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宝云塔

宝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衡水市区西南的旧城村东。该塔原在宝云寺内,因此称宝云塔。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洪水淹没县城,故将县城由旧城村迁至今址,宝云寺亦随城一起搬迁。但寺虽迁,塔未动,一直在原址耸立。该塔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

宝云塔

宝云塔为砖木结构,高36.6米,底座周长28.8米。第一层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龛,龛里原有一尊石雕莲花坐佛。另在塔顶有一葫芦形塔刹。与景县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为鸳鸯斗拱,或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层八面棱锥体,雄浑古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筑才能。

塔的第一层,双层塔檐,并在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券门。第二层东面和西面开有券门,第三层又是南北各有一券门,到第四层以上,则四面各有一门。由底层至第七层,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但塔底部为穿心式,在塔内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四层,每上一层,必须由塔外沿塔檐转半圈后,从另一券门进入塔内。若要再上一层时,仍需从券门走出塔外,转半圈进入塔内……以这种形式,攀援登塔,不知出于何种设计原理,但身临其境,颇有惊险之感。身在塔外,方圆数十里内,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但,贴塔而行,塔檐虽也是二尺多宽,仍然心中惴惴不安,直到下到塔底,才轻舒一口气,庆幸安全落地。不过,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塔的第五层以上,为空筒式,在塔内拾级而上,无须步出塔外。塔的第五层拥有四个朝向的券门,被当地人称为”四天门“。

关于宝云塔始建于何代,史书所载各异,有说建于隋朝的,有说建于唐朝的,多年来一直未能确定。1980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等三人,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一、二层塔檐的“批竹头”、“方形圆开”的券门等建造形式看,确属唐代建筑风格,而三层以上的座、檐及雕刻的窗棂等又是明显的宋代建筑特点。所以鉴定为北宋初期所建。

2006年05月25日,宝云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22年云南大理老照片,大理崇圣寺宝塔与观音塘

古城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内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结构,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图为大理苍山下的西门。

大理苍山下的西门。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图为崇圣寺三塔。

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形。图为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大理五华楼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诏宴请贵宾的地方。五华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次被焚毁和重建。最后遗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50多年前被拆除。今日所见之五华楼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第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

大理钟楼(右)。

观音塘又名大石庵,此庵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已有久远的历史。位于大理古城南4公里处,滇藏公路西侧。寺内有前阁、中殿、后殿。前阁与中殿均有观音像,前阁就是建在一个巨大的观音石上。图为大理观音堂(大石庵)。

三位穿着草鞋的士兵在观音塘建筑前留影。

风水宝地凤凰山,太古人出游必选风云雨三塔,景美人少不收门票

大家好,我是5555幸福,喜欢徒步、爬山、摄影、做美食、爱旅游,我愿尽已所能把所有遇见的美好与大家分享互动!

自古以来,凤凰山一带就是太谷县的风水宝地,主峰凤山为南山标志性山峰,山巅建有三座佛塔,称为“浮图三塔”,其排列方式似大雁飞翔,称“雁行而立”。

据传在很久以前,南边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盘旋许久后落到山顶。因为凤凰的短暂停留,荒秃的山上竟变得郁郁葱葱,故此山得名凤凰山,位于太谷县东山底村村后。

太谷凤凰山距太谷县城七公里,山上耸立三座宝塔,名叫风云雨塔。风云雨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山间有道观,叫龙泉宫,迄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之历史。

水母洞内龙泉涓涓细流,源源不断,清澈如玉。上山道路蜿蜒曲折,山上则是开阔之山地,看蓝天白云,览人间烟雨。酸枣、沙棘、野花、野果,漫山红叶,凤凰最美当属秋季。

从广场东游人可以开车上山,直达山顶的三座宝塔,也可以驱车到福缘寺依石阶而上,一边观赏山上美景,一边踏青锻炼。市民无需购票,即可徜徉美丽花海,还可以到寺院里祈福,登上凤凰山的风云雨塔俯瞰太谷县城的全景。

凤凰山”因“空王佛”在此修行而成正果,在唐代时山巅曾修建“空王佛殿”一座,后到明朝弘治1495年时,以“空王佛殿”为核心新修建了“福缘寺”和“雁行三塔”

三座塔名叫“雁行三塔”并无其余记载,而太谷民间把它们称为风、雨、雷镇山塔,风雨雷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元朝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地留有诗作数首,清赵铁山有"听山水之清音"题词。 而根据塔存“盗洞”来看,这三座塔都为原“福缘寺”内的佛骨舍利塔,已知其中一塔为“空王舍利塔”但其他两座埋的是哪两位佛陀的舍利,至今可能已经无人知晓。

当地民间还有一些传说或说法:一是站在三塔前向南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酷似仰天大卧佛,认为这三座塔为祭拜仰天卧佛的三炷香;二是因为凤凰山为太谷县的镇山,三塔属风水塔;三是说三座塔是凤凰山凤凰头上的羽毛。这些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凤凰山上,三座山塔已经成为太谷人外出游玩的必选,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有的放风筝有的嬉戏,还有年轻人相约爬山,坐在山边说着知心话,这里空气清新,可以赏花、散步、锻炼身体,踏春游玩来这里最好之地。

走进凤凰山内,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清香,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听着一首轻快的音乐,山中的树高大而笔直,夏天的凤凰山,好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山中的树,鸟,花,和小溪中的鱼儿都变得十分活泼。

下午金色的太阳烧红了西面半边的天,刚上山顶时的兴奋和激情也已被疲劳和饥饿所战胜,于是开始下山觅食。

驾车路线:太原滨河东路上太长高速转去祁县高速太谷县出口下省道S314穿过县城向东至东山底村,车可停龙泉宫前。路程80公里。

太谷县以花为媒,以凤凰山三塔为起点,将沿途景点、古村、寺院、晋商文化、手工体验、健身休闲,串成一条全域旅游的空间体系,实现了沿途处处皆是风景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特色美食:太谷是水果之乡。壶瓶枣儿大又甜。太谷饼也不得不提

凤凰山在太谷县边上,开车去比较方便,或者周末徒步登山。山上的主要看点就是山顶的三座姊妹塔。这三座塔都是5层,但是高低不一,年代不可考。个人感觉是清代之后的。这里也不是景区,不要门票。

小贴示:上山道路崎岖,老人小孩量力而行。山下酎泉寺里有一古银杏树,三人才能合抱。值得一看。寺后有一上山长廊可

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5555幸福,分享旅途中的快乐!

古城古藏|太原双塔寺宝贤堂集古法帖有奥秘:宋太宗为啥偏偏写成“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城古藏,

怀古思古。

从太原出发,

我们继续以影像访古。

由太原市文物局、

太原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继第一集

古城古藏|赵卿墓:庞大奢华的地下军团

第二集

古城古藏|徐显秀墓壁画:千年丽影缠绕胡风汉韵

第三集

古城古藏|千年佛舍利,照见晋阳城最生动的一段光阴

第四集

古城古藏|晋祠宋代小木作,谜一样的存在

本期特别推出第五集:

▲《古城古藏》第五集 笔墨芳华

总策划:刘玉伟 于振龙

策划:冀晓峰 陈雅彬 常一民 冀美俊

王新生 王江 陈风

编导:史青龙 刘昕 韩萍 白杨

摄像:董虎凌 王冠

电子编辑:刘东海 刘雅静

包装:黄捷 王茂军

制片:韩萍

制片人:吴涛 姚震 宋立芳

监制:姬发军 王俊伟

总监制:李建国

出品人:刘玉伟 于振龙 冀晓峰

▲《宝贤堂集古法帖》

别看它样貌深沉,

内心却深藏锦绣。

刻痕所形成的笔锋,

好似从胞衣中自然生发。

法帖,

供人学习书法做范本用而得名。

在明代,

习帖更变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

精神的至高追求。

《宝贤堂集古法帖》,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

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

是迄今为止,

全国唯一保留原石的明代法帖。

162块刻石,

128位书家,

真、草、行、篆各种书体包罗尽显,

中国书法的兴衰流变,

被严谨忠实地保留下来。

上自史前仓颉,

下迄明代张弼。

情致与物相,

在这里一线相传,

步步卓绝。

530年前,

初生的法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臣幼好书法,父王因臣所好,

命臣采择古今字帖之佳者,

集成巨册……”。

为一睹芳容,

她的“粉丝”们都要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宝贤堂集古法帖》明拓本

刻帖之风始于宋代。

宋代有三大法帖名扬天下,

最早的一部是:

宋太宗下令编刻的《淳化阁帖》。

可惜原刻毁坏殆尽。

现在完整的宋拓全本只残存一部,

保留在故宫博物院内。

宋徽宗时,

曾命人刊刻《大观帖》。

北宋灭亡后,

便下落不明。

《绛帖》,

宋代三大法帖中,

唯一的一部民间刻帖。

此帖是北宋尚书潘师旦,

在老家山西绛州“摹刻勒石而成”。

而《宝贤堂集古法帖》则属集大成者,

它不仅收集了《淳化阁帖》、

《大观帖》和《绛帖》的精华,

同时还增刻了

晋王府内私藏多年的名人法书,

包括唐褚遂良、宋黄庭坚、

元赵孟頫、明宋克等书法珍品。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在这里,

东汉才女蔡文姬,

就展现出了她另一项不为人识的才华。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

《胡笳十八拍》中的声声离苦,

铸就了蔡文姬文学史上的不朽高峰。

宝贤堂内的一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更是将这位才女的手迹墨宝传留世间。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是唐代人崔颢的经典诗句,

然而,

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

宋太宗的御笔却写为了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黄鹤到白云,

经典在这里走出了一个奇妙的岔路。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穷尽世上最灵动的笔触,

品出人间最深情的意蕴。

她的华美本该毕恭毕敬小心翼翼。

然而,

大历史的脚步,

却在晋王府门外轰然响起。

明末清初,

太原屡遭兵燹,

晋王府在被大火吞没的同时,

宝贤堂石刻也随之散落民间。

清顺治十三年,

时任山西巡抚的白如梅崇儒重道,

命下属于马肆、断桥、荒砌之间寻访遗石。

清顺治十四年,

太原知府宗彝共同参与寻访,

石刻收回大半。

清顺治十六年,

太原知府宗彝将搜集回的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

置于太原府属后圃。

康熙十九年,

阳曲县令戴梦熊与名士傅山

依据《宝贤堂集古法帖》初拓本,

又补刻了所失的53块刻石。

康熙二十年,

移至三立书院。

民国初年,

石刻移置于山西省督军府,

后又移存于傅公祠。

直到1980年,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被迁入永祚寺,

直到今天。

好在,

这一切,都回来了。

多少人,再一次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多少人,再一次慕名而来,

凝视欣赏。

石迹与墨迹重建的,

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惊艳与纯粹。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双塔博物馆《宝贤堂集古法帖》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凌霄双塔

▲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拍摄于1909年的太原双塔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太原双塔寺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山西太原双塔寺

▲从宣文塔(新塔)拍摄坐在文峰塔(旧塔)

上的克拉克先生和随行人员

克拉克探险队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

▲1948年美国《时代》记者拍摄的双塔寺

图 |冀晓峰 双塔博物馆 迎泽发布

视频 | 太原广播电视台 太原市文物局

视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End

点击往期原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29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