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宁盐场遗址

大宁盐场遗址地处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后溪河狭长的南北两岸坡地上,是一处拥有两千多年制盐历史的工业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大宁盐场遗址

该遗址是我国开发较早的以自然盐泉为基础的盐业遗址,是川渝盐业开发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该遗址盐灶群规模大、数量多,盐泉、输卤管道、蓄卤池等遗存保存齐全,完整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制盐生产流程;该遗址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清晰,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和,具有非常好的保护利用价值。

2019年,大宁盐场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城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宋金战场、大运河遗址、广德湖、四明山

南山南—大鄞州版作曲:马頔作词:于小伟、叶诗琛演唱:于小伟钢伴:刘大明你在四明的青山里眺望远方我在杖锡的飞雪里想念过往如果可以再次遇见你今生就要和你相依十里四香夕阳里老去是谁在迷恋泛起绿波的竹海 一场春雨 笋尖冒了满山 是谁在诉说 它山古老的故事 风雨不催 千年不停传说 携手聆听 古堰淌水的声音 并肩看 秋叶坠落满地 生生不息 你我 点点滴滴 如果花开之前来得及 我要记住你的美丽 对语半山千言万语 春风又绿江南 梦里 你在理工的绿茵 挥手远去 不说再见 从不曾离开 我在诺丁的外文里 谈古论今 想着 穿越时光 找到你 樱花雨 梁祝情 初心难忘记 今何夕 又一季 鄞州春满地

《南山南-大鄞州版》说到了鄞州的历史说到了鄞州的历史代表性风貌,也甚至代表着整个宁波的历史。无论四明山、它山堰、河姆渡、句章古城、慈城、溪口、梁祝,以及大运河遗产大小西坝和西塘河。

西塘河又称后塘河,它携带着 四明山水自西向东流入 宁波城西原望京门,全长约十二公里。据文献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废西乡广德湖,并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今日的西塘河已是有着将近九百年历史。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末端。虽是运河入宁波老城的最后一段里程,西塘河却同时也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

1488年,一艘朝鲜船只在海上遇险后漂至浙东沿海,人们历经艰险终于上岸,后北行归国。船上一名叫崔溥的朝鲜官员回国后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段传奇之旅,游记名篇——《漂海录》。《漂海录》记录了明代中国大运河的交通情形和沿途风光,其中崔溥一行当年从宁波城往西走的水道就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塘河。在崔溥的妙笔之下,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到四明山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明代诗人沈一贯有诗曰:“百年三万六千日,古今圣贤皆咏毕”;清姜君献在《嵊县赋》中有“金钟毓四明之秀”之说。诗人陈志岁游四明山区时,为当地贤哲经济乡邑、乐成公益、功成身退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曾留下《题让贤桥》诗曰:“江山人物沾良政,成事不居端可敬。世贤前后每赓成,功德漫由时效定。”(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该区域内的红佛寺景区,已成为当地旅游热地。

一些诗人用一个专题来描述四明山的见闻。如陆龟蒙的诗作《四明山九题诗》,皮日休的《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另一些诗人则径直入四明山寻仙访道、修身养性,如施肩吾,他在《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中这样表达内心的喜悦:“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对崇往四明山的一脉诗意一直延续至今,可以串联起万千珍珠般清丽的作品,如宋王安石的《泊姚江》、宋戴表元的《四明山中逢晴》、《四明山中十绝》、明王阳明的《四明观白水》、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山居杂咏》、清张羲年的《姚江竹枝词》。

与这一脉诗意的浸润相关,四明人结社吟咏成为一方风气。以月湖为例,从晚唐国宁寺的住持宗亮开诗社以来,相继出现过五老诗社、月湖诗社、湖上诗社、遗老诗社、湖心诗社、林泉雅会、三司马社、林泉诗社、南湖九子社、观日堂诗社、鹤林七子、西湖八子社、真率之约、月湖三子社、枕湖吟社、烟屿诗坛等诗社。著名诗人有北宋庆历五先生、舒亶、罗适等,南宋史浩、楼钥、高似孙、高翥、吴文英、汪大猷等,明清有屠本峻、屠隆、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沈时颖、叶炜、徐时栋等等。南宋为一盛,清初为一盛。

四明山曾是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

离余姚南55里、梁弄镇西的狮子山,高102米,是1943年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挺进梁弄时,打败敌伪军的主战场。革命胜利后,为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800多名革命烈士,就在狮子山划地60亩,于1973年11月兴建四明山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在山顶上,碑高18.5米,碑下平台3600平方米,碑后有休息长廊,碑前有上下石阶,分五层共219级。上登石阶基部处,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系毛泽东书写放大体。纪念碑用花岗岩砌成。登上纪念碑平台,四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2011年3月又进行扩建。

陵园内设有办公楼,楼内新设革命烈士陈列室,是横坎头革命纪念馆的缩样,主要史料可在此查阅。为发展旅游业,在陵园的西边和东北角,新建了“狮子山庄”和“望湖宾馆”。

梁弄镇晓岑街17号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住过的地方。1943年4月23日,以何克希等为领导,分三路进攻梁弄。狮子山一役打退敌伪军后,于8月份将原在三北鸣鹤场的司令部迁到这里,直到1945年8月才北撤前线。领导人谭启龙、何克希、刘享云等均在此办公。

1992年为庆祝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建立45周年,对司令部旧址(当时为粮食仓库)进行修理整顿,重新开放。陈列室中展出的史料、图片、照片、地图、战役图和烈士业绩均十分清楚,便于人们了解根据地的组建与发展。

四明山,作为革命的胜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常去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聆听历史的回音。

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句章故城,相传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废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前后历周、秦、汉、晋诸代,一度繁华800余年。

句章之名始见于《史记》

句章故城考古队领队王结华说,句章之名始见于《史记东越列传》,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击东越)。”意思是说,武帝派遣将军从句章出发,渡海到台州一带打仗。“这是关于句章出海的最早记录,也是现在学者所认为句章港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具体文献记载。”王结华说。

公元前473年勾践始筑

那么,句章故城究竟始筑于何时呢?专家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言及句章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如汉代的《史记》、《汉书》和《晋书》中均不见片言只语,甚至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宝庆四明志》也未见有确切的记载。

所幸的是,明代以后,地方文献中关于句章城的始筑年代有了比较明晰的说法,如《嘉靖宁波府志》云:“在今慈溪城山渡之东,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其曰城山,以句章之城在此山也。”《四明谈助》云:“在慈邑界,汉句章故城,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在今城山渡之东。”《光绪慈溪县志》云:“句章故城,县南十五里,城山渡东,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在今城山渡之东。”王结华总结道:“各家众口一词,均指句章故城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筑。”

而且明人董沛《明州系年录》则称:“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以南疆勾余之地,旷而称句章。”进一步指出越王勾践始筑句章城的具体时间是在周元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73年前后,进一步明确了建城的具体时间。

“句章”之名的由来

勾践为何要建这座城市?《十三州志》中写道:“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王结华说:“这个不仅可以认为句章城为越王勾践所筑,而且指出勾践筑城的目的在于灭吴后为‘章伯功以示子孙’,古代用通假字,‘章’者‘彰’也,‘伯’者‘霸’也,勾践把吴国灭掉后成为五霸之一,他东巡到这一带,发现这里地广人稀,因此决定建城,句章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事实上,句章古城所在本属越人领地,距离越国统治中心会稽(今绍兴)也不过区区百里之遥,因此勾践为开拓疆域,筑城纳民而修建句章城应该是有可能的。

秦朝时设立县制

到了秦朝,全国统一,郡县分设,句章开始置县,隶属于会稽,句章县开始成为县治所在地。两汉及三国东吴时期,句章仍然是县府所在地,同时其作为港口通航的功能也得以进一步加强,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击东越)”的记载。曾有专家认为,句章港在春秋时期是全国九大港口之一,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宁波历史沿革

宁波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

据史料记载,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东征将军兼会稽太守刘牢之戍守句章,为防淡山(今甬江口)孙恩农民军,在三江口筑一圈筱墙(筱,小竹,估计为竹筋泥墙),位置在今宁波西门口、中山西路一带,可算是宁波最早的城垣。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鄞、■、句章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子城在今鼓楼至中山公园一带,为其后1000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黄晟据明州,自称刺史。在公元892年~909年间,黄晟在三江口开广城区,增筑罗城。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进了历史教科书的战场遗址——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会说话

615岁的天津卫

拥有数不完的精彩故事

这里是首都的码头

这里有无数名人驻足与蛰伏

一座座博物馆

将这些文化基因

记录&留存

记录过往

见证当下

书写未来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是展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民族不畏列强、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大沽炮台

大沽口北侧炮台,英军突入处

1860年 意大利 费里切贝亚托摄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8年(清咸丰八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陷落后的大沽炮台内景

1860年 意大利 费里切贝亚托摄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后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陷落后的大沽炮台内景

1860年 意大利 费里切贝亚托摄

其地理位置具有鲜明的海口要塞特征。大沽口炮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我国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00年,欧洲人绘制的大沽之战图

25232288

30元/人

9:00-17:00 (4-10月) 9:00-16:30 (11-3月)

滨海新区 塘沽东炮台路1号

公交线路指南:公交110路;公交617路;公交936路;公交627路;公交 822路

自驾线路指南:沿海高速(S11/海滨高速) →天津市临港站出高速→ S11向正南方向行驶→过海 河大桥→下桥500米即到大 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津利华

天津文化传承酒店

END

宁波首次发掘海岛史前文化遗址——大榭遗址Ⅰ期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宁波首次发掘海岛史前文化遗址——大榭遗址Ⅰ期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7-01-03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雷少 梅术文 点击率:872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榭开发区下厂村。1980年9月,当地村民烧窑取土时,曾在此发现了一些磨制石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2008年6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宁波市文物普查工作队首次确认了该遗址的存在,当时定名为“东岳宫遗址”;2010年,该遗址获评为“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向社会予以公布。2015年9至12月,为配合大榭开发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勘探和小面积考古试掘,基本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面积和保存状况等。同时,正式将该遗址改名为“大榭遗址”。

2016年4至12月,在大榭遗址约2/3面积得到原址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的前提下,为支持地方建设,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科研、保护机构,在大榭开发区管委会的全力配合下,对该遗址实施了Ⅰ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

良渚文化墓葬

一、地理环境

大榭遗址所在的大榭岛,位于长江水道和海岸线的T型交汇点,东临东海,西与北仑港相邻,南距岸陆最近处不足500米。本岛面积约30.84平方公里,其中平地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包括2.5平方公里海涂),外围还有13个岛屿(约5平方公里)。

大榭遗址地处大榭岛北侧小盆地的山岙内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比较适宜古代人类居住。

二、发掘成果

大榭遗址Ⅰ期发掘共发现史前至宋元时期各种遗迹现象86处,出土陶、瓷、铜、石、玉质遗物(小件)200余件,以及数以万计有待拼对复原的陶片。遗址地层堆积深度约1-2.5米,文化层可划分为四个大层,相对应的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商周时期和宋元时期,其中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遗存属于遗址堆积的主体。

良渚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晚期阶段,主体系人工在地表堆筑的土台,绝大部分地层堆积属于土台的组成部分,该土台由早期的小土台逐渐扩展而成。由于历年来的生产活动对遗址毁坏较多,土台的“活动面”已破坏殆尽,本次发掘时未发现明确的房屋建筑遗迹,仅发现了土台的“废弃物层”和扩展层堆积,多呈斜坡状。遗迹发现有57个灰坑、1座墓葬和7座灶址。出土人工遗物主要见有陶、石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器型有鼎、釜、豆、壶、盘、盆、簋、杯、罐、钵、支脚和纺轮等;石器有斧、锛、凿、刀、镞、钺、管和纺轮等,包括部分半成品和改形器。自然遗物中,动物骨骼以陆地中常见的哺乳类鹿、猪等为主,水域中的鱼、贝类发现较少;植物果实的种类主要见有南酸枣、甜瓜籽和葫芦籽等。

良渚文化时期葫芦科种子

良渚文化时期鹿类骨骼

钱山漾文化时期土台“活动面”遗迹分布状况航拍

钱山漾文化遗存主体系人工在良渚文化土台基础之上逐渐加高和扩展堆筑而成,地层堆积以斜坡状为主,是土台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土台发现有一处比较明确的“活动面”,表面有灶址残迹,其余地层皆属于土台的“废弃物层”和扩展层堆积。遗迹发现有1座灶址、2个灰坑、7处烧土堆和3处陶片堆。出土人工遗物主要为陶、石器,玉器仅见1件锥形器。陶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常见的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型见有鼎、釜、缸等,泥质灰、黑陶数量较少,器型有豆、罐和鬶等;另一类为以往未见的夹植物和贝壳碎屑的器物,器型绝大多数为平底浅腹敞口盘,还有少量圆柱形支脚。石器有斧、锛、凿、刀和镞等。自然遗物以各种贝、螺类为大宗。经专家考察和对不同样品的常、微量元素测试,可初步认为所发现的灶址、夹植物和贝壳碎屑的陶盘,以及陶支脚可能是与当时的煮盐活动相关的遗存。

商周时期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系当时人们利用史前时期土台,在其上居住和生活所形成。地层堆积分布零散、单薄,遗迹仅发现2个灰坑。出土遗物也很少,仅见有印纹硬陶罐,原始瓷豆、杯、钵,青铜耨等。

宋元时期遗存分布不广,遗迹仅发现1条道路和5个灰坑。出土遗物主要见有青瓷碗、盘、钵、杯、碟、罐等。

三、价值意义

大榭遗址系宁波地区在海岛之上首个发现并首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较好且时代自史前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十分难得,是宁波海岛考古领域的新突破,意义深远。同时,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交往的桥梁,其发现对于探讨那一时期的海陆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制盐历史以及浙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大榭遗址Ⅰ期虽然属于配合工程建设抢救性考古,但在发掘过程中仍坚持采取多家院校合作、多种学科统筹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实现了抢救发掘与学科研究相结合的目标,对今后该类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作者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30日5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51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