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水帘寺

水濂禅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六公里的山峡中。殿堂后面,紧临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巅倾泻下来,活像一条水晶挂帘悬在空中,将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称为水濂洞。寺因此为名。

此处原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列于第四十一位的桐柏山道教胜地的组成部分。始建于宋元佑三年(1088)以前,明万历二十七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过修建。原有山门一间,中殿、后殿各三间,另有陪房十间。直到1956年房舍毁坏无遗,道人活动终断。1983年,这里被划定为游览开放区以后,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决定将这一禅寺重加修建,先后拨给修建经费近十万元,加上各方面资助建设费用十余万元,建造山门5间,大殿5间及厢房等房舍共16间;另在北面盖有大僚、招待室、僧舍等15间,自此,正式改为佛寺。现住僧尼12名,由省佛协常务理事传虚、妙空任主持。桐柏佛教协会也设于此。这里遂代替了云台寺的地位,成为桐柏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水帘寺

豫南名刹水濂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桐柏山腹地,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当代四大名寺。水濂寺是中国临济禅宗的重要道场。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动中心。

水濂寺院座落于桐柏山名胜水濂洞侧,枕翠峰,临壁流,水飞瀑舞于寺右,鸣吟唱于寺左,崇山环绕,洞锁烟霞,殿宇巍峨,圣像庄严。

寺院所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来该寺时遇兵燹匪患;几经兴衰。1983年国家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政府批准开放水濂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在各级政府关心重视下,水濂寺得到完整的修复,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庇庐殿、玉佛楼、天王殿、山门、僧房楼、功德堂、禅林院、罗汉堂、华藏图书馆各类殿堂房舍120多间,各类佛菩萨像120多尊(其中大型精雕缅甸白玉佛像堪称中原一绝),大型木刻金刚12面,历代僧人传承保存的频伽藏一部,日本版大正藏两

部经书二万余册。石塔六座,石拱桥五座,

拦河坝一座,俨然一座百宝庄严的梵宇佛刹巍然重辉。1993年10月28日水濂寺举办佛像开光法会,全国22个省市的佛教四众弟子1800多人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港澳台地区的佛教代表团代表出席了法会,前来观光的游客达5万多人,盛况空前。谱写了水濂寺千年历史的新篇章。出自《南阳旅游指南》。

桐柏山淮源水帘寺/水帘洞/盘古溪/叶家大院一日游

桐柏淮源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脉中段,桐柏山淮源是江淮分水岭所在地。桐柏山淮源景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桐柏山淮源被专家评价为“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这里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渎”。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区,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

金秋时节登登山,赏一赏秋色

也是一件即赏心悦目

又健康身体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次我们将带你走进身边的美景

桐柏山淮源风景区

【水帘洞】

桐柏山水帘洞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绝壁上。洞宽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飞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则龙吟虎啸,晴则游丝断珠。

【水帘寺】

水帘洞下水帘寺,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原佛教圣地,宋代元佑年间曾修葺过此寺,1984年桐柏县政府又重修新建。

水帘寺三个大字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陈天然先生书写。

梅花、松云二溪寺前交汇,呈双龙捧珠之势,终日晨钟暮鼓、佛气氤氲。

【盘古溪】

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叶家大院】

桐柏叶家大院位于桐柏县城南1.5公里处,为明末清初当地民居,青砖灰瓦四合院风格,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层层抬高,衔接有序,错落有致,总占地约70亩,其中主体建筑占地约75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1座、房屋194间、花园1座,是地方开明绅士叶逢雨在清嘉庆年间扩建的住宅。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

甘肃石窟寺丨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东北25千米鲁班山峡谷中,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部分组成。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时期续建重修。2001年,水帘洞石窟群与大像山石窟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石窟群 拉梢寺远景

水帘洞石窟群 拉梢寺摩崖佛三尊像

拉梢寺“开凿于大佛崖宽约 60 米的弧形崖面上,还包括对面天书洞崖壁上的窟龛以及石胎泥塑喇嘛塔,窟区绵延300多米。拉梢寺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隋、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大小窟龛24个,造像33身,覆钵式喇嘛塔7座,壁画近1700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北周窟龛主要有大型摩崖浮塑或圆拱形浅龛。宋元之际,在崖面上开凿有部分摩崖浅龛。元代也开凿部分浅龛,龛内多高浮雕覆钵式佛塔。现存造像以摩崖石胎浮塑为主,兼有部分泥塑。壁画在拉梢寺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些壁画以摩崖浮雕大佛为中心,周围崖面绘有诸神及众生听法场景,兼绘单幅佛说法图。有些崖面通体绘千佛、单幅或成组佛说法图。拉梢寺摩崖三像位于拉梢寺石窟群中部,坐北向南,利用凹进的崖面浮雕石胎泥塑造像,绘制壁画。

雕塑主体为一佛二菩萨像,均石胎泥塑浮雕。佛结跏趺坐,禅定印,高42.3米,低平肉髻,面形丰圆,脖颈粗短,多重项光,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阶梯状加凸起泥条,左脚掌心向外,掌心浮塑法轮。佛座为方形高座,宽17.55 米,高约 17 米,由七层浮雕组成,自上及下分别为双重仰莲、卧狮(原有九头,现存五头)、双重仰莲、卧鹿(共九只,中间一只正面卧,两侧各四只,均侧身向外卧,独角、前腿屈)、双重仰莲、立象(共九头,中间一头正面站立,两侧各四身,均侧身向外站立)和双瓣覆莲。胁侍菩萨面向佛,侧身对称立于佛两侧,高约 30 余米,戴三瓣莲式宝冠,后代重修时用沥粉堆金,面形长圆, 两耳垂肩,宝缯垂于肩两侧,浮雕多重圆形项光,颈粗短,戴尖形项圈,上着僧祗支,披巾从背后绕肘至两侧打折下垂,戴臂钏、手镯,一手在腹前手心向上托莲枝,一手于肩头两侧握莲枝,莲花置于头前,下着绿色长裙,裙边于腰际外翻打折,衣纹呈横向阶梯状。脚戴环,赤足立于覆莲上。该造像右下方刻有题记:“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 / 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 / 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 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 / 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 / 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 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 / 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 / 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 / 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家 / 国与天地久长周祚与 / 日月俱永。”大周明皇帝三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 年)。如此雄伟宏大的造像,在全国现存佛教造像中少见。反映了尉迟迥的政治经济实力及其崇佛态度。当时北周地方统治者如建平公于义营建莫高窟、大都督李允信修建麦积山石窟等,这些开凿活动带动了当时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更大规模开凿,甘肃古代石窟文化和艺术又一次走向繁荣。水帘洞石窟群的开凿,也与尉迟迥密不可分,水帘洞石窟群成为渭河流域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石窟群。元代是水帘洞石窟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崖面壁画全部进行重新彩绘,重修了崖面上方的木构防雨檐。1984 年 7 月,在修缮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顶部的防雨檐时,发现一面刻有元大德六年(1302 年)题记的祈福铜镜。元代还在拉梢寺及对面崖壁上开凿许多大小不一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塔龛。

水帘洞石窟群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又名千佛崖、七佛沟。位于拉梢寺西北 500 米处一天然洞穴内。造像及壁画分布于洞穴左右两壁。左壁造像及壁画已无存,仅有造像残迹。现存造像及壁画主要分布于右壁,有各类大小窟龛51 个,造像 23 身,尖楣圆拱形浅龛33个,摩崖悬塑龛 9 个,壁画 300 多平方米。所有窟龛、塑像及壁画均位于一条巨龙背上,龙首朝东,龙尾处雄踞一狮。造像主要为摩崖悬塑和木骨泥塑,龛形以尖楣圆拱形浅龛为主,另有部分圆拱形浅龛。相传此处原有七身大佛,故名七佛沟,现仅存一身大佛佛头,头高 1.2 米,其他已无迹可寻。现存北周壁画为位于崖面右上部的千佛,约 1.2 万余身,第 12 龛内绘有飞天、弟子等。从现存元代壁画来看,当时对整个壁面进行重新赋泥彩绘,但绝大部分已损毁,内容有弟子像、听法图等。

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说法图(北周)

水帘洞位于响河沟右侧莲花峰下, 与拉梢寺遥遥相对,山体如一朵莲花,石窟隐藏于莲瓣之间,坐西朝东,为一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前绿树成荫,谷中溪水潺潺,洞顶、洞壁皆有泉水从石隙中流出,盛夏时节,雨水沿石缝淌下,形成一道水帘,故得此名。洞内壁画面积约 136 平方米,左壁壁画 16 幅 88 平方米,大多为北周原作,部分经宋代重绘,其中第1 幅面积最大,主尊为站立说法佛像, 两侧胁侍弟子、菩萨及力士像。壁面保存较多的供养人像。画面中的塔、菩萨宝缯、龛柱等局部位置用浮塑技法,与麦积山石窟第 4 窟飞天壁画中薄肉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圣池北距拉梢寺约 1.5 千米,为一天然洞窟,洞深 8 米,高 20 余米,宽 30 多米,原窟内左右两壁均有造像和壁画。从现存残迹来看,左壁原有一佛二菩萨摩崖造像,佛仅存痕迹,菩萨的木桩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莲台座尚清晰可辨。洞内壁画位于右壁上方及转角处,共有 13 幅,90 平方米。为北周和隋代遗存,内容有千佛及佛、菩萨说法图等。

石窟群保存有一些供养人榜题,有姚、焦、权、梁等姓氏,他们不仅为当地大姓,且多出自氐羌等少数民族,当时以尉迟迥为代表,汉、羌、氐、鲜卑等部族共同兴造水帘洞石窟群,成为胡汉民族共同的祈福之地。水帘洞石窟在窟龛形制、造像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同一地域的麦积山石窟多有相似之处。

仙居诸山记:水帘山及水帘瀑布

水帘山位于县西南四十里,与永嘉接壤,是括苍山系的分支。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是山得名于“山中岩璧横峙,有瀑布自山巅泻落,宛若帘垂,四时不竭”。这瀑布便是水帘瀑布,其与瀑布下的石室以及寺院所构成的景观曾是仙居“旧八景”之一。而与东岭晓春、苍岭丹枫、南峰钓艇、石龙淋雨等其他七大景观所不同的是,水帘山的水帘瀑布或许更符合仙居“白云鸡犬之境”的称谓。

清代吴江名士潘耒对于水帘瀑布曾有过描述。他在《游仙居诸山记》中写到:“瀑布悬于崖端,亦从空喷出,烟飞雾卷,恍然复见大龙湫,但恨其短。而此山更有悬瀑两层则甚长。第一层落处,在万仞岗头,远望如银河,三折倾跌而下,高敞明豁,数舍外皆见之。是亦瀑布之豪而僻在荒谷,世无称焉”。在潘耒的笔下,水帘山的瀑布似乎比雁荡山的大龙湫还要壮观,特别是“数舍外见之”,则更使人凭添了对《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瀑布的遐想。

旧时,水帘山所构建的景观曾使其成为人文阜盛之地。《康熙仙居县志》记载:水帘山“旁有石山如覆鐘,昔傳僧建樓於上,見龍現,鳴鐘逐之,樓遂漂去。內有石几,刻宋元祐年月,邑士吳炌築臺居之。有“今古常垂地,晨昏不上鈎”句”,足可见其历史积淀之深厚。而历史上,仙居有许多名人都曾游览过水帘山,并在瀑布之下相互唱和。如明代的张可权,張景悌、李一瀚、吴时来等都有过吟咏;清代时又有朱华、朱亢宗、王魏胜等人的纪胜之作,更是增加了其文化韵味的隽永。

事实上,水帘山周边还曾是旧十七都的中心区域。在山下不远的十七都坑上,有建于清嘉庆二年(1871)的永镇桥,其“宽十一丈,长百余米,叠石而成”,曾是仙居西乡通往温州的通衢之一。而山下既为以水帘寺命名的村落“寺前”,是仙居朱姓聚居的大村落。历史上,因为有通往温州的古道经过,寺前村曾颇为富庶。特别是在清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当地曾迎来过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如永镇桥的修建,耗费是颇巨的,可以想见的是当地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根本就无法修建。此外,还有设在水帘寺内的崇正义塾,虽然得到了县令余丽元的捐资,但要维持日常的开销,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仙居,白云鸡犬之境,流水桃花之乡。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31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