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弘一法师舍利塔

1952年3月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

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曾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已修复。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景点位置:清源山弥陀岩西侧

弘一法师舍利塔

保护范围:东至堡坎,东南至文物本体外扩约5米的山脊线,南至仰止亭,西至71米等高线,北至文物本体外扩约7米,总面积为46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文物本体外扩约50米,南至文物本体外扩约65米,西至86米等高线,北至文物本体外扩约60米,包括山泉居、叠翠轩、虎跑茶室、济公殿,总面积为12767平方米。

西安草堂寺,一座神秘舍利塔引人围观,寺院师父特许近距离观看

西安草堂寺,虽有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但由于藏在秦岭山下,圭峰山北麓而鲜为人知,又因距西安市中心约有50公里的路程,更是没有多少人特地寻来。

但它却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探究竟的古寺。

草堂寺始建于东晋,被誉为是“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我西安之旅最为喜欢的一座古寺,每次来到这里,脑海里不由是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诗句,可一旦遇上晨钟暮鼓,“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就更为深刻。

“圭峰大士翻经处, 雅俗今犹说草堂”。

草堂寺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的游览胜地,它原本是后秦皇帝姚兴的一座逍遥园,后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住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曾名“大寺”,后改“草堂寺”,是我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

鸠摩罗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影响深远。

他从西域来,在长安城生活了13年,共主译了经、律、论、杂传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其中,《妙法莲花经》被后世誉为佛经之王。

后,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为论典,创立了“三论宗”,并尊其为始祖。后三论宗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今天的草堂寺内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二柏一眼井等重要历史遗迹。

其中,作为后秦文物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可以说是草堂寺最为珍贵的一件文物了,它不仅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是国家级文物。见到它,犹如是见到鸠摩罗什,缭绕梵音。

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在逍遥园圆寂。据记载,鸠摩罗什临终前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后,舌头不会焦烂。”

果然,他的形骸灰飞烟灭,舌头依然如生。其舌舍利就被供奉在这“八宝玉石塔”中(寺院师父如此介绍,但与我在纪录片中所获知信息不同,便与师父深入探讨,师父再次说明,其舌舍利就在这八宝玉石塔中)。

但在河西走廊的相关的一个纪录片中介绍说,其舌舍利被供奉在今天鸠摩罗什寺(武威凉州)的罗什寺塔中,这座塔纪念了他曾在河西走廊17年沉思默想岁月的历史见证。

当年,鸠摩罗什从西域出发,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直接抵达长安,而是被困凉州17年,踏上长安之时,已58岁。

他来到长安,便在后秦皇帝姚兴的逍遥园内讲经传法,开启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项宏大项目,翻译佛经。此后,成为了后秦的精神领袖。

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于逍遥园圆寂。相传,葬后塔前生青莲花一枝,姚兴启视之,花由舌根上生。成语“三寸不烂之舌”由此而来。

该舍利塔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艺术价值极高。但一般情况下,游客是无法近距离瞻仰的。除非佛缘极深,有幸遇上开放日,否则只能透着亭阁门窗去“遥望”。

舍利塔是以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其中,所用的大理石为西域所贡。

塔高2.46米,八面十二层,最下层为方座,之上是圆台,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

圆台之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刻云朵浮雕,精妙异常。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龛,前刻门扉状及锭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纵刻格子;

正东面有阴刻题名,内容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乙权邦彦……亲来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大士人东土,姚秦喜伏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诸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

背后一面阴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字。

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有阴刻供养人像,盖上覆多层宝珠。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草堂寺虽不像大慈恩寺(大雁塔)那样为游人所熟知,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占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草堂寺鸠摩罗什大师以火焚尸,唯舌不化,舍利塔前竟生出一朵莲花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罗什在草堂寺译经13年,弟子3000人,翻译经典94部、425卷,其中《妙法莲花经》被后世誉为佛经之王。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鸠摩罗什还在草堂寺译出《成实论》,后逐渐形成为成实宗,故草堂寺同时又是成实宗祖庭。

日本莲宗经常派代表团前来草堂寺参拜祖庭,还送来了鸠摩罗什的楠木雕像并捐资建起了罗什纪念堂。

据《高僧传》载,鸠摩罗什每次讲经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莲花,译出经论三百余卷,临终时“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罗什卒于草堂寺中,“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化”,葬于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为西域所贡。舍利塔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用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至今保存完好。

塔上下共十二层,高2.47米。塔底为正方形基座,玉色浅蓝,高26厘米,长宽各169厘米,基座下有空室,推测为地宫,应为安放鸠摩罗什大师舍利或法物之处。座上为圆台,玉色乳黄,高15厘米,直径135厘米,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台周竖面平整,上下各有边棱,棱间平面雕刻祥龙腾云图案14组,非常精美。

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玉色砖青,参差突起16峰,峰势峻美,峰峦间有坐佛4尊,狮虎像5组,栩栩如生。铁围山内侧为香水海,水纹有致,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层,柱上托三层云台。

在罗什法师舍利塔南5米处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为一个五角形的花岗岩井圈,上凿有“二柏一眼井”五个大字,已有1600余年历史。

传说罗什法师骨灰安葬后,当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莲花。姚兴派人挖掘,发现根连法师舌尖,后来就保留了这口未见过水的浅井,起名“莲花井”。又因井的东西各长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故命名为“二柏一眼井”。

弘一法师为何缘断福林

晋江福林寺建寺于明初,民国时期为草庵寺的下院,寺庙规模不大,虽排不上丛林寺院名号,觉者在此亦可悟得人生之大智慧。佛陀不过在一株菩提树下,便悟出人生真谛,修成正果,“寺不在大,有名则灵”。

一代宗师弘一法师曾两度来福林寺驻锡消夏,他为何来福林消夏,之后为何又不来福林,是什么原因呢?

弘一法师曾给曾词源居士(惠安人,曾任惠安商会秘书长)一信称:“词源居士慧览,惠书诵悉,欣悉,欣悉。朽人不久将移居茀林。拟在此闭门养静,诵经持名,诸善友如相问,乞代为致候。恐数月后仍能通信也。诸承旧念,致用感谢。附付邮挂号寄上小字一纸,乞收入,音启”。

弘一法师致信曾词源居士

弘一法师在福建修行弘法时一贯云水萍踪,曾一度立誓在净峰寺终老。然事不如愿,在净峰寺时,六月十九日、八月初八、九月初九、十九世俗“佛生日”连日的演戏,都要卸下庙里的大门塔戏台,连法师闭关的三宝殿的门也被卸下,演出时有鞭炮,群众喧哗、赌博、抽大烟的氛围,再加上好几天未能及时供午膳,影响了在净峰寺闭关专心校对经文的弘一,大师认为“缘尽”,选择了离开。

话说福林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位在阳溪福林段“水尾”,远离村庄,周围是一片丘野,离最近民居“养兰山馆”也有一箭之遥。唐代诗人杜甫曾赋诗《水槛遣心》二首,其中之一描述他居住草堂的周围场景,云: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弘一法师一来福林寺,见此处环境幽静,方便掩关习静,好如杜甫之居草堂、陶渊明之见南山。

福林寺旧影图片来自公众号“佛诞节”

福林寺寺左侧有一座空间狭小的花园,这里有多种花木,临溪溪流潺潺,是弘一法师最喜欢的地方---“清凉园”。弘一法师还为小花园撰写了一副对联,写着“福德因缘一一殊胜,林园花木欣欣向荣”,上款署“龙集辛巳结夏安居茀林禅苑尊瞻堂”,下款署“释一音操句并书”。弘一法师将这个花园取名为“清凉园”,而这副对联看似写景,但其实是弘一法师的内心写照。

福林寺右侧为功德堂,乃纪念往生圣僧之地。弘一法师为功德堂拟就的牌匾是“离垢地”,意为解脱烦恼之佛国净地,并撰联“胜福无边岂唯人天福,檀林安立是谓功德林”,上款署“于时后三十年岁集鹑尾秋仲撰句并书”,下款署“晋水南山律苑沙门一音”。可见福林寺让弘一法师感受美妙、宁和、清净,以及心灵超脱后的欣喜与自在,是“离垢地”,是“清凉园”!是他理想归寂之所!可托付终身的“无上胜妙地”。

净峰寺拓片

1940年传贯经师傅广空推荐,接受福林寺礼请,携同父亲广谦到福林寺任主持,此年传贯年仅二十六岁。传贯任主持后,两次礼请弘一法师前来掩关,意在助缘大师完成未竟著述。大师喜静,在净峰寺在俗寺主有所冲突,选择了离开,便接受传贯邀请。1941年5月15日(辛巳年四月廿日),弘一法师自水云洞启程,移居福林寺。

1941年5月27日《福建日报》陈冬挺提供

探讨弘一法师为何没有终老于福林寺的原因,可谓是佛缘尽了,这是福林寺的一大遗憾。

太平洋战争爆发,闽南与南洋邮路中断,1942年1月18日(辛巳年十二月二日),大师为处理一笔来自上海善友刘传声居士的赠款,特偕同传贯离开福林寺,前往泉州市区,住在百源寺。

1942年2月6日(辛巳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即离开百源寺前一天,大师再次函复童子李芳远:“惠书,忻悉。朽人此次居泉两旬,日堕于名闻利养陷阱中,至用惭惶。明午即归福林,闭门静修。特刊一册,附挂号邮奉。又复竹庄居士函,及与陆、严二居士写件,俟后,托传贯师寄上。先此略复,不宣。”便回归福林寺,前后又住了两个月。

1942年4月(壬午年二月)下旬,大师应时任惠安县长的旧日门生石有纪邀请,偕同侍者龚天发(又名陈天发)居士,离开福林寺,前往惠安灵瑞山寺。然泉州缁素以晋江沿海战氛浓厚,甚不安全,以弘一法师又年老体弱,便极力劝请,留在城里方便。皈依弟子叶青眼时任温陵养老院董事会院长以“时局扰壤,在城较便,请公莅临,结夏安居”为由礼请,大师为其感动,接受建议,偕同妙莲、觉圆、龚天发,移居温陵养老院。可是温陵养老院只宜养老,不适著述,故仅居半个月,他便打算重返福林寺,目的是期望在传贯的护持之下,闭关著述。期间,传贯又委托广义,劝请大师移居福林寺。

不料,行将启程,传来消息:传贯法师的老父亲广谦老人于福林寺圆寂,因以前有过失,监院广空认为他修持不坚,在他圆寂后,竟以剃度师名义,坚持己见,公开强迫将遗体迅速装入铁龛,急急焚化了事。

鉴于广谦老人的遭遇,弘一法师心有余悸,后来弘一法师给开元寺寺方写了封信,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开元诸位法师仝鉴:后学近欲往闽东,承诸法师、诸居士诚意挽留,至用感谢。又承开元诸位法师屡次劝命后学居住开元,后学拟于此时移居开元暂住。但有预为声明者二事,先以函陈,敬启垂察。

广谦老人近示寂于福林寺,广空法师等坚持己见,强迫速入铁龛,速急焚化等事,后学闻之甚为不安。后学将来命终之时及命终之后,若由旁人坚持己见,违背后学之遗嘱,唯依世情不遵佛法,致令后学一生之修持不得圆满之结果最后一著完全破坏。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过为贤,不以为过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行足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

弘一法师致信开元寺

这封信预先申明:将来命终及命终后,须按自己遗嘱办理,恕不听从他人意见。大师对身后事何以如此看重,信中已说的颇为清楚:人生“最后一着”,安排不当,毕生修持付诸东流。所以他要郑重申明:他的茶毗之事,务必遵其遗嘱,按佛法料理。

以上可见广谦身后一事令大师甚为震惊,浮想联翩,也深感不安,认为这做法唯依世情,不遵佛法,致令出家人毕生修持,不得圆满。结果,出家人最后一着,完全被破坏,为避免步广谦后尘,大师当机立断,放弃移居福林寺。

福林寺,惜哉!福林村,惜哉!

图云:晚晴老人曾于戊寅年劝诸善友集合,读诵普贤行願品十万部,回向法界有情,災难消除,身心安豫,同生极乐世界,速成无上菩提,本月四曰恭逢老人涅槃七周(年),本月廿日復值冥寿七旬之辰,弟子等谨集善友,读诵普贤行願品七千部,願老人早日见佛闻法,早回娑婆救拔群迷,重兴南山,更願法界有情,同园种智,各恭随喜,请列,尊衔,门第子妙莲,传贯,圆拙,私淑弟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参考资料:

1、《弘一大师全集(修订版)》第八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2、《弘一法师在泉州寓居温陵不再他迁》齐鲁书社2015年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39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