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渤海国

全文共2626字 | 阅读需5分钟

渤海国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将渤海国纳入本国历史,正是韩国历史学界企图超越朝鲜半岛地域局限的表现。

在韩国国内,有一种观点长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渤海、新罗,乃是韩国的“南北朝”时代。

近年来,随着《大祚荣》等“历史剧”的热播,渤海国属于朝鲜“南北朝”的观点,深入韩国国民心中。即使在今天的韩国境内,一件渤海国的文物都没有发现,也不影响这个“海东盛国”被纳入韩国历史。

韩国电视剧《大祚荣》剧照

可是,把渤海国纳入韩国的“南北朝”时代,此举是要忽视大唐帝国的存在吗?

1

渤海国的前身

渤海国之所以会被强行纳入韩国“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主要是因为韩国人相信,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而全盛时期的高句丽,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的大部。继承高句丽的渤海国,无疑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攻灭高句丽。

灭亡高句丽后,唐王朝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设立安东都护府,治平壤(今朝鲜平壤)。唐朝的首任安东都护,便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

有薛仁贵在,周边的各方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可没过多久,西部战事吃紧,唐廷调薛仁贵赴西北。如此一来,东北地区缺少大将镇守,新罗、靺鞨都蠢蠢欲动,逐渐开始蚕食唐朝占领的高句丽旧地。

电视剧里的薛仁贵

缺少大将镇守的安东都护府,在各方势力的蚕食下,一路西迁,其治所从平壤迁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营州(今辽宁朝阳),最后一路迁到平州(今河北卢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靺鞨族粟末部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靺鞨是东北亚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为肃慎。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大约在三千多年前,肃慎人就在长白山脚下定居生活。当时的肃慎,除了从事固有的采集、渔猎生产外,原始农业生产也已经出现。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到了南北朝末年,中原开始称其为“靺鞨”。靺鞨族共有七部,其中与高句丽关系最深、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便是粟末部。唐朝攻灭高句丽后,将靺鞨族内迁营州。在营州,靺鞨族粟末部的领袖乞乞仲象生了个胖小子,此人便是日后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

2

渤海建国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内迁营州的一支契丹人,不堪忍受营州都督赵文翽的凌侮,爆发了以李尽忠、孙万荣为首的起义,并得到营州一带其他民族的广泛响应。

本已内迁的靺鞨族粟末部,趁着营州大乱,在乞乞仲象等人带领下东归,横渡辽水,向靺鞨故地奔去。

武则天闻讯,一面重兵进剿契丹,一面对粟末靺鞨等部采取安抚策略,赦罪封爵。可是,粟末靺鞨拒绝了武则天的封赏,继续顽强抵抗。武则天大怒,下令进讨粟末靺鞨。

首领乞乞中象在武周军队进讨的过程中死去,其子大祚荣率领残部,同时收合高句丽遗民,继续抵抗。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说其样貌是以武则天为蓝本的)

关键时刻,契丹联合突厥,齐力抗击武周。这样一来,契丹与突厥就在中原王朝与粟末靺鞨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武则天无法继续对粟末靺鞨用兵,大祚荣有了喘息之机。

是年,大祚荣据牡丹江上游的山河之险,筑城以居。这就是渤海国的旧国所在,其地便是今天吉林省敦化敖东城等遗址。

大祚荣恃荒远,于东北建国,沿袭唐朝对乞乞仲象所封的震国公爵号,国号震,自称震国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为免干戈,继续采取武则天最初的招抚策略,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慰大祚荣。当时,大祚荣欣然接受唐朝的招安,并遣其子大门艺入朝为质,留备宿卫。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充任敕持节宣劳靺鞨使,前往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地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全权主掌一州事务。自此之后,大祚荣不再自称震国,也去掉靺鞨称号,专称其国为渤海国。

渤海国疆域图

第二年,崔忻取鸭绿道西归复命,途经今天辽宁旅顺黄金山麓,他命人凿井刻石,留为纪念:

敕持节宣劳靺鞨使

鸿胪卿崔忻

井两口永为记验

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从此,渤海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惜的是,崔忻所刻的石碑,被日本人掠夺,现藏于东京……

3

“海东盛国”

从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到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渤海国共存在了228年的时间。在这228年里,渤海国历15世,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上,多向唐朝借鉴,在中后期,经济文化极大繁荣,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晚唐大诗人温庭筠,与当时入唐为质的渤海国王子关系很好,当渤海国王子准备回国之时,温庭筠写下了一首《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暑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一体化政策。后代文人多喜欢用“车书”二字来象征国家的统一,其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

温庭筠的诗中,着重指出唐朝对远在东北边陲的渤海进行着有计划、有秩序的管理,二者“车书一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子弟愿到中原来学习者,可以入国子学读书。渤海国曾“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一旦学业有成,还归渤海,便委以重任。

唐文宗时,渤海国王大彝震遣学生李居正等入京师学习。后李居正回到渤海国,仕途风顺,位列公卿,位高权重的他,甚至还受到日本政界的仰望和敬重。

渤海国上京宫城遗址

当时,渤海国与唐朝共同使用汉字作为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至今所能见到的渤海国表章、函牒、诗文,乃至官印、碑刻、瓦文等,皆用汉字书写,这些内容,篆楷齐备,功底不浅。

4

渤海国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吗?

有着“海东盛国”美誉的渤海国,究竟是否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呢?

回答这个问题,角度很重要。

历史上,全盛时期的渤海国,最大疆域包括了今天中国东北东部、朝鲜半岛东北部,以及今天俄罗斯沿海州的小部分。从疆域上来说,渤海国和今天的朝鲜、中国、俄罗斯,都有关系。

渤海国莲花瓦当

针对韩国、中国将渤海国纳入本国历史之事,俄罗斯的历史学界予以完全的反对。俄罗斯历史学家们更愿意从古代独立国家的角度来理解渤海国,将其视为独立于唐、高句丽(新罗)的一个政权,如此一来,渤海国便自然可以被纳入俄罗斯的历史之中。

近代以来,亚洲国家长期遭受西方入侵,普遍具有民族自尊心,迫切希望以民族史观来增强民族自信。将渤海国纳入本国历史,正是韩国历史学界企图超越朝鲜半岛地域局限的表现。

事实上,古代的东北亚地区,长期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来沟通、交流,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文化圈。

冰雪覆盖的渤海国上京遗址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大家能不局限于本国的民族史观,从整个东亚的角度来审视过去的历史,那么,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面前,像高句丽、渤海国这些古代历史的分歧,一定可以消弭于无形。

公号原创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细思极对:中国历史其实是三个短命鬼打造的!

从敖东城看渤海国的兴衰 渤海国

渤海国到第13代王大玄锡时,达到“海东盛国”最鼎盛时代。在第10代王大仁秀时期,渤海国即全面学习唐朝典制文化,以至于“车书一家”,在其他国家看来,渤海人与唐人几乎没有区别。在渤海国对外交往的国家中,除了宗主国唐王朝,交往最为频繁紧密的便是日本。渤海国大仁秀之后,国力勃兴,文化程度益高。日本虽然私下视渤海国为朝贡国,但往往把渤海的使节称为“唐客”或“大唐使”,把渤海商人称为“大唐商人”。可见渤海国“唐化”之深。

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代。虽然唐朝从安史之乱后,一直处于衰弱不振的状态,但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的软实力以及长期的秩序惯性,周边的小国仍以唐朝为中心安于各自的地位。唐朝灭亡,其后继者五代各朝其实力和威信都无力维持这一秩序,心理上的和实力上的稳定核心消失,各个国家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和发展了。

不幸的是,此时的渤海国也已经走过了图强兴革的上升之路,进入了文恬武嬉的承平之世。唐朝灭亡,各个民族本应提高警惕,加强竞争力,以在混乱之时谋求生存发展,渤海国却在此时仍陶醉于“海东盛国”的辉煌中不求进取,危险便步步临近了。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激化。从大玄锡、大玮时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諲撰被迫出降,国灭。

三年后,在别人的土地上建都的契丹人心存狐疑,忐忑不安,总感觉这个都城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反叛情绪。契丹人决定迁都东平郡(今辽阳市),强令渤海人随迁,这是亡国难民被迫远离故地的悲惨一幕。为杜绝后患,使渤海人彻底断绝回乡和复仇的念头,契丹人决定火烧京城府邑,“帝王宫阙、公侯宅第,皆化为榛莽瓦砾”。大火烧了半月有余,渤海国200多年的文明焚于烈焰之中。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此次迁居辽东、辽西、昭乌达等地的渤海遗民总计九万四千余户,而契丹灭渤海后所得的103座城池在这次迁移中也多数被弃毁。“海东盛国”只留得“零落荒城对碧流”(清人吴兆骞语)的下场,而渤海国的文史资料、文章典籍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宫殿、城堡和陵墓的废墟,留下瓦砾、箭镞和覆满红锈的铁器。繁华盛世,就在一夜之间复归草莽洪荒。即使今天,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遗址时仍发现一些砖瓦和石块被烧结在一起,可见当时的惨烈。

渤海国被人们遗忘了,湮没于野蒿榛芜中的是一片大火过后的废墟,足有700年的光阴,除了唐史,文献上少有对渤海国的记载。灰飞烟灭的不只是一座都城,这个曾盛极一时的百年古都在毁于战火后竟几成绝塞苦寒之地。清朝时,渤海国早已湮灭于尘土中,而距此不过二十里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成为流放革职官员之地,每每令江南人闻之色变。清初,一批流落边陲的中原文人,终于发现了这座荒城废墟。其中就有江南才子方拱乾、吴兆骞。二人在顺治十四年因科场案被判流戍宁古塔,写出了《绝域记略》《宁古塔志》等。而在这些流人的笔记上,也仅存着对这片渤海废都的推测性文字。

历史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它就像长白山下牡丹江咆哮的河水,日夜奔流。就像这片广袤的渤海废墟,它既是肃慎族的终点,又是女真和满族人的起点。它承载着千年的光荣与梦想、屈辱与兴衰。它在东北亚悄然兴起,完成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辉煌之后,又在牡丹江流域奇异地消失了。渤海国的兴亡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海东盛国,而其灭亡也是出人意料地迅速,令人不可思议。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来源:人民网

地理上我国的五大海湾,北部湾面积最大,有三个在渤海 渤海国

作者:自然地理探秘者

海湾是由于伸向海洋的岩海岸带性软硬不同,软弱岩层不断遭到侵蚀而向陆地凹进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海湾分布广而且数量甚多,其中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就有五个,而我国的小海湾也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我国的五大海湾,对我国而言由于面积较大,它们在地理地图上比较容易发现。

辽东湾

辽东湾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湾,位于河北省大清河口到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以北的海域。海底的地形从北岸和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的水深大于西侧,湾中央地势平坦。沉积黑色微臭淤泥。

由于位置靠北,辽东湾也是我国海水温度最低,冰情最严重的海湾。该海湾物产较丰富,海参、鳝鱼、鲍鱼等海产品。

渤海湾

渤海湾是渤海最西部的一个海湾,南起山东省黄河入海口,北到河北大清河口,面积有1.59万平方公里。渤海湾沿岸的河流含沙量大,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有黄海河、蓟运河和滦河的注入。

渤海湾属于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雨季较短。这里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含油前景大。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也较多,并且坐落着我国最大的盐厂。

莱州湾

莱州湾是山东省最大的海湾,和辽东湾、渤海湾统称为渤海的三大海湾,其东起屺姆岛高角,西止黄河入海口,面积6060平方公里。莱州湾水面开阔,水下地形平缓,绝大部分的水深在10米以内,不适合建优良港湾。

而黄河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使莱州湾称为我国重要的渔场,尤其以虾著名。且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

杭州湾

杭州湾是一个喇叭形的海湾,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湾的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岸为宁绍平原,湾外为舟山群岛。特殊的地貌形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和暴涨潮,以钱塘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杭州湾的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其形成作用显著,细粉沙颗粒松散,抗冲击能力小。

该海湾有两座著名的大桥,分别是嘉绍跨海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

北部湾

北部湾,中国最大的海湾,位于南海西北部,东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西临越南,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比渤海的面积略大。该海湾有红河和南流江的注入,带入的泥沙量较少,水域深度由岸边向中央部分逐渐加深,平均水深为42米。该地区生产鱼类,有金线鱼、沙丁鱼、比目鱼、金枪鱼等几十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

这里分布着众多海港,有海口港、洋浦港、湛江港、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北部湾是西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通路,对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北部湾海上分界线和中国东盟海上经贸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上是中国的五大海湾,当然,我国的海湾数量远不止这些,下面显示的是我国主要海湾的地理分布情况:

除五大湾外,还有很多著名小海湾,如胶州湾、威海湾、海州湾、三沙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大亚湾、大鹏湾、雷州湾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22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