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万全明长城

我县境内的明长城是外长城主干线的一部分,东起张家口的辛立台,西至怀安的西洋河,全长174里,位于我县与张北、尚义接壤处,也是分界线,延绵起伏于崇山峻岭的山脊上。历史上作为京畿屏障的这段长城,因处于蒙古部族南下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防线之一。这段长城历经两次修筑,一次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时任右都御使余子俊奉诏修筑北段(张家口至洗马林):二次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时任兵部右侍郎翁万达奉诏修筑西段(洗马林至西洋河),两段相互联结,形成整体。在我县境内的长城沿线,在关隧要塞处,筑有五座军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长城沿线还筑有36座瞭望台,89座烽火台,用于侦察敌情和传递军情。

万全明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多样。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在长城建筑史上达到了高峰。我县境内的明代城墙墙体依地势地形制宜,一般在山岭陡峭之处较低,平坦之地较高。多利用山脊为基础,外包砖、石条或石块,内填黄土或碎石,有的地段是用石块垒砌的石垒墙,有的是利用深山峻岭,随山就势,人工劈凿的劈山墙,有的是利用大山的险阻作为障壁的山险墙等,为抵御蒙古部族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县境内的明长城经历5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坏,大部分已经坍塌,保存完整的不足一半。七十年代,在长城遗址北新屯水沟台段,发现了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钢炮、铜簇等明代兵器。1996年,在长城遗址中,又发现了“明正德年间制造”的铜制火铳和长城关口的石碑一块——镇胡台。1982年,河北省政府将明长城遗址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爱护长城、保护长城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矗立于长城上的古城 万全

万全境内的长城。

记者 谢 岩

近日,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新的宣化区、万全区、崇礼区。这是我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栏目对三个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梳理,与读者分享。---编者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廷在辛南庄东十里筑城,一年之后(1393年)的二月,“置万全左、右卫于宣平废县”,“筑卫城。”在此筑城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有万无一失、防备周全的“万全之策”,取名“万全”。

1393年,“万全”一词第一次有了文字的记载。

万全,位于我市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

万全北沙城乡有一座老龙湾汉墓群,在对老龙湾至岸庄屯长约5公里地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7座墓堆,墓堆高6米左右,直径约20米,出土了大量汉代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等文物。据文物推断,属“龙山文化”遗址。在其中的汉墓竖穴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纹陶器、贝质和石质利器。这些文化信息印证了万全历史的久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万全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活的迹象。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现今的万全北沙城古城遗址,是前秦时期的武罡城,秦相蔡泽曾在这个城堡居住过。到了汉代,县境曾置宁县。战事不断的东汉末年,居于此地的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远离战乱,选择离开。东晋时县置沦废。唐宋以后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的领地,县境内辽、金、元等古代少数民族部落遗址斑驳可见。北方少数民族陆续来到这里游牧,辽、金、元代,户籍逐渐恢复。辽代时,在现在的万全宣平堡置大新镇,金代在此置宣平县,在今天的阳门堡置阳门县。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除了宣平县。此时,北元不断骚扰入侵,明洪武二十五年诏命刘真和李彬勘定宣府,需在67处关隘筑城堡戍守,德胜口即是其中西路的一处关隘。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万全左右卫(今万全左卫镇),开始建筑土城。

万全右卫城规模较大,功能完备,高三丈五尺,周长六里三十步。明正统三年(1438年),土城墙以砖加包,使得城池更加坚固。此后,明、清、民国进行了多次修葺、完善,万全城成为万里长城上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城堡,曾经在戍边中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万全境内的长城。

被专家称为全国至今保存最好的古卫城的万全古城,坐北朝南,城墙东西长880米,南北长880米,周长3522.米,高12米。城堡开南、北两门,南为迎恩门,北称德胜门。万全城还有“轿子城”之说。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建有突出城外的两个翼城(存放粮草、兵械,以平时关闭,战时开启),就像轿子两边的杠穿。城外两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如同二根轿杆,将轿子抬起。城中建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恰似轿城的轿顶。南北两门都有瓮城,六个大门洞,四座城楼。南北两门还有土垣护城,是守将屯戍的大营所在。小土城外广阔的练兵教场,高大的点将台至今还有残址。

万全城内,功能齐备,有行政区、文化区、仓储区等,街巷和民宅设计合理。明朝,设立了万全右卫都指挥司,有参将、卫指挥、守备、坐营千总各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明、清两代,万全右卫城不仅是镇守边塞的军事重镇,发生过多个重要的战役,也成为坝上坝下方圆百里的贸易中心及沟通汉蒙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万全古城以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高超精湛被专家称为明代军事建制卫所制的“活化石”。

万全,因守卫长城而建立。它在张家口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位置。历史上与张家口互有领属,明清后,隶属开始清晰,界址也有了明确划分。

万全境内的长城。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万全的古代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邃的文化意蕴,古朴的建筑、独特的人文,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洗马林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万全洗马林镇洗马林村,始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再次重修。修缮后的洗马林城堡高三丈六尺,方圆四里五十三步,当时开有南门、北门和西门,并有瓮城。洗马林城堡是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宣府镇下西路中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清朝以后蒙汉通商的重要商埠。

洗马林镇内的玉皇阁气势雄浑、高大美观,是万全境内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玉皇阁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清进行过两次重修,通高20米的玉皇阁建筑面积为462多平方米,阁楼呈三重檐歇山布瓦顶、叠梁式建筑。二层大殿设有平座环廊,可俯瞰镇城全貌。阁前建有钟、鼓二楼,与阁楼主体形成高低错落、搭檐斗角之势。

玉皇阁至今还保留着“晾经节”的习俗。每到农历六月初六,都会将玉皇阁的佛教藏经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围绕玉皇阁的晾经,村里像过节般的热闹。百姓以此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万全知县张庆成到任后发现该县地近边关,读书人少,文风不振。便决意“设立书院作育人才,即以严厉民俗”。他召集城内大户捐银两,动工修建书院。据《万全县志创建万全书院》记载:“度地于学宫之西偏,鸠工饬材。刘茂才寒暑不离工。次期年而书院成。”万全书院(也称嘉禾书院),建于十层砖砌台阶上,气派轩昂,规模浩大的万全书院在存在的76年里,培养了人才,兴盛了教育,使万全民风清正。

张家口的戏曲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侯俊山。1854年出生在万全东红庙村的侯俊山,幼年学戏,13岁时因出演《十三妹》而一举成名,得艺名“十三旦”。侯俊山到京城唱戏后,很快红遍京师。38岁时进入宫廷为光绪和慈禧唱戏,成为一代名伶。清代大学士徐桐麟曾赞誉其:“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鲁迅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侯俊山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以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段戏曲历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磊庄镇的旧羊屯村古戏楼建于清代,戏楼建筑屋顶为三幢并联卷棚顶前坡改歇山式。面宽13.7米,进深8.5米,高1.2米,建筑面积116平方米。该建筑匠心独具,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其因材施用,显示了民间工匠遵守木制建筑结构的基本营造法式,构思极为巧妙。

万全打棍是万全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逢年过节,在热闹的民间社火表演中总是特别的引人注目。艺人们把传统戏曲表演和武术元素融为一体,使用穗子棍、短棒、齐眉棍等,用二龙头、不见天、大十字、老八点儿、三点头等二十种打法进行表演。表演者按戏曲要求扮装,每场一段武打片段。开打时,双方将领各带一队人马,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气氛热烈,场面惊险刺激。万全流传的打棍戏有《岳飞大战金兀术》、《敬德把关》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伴随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万全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兴的城市格局浑然一体,老城古韵与新城魅力相得益彰。万全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走过历史,书写新篇章。

矗立于长城上的古城——万全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廷在辛南庄东十里筑城,一年之后(1393年)的二月,“置万全左、右卫于宣平废县”,“筑卫城。”在此筑城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有万无一失、防备周全的“万全之策”,取名“万全”。

1393年,“万全”一词第一次有了文字的记载。

万全,位于我市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

万全北沙城乡有一座老龙湾汉墓群,在对老龙湾至岸庄屯长约5公里地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7座墓堆,墓堆高6米左右,直径约20米,出土了大量汉代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等文物。据文物推断,属“龙山文化”遗址。在其中的汉墓竖穴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纹陶器、贝质和石质利器。这些文化信息印证了万全历史的久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万全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活的迹象。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现今的万全北沙城古城遗址,是前秦时期的武罡城,秦相蔡泽曾在这个城堡居住过。到了汉代,县境曾置宁县。战事不断的东汉末年,居于此地的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远离战乱,选择离开。东晋时县置沦废。唐宋以后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的领地,县境内辽、金、元等古代少数民族部落遗址斑驳可见。北方少数民族陆续来到这里游牧,辽、金、元代,户籍逐渐恢复。辽代时,在现在的万全宣平堡置大新镇,金代在此置宣平县,在今天的阳门堡置阳门县。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除了宣平县。此时,北元不断骚扰入侵,明洪武二十五年诏命刘真和李彬勘定宣府,需在67处关隘筑城堡戍守,德胜口即是其中西路的一处关隘。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万全左右卫(今万全左卫镇),开始建筑土城。

万全右卫城规模较大,功能完备,高三丈五尺,周长六里三十步。明正统三年(1438年),土城墙以砖加包,使得城池更加坚固。此后,明、清、民国进行了多次修葺、完善,万全城成为万里长城上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城堡,曾经在戍边中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被专家称为全国至今保存最好的古卫城的万全古城,坐北朝南,城墙东西长880米,南北长880米,周长3522.米,高12米。城堡开南、北两门,南为迎恩门,北称德胜门。万全城还有“轿子城”之说。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建有突出城外的两个翼城(存放粮草、兵械,以平时关闭,战时开启),就像轿子两边的杠穿。城外两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如同二根轿杆,将轿子抬起。城中建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恰似轿城的轿顶。南北两门都有瓮城,六个大门洞,四座城楼。南北两门还有土垣护城,是守将屯戍的大营所在。小土城外广阔的练兵教场,高大的点将台至今还有残址。

万全城内,功能齐备,有行政区、文化区、仓储区等,街巷和民宅设计合理。明朝,设立了万全右卫都指挥司,有参将、卫指挥、守备、坐营千总各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明、清两代,万全右卫城不仅是镇守边塞的军事重镇,发生过多个重要的战役,也成为坝上坝下方圆百里的贸易中心及沟通汉蒙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万全古城以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高超精湛被专家称为明代军事建制卫所制的“活化石”。

万全,因守卫长城而建立。它在张家口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位置。历史上与张家口互有领属,明清后,隶属开始清晰,界址也有了明确划分。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万全的古代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邃的文化意蕴,古朴的建筑、独特的人文,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洗马林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万全洗马林镇洗马林村,始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再次重修。修缮后的洗马林城堡高三丈六尺,方圆四里五十三步,当时开有南门、北门和西门,并有瓮城。洗马林城堡是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宣府镇下西路中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清朝以后蒙汉通商的重要商埠。

洗马林镇内的玉皇阁气势雄浑、高大美观,是万全境内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玉皇阁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清进行过两次重修,通高20米的玉皇阁建筑面积为462多平方米,阁楼呈三重檐歇山布瓦顶、叠梁式建筑。二层大殿设有平座环廊,可俯瞰镇城全貌。阁前建有钟、鼓二楼,与阁楼主体形成高低错落、搭檐斗角之势。

玉皇阁至今还保留着“晾经节”的习俗。每到农历六月初六,都会将玉皇阁的佛教藏经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围绕玉皇阁的晾经,村里像过节般的热闹。百姓以此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万全知县张庆成到任后发现该县地近边关,读书人少,文风不振。便决意“设立书院作育人才,即以严厉民俗”。他召集城内大户捐银两,动工修建书院。据《万全县志创建万全书院》记载:“度地于学宫之西偏,鸠工饬材。刘茂才寒暑不离工。次期年而书院成。”万全书院(也称嘉禾书院),建于十层砖砌台阶上,气派轩昂,规模浩大的万全书院在存在的76年里,培养了人才,兴盛了教育,使万全民风清正。

张家口的戏曲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侯俊山。1854年出生在万全东红庙村的侯俊山,幼年学戏,13岁时因出演《十三妹》而一举成名,得艺名“十三旦”。侯俊山到京城唱戏后,很快红遍京师。38岁时进入宫廷为光绪和慈禧唱戏,成为一代名伶。清代大学士徐桐麟曾赞誉其:“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鲁迅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侯俊山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以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段戏曲历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磊庄镇的旧羊屯村古戏楼建于清代,戏楼建筑屋顶为三幢并联卷棚顶前坡改歇山式。面宽13.7米,进深8.5米,高1.2米,建筑面积116平方米。该建筑匠心独具,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其因材施用,显示了民间工匠遵守木制建筑结构的基本营造法式,构思极为巧妙。

万全打棍是万全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逢年过节,在热闹的民间社火表演中总是特别的引人注目。艺人们把传统戏曲表演和武术元素融为一体,使用穗子棍、短棒、齐眉棍等,用二龙头、不见天、大十字、老八点儿、三点头等二十种打法进行表演。表演者按戏曲要求扮装,每场一段武打片段。开打时,双方将领各带一队人马,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气氛热烈,场面惊险刺激。万全流传的打棍戏有《岳飞大战金兀术》、《敬德把关》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伴随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万全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兴的城市格局浑然一体,老城古韵与新城魅力相得益彰。万全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走过历史,书写新篇章。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万里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千年诗城辉耀长江三峡

一、长江文化 母亲摇篮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西南侧,距今已有上亿年历史。在全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中,长江(全长6280公里)仅次于非州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远古时代的长江,在距今2亿年前白垩(e音扼)纪时期。现在的长江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它同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1公里,世界第六大河,距今已有30亿年历史。)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两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平行发展,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文化是一种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具体认同性、归属性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而巴蜀文化始终是长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根据考古资料,四川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有了人类活动,才有人类文化。长江流域是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约200万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代活动的古人类,在龙骨坡古人类遗址被史学家称之为“巫山人”。考古专家黄万波教授说:中华远古文明缘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在3000多件出土文物中最受关注,因为它是集宗教崇拜、神话传说、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美学、运动力学、天文、历法、治金技术等多重意义于一体的文化象征,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更早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古代文明,作为长江上游的文化发源地,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文化史,都有着深刻地历史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它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前身和源头。

早在殷商时期的巴蜀文化在就与中原不相上下。秦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成为统一全国的重要基地。而秦迁移民巴蜀,及西汉时期文翁寻蜀上学及对蜀地政治,文化措施的加强,对巴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汉文翁守蜀首创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学校——文翁石室,“学徒鳞萃,比与齐鲁”,从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才有了立门纳徒,开馆援学的教学形式。几千年的巴蜀水土,孕育出了李冰、落下闳(hong音宏)、杨雄、陈子昂、李白、苏轼、苏洵、苏辙、杨慎、张船山等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还孕育出了东汉张陵的道教,宋代张行成、魏了翁的理学。更还孕育出了魏晋南北朝巴蜀地方史与两宋当代史这两座古代中国史学上的高峰。

二、三峡明珠 千年诗城

在整个长江流域文化体系中,或者说巴蜀文化序列中,位于长江中游的古城奉节,以其不可取代的诗城文化,成为长江文化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奉节县位于长江三峡地区腹心,古称夔州,曾是历代州、府、路、郡治所,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北岸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夷陵之战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恢复鱼复县名;西魏废帝(公元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县为奉节县。几千年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奉节“登三峡之巅、咏绝美风景”,留下上万首诗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被人称为第一快诗,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第一律诗;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被人称为第一情诗,这些绝世名篇都是诗人们在奉节写成的。

说到奉节,就不能不提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和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定国大计,跟随刘备几十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从草船借箭到智取汉中,从七擒孟获到制木牛流马……,殚(dan音耽)精竭虑,尽忠职守。特别是彰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为给义弟张飞报仇,执意东征伐吴,不料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史称夷陵之战),刘备自此惨败后,退守白帝城。陆逊领兵追至城下,被诸葛亮的八阵图吓退。后来杜甫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刘备退守白帝城后,将鱼复改为永安,将驿馆改为永安宫(奉节旧县城师范学院校内),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急召诸葛亮从成都来见,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刘禅,小名阿斗)可辅,可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我儿子如果有能力当蜀国的皇帝,你就给予辅助,如果他能力不行,你就可以取代他自己当皇帝。当时诸葛亮伏倒在地,哭着说:“臣当尽股肱之力,死而后已!”说我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后主。忠贞不二,直到死也不会改变,以此明志。只可惜的是,后来不管孔明怎么努力,最终没能保住蜀汉江山,终被魏晋灭掉,但却成就了诸葛亮的一生忠贞不二,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和臣子楷模。

说到白帝城,又不能不说到公孙述,公孙述,字子阳(?—公元364年),西汉未年(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沿江东巡时见瞿塘峡地形险要,是巴蜀要塞咽喉之地,于是下令在瞿塘峡北岸的山头上筑城守关。因见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把此城命名为白帝城。所以说公孙述不仅是修筑白帝城的人,也是给白帝城命名的人,同时由于公孙述字子阳,所以白帝城又被称为子阳城。而他的军队除了操练,守关之外,还在驻地附近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这一带后来被称为东屯,也就是现在的草堂果园一带。由于公孙述称帝期间,蜀中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夔州人民为了感谢他的功德,便在山上建庙造像纪念他,称为白帝庙。后来由于他不是正统而系僭(jian音渐)称,在明正德二年(公元1512)被四川巡抚毁坏了他的塑像,新立江神,土神和马援的像,奉以祭祀,改名为“三公祠”。到了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又改为刘备和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供了关羽、张飞的塑像,随后形成了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si音四)蜀汉人物的格局。

而奉节县诗词之源应当远溯至公元秦惠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置巴郡鱼复县,距今已有2331年了。而当初设置鱼复县,是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来的。他写的《离骚》,诚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纲要》中所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因为屈原的故乡在楚国,所以把他的作品称为《楚辞》。作为那个时代至高至尚至美的诗歌,屈原创作的《楚辞》,成为古代各个时期诗人学习的样板,尤其是唐以前的诗人,莫不祖《诗经》而宗《楚辞》。

屈原九章里的《橘颂》,通过一株橘树的刻画和赞美,塑造了一个心怀壮志,热爱祖国,品性高尚的年青人形象。他在诗中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也是屈原对自己的一种写照,完全是一副清丽洁净唯美的画面。

又如他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他想及时报效国家,时不我待的一种急迫心情。当然,他后来虽在朝廷作官,力图改革,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所有他才在绝望中投江自沉,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最早见于《乐府诗集》的“滟滪歌”流行于晋以后,歌曰:“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虽然是民间歌谣,但也是奉节诗歌最早的样本。东晋官至大司马的桓温也写了一首《八阵图》“访古识其真,寻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对当年诸葛亮垒石为阵,逼退吴兵一事咏叹不已。

唐代以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十朋、陆游、李贺、孟郊、贾岛、元稹、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赵孟頫、杨慎、王士祯、张问陶等都在奉节或为官或旅居或游历,都在奉节县创作了大量的传世名篇。据考征历代诗人在奉节创有古诗词一万余首。

在这些诗人中,尤以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十朋为代表。

诗仙李白以其豪放旷达、飘逸浪漫的诗风,成为盛唐诗歌的一面大旗。在他41岁经友人推举入京,被玄宗给了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终因宦官高力士、驸马张垍(ji音记)和杨贵妃等人的谗毁,被迫离开长安。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冬,永王李璘(唐肃宗之弟)以平乱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起兵,聘李白为幕府。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此牵连,被肃宗李亨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潼梓县),途中在奉节遇赦。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了旷古烁今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描写了他遇赦自由后激动欢快的心情,也写出了舟行峡江东下江陵的轻松快捷的一泻千里的感觉,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快诗。通过了这首诗,同时也让全世界上的人认识了奉节和白帝城,为我们的诗城奉节打了一个几千年千金难买的免费广告。

而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同样是唐朝诗歌高地上的领军人物,人称“诗圣”,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诗人之一。

公元七六二年,严武初任成都府尹,常到草堂拜会杜甫,并给予接济,从而结下友情。同年七月,严武被召入京,杜甫决定携家东游,公元七六四年,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在六月推举杜甫为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此时他已五十三岁了,除了不习惯幕府呆板单调的生活外,加上他身患肺病,疟疾和风痹症,所以在第二年正月,他辞去了严武给他推举的这份工作。公元七六五年,严武病故,杜甫不仅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也失去了他生活上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于是他不得不在五月乘舟东下,九月到达云安(今云阳县),留驻养病。过了一段时间,便东下夔州。自公元七六六年四月至七六八年正月留居夔州一年半的时间内,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资助下,除了代管公地,他置建了房屋和少量的土地,并建造了果园、药圃,种植果树与药材。生活自给自足,有了保障。只是百病缠身,老弱体衰。

杜甫在夔州一年半的时间里,写诗462首,占其一生创作的1400余首诗歌的三分之一,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他写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赞扬诸葛亮在三国鼎立中建立的盖世功勋外,又为未能灭除吴国一统天下而感到遗恨。《秋兴》八首中的第二首,他写自己世态凄凉,思念长安,渴望继续报效朝廷的心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同时夔州的大南门也取其诗中字句改为依斗门,借此纪念杜甫。他在夔州所作的另一首诗《又呈吴郎》则很好的说明了他扶贫助弱,与劳苦人民心心相系的悲悯情怀:“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说是当时住在西头的一个老妇无儿无女,饥寒交迫,不得已常来用竹竿打一些枣子下来充饥,有个姓吴的朋友寄居在他的草堂里,而杜甫曾劝吴郎不要拦阻,但吴郎后来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了,所以杜甫写这首诗劝吴郎不要这么做,人家也是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这都是兵荒马乱带来的灾祸。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同情贫苦人民,憎恨战乱,渴望和平安宁的政治述求和生活追求。

杜甫在当时写的另外一首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律诗的《登高》,更是他晚年景况不济,心情落寞的真实写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意境苍凉,语义锋锐,特别是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空前绝后,成为千古名句。

与夔州诗词结缘甚深的另一位唐代大诗人,人称诗豪的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公元821年,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正月二日入夔),到公元824年8月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一共在夔州任职二年另八个月的时间,作诗51首,文14篇。其中最精华的是《竹枝词》十一首。竹枝词原本是夔州一带地方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多用于歌唱爱情和抒发愁绪,时常是在农耕中边劳动边歌舞。

刘禹锡到夔州,深深地喜爱上了《夔州词》这种独特的民歌形式,下了很大功夫来学习它、研究它,不仅注意听,而且还学会了唱,并把自己依照屈原《九歌》的形式创作的《竹枝词》传教乡里儿童歌唱,努力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闯出一条新路来。所以经刘禹锡对竹枝词的改良和优化,不仅推动了夔州竹枝词的历史发展,也使竹枝词从鄙俗到文雅,从单一到丰富,从散乱到有序,以民间到上层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由于他的宣传和推动,竹枝词才能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可以说他是竹枝词顽强生命力的一大功臣。

例如他的竹枝词九首其一写道:“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就是说的夔州人的竹枝词是一种劳动生活的常态,外乡人唱就会牵动思乡之情。其二写到:“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以山上的红花容易衰败比喻舟行川江的船夫们感情不可靠,而在家守望的女子愁怨得如水长流,揭示了川江人家普通感情变异的一种现象。其九是描述夔州当地农耕烧畬,即砍伐荆棘枝柯烧成柴灰,用作肥田的山火灰粪,当地人又称为烧火灰。诗曰:“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she音赊)。”说的是妇女男子为春耕播种,全都上山去砍伐枝柯烧成灰粪肥田,期盼着通过这种方式好使庄稼长得茂盛,收获更多。

特别是他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情诗的竹枝词二首中的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初恋中的女子,在岸上听见情郎在江中船上唱情歌表达相爱之意,而女孩子却有怀疑,害怕情郎不是真的爱自己,听见歌声后明白了情郎是爱自己的喜悦,借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情”字谐音,巧妙的表达了女子初疑后喜的快意之情。用浅显直白的语句,通俗易懂地传达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成为他竹枝词新创形式的代表作之一,广为流传至今,光辉如故。

与刘禹锡同年的唐代另一个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在十六岁时就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名动朝野的诗篇。他在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时,多次途经瞿塘峡,写下了4首夔州的竹枝词,其中:“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最为有名。其余三首如:“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liao音燎)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写自己听了巴楚男女唱的竹枝词后联系自己异地为官,怀抱不展的苦闷和愁绪。

而宋代的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于1165年任夔州知府,在其《初到夔州序》中写道:某甲申七月至饶州,以表谢上云:“虽才非太公,不能五月报政,然忠犹杜甫,未尝一饭忘君,”即而与诸公唱和有夔字的诗,果有易夔之命,人以为谶(chen音衬)。方力丐祠,梦观八阵图。已酉十一月翔至夔,水落沙露,宛然在目,所历山川皆少陵诗中景物也。因成一绝,用楚东韵。“分甘易守不劳麾,梦已先予到古夔,谶语端符楚东韵,忠怀雅合杜陵诗。”说他自己人未至夔,梦已先到,虽然有迷信之说,但他还是很想到杜甫诗中描写无数次的夔州去看一看,也很高兴地到夔州接任知府,一直到他1167年离任时,不仅在夔州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也为夔州百姓做了很多有益民生的好事。

他为了取消运马的船务(即“马纲”),免除船工马惊覆舟的危险,写成《夔州论马纲状》上奏朝廷而未准奏一事。“孤陋书生宽见闻,西来端欲扫儒门。怀人久作周公梦,访道欣闻孔子孙。书为爱民成再奏,泪因忧国有双痕。休论身世无穷事,但愿常陪北海尊。”说出了他不顾个人前程,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

又如他为了废止官府敲诈人民,收取水费一事而写《给水》:“接简引水下山陬(zou音邹),端为夔民解百忧。长使义泉名不断,莫教人费一钱求。”说明他草除吏弊,关注民生的为官理念。

他的爱民亲民作风,还表现在他的《人日踏碛》中:“好遨蜀风俗,夔人贫亦遨。今日为人日,倾城出江皋。遨头老病守,呼宾酌春醪。归来及初鼓,繁灯照霜毛。”说夔州人有农历正月初七到城外碛坝上春游的风俗。到了那天,不论贫穷富贵,夔州人倾城而出,呼朋唤友,喝酒游玩,自己也同大家一起玩到深夜才回家,完全不顾自己又老又病和当官的身份。

为了绿化山川,白居易还自费买山植树,如他在《买山》一诗中写道:“书生为郡亦迂哉,剩买童山买木栽。但遣牛羊勿践履,它年定出栋梁材。”说的是别人笑我这个当官的是个迂腐书生,自己掏钱买山买树来载上,但是只要放牧牛羊的人莫让它们践踏这些树苗,若干年后这里必定是绿树成荫,造福后代。

为了植树造林,他带领夔州百姓到瀼水(今梅溪河)河边栽种了2000株杨柳树,对防洪固堤,保护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在诗中写道:“瀼水东西十余里,新栽杨柳二千株。会看耸干参天去,能似甘棠勿剪无。”表明自己一心为民,愿意做一个清官良吏的决心。王十朋夔州诗大量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和民间风情,也反映了他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更因为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少税轻役薄赋、植树造林固城,还将自己孙子的名字为“夔”,足见他对夔州的深厚感情。夔州人民为了纪念他,把西瀼水改为他的号,是为梅溪河,至今仍清水明波,长流不息。老县城的北峰上有一座太极亭,亭下有莲池,是为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明初文学家宋廉和王十朋而建造的,人称“三贤祠”,是著名的夔州十二景之一,名“莲池流芳”,至今还高标独立,卓尔不凡。

元朝时,夔州诗歌最负盛名的诗人是赵孟頫,他写的《巫山一段云十二首》景少情多,喜少悲多,怀旧离愁,内疚无奈尽染纸上。例如他的:“碧水澄清黛,危峰耸翠屏。竹枝歌怨月三更,别是断肠声。烟外黄牛峡,云中白帝城。扁舟清夜泊苹汀,倚棹(zhao音兆)不胜情。”说的是夜泊江岸,听唱竹枝,诸多感怀,情不堪重的沉郁不解的心态。另一首“云里高唐观,江边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妆楼,离思两悠悠。云雨千重阻,长江一片秋。歌声频唱引离愁,光景恨如流。”都是写的旧怨未了,又添新愁的悲凉心怀。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是宋太祖赵匡胤(yin音饮)的十一世孙,宋亡元兴,他被迫仕元,历经五朝,官至翰林学士,卒后追封赵国公。其实他内心是很痛苦的,以前宋宗室身份屈节仕元,又为元朝上层疑忌,愧疚之感和受辱之羞交集纠结,所以悲哀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但是他书法成就很高,据传天竺(今印度)僧人跋山涉水万里求其字归,国中视为珍宝,绘画方面也独有创新,被称为“元人冠冕”。

明朝诗人杨慎的《竹枝词九首》,是为明人夔州诗的代表,诗其一写道:“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说的是夔州城依山而建,为防涨水被淹多为吊脚楼,所以家家都有楼阁和木梯。冬天下雪了,雪都落在房顶上,地上却看不到雪,春天江水上涨,高齐岸边的杨树,但淹不到吊脚楼上的人家。

诗其二写道:“百丈牵江江岸长,生愁险处是瞿塘。猿啼三声齐堕间,路转九回空断肠”写的是瞿塘峡江水流急,险像环生,峰高路危,险隘难过的情况。

其四写道:“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说的是夔州人家居住在高山之顶,冬天种点大头菜(又叫苤(pie音撇)蓝,玉蔓青菜),自给自足,春天采点茶叶卖了买点生活物资,虽然清贫但很满足,不像那些在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商人,沐风栉雨,流浪天涯。描绘了一幅夔州人家自给自足,安享太平的农耕生活画面。

清代夔州诗群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要首推康熙皇帝玄烨(1662-1722年),他不仅是一国之君,至高无尚,而且是精通文史、数理、书法、绘画、医药学、天文学、植物学的大家,举世罕见。《康熙御制诗文集》昭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以一首《赐傅作楫》的绝句搅起了夔州诗的波澜。其诗云:“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从内容上看,此诗是套改了唐朝诗人刘长卿(?—约785年)的《寻张逸人山居》的诗。原诗为“危石才通鸟道 ,空山更有人家,桃园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康熙将“空山”改为“青山”,将“定在”改为“意在”,全诗仅仅改动了两个字,虽有剽窃之嫌,但由于他是大清皇帝,不仅没有人敢指出他有作弊之嫌,反倒歌颂不已,引以为荣。皇帝的亲笔御赐,本就难得,而明目张胆的篡改前朝人的诗,就更有历史价值了,所以被历代版本收录其中。这只能算本人的一孔之见,正误尚可商榷(que音雀)。

作为四川本土诗人的张问陶(1764—1814),吟哦夔峡山水的诗篇,即吸取了王士慎“神韵派”注重个性的特点,又继承了明代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而有所发展,对清中叶诗坛模拟复古,烦琐考据的诗风是一个有力的冲击,是明朝晚期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是“性灵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写的《瞿塘峡绝壁穴居人家的》“峡人轻似玃(jue音倔),曳(ye音夜)索上青霄,贴壁鹰巢陡,穿空鼠穴遥。衣冠秦木客,面目古山魈(xiao音肖)。老死风箱峡,生涯太寂寥。”说风箱峡(瞿塘峡中)绝壁上洞穴中住的人家,上下沿绳攀索,身轻如猴,哪怕穿衣着裳是个人样,但面目粗陋像似山鬼,这样艰苦的终其一生,确实太寂寞辛苦了。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峡江人家的生存状态,含有同情之心;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生活太艰苦太低级了,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他的另一首《瞿塘峡》,意境就大不一样:“峡雨朦朦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说是峡江细雨朦胧,一叶扁舟停泊在江岸边,真的是一副美奂绝伦的山水图画,就是用一万只画笔来描写,也难描绘出瞿塘两岸山水的美丽。这是他对瞿塘峡雄奇壮美的由衷感叹,也是一首描写瞿塘峡的优秀诗篇。

其他如王士禛(zhen音珍)的《登白帝城》:“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腹城。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飞楼直上闻哀角,日落涛头气不平。”傅作楫的《白帝城》:“瞿唐峡口彩云间,白帝城南不可攀。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花开香锁鱼凫国,月上寒侵虎豹关。别后天涯漫留恋,几回搔首鬓毛斑。”等诸多诗人的夔州诗,不是赞美夔州的山水,就是吟咏三国的战乱,特别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的忠贞以及毕生也没能完成的一统大业的遗憾。而奉节诗人余德中(1681—?年)的《八阵图》:“三分早向隆中定,八阵长留井落天。碛上纵横连楚塞,原前磊落接秦川。云移树色旌旗动,雨听江声鼓角悬。戎马无情炎汉尽,秋风飒飒使人怜。 ”倒是很直接地说明了三国鼎立,群雄逐鹿,成王败寇的道理,就是秦皇汉帝都逃不脱朝代更换,历史进步的规律,最多是让人生出很多感叹而已。至于同样是奉节人的鲍超(1928年—1886年),生前官至浙江、湖南提督,封一等子爵,当地人称鲍爵爷。《夔州诗全集》里仅收录了一首他的诗《叠罗汉》:“你倒叠的好,一叠万事了。我想学你睡,狼烟无人扫。”其实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点打油诗的味道,由于他是奉节名人,也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一员悍将,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也可以,说他是朝廷的忠臣也不错,在夔州诗坛上给他留一个位置,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就不予多说。

到了当代(1991—?),从黄炎培(1878—1965年)的《蜀游百绝句》中的一首“白帝孤城压断云,阳平间道走奇军。江流不独成遗恨,八阵图开水旱平。”到毛子献(1880—1964年,奉节公平人)的《题画菊》:“风骨由来瘦可人,愈经风霜愈精神,平生知己陶彭泽、阅尽贫凉不染生。”但凡与夔州有过渊源或歌赞夔州景物的著名人物也很多,似举几例作为证明。

大文学家郭沫若(1892—1978年)的《过瞿塘峡》:“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岸崖双壁立,峡道九回肠。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帷。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说是虽然江中巨礁滟滪堆已被炸毁,但瞿塘峡仍然危险万分,两岸绝壁高耸,山中水道曲折,仰头望上去,军帽都会掉到江中去。所以说长江三峡中,瞿塘峡的壮美是首屈一指第一位的。1961年9月15日郭沫若乘江沪轮重游三峡,因积沙阻塞航道,船停奉节,上岸住宿一夜。应奉节县委书记候荣卿的恳求,在16日早上拿出头天晚上写好的《奉节阻砂记事》,亲自诵读一遍后,并且挥笔成书,将此诗及跋语写成四张屏幅,后被装框挂在奉节县委常委会议室,可惜在文革中丢失了。在郭老走之前还与奉节的干部亲切合影留念。1971年郭老应白帝城文管所的函请,亲笔书写了“白帝城”三个大字寄回奉节,据说这是郭老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书匾,甚为珍贵。

还有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1882—1948年)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从南京乘民主轮到重庆,于4月29日下午过瞿塘峡粉壁墙时,对刘心源,孙元良所撰摩崖石刻很感兴趣。在白帝城参观时,恰逢国民党94军干部教育班驻扎在此,应教育主任陈聪谟之请,为学员训话,当晚离奉。5月19日,冯玉祥在重庆用红土汁写了“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八个大字送给陈聪谟,字被刻于瞿塘峡南岸石壁之上,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表达了冯玉祥将军的抗日决心和爱国热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

共和国元帅,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1959年冬写的《重过三峡》“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千万险滩皆稳渡,水头如剑破夔门。”前两句回忆1927年微服私访出峡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后两句借今日乘巨轮稳渡激流险滩,迎风破浪过夔门的情景,暗喻革命事业冲破千难万险势不可挡。全诗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一个革命者大无畏的豪迈情怀。

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1924— )1985年11月1日来到奉节,上午游览了白帝城后,回到县城又去瞻仰了彭咏梧烈士墓(老县城内),并且写下了《瞻仰彭咏梧烈士墓》:“夜宿奉节古夔州,梦访忠魂语未休。朝闻欢歌满城下,不让长江空自流。”同日晚,贺敬之先生还应邀参加了奉节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他亲笔为奉节白帝诗社写下了“白帝诗社”的题名,这是奉节县白帝诗社的无尚荣光和千秋财富。虽然几经展转,该题名已不知所踪,但赵贵林先生当时用相机留下了这宝贵的一瞬间。

除上述众多历史名人和著名诗人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名震华夏,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二位领袖人物。

一位是民国总统蒋介石先生,他曾多次视察长江三峡,并两次登岸奉节。第一次是1936年4月14日,蒋介石乘民生轮入川路过奉节,为瞻仰三国遗址登岸。先去当时的省立奉节中学校内(后为奉节师范学校)看了永安宫遗址,顺便视察了奉节中学校。当看到为给窗户换新纸撕下的旧窗户纸满地狼藉时,蒋介石板着脸说了句:“窗户应装玻璃”,随即离去,为此事当时奉节中学的军事教官江济君因工作不力被革职,但奉节中学却借此为由向省里要钱,将学校所有的窗户第一次全部装上了玻璃。

第二次是1938年6月27日,蒋介石与孔祥熙到奉节视察。当时正值端午期间,夔州古城格外繁华热闹,江面上还有龙舟竞赛,让蒋介石赞不绝口。6月28日上午,蒋介石一行步行来到奉节县协台坝广场,恰逢江苏剧团和学生们正搞抗日捐献联合义演,蒋以大老板身份捐款时被认出,并同孔祥熙一起被邀请上台与演员们高唱抗日歌曲。

下午三点多,日机分三批共27架对奉节县城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慌乱间,蒋介石与孔祥熙等人混入人群逃到河风溪长江边,却见轮船为躲避轰炸已经开走,绝望间当时巴蜀要塞中将指挥官兼奉节县警务司令韩栋材的副官李寿安找了一只装粪的船把蒋介石几个人送到瞿塘峡口,登岸后避入白帝城下的观音洞内,一直到傍晚六点左右,日机停止轰炸后才登船离开。

第二位伟人是共和国领袖毛泽东。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和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的陪同下,登上“江峡”号客轮,同时还有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客轮从重庆来到万县,万县地委书记燕汉民上船后,毛主席对燕汉民说:“我们的轮船要过长江三峡,你是这一地区的头头,就请你给大家当个三峡的向导,好不好?”燕汉民谦虚地回答:“主席博大精深,胸中装有五湖四海,长江三峡的一切,您比我熟悉。”主席说:“不,来到长江三峡,就是你说了算,我们只能听你这位“三峡官”的摆布。”引得一阵欢笑充溢整个舱室,气氛也轻松多了。

船入夔门前,燕汉民向大家介绍了鱼复浦上的八阵图并轻声吟诵杜甫的诗“功盖三分国,名存八阵图。山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主席听到后十分感慨地说:“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总会使后世人面对留下的遗址遗迹,吟诵和评说他们的得与失,苏轼不是也曾吟咏“唯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嘛!”说明主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伟人见识和博大胸襟。

三月本是枯水季节,瞿塘峡的滟滪堆凸现江心,礁石上“对我来”三个大字,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古往今来,舟行至此,多有触礁沉没船毁人亡的事故发生,主席为了川江航运的安全,对身边的同志说道:“千百年来,滟滪石阻碍川江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第二年冬天,交通部门在整治川江航道时就把这块巨礁炸掉了,清除了川江航道上的一大隐患。

船入瞿塘峡,主席站在船头遥望白帝城时,随口吟诵出大诗人李白流传千年的绝唱《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并对随行的燕汉民说道:“李白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那一定是满山树林,才能有猿猴栖息。但从万县东下,我看这两岸都是光秃秃的。你们应该发动群众,多栽树绿化长江。”过后不久,三峡地区就掀起了一轮绿化长江的植树造林运动。

主席见瞿塘峡两岸的白盐山和赤甲山南北高耸,苍天一线,又见峡江水惊涛飞涌、骇浪惊雷,他竞然突发奇想地问燕汉民:“这瞿塘峡到底有多宽?”燕汉民一时语塞,竞答不上来。这个时候,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出来解围说:“这个早在千多年前,就已有人侧定了:“谁?”大家都等着回答。任白戈接着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初入峡有感》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岩间,阔峡容一苇。”—苇就是一只小船 ,这瞿塘就只有一只小船这么宽。”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一嘴接过去说:“我看呀,有块木板就过得去。”主席 忍住笑,知道大家是来解围的,就比划着说:“那这块木板要蛮长蛮长啰!”逗得大家都开心的笑了起来。这次长江三峡之行,也是毛泽东主席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三峡之游。

早在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长江,与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长谈之后,就有了修建三峡水库的宏伟意愿。此后的五年间,他曾七次接见林一山,可见对三峡项目的重视。1956年6月,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qian音欠)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截断巫山之雨,高峡出平湖,一直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梦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数次提上中央工作的议事日程,直到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六月一日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如今三峡水电站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在国内防洪、发电、航运方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效益,毛泽东主席的宏伟愿望也已经梦想成真了。

至于其他一些大师级人物如黄宾虹、范曾、冯其庸及现代著名诗人李瑛、公牛、雁翼、流沙河、梁上泉等众多代表人物都曾写下过歌咏奉节夔州山川名胜,人文古迹的诗篇,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以后,诗城奉节的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逐渐活跃起来,先后组建了奉节白帝诗社,夔州杜甫研究会、三国文化研究会和夔门诗词学会等十三个文学社团,并且创办了《夔门文学》(后改为《夔州文化》、《三峡诗刊》、《白帝城》、《秋兴》、《夔门诗讯》等文学刊物,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奉节县本土诗人,如赵贵林、彭炳夔、唐刚、杨辉隆、李美云、林涛、黄雄等。特别是奉节县白帝诗社社长李美云,不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与创建了白帝诗社,而且至今统领着白帝诗社占据着奉节诗坛半壁江山。白帝诗社主办的文学刊物《夔州文化》,影响面广,涉及面宽,全国很多著名诗人都向刊物投稿,是奉节县乃至重庆市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高峰平台。

综上所述,纵观诗城奉节的千年文化,奉节夔州以它雄奇险峻的壮美山川,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一无二的人文情怀,位居三峡之首的独特地理位置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集古今诗词之大成,理所当然地应该尊享“诗城”荣誉。而且她还必将在打造全国诗歌高地和全国诗词圣地后,为富国强民的文化涵养,为夔州诗词的发扬光大,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9月10日起笔到9月17日完成初稿,历时一周,多次晚上凌晨2:00或4:00至7:00为主写作时间。

第二稿完成于17日凌晨3:30—9:00时。

第三稿完成于18日凌晨4:00—8:50时。

共26页 共13383字

作者:李美云

2017年9月18日

附件一: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夔州诗全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9年)。

《夔州诗三百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

《名人与奉节》团结出版社出版(2016年)。

《奉节文化大观》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程地宇、赵贵林、雷庭军著(2011年)。

《夔州文化探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本荣主编。

《杜甫夔州诗论稿》巴蜀书社出版,蒋先伟著(2002年)。

《李白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胥树人著(1984年)。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

《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至著(1980年)。

《杜甫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3年)。

《白居易评传》人民出版社出版,褚斌杰著(1989年)。

《白居易诗选》人民出版社出版,顾学颉、周妆昌选注(1982年)。

《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

《刘禹锡》海上古籍出版社出版,卞孝萱、吴汝煜著。

《秋兴》总第10、19期。

《白帝城》2001年2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50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