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历代长城

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现在有遗迹可辨的还尚存三千余里。山西境内的万里长城结构分土筑和砖筑两种。有些段落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且有独特之处。如别的地带长城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蜿蜒,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而偏关老牛湾到河曲楼子营的长城,是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其中偏关县桦林堡一带约有30余公里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河曲县内的长城大部分又在黄河谷地,施工条件差,还需要多种辅助工程。有些段落至今好似黄龙逶迤于黄河岸边。代县境内的长城以雁门关以西白草口附近一段保存较好,几座敌楼大体完好,形势非常壮观,内外长城衔接处偏关县红门口附近的长城也比较完整,这里城堡、烽火台、敌楼有的依然如故。

历代长城

马头行处即长城——为什么宁夏是一座历代长城博物馆?

徜徉宁夏,自北向南,马头行处即长城;置身其间,移步换景,一带山河万里长。作为一座汇集了战国、秦、宋、明等历代长城的博物馆,宁夏在弘扬长城文化,开展长城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的长城修筑时间跨度长、分布广、建筑形式多样,仿佛是一部关于长城的百科全书,是千百年来国人修筑长城的珍贵缩影。

从分布范围上看,宁夏北部长城以首府银川为中心,系明代所筑,包括河东旧边墙、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徐冰水新边等各多段长城。

宁夏南部固原周边,则主要是战国及北宋时期修建的长城遗址。从建筑构造上看,上述长城段落涵盖了夯土筑城、挖掘界壕、铲崖为墙以及营建砖石关堡等多种修建方式,如同百科全书一般展现出长城修筑过程中的不同环节。

在宁夏境内,我们不仅可以切实感受到两千年来的沧桑变迁,领略历代长城的独特风貌,更会惊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宁夏无愧为一座“长城博物馆”,矗立塞外,将长城内外的往事娓娓道来。

提及宁夏境内的“秦长城”,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即秦长城就是秦代修筑的长城。诚然,在很多省份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对于宁夏而言,则需要悉心甄别。究其原因在于:宁夏及其毗邻的陕西、甘肃一带,在历史上属于秦国故地。

义渠,又称“义渠戎”,按照《汉书匈奴传》所载: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属于“西戎八国”之一,民风最为彪悍。他们盘踞北地,剪灭诸戎,日益强盛,更“筑城郭以自守”,对秦国叛服不定。

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七年)的函谷关之战中,义渠与赵、魏、韩、楚、燕联手,加入了合纵攻秦的队伍。在秦国与山东五国对峙的关键时刻,义渠王纠集精锐,突袭其后方,致秦军大败于李帛,被迫媾和偃武。

至此,秦国统治者才认识到不完全征服义渠,统一天下的愿望便如同镜花水月。于是,由宣太后芈八子出面,诱使义渠王入秦。两人长期同居于甘泉宫内,更“育有二子”。陶醉在软玉温香中的义渠王彻底放松警惕,最终的结局是身首异处,两个私生子亦被擒杀。趁义渠部众群龙无首之际,秦国起兵袭占其地,建造长城守御。战国时期秦长城修筑,实滥觞于此。

战国秦长城集中分布在今宁夏南部固原市及其下辖各县。长城自西吉县进入宁夏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沿着葫芦河东岸修筑,至将台堡折向固原方向,绕城而走,再沿小川河谷南岸修筑,在彭阳县境内的石头崾岘越过小川河,自孟塬出宁夏。在战国秦长城的建造过程中,基本遵循地势,巧妙地利用山峦、河谷等自然地形,或夯土筑城,或堑山为墙,砌筑有烽燧、敌台等建筑。

在秦国尚未兼并列国的历史条件下,战国秦长城的修筑模式降低了工程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工料的消耗,为其统一鸿业积蓄了国力。是故,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当中,将“秦昭襄王—秦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筑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林胡、楼烦,筑长城”以及“燕国贤将秦开袭破走东胡,筑长城”相提并论,列为战国君主防备边地的成功典范,倍加称颂。

2006年9月15日,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在宁夏沙坡头新发现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旁拍照

不过,在宁夏境内现存的长城遗址之中,究竟哪些段落是战国时期既已有之,哪些段落是秦代工匠修补增筑,还需要依靠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研究。

长城蜿蜒 烽燧兀立 一座被历代文人吟唱的古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当年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画面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如今站在玉门关前的我产生了无限遐想,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从敦煌至玉门关近百公里,途中经过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边塞诗。他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立刻把人们的思绪带进那种黄沙迷漫、鸟兽夷稀、大漠孤烟的凄凉境地。

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户晓,并带上了某些神话色彩。民间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时逢战乱,国社动荡,人民流离,忧国忧民的诗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这位“凿空”西域,远播国威,造福后世的名臣。

两关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历代王朝都把这里视为军事要地,而派重兵把守,自始抵抗着外族的入侵。留下无数令人叹为观止,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精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卫青率军北行千余里,跨过大漠,与匈奴军遭遇。汉军将士临危不惧,喋血搏斗,喊杀声惊天动地。匈奴兵大败,四散奔逃,汉军剩胜追击二百多里,一直到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斩杀并俘虏匈奴官兵19000余人,胜利班师。

霍去病率东路军,北进两千余里,遭遇匈奴左贤王部,经过激战,俘获匈奴三个小王及大小将领83人,消灭匈奴70000余人。至此汉军彻底打垮匈奴主力。并征服河西走廊,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

贞观三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十万北击突厥。经过几次激战,活捉颉利可汗父子,歼敌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余万人,至此东突厥汗国灭亡。漠北被纳入中国版图。

唐高僧玄奘历经磨难从印度取经后,经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玉、阳两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威仪与昌盛。

然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昔日雄关,只留残壁与荒凉,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蓝天白云之下,遥看大、小方盘城的残垣。仿佛又看见远古战场人喊马嘶,金戈铁马惨烈。

大漠中矗立的阳关遗址,见证着往昔“丝绸之路”上丰富的人文交流以及经济繁荣。漫漫黄沙,千里戈壁之下不知埋藏着多少的千古忠魂。诗人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诉说着中华民族的铁血与忠诚。

在人们心目中,阳关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

然而,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除了从残存的阳关遗址可以给游人带来一点思古之幽情外,古代那种金戈铁马,鼓角相鸣的杀伐痕迹早已荡然无存。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荒废,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从阳关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玉门关,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俗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

小方盘城,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遐思神往......

离小方盘城不远处还有大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是玉门关中的一个关隘。因不是顺道,去的人很少,如时间充裕也值得一去。

大方盘城又名河仓城,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 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 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

在到大方盘城前最先看到的是一颗孤独的胡杨,死而不倒 。在这里一望无际,全是漫漫沙漠,唯有胡杨那千年不倒的身躯守护着大漠,陪伴着大方盘城,它坚强的与恶劣环境作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似乎使我感悟到了什么是顽强与勇敢。

今天,随着我国对西部的开发,“一带一路”的推进,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迎来新的生机。戈壁大漠之下的千古忠魂,必将佑护着我们踏上新的征程,迎来伟大的复兴。我们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羌笛无需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关。

左云 | 白岩青:左云历代长城简述

“易”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有房必有围墙,筑墙之始。筑城定居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辉煌。游牧部落善骑射,居无常处,随带畜群逐水草转移,史称荐居,行国。他们“无城郭之守,沟池之用,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盐铁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此,筑城防御成为保家卫国的必然。

长城的狭意是连体的城墙,广义是镇、城、营、堡、关、口、障、塞、烽、燧、金柝沙锣、虎落斥候等等,这些辉煌,保存在左云的历史和现实中。

商戍

左云夏商属冀州之北,常遭游牧部落鬼方的入侵。商朝设官名戍,从事守边和征伐。戍又指边防的营垒和城堡。“尚书”记:“峙乃桢干,甲戍我唯筑。”即筑城。

周南仲城

周宣王时,游牧部落猃狁趁周朝政治动乱和大旱之机,侵掠北方边境。《诗.小雅 .采薇》记:“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宣王命大将南仲以大同、左云为基地北伐猃狁,沿北伐路线筑城至朔方。《诗 .小雅 .出车》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西周长城为单体的小城堡,配有烽火台,无墙体连接。

白羊城

春秋时左云为北狄(山戍)所居,北狄之一部白羊部落筑白羊城(古城村),故左云称白羊地。

赵长城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边界修筑长城。燕筑长城于冀州之北,赵筑长城于并州之北。赵肃侯于左云长城岭一带筑长城,并在淤泥河、十里河、大峪河山谷险要处屯兵设塞。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劂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 .匈奴列传》)左云属雁门郡,境内置武州塞,建中塞城于今东古城村附近,北塞城于今云冈。

赵孝成王时,为了防止匈奴南侵,派大将李牧率兵驻守雁、云、代三郡、并修筑了可供报警的长城和烽火台。

秦长城

中国长城创于燕、赵,集大成于秦皇。秦皇为防北方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击败匈奴以后,将秦、燕、赵三国北部长城连接起来“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 .蒙恬列传”)

左云属雁门郡,境内在今新高山以东筑武州塞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水经注”)。

汉长城

西汉王朝在武力反击匈奴获得胜利后,首先把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接着又构筑新的长城和亭障、烽堠、列城、使防务加强起来。

东汉时期防御设施沿用西汉,为防匈奴修筑亭障、烽燧甚多。建武12年、 13年杜茂、 15年杜茂、马援, 21年马援都在左云建障塞。“后汉书”记:“遗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后汉书 .马援传》记:“明年(建武二十一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

东汉长城遗址保留在左云十里河以北,由寥家堡西南上到猪儿洼,在猪儿洼村分南北两支向西北绵延。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到宁鲁堡。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到达宁鲁堡与南支会合,然后五路山向西延伸,延伸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北魏畿上塞图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拔焘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环护首都平城的畿上塞图。“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记”)。左云之地归畿内,在旧长城基础上,保安到二十边筑围塞。畿上塞图奠定了明代大同镇内外长城的基础。“明代长城专注于高齐、元魏之旧筑。”(“历代长城考”)明代大体上沿北面的塞围筑外长城,又沿南面的塞围筑内长城,所以畿上塞围余迹多已湮灭。

北齐长城

北齐天保六年,文宣帝高洋下诏征集民夫180万人筑长城。东起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大同)。左云属北恒州,北恒州在榆柏墩、黄土口、黑土口、管家堡东接破鲁堡也动工修筑长城。北齐所筑长城大体和明代外长城位置相仿,其第二道防线重城依北魏南塞围而筑。

北周长城

北周大象元年,静帝宇文衍在北齐长城基础上进行了重点修筑。

隋长城

隋长城大多在原有长城基础上进行补缮的,并分内外两支,长城沿线筑堡障,屯兵设防。

唐长城

唐代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却修筑了大量的烽台,并制定了严密的烽燧制度。唐代的烽火台呈圆形,白天放烟、使用地炉、上筑烟囱,通过烟囱直冲云天。左云的圆形烽火台、烟冈即为唐长城遗迹。

辽金长城

辽、金时期修筑长城规模甚少,但对长城的关隘,城堡都曾进行过维修和利用。

元长城

元朝修筑长城处于停息状态,但长城的附属军事工程诏赤(邮驿)相当发达,规模很大。

明长城

中国长城集大成于明朝,“高筑墙”是朱元璋的立国思想。建国时期朱元璋就派大同总兵徐达筹办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重要关隘筑城置塞,派重兵把守,控制要道。徐达镇守左云,在淤泥河边筑空心敌楼,人称徐达楼。其驻兵之地后形成村落,人称徐达窑。

朱元璋采取“封子弟于要地”的政策,十三皇子朱桂封为代王就藩大同。为确保代王府安全,筑内长城一道(小边),小边从宏赐堡始,由西黄土口入左云、向西经黑土口至徐达楼与外长城(大边)相合,长 4公里。

左云外长城始筑于建文年间“建文中,自宣府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明史兵制三》)大边在永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直到崇祯九年,都曾修筑或增筑过,前后延续二百余年方才完成。二百余年的筑城筑塞史给左云留下了卫城、障城、关城、屯军堡、村堡、长城城墙、敌楼、战墙、挡马墙、城楼、亭障、烽火台、斥堠、墙壕、长城窟、饮马槽、屯田地号等等,留下了巡边人治边人如年富、翁万达、王越、詹荣、周尚文、杨博、翟鹏、仇鸾、于谦、朱棣、朱祁镇、朱厚照等人的足迹,以及蒙汉和好后开放的马市、茶马古道。边关的兴亡盛衰,战争与和平喂大了中国边塞诗使其传唱到今。可见的明朝长城史很大部份保留在今成万里长城的绝唱,如崇祯十三年( 1640年)所铸的重 3000斤的镇城大炮(大将军)成国内的唯一。明朝长城正如明代山西提学副使沈钟诗中所言:

大同自古称朔方

密与胡虏连封疆

烽屯官军数百万

斥堠棋布遥相望

清长城

清顺治年间,大同地区掀起过声势浩大的反清复明的姜壤兵变,左卫、大同北西路响应。清王朝屠城大同、左卫、北西路后,为巩固边防,对长城一些城堡做过多次修筑,并按明朝旧制驻兵防守以维护边关地区的安宁。清初的长城设筑维修按明朝旧制,由地方官承修,朝廷每年下拨修筑费,叫修边银。除利用长城一些支城、塞口加以维修作为查防之外,并置税关于口塞、稽查商货出入。

康熙年间,清政府认为筑城无用,只要人心所向,众地即为城,因此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对边外蒙古各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并利用宗教进行思想统治,来取代糜费浩大的长城工程。长城虽然不再是边防前线,失去了军事防御意义,但备兵必须。清朝的讯防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的枪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43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