边长 24.75 米,明代重修后外表包青砖,高 0.3 米。底座上为塔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型,南北长 17.5 米,东西宽 14.75 米,残高 5.25 ~ 5.7 米,塔身夯土板筑,覆钵以上均毁。出土文物有陶瓷器、钱币、藏汉文写经,以及明代《重修凉州白塔碑》、《建塔记碑》及小泥塔婆等。原寺内存萨班铜像,后移存于武威市大云寺火神庙大殿内,像高 1.2 米,铜头铁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禅定印。

(甘肃省文物局)

重要战斗遗址之董家寺战斗遗址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原安定县)安定镇董家寺村。

董家寺在今安定镇西约15公里处。

1934年8月26日,清涧河口战斗结束后,谢子长带伤率部北上,进入安定县休整部队。9月初侦悉,安定西区董家寺驻有安塞之敌高玉亭团来安定“围剿”红军的一个营。谢子长随即率红军陕北游击队和红26军3团对董家寺驻敌进行合围攻击。敌军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不敢恋战,全线溃逃回安塞。至此,陕北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许多村庄连成了根据地,开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局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52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