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邢台开元寺

邢台开元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邢州北路中段。

开元寺为唐开元年间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我国历代名刹,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元代皇家寺院。开元寺历届住持多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敕建后,周世宗柴荣又诏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赵佶赐名为圆照塔,此塔高108米,为古代中国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大开元寺,列为皇家寺院。

邢台开元寺

开元寺占地45亩,坐北朝南,气势宏伟。该寺历代屡有修葺,现存殿阁,主要为明代建筑风格。这些建筑虽历经千年沧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遗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开元寺现存主要殿阁四座,天王殿、毗卢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又称三世佛殿),气宇轩昂,巍峨壮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其中天王殿,除了众所周知的佛像外,四壁皆为历代名人所题诗词。相传“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当年拜访该寺住持、有道高僧万安长老时,就曾留下草书题壁诗。其诗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见得清平有几人。

释迦牟尼殿(三殿)为整个开元寺建筑精华所在。此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巍峨壮观,结构精巧,风格独具。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观音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滚龙石柱,除山东曲阜孔庙中的雕龙石柱外,几乎无与匹敌。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围2.5米,雕艺精湛,线条流畅。柱上游龙或盘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视,且龙首龙体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强烈,俨然真龙游跃腾舞,造型生动,风格粗犷,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龙柱两侧的石板雕花,工艺精巧,手法细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第四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规模宏大,别具风格。现存殿宇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寺内还遗留金代巨型铁钟一个。该钟高2.70米,下沿围长7.2米,钟厚半尺,重达3万多斤。该钟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即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钟壁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它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发展渊源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另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像,含乾坤浑圆之说。钟壁还铸有文字数百,清晰可辨,多记载铸造、监制、资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贯等。

寺内西侧有经幢二座,一为唐代建造的“道德经幢”,石质,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经》。据《邢台县志》载,经幢文字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为国内仅存的三座同类经幢之一,极具历史价值,另一座建於後梁乾化年间(911一915年)的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刻《陀罗尼经》一部,并题有“印度副使李逢书”等字样,雕刻精细。今为不多见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宝塔一座,名曰“园照塔”,现已不存。

2006年邢台开元寺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故事|邢州大开元寺

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佛教曾经历过“三武一宗之厄”。三武是指北魏的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即周世宗柴荣。

第一次发生在北魏太武帝灭佛;第二次为北周武帝;第三次是在845年,为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的灭佛事件。

“三武之祸”使中国各地的佛教文化受到重创。特别是唐武帝会昌五年(845),佛教寺产收入与僧尼之滥直接影响到了唐代政府的经济,使唐武宗帝决心废除佛教,武宗灭佛共毁寺院4600所,庙宇4万所;26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寺院所附奴婢15万人被归放,数千万顷教田土地被没收,使佛教受到沉重的打击。

由于邢州位于北方,地方官员尊重佛教,这里的一些寺院得到了有效保护。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四记载:

“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佛寺,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

从研究资料中可以获知,三武时期的邢州佛教好像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而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在此时期,邢台地域佛教文化并没有大的发展,佛教寺院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2004年时,在临西县发现北朝寺院遗址。河北省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佛像残块和铜、铁、陶瓷等质地的遗物。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彩绘墙皮,墙皮上绘有云纹、花卉等图案,在佛像残块中可以分辨出有头、肩等部位。考古人员从发现暴露的遗迹现象分析,这个寺院曾两次被毁,但排除了是水灾和火灾的可能,认为是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政策的所为。临西县吕寨乡的石佛寺遗址,至今保留着北朝时期的造像碑和一些关于寺院建设的石碑。此外,在南宫市也发现一处埋藏佛像的灰坑,出土石造像及残块324件,造像种类有佛、菩萨、飞天、莲坐等,质地可分为汉白玉、青石、瓷胎等,其中尤以汉白玉造像数量多,石质洁白细腻,造像仪态端严,雕刻工艺精致,衣纹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刀法纯熟,且有彩绘和刻铭,初步判断为北朝至唐代的遗物。

在“三武灭佛”时期,一些敕额的寺院得到了保留,保存至今的开元寺、天宁寺应当是当时保存下来的寺院。

唐武帝灭佛也被称为佛教的“会昌之难”。唐武帝灭佛来的快,破坏力也很大。但在第二年,唐武帝就死了,有人说这是佛对他的报应。

唐宣宗继位后,就下诏恢复废寺。唐大中元年(847),唐宣宗下诏说“会昌季年,并省寺宇……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唐宣宗《复废寺敕》,见《全唐文》卷81)

851年,唐宣宗又下诏说,京畿各地及郡县,士庶要修建寺宇,不得禁止,并允许度僧尼住持营建。又据《资治通鉴》卷249唐纪六五记载,自唐宣宗即位以来,佛教发展政府十分宽松,到处都是“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

唐代末年,黄巢军所到之处,僧侣四处逃离以避战火,为此有文献记载说“乾符中,群寇纷纭,禅侣分散。”的说法。

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郭园人。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乾祐四年(951)代后汉称帝,国号周,都汴(今开封),史称后周。显德元年(954),周太祖郭威去世,晋王柴荣遵遗命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921-959年),五代后周世宗皇帝,后世又称柴世宗,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柴荣即皇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停废无敕额寺院为一大举措。

盛唐时期,由于官府的提倡,佛教信众急剧增加,寺院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和政权的稳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柴荣在显德二年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规定,其僧尼及法物移交可留存者,殿堂屋宇由官府封锁收管;除留者外,无论城郭村坊、山林胜迹都不得创建寺庙,违反者并徒三年、配役、还俗,当地官员除名流放;王公贵戚、节度使、刺史等不得奏请创建寺庙及开戒坛,违反者,当由御使弹劾。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出家条件,出家者必须提前提出申请,经过地方政府的申报后,由录事参军本制官考试经文合格后,方得落发为僧尼。严格禁止私自剃头受戒,不符合出家条件的僧尼则应还俗。

周世宗的限佛一事,即为佛教史上的“一宗之厄”。前后共废除寺庙三万余所,保留二千六百余所,约占原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僧尼人数减少到六万一千余人。通过这次限佛,国家增加了农业劳动人口,也增加了国家的赋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僧尼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次限佛对佛教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邢台古城北侧有一古禅院,就为元代禅宗的中兴福地净土寺,在净土寺中有一通宋代的石碑,石碑名为《邢州净土禅院碑》,是宋代人,时任安国军节度王全斌等人所立,碑文是朝仪郎前行邢州司户参军赐绯鱼袋宋叶撰文。

王全斌,宋史有传。为五代至北宋著名将领。山西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宋建立,参加平叛将李筠、攻北汉之战,功升安国军节度使。净土寺这块禅院碑记即为王全斌任安国军节度使在邢州时所立。邢台大开元寺内也有王全斌所立的经幢。

邢州净土禅院碑,其螭首正面下方有横镌“敕留净土禅院”六字,碑文也明确的记载说:

迄至显德二载,世宗握境,┅┅无敕额者勿存┅┅是时院主赐紫知均识知机,┅┅抽毫简牍,搜诸石额,镂以前文┅┅因被前敕条贯┅┅奏留┅┅。

从碑文记载看,邢州净土禅院,即元代的邢州净土寺,是皇家敕留寺院之一。

在邢州开元寺内有一座经幢,就是位于毗卢殿西南侧晚唐时所立的十六面《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经幛通常多为八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为多,而开元寺唐代经幢的幢体为十六面形,在全国仅此一例。

据光绪版《邢台县志》引《归有光文集》记载:

石在邢州开元寺,唐高宗淳化二年始自葱岭而来,(查无高宗淳化二年)此经能减众恶,幢在西庑下,其西面剥落,故书字与立石之年皆不可知,计必此经入中国未久,寺建于开元当是开元书也。

又《金石分域编》记载:此幢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正书额缺存‘大佛顶尊胜陀’六字,下有节度副使李逄书七字,年号缺存‘…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十一字。

唐天宝十五载(756),唐朝叛军思史明占领赵郡与常山,七月,唐肃宗改至德元载(756)始置节度使。757年,即唐至德二载十二月,史思明请降,邢州归唐。查唐至德三载为758年,戊戌。如果《金石分域编》记载无误的话,“…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戌二月戊辰…”前所缺的字当为“戊”字,这一年应为“戊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即758年,这一年就是邢台开元寺《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立幢时间。

后梁乾化年间(911-915),高僧空本由天竺国(古印度)来到邢州开元寺,在寺内翻译佛经,并在开元寺大雄宝殿西南侧立《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后梁经幢原立于邢台开元寺三殿西配殿后,解放后此地为北长街生产队的菜地,后来为了保护移至寺内大雄宝殿前。传说记载:空本,梁乾化年间特进试鸿儒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食邑三千户,谥大辩。曾奉诏译经。

关于佛教译经,邢台还曾出现过一个译经大师,这个人隋代的彦琮大师,据《续高僧传》记载:

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人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与诸沙门诣阙朝贺,特被召入闭禁,为时主(指炀帝)见知,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琮久参传译,妙传梵文,乃着辨正论,其辟曰:梵有可学之理,因何不学?服膺章简(《章简》指汉文译本),同鹦鹉之言。彼之梵法,大圣规谟,研若有功,解便无滞。向先纔去俗衣,寻教梵字,亦沾憎数,先披叶典,则五天(竺)正语,充布阎浮,三转妙音,普流震旦。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代代咸明,除疑纲之失。

彦琮,是赵郡柏仁县人,柏仁即今河北邢台隆尧县。

彦琮在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奉诏入京掌翻译,著有《福田论》《辨圣论》《鬼神论》《善知识录》等,隋大业六年在洛阳圆寂,在尧山有彦琮墓,该墓位于尧山东南山坡上,墓为依山而凿的棺形石洞墓,墓口分别有“隋国翻经师彦琮遗身(躯)”九字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十二字。

唐五代之后,朝廷对寺院道观加强了管理。关于寺院管理,虽然各代都有一些制度和规定,实际上只采用了下例三种办法:一是限制每州每县的寺院数目,二是限制寺院设置地点。三是将寺院纳入政府管理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大的寺院是以有没有敕赐寺额作为寺院合法存在的依据。

自隋开皇间首创官寺制度,一致沿用到宋元时期。官寺乃指于各州设置同一寺名的寺院,并由官方给予所有经费,官寺内的僧行亦由朝廷敕许。邢台南宫县保存有隋开皇十一(591 )《大隋南宫令宋君为敕建僧尼二寺碑记》,从碑文记载看,当时“...乃诏州县各立僧尼二寺....”南宫令宋君,“依明敕俯厉宿诚,乃于形胜之所崇构尼寺”,修建了定觉寺等寺院。

宋代虽然积极倡导佛教的发展,也对佛教的无限滥建进行了限制,赐额既是寺院的护身符,无敕额的寺院,朝廷就有权加以取缔或转移用途。

唐至宋金,邢台城内有净土禅院(净土寺)、天宁寺、开元寺等。

开元寺是邢州合法的赐额官寺,这样开元寺在宋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设大圣塔,宋徽宗赐名为园照塔,还命御用文人为圆照塔书写了碑记,立于寺内。宋皇祐四年九月(1052),刘从广将《钟离权诗刻石》立于开元寺内。

开元寺的文化僧人很多,据记载开元寺在唐晚期有寺僧中有“柳词迷”,这就是邢州开元寺僧法明上座。

法明上座为禅宗第十二世传人,上座又称长老、上腊、尚座、首座、上首。是指僧众中之出家年数(法腊)较长的和尚,以年德俱高,或指年岁高者,有时也是对僧人之尊称。唐代的上座是朝廷任命管理寺院的高僧。有人说法明上座是北方禅林的济公,是一个开悟了的人。

据《五灯会元》记载说:

法明上座主持邢州开元寺时,当时的社会非常动荡不安。他的行为举止与众颇不相同,既不讲经,又不说法,每天就是喝酒,专做那种不为人所理解的事,有人请他吃斋,他不去,有人请他喝酒,他就去,醉后高唱市井小调,诵吟柳永词,数年如一日。相传有一天,他对开元寺的寺僧说:“我明天要走了”。由于他的行为常常被僧徒误解,使大家都还有些讨厌他。所以他说这些话,大家并不以为然。第二天法明上座更衣趺坐,对寺内僧徒说:“我现在要向大家告别了,在告别的时候,我有几句话跟大家说”。他说:“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去,杨柳岸晓风残月。”说完谒语后就逝去了。此时大家才突然明白了,法明上座是一位高僧,平时喝得醉醺醺的,心里却明白得很。平常跟他在一起喝酒的人、跟他一起赌博的人,这时都清楚了,也都受到他的教化。

当代高僧净慧大和尚说:

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你若是个修禅的人,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和受用;你若证得了禅的境界,你就会得到这种受用。用一个比喻来说,在六月三伏天,我们走在大太阳底下,那个时候我们最想什么呢?就现代人而言,是想到一个有空调的屋子里面去。当我们进到这个有空调的屋子里以后怎么样呢?好清凉、好自在、好舒服。那种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那种感觉你说得出来吗?用语言描述不出来。别人只看到你在那里很安祥很自在,你的那种受用他是体验不到的,你那种体验是不共的。当然这是由空间的转移得到的受用。

净慧法师著《入禅之门》

在佛教其它宗派那里,法明这样的行为举止是不能容忍的。而在禅宗里看他好像是粗行沙门,醉里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最为突出,他“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或有召斋者则不赴;有召饮者则欣然而从。酒酣乃讴柳词数阕而后已,日以为常,如是者十余年”。(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第584页)。

宋代靖康元年(1126)之后,邢州被金军占领,此时的邢州沦入战乱动荡的年代。而邢州开元寺对社会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大定五年(1165)八月间,建于宋大观年间的邢州开元寺圆照塔得到重修,由金代文学家,潞州节度副使刘仲尹撰文、张天和正书、闫崧篆额,重修后在开元寺内立《修开元寺圆照塔记》碑。后来,又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开元寺的主持僧人定喜,与定远大将军行县令轻车都尉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王壁为皇帝、皇后祈福铸造了一口大铁钟,并在园照塔东侧(清人说在中殿前偏东)建造了开元寺钟楼。

这口大铁钟铸成后,民间有一个传说,在试钟时,开元寺当家主持对众僧说“等我走离寺院三十里之外,你们再敲钟”。但众僧不明其意,由于试钟心切,在主持才走出十里之外时,就提前敲响了大铁钟,结果使大铁钟的钟声只能传出十多里。

1211年,蒙古帝国大汗成吉思汗再次率领大军南下攻金。蒙古军从河北易县的紫荆关进入中原,在太行山一线与金军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战役。金贞祐元年(1213)秋,这一年也是宋代嘉定六年,成吉思汗留怯台、哈台屯兵金中都城北(今北京),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在今内蒙古宁城西)消灭金守军。然后分兵三路:命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沿太行山东麓南下,数月之内连破九十余郡,攻克保(今河北保定)、遂(今河北徐水西)、安肃(今河北徐水)、安(今河北安新旧安州)、定(今河北定县)、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旧县)、磁(今河北磁县)、相(今河南安阳)、卫(今河南汲县)、辉(今河南辉县)、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县)等州。

在这次战争中,邢州城及河北南部到处是“田畴荒芜”“民不聊生”的景象,古老邢州城内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古刹开元寺也未能幸免于难,宋代建设的圆照塔在这次战争期间也“烬于兵”。

邢台故事|开元寺里762年的文物

在邢州开元寺的毗卢殿西南侧有一个通高七米多的石幢,幢身高3.73米,直径0.94米,幢身有十六面,每面宽19厘米,在幢身上部有莲花辩一匝莲上各刻有小坐像一尊。该幢建于唐代,因幢体为横断面为十六面形,所以大家都称作为唐十六面经幢。

幢,是梵语“驮缚若”的译名,幢,又称宝幢,是佛、菩萨的庄严标帜。一般为绢、布等制成的伞盖状物,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个垂帛,或绣佛像,或加彩画,上面还有如意宝珠。到唐代时,随着佛教密宗的流传,将佛经写在上面。为了长久的保留佛经,人们以此形式制作成石幢,因幢体上刻有佛教经文,故称作经幢。经幢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幢顶、幢身和基座,主体幢身多作四方、六角或八角形,有少数的园柱形,作十六面形的幢身的经幢更是少见,目前在国内保留下来的仅见邢州开元寺一例。

邢州开元寺唐代十六面经幢,有基座、幢身和幢顶组成。基座共有有五层,八角形幢基。先以一块四方形石板作基础,上刻有莲花纹饰的须弥座,自下而上起两层八角石构件,再上为石幢基,幢基呈八角形每面有石龛,龛内有坐佛或力士,幢基上又有一层刻有模仿丝织物的垂幔、飘带和吉祥结的八角石构件,基座形状稳重坚固。在基座上有十六面幢身,幢身上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因年久日长,文字大多剥落已经不可读。明人归有光说“石在邢州开元寺,唐高宗淳化二年始自葱岭而来,些经能减众恶,幢在西厩下,其西面剥落故书字与立石之年皆不可知,计必此经入中国未久,寺建于开元,是开元书也”。(见《震川文集》)

《金石分域编》:十六经幢“正书,额缺,存有大佛顶尊胜陀六字,下有节度副使李逄书七字,年号缺,存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十一字”。清人戚朝卿考证“仅按唐方镇表,至德元载始置泽潞沁节度,宝应元年邢州始隶泽潞节度,此有节度副使他泰题名,当在宝应间邢州隶泽潞节度以后”。唐宝应元年为762 年,在这一年邢州才从叛军收回不久,时任节度副使李逄在开元寺立十六面经幢,有以祈求和平的意思。

在幢身的上方每隔一面凿出一凹槽,共有八个,槽高16 .5 厘米,宽12 .5 厘米,根据专家的研究,当时这个凹槽应为嵌建林檐用的。在凹槽的上方还有一圈莲花,每隔一个莲花与莲尖相对雕有尖拱小龛,龛内雕坐佛一尊。雕工作极为讲究。在幢身上覆有八角幢顶,八角起拱脊并在拱脊端雕一伏卧吉祥瑞兽,兽嘴衔有璎珞,璎珞是用珠和玉用绳穿成了像链条一样的装饰品,用于挂在颈项上的装饰。璎珞衬有简洁的线条垂幔,两兽之间的璎珞又用绳结系起,结成十六面垂。在幢顶盖下面浮雕有缠枝花纹、飞天仙人、狮子、吉兽与仙人共舞。在幢顶之上置浮雕相轮柱,柱上设有带孤楞八角盘,上又置双重仰莲构成的复钵,在钵顶上设有宝珠。

经幢的由来,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su 音苏)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性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闫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幢旛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皈依礼拜。”

对陀罗尼经的信仰源于佛教密宗的传入,唐代宗于大历十一年(776 )曾下旨,令“天下僧尼每日须诵尊胜陀罗尼咒二十一遍”,由于皇室的大力推广,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十分流行,当时的习俗为念佛名或念陀罗尼围经幢顺时针行走七次,可以免去堕七次畜生身的苦难。建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宋元时期更加盛行,但到明清时才日渐衰退。

经幢的性质是什么?学者刘淑芬研究的很深入,他说:“佛塔分两种,一是生身舍利塔,一是法舍利塔,而经幢即是属于法舍利塔。所谓的法舍利塔,是指在塔中放置佛经者;其法源自印度,印度系以香末为泥,作高五、六寸的小窣堵波,以书写的经文置其中,称之为“法舍利”。若其数渐积多,则建大窣堵波,总聚其中,以修供养,即法舍利窣堵波(法舍利塔)。经幢系以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题,自然也属于法舍利塔;为什么要立经幢,从现存的经幢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经幢属于佛塔的一种,佛塔有两种,一种为生身舍利塔,一种为法舍利塔,经幢就是法舍利塔。法舍利塔是指以佛经为主,或置佛经于塔内。这种做法源于古印度,那个时期,印度的僧人以香末为泥,作高六寸左右的小造窣堵波,并将写好的经书放在里面,被称为“法舍利”。唐十六面经幢是以刊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题,自然属于法舍利。学者刘淑芬研究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说造窣堵波,在其中安置“尊胜陀罗尼”,此即为“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佛告天帝:“......大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幢幡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真是佛子持法楝梁,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另外,从有些经幢上刻有“如来法身偈”这一点上,亦可证明经幢为法舍利塔。”

邢台南宫历史——普彤寺塔! ——五方元音

邢台南宫历史——普彤寺塔!

——五方元音【邢文化】

最近南宫成为全国的热搜,可是许多相关“南宫”的历史却不是很了解的,下面我继续给大家介绍“普彤寺塔”,

关于“南宫普彤寺塔”的历史许多人都不知道的,该塔被文物界证明为:“中国第一佛塔”!而该塔的缘由你知道吗?

据史载:东汉初年,佛法东来,第一批御准传法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赴洛阳途中,于南宫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塔, 据史料记载,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成两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宫也因此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是佛教界和广大信众心目中的佛教圣地。据史料载:西域高僧,曹魏太和间居普彤寺,并于曹魏太和四年正月初五重修普彤塔。

普彤寺坐落于河北省南宫市西郊,紧邻南宫湖省级湿地保护区。漫步其中,苍松柏间,殿阁峥嵘,洪钟长鸣,法香远溢,1992年,著名弘律高僧弘川长老受南宫市政府及广大信众之请驻锡并重建普彤寺,历经十几年努力,建成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及念佛堂、僧房等建筑,寺院道风纯正、持戒精严,僧众合和,多次被宗教部门部门评为先进宗教场所。在维修期间曾经有诸多的青铜造像的发现且有铭文记载,为此,根据铭文也验证了该塔的建筑时间,当然也验证了该塔的建造年代,后经国家文物局相关文物专家确认年代,至此成为中国第一佛塔!

梁《高僧传》卷一载: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经云:'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达。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阳。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井之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该塔在建筑风格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据史料载:普彤塔先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修葺。分别在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1984年、1992年。在修建期间发现了数百尊青铜造像,其中邢台博物院展出了部分

2004年果清法师接任住持以来,继承弘川长老遗风,寺院无论从道风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6年8月南宫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普彤塔寺恢复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11月,南宫市委市政府联合普彤寺举办了"中印文化使者摄摩腾、竺法兰驻锡南宫暨中国第一佛塔寺--普彤塔、普彤寺肇建1940周年纪念研讨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河北省民族宗教厅厅长张保岩等20多位省市领导,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心川、黄夏年、华方田及河北师大、武汉大学、山东师大等国内佛教和历史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30多人,以及中国佛教协会、河北省佛教协会和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等名山古刹的高僧5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自书写"法喜充满" 致贺。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论证了南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普彤寺在中国佛教传播弘扬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发祥地"。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代表着普彤寺整体恢复重建拉开了序幕。2014年以来按照南宫市政府规划,经宗教部门审批,寺院坐西朝东新建起了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宝殿等殿堂,现普彤寺为河北省佛教重点寺院,普彤寺内之普彤塔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月14日凌晨2时41分

部分图片网上下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17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