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笔峰塔

笔峰塔

笔峰塔

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清代石塔。八角七级楼阁式塔,通高17米,基座连长4.38米,高1.2米,底层南壁设券门,额题“直达蟾宫”,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五层以上其项已封固,六、七两层闭不可攀,五层天顶镌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圆窗4个。该塔建筑风格挺秀简洁,继承了南方风水塔,特别是清代南方地区楼阁式石塔的建筑特点,同时,现存的内设弧状旋转式石阶“壁内折上式结构”的石质古塔所存的实例较少,因而该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清江浦文笔峰塔寻踪

浮屠是塔,乃佛教的象征,而清江浦历史上有一座文笔峰塔(又叫文峰塔)非佛教之塔。

1

这座塔何人何时建?何年圮废?是何模样?清河县地方志书皆无文字记载,只见吴棠鉴修、范一同纂修的咸丰清河县志地图上有其地名标注。今访清江浦多名老人,几无能说出其子壬卯丑。有人在网上说:“淮阴(清江浦)宝塔不见天,淮安(淮安区)宝塔靠水边,涟水宝塔差半边,高邮宝塔没得尖。”认为清江浦的文笔峰塔是室内塔,果然如此吗?从清江浦文笔峰塔而衍生的“宝塔”一名流传沿用至今来看,从咸丰清河县志的地图上标注来分析推断,文笔峰塔应是一座高耸于清江浦土地上的室外塔,其存续期间定然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今仍被许多清江浦人亲切地称呼的“宝塔桥”和“宝塔桥居委会”(已被合并到石桥居委会)就是一个佐证。

清江浦宝塔桥

为了寻找文笔峰塔的踪迹,笔者反复浏览了清道光前后的部分清河县、淮安府等地方志书,除在咸丰清河县志地图上寻得“文笔峰塔"的地名标注外,别无它获。问询一些方家,多表示不甚了了。

在一文史同仁的帮助下,竟意外在《续纂清河县志》刻印本中获得清道光年间人潘德舆写的《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确认了清江浦文峰塔的真实存在,从中了解到建造清江浦文峰塔的原委及一些细节,欣知清江浦文峰塔是一座励学的文人图腾塔。

潘德舆写的《南清河县学文峯塔记》

潘德舆(1785.8.2一1789.9.4) , 清代诗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庭居士、三录居士、念重学人、念石人,江苏山阳县人(今淮安区)。性至孝,屡困州举。道光八年(1828),年四十余,始举乡试榜第一。大挑以知县分安徽,未至官任。诗文精深,为嘉庆、道光年间一写作高手。有《养一斋集》,其弟子以鲁一同最为著名。

潘德舆画像

2

这座形似佛塔的塔是清道光、咸丰、同治等年代清江浦内外文人骚客、莘莘学子抒臆祈愿的神圣之地。为了有别于河北省清河县,潘德舆在记文标题上特意加了个“南”字,县学即为官办的县立学校。从文题上看,文峰塔是清河县学所立。

为避水患,乾隆二十六年,清河县从马头移治山阳县划出的清江浦镇,清河新县学承继了官办的文庙。之前,清江浦最早的学府是明嘉靖年间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清江浦漕厂署之左建的崇景堂,“以祀先师”。“爰历五朝,代有修作。”崇景堂“规模大备”,康熙三十七年改称为文庙,“犹为山阳学宫”。乾隆二十四年重修,二十六年奏改为清河县学宫。四十二年,河道总督萨载重修。道光三年,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在原地扩大规模重修,移向正南 ,用了两年时间完成,所花费用官、民(捐款)各半。咸丰、光绪清河县志称文庙为清河新县学。

3

根据《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先概括简述《记》的四层意思。

开头就说“学皆有记旧闻矣”……“虽然,形势恶可略?”表明《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与其它县学《记》不同,不是只记“古道”“礼法”“风教”,“无述形势者”,而是侧重写关于县学建筑方面的情况。

县学建筑要按《汉书》“形法”等规矩要求,“室以宫矩,宫以城矩”。“土圭求中,土宜相宅”,看好风水,选准地势,让懂行的人说不出不同的意见,也就是“度其宜,辅其势,达者无讥焉。”

南清河特殊的地理形势及文笔峰塔位置。“当淮、河之交,漕渠贯其中,双渎襟抱,灵气潏湟【y hung】,腾虹扬霄,人才勃兴矣。”文中所述“大漕之闸”应是清江闸,“平川夷陆之界……大具土气之涣。”应为清江闸东面南岸的石桥一带,原禽兔厂南与《咸丰清河县志》图标文峰塔位置相似。

咸丰清河县志图标“文笔峯”塔

1936年7月出版首印的《淮阴风土记》的作者张煦侯等人曾游历文峰塔遗址,他们写下了“过演武厅而东,沿土圩行,欲观玉带河入运之云昙坝,则遗迹半堙。文峰塔仅存培塿,有水环之,东流入淮安境……”“培塿”即为小土丘。这里所引《淮阴风土记》中的文字与咸丰清河县志地图标注完全一致,文笔峰塔是建在地势较高的环水的一座小岛上。

《淮阴风土记》中有关“文峯塔”的文字

关于建文笔峰塔的起因和争议。清河县有名望的乡贤提出“学乃育才重地”,要把它放在地势好的位置上,建议选个风水好的地势建一座文人景仰的灵塔——文峰塔。围绕建塔,一些有识之士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见译文),最后形成共识。

4

清江浦文笔峰塔造形、层数、高度等及其它辅助建筑尚未找到文字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也许以后能有新发现)。据查阅,全国多处曾建有造型不同、风格迥异的文笔峰塔,有的至今保存很好,可以帮助关心清江浦文笔峰塔历史的人遥想。安徽的五河、湖北的南漳、河南的宝丰、山西的晋城、湖北的京山等地的文笔峰塔都是当地的文化景点,有的建于明代,有的造于清代,特别是道光年代前后造文笔峰塔较多,如湖北南漳的文笔峰塔就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

山西晋城九层文笔峯塔

多地的文笔峰塔都建于城邑东或东南方向地势高的地方,清江浦文笔峰塔亦建在城东南离运河南岸不远的小岛上就可见是风水法使然。文笔峰塔造型不一,有六角,也有八角,有五层、七层,而九层不在少数,这有别于佛教的“七级浮屠”。

测日影的风水工具土圭

全国很多地方造文笔峰塔,其原因是崇尚科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信念,有的文笔峰塔门额上刻着“天开文运”,寄托着读书人金榜题名的强烈希冀。清江浦文峰塔始建于道光十二年秋,完工于道光十四年夏天。《记》写于道光十四年秋八月初一。

《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部分译文:

《南清河县学文峰塔记》以写实散文的笔调、深邃精妙的文字、浓郁厚重的河渎文化,生动地记述了文峰塔的建造经过,展现了当年清江浦崇文尚学的社会风貌和清江浦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这里,将《记 》的后半部分摘译于下:

乡里有名望的贤能观察衡量后感慨地说:“学校是教书培育人才的圣地,起点要高,确实应发扬大厦那样的高耸挺拔的精神。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屹立在汹涌波涛中的柱石,是国家的栋梁。有他们倾心辅佐朝廷,斡运扶正时局,必然取得伟大的成就。”大家都赞同这一观点。

有人高兴地提出建议道:“在学校里造一座宝塔,赐名‘文峰’不是很有意义吗?要抓紧办好,不要拖迟延后!”

有人却提出异议:“宝塔是佛教的专有建筑物,声名赫赫的儒家圣殿,竟然降格承继建造异教的宝塔,顾虑这样做是走过去造佛塔的老路。”

争论明辨了事理。又有人转过弯来说:“相同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含义是可以的。舍去佛塔原来的意义而取其造型,这个塔就可树立,既超越佛塔,又显得端整、庄重。佛教建塔是用来增加佛教的肃穆清静的气氛,而学校里造塔是为了彰显如虎般的最好诗文;佛教建塔是用来提醒祛除杂念、潜心修炼,而学校里造塔是为了勉励学习。它们的作用有天地之别,谁还能混淆得了。”

造文峰塔意见统一后,确定建校造塔的大事由贤能的官吏负责。王甫廷、唐黼卿先后领导操作。清河县通晓经术的万镛等人共同商议,谋划计算如何建造,都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依照显贵交付托办,从头到尾抓好这项工程。准备材料,招募工匠,开工于元黓(1832)的秋天,落成于阏逢(1834)的夏天,首尾三年。

把全身心投入到工程上的人是太学生(国子监学生)徐炳力。徐炳力尊崇爱好众多贤才,能干聪敏,一人抵上十人。细小的事,他都亲自过问而忘记了自己的劳累,对工程的各个环节,他熟悉得就像处理自家事一样。文峰塔快要完成的时候,他又让木工制作高阁,恭敬地祭祀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星神,司命神的安排依照周代的典仪方式,祭祀的祠堂沿用汉代的风格。大家都默默祷告,祈望第二年明显地能代替文教礼乐治民而取得好运。读书求学没有取得明显成绩的人在拜访祭祀时赠与财物,是对文峰塔的敬仰和表达自己在求学上的祈愿。

游览学校的人,掸掉衣服上灰尘,信步登上文峰塔。俯身近看,北边是悠长奔流的大运河;放眼远望,清水与淮水快速汇聚在城西边。突然之间,内心特别清楚明了,犹如看到清澈的泉水和云霁散开之后的明亮太阳。这里,将会聚通晓诗文、安邦定国的才俊,而不是那些只为观看宝塔外表而欢呼鼓掌的人。

有名望的乡贤都盛夸徐炳力,褒奖他的功劳。说他很善于征求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和擅长使用各种能工巧匠。

哦,记下造塔过程并镌刻成碑,以昭示后人纪念。

注:峯,与峰为异体字。

2020.2.20

“中华诗词名家达州开江行” 采风之“美女峰文笔塔”

“中华诗词名家达州开江行”

采风之“美女峰文笔塔”

范诗银

浣溪沙题文笔塔

直向高穹写梦心,谁曾追梦到如今。凌云何日已成林。 旧绿非为文笔老,新红更似烛花深。天风吹雨纵长吟。

林 峰

文笔塔

美女峰高有我思,川东草木最多姿。

谁将象管朝天立,来写新宁绝妙辞。

刘庆霖

致开江美女峰

淡云轻笼若纱帏,俏立南城美女姿。

裙摆梅花鸟衔远,眼波春水月偎痴。

一支塔笔苍天赐,万种风情大地驰。

能佑此间文脉盛,吾来拜汝久沉思。

褚宝增

文笔塔

七层八角向天呼,美女殷勤岂可辜。

绿树生风无意睡,白云若纸尽情书。

守持五百春秋矣,激励三千弟子夫。

文脉煌煌何以至,地灵人力两相符。

登美女峰途中

黄蝶款款绕身飞,偶向花间去又回。

我不看它它看我,我才对视惹低眉。

宋彩霞

开江文笔塔

毛锥蘸墨成,直插冲霄汉。

笔里有春风,诗花开灿灿。

潘 泓

文笔塔

美女峰头立地天,冬云夏日感流年。

文心一再闻经史,石骨如何问醒眠。

百里山河苗得雨,九霄鸿鹄思喷泉。

蛟腾凤起谈非易,大邑从来有大贤。

武立胜

文笔塔

开江有塔势凌霄,史越千年色未凋。

碧黛光泽凭幻化,衔接文脉自崇高。

擎云欲向魁星近,峙岳当同砥柱牢。

若待沾得漫天雨,毫锋起处墨如潮。

胡 彭

谒文笔塔

毛锥千古示尊严,化作开江宝塔尖。

忽记浦城寻梦笔,不由拍手唤江淹。

注:去年采风之福建浦城县,是江淹为官处,有江郎梦笔山遗址。

何 鹤

文笔塔下

文脉悠悠夕照明,金牛山上草青青。

闲拈几许风流句,读与斑斑石塔听。

冉长春

再谒开江黑宝塔

南山一笔蘸春秋,不达高天势不休。

自问诗多诙诡气,重来此地看云浮。

安全东

文笔塔(三首)

松径百千转,美人迄未遇。

幸有遗簪在,插向云深处。

苔篆何年花,幽明不称意。

一旦化玉笔,渐识风云气。

有峰势如削,有美杳如星。

天不弃新宁,留与写丹青。

李荣聪

雨中宿飞云温泉宾馆

夜卧飞云窗未关,梦中总觉与谁眠。

醒看林木站着睡,叶上沙沙雨打鼾。

登美女峰看黑宝塔

美女一钗凤,千年化作妖。

为调风雨顺,扬首啄云涛。

邓建秋

登美女峰看文笔塔

何处高人情独钟,尚留此笔在孤峰。

千年坐石听吹凤,一力开江看化龙。

迢递关河长徙倚,寻常日月每过从。

今来蘸就漫天雨,写到云霄第九重。

孙仁权

仙女峰黑塔

仙女不知处,石梯欲上天。

崖中一巨笋,高耸入云端。

廖灿英

顶接李宗原兄咏文笔塔(孤雁格)

绘图笔作绣花针,十六乡皆走线人。

云白天青布经纬,千红万紫四时春。

【注】十六乡:开江从前有前八乡、后八乡。

谭顺统

鹧鸪天文笔塔

脚下松涛走大音,擎天拔地植高岑。不曾勾勒宾鸿影,却总昂扬士子心。 观世界,识晴阴。云笺运笔作龙吟。由他雷暴霜风厉,别有豪情贯古今。

李国铨

文笔塔三章(新韵)

一耸出林万类瞻,石毫更比鼠毫尖。

塔为诗笔天为纸,只待庾郎信手拈?

明代县官明未来,冲天一笔写胸怀。

文风振动新华夏,浩浩三巴出栋材。

看罢文峰人可为,塔身当笔我犹挥。

一头扎进青云里,啸傲声挟九昊雷。

刘启燕(燕灵儿)

远望文笔塔

仲夏经行金马山,林青气爽蔚蓝天。

重峦叠嶂喜中望,笔塔依稀云海间。

矗峰观榜(文笔塔)

一峰独秀踩云平,胆小休朝险壑行。

偏有书生来览榜,烟消人喜万山明。

登黑宝塔所见

一路欢歌上山亭,放眼开江似画屏。

城市凌云多广厦,乡村叠翠自欣荣。

昨日之“习新书院”专题有遗珠两枚,于此处增补之:

安全东

访开江习新书院

牛山青不断,一路夏蝉随。

野色逼书院,花香掩俗姿。

堂臻化育境,龙跃凤凰池。

文脉开宗派,瑚琏自可期。

邓建秋

访习新书院

花光松韵满幽庭,路转回廊接渺溟。

为守书香风缱倦,似通人意鸟叮咛。

苍生有幸逢清世,圣道无涯到白丁。

梦里坑灰吹已散,牛山之上看天青。

宝丰文笔峰塔,堪称省内孤例,如今观之令人唏嘘

闲游宝丰,听闻宝丰有座文笔峰塔,便顺路驱车前往,不想此行令人唏嘘慨叹许久。

虽然传说宝丰曾经有过两座文笔峰塔,但现存的只有县城南2.5公里笔山射箭台上的这座塔。

文笔峰塔又叫文峰塔,也叫文笔塔,塔所在的小山名曰文笔山,据说是因为此山在文庙之南故而得名。据《宝丰县志》记载:笔山,在小店乡(现在改为杨庄镇)境内,北距县城2.5公里,山系土质。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海拔154米。

文峰塔就在在笔山上的射箭台上。

提到射箭台,不能不说说它的传说。据传,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被王莽的军队围困在宝丰城内,无奈的刘秀想出一条妙计,他要求王莽若退兵一箭之地,他就肯就降。王莽答应了刘秀的条件。

为了让这一箭之地够远,刘秀命部将贾复登上城墙,往南方奋力射一箭,最终箭落在城南的文笔山上。此刻的王莽也只好依前言退兵到这“一箭之地”外边去了。

刘秀趁王莽退兵之际,率兵北撤冲出莽军的重围。

后来人们在箭落处修一土台,取名射箭台,以纪念贾复的神功和刘秀的智勇。

射箭台上的塔就是文峰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七月。

文峰塔由基石、三层条石、132层灰砖及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石高1.6米,三层条石高0.6米,132层砖高9.9米,塔刹高0.3米,总高为12.4米。

该塔为实心,呈六棱形。塔南镶嵌碑刻一方,碑文阴刻楷书,主要记述建塔主持人及捐助者姓氏,其中最引入著目的是在生员名次中,有辅佐李自成大顺政权丞相 “生员牛金星” 之名。

远看文峰塔,的确与众不同,不像常见的塔的形状,没有飞檐,更没有门窗,只有棱角。但细想一下,既然叫做文笔塔,应该就是仿造古时候笔的形状建造的吧。

之所以要建造文峰塔,据说是古时候官吏为了宝丰多出人才而建。

据说,在文峰塔建造之前,宝丰很少出进士,最多出过几个举人。而一个地方官的政绩直接与在任期间出过多少人才相关,为了提高政绩,更为了宝丰的文化发展,文峰塔的兴建就自然而然了。

据清代《宝丰县志》记载: 县令范廷弼信术士之言,在文庙前笔山之巅,组织捐资兴建文笔峰塔,并立碑于塔下,题词曰:“文峰冲天,世出魁元” ,以此勉励学子,潜心学习,以求科场夺魁。

有专业人士考证后断言,宝丰曾经有过两座文峰塔,一座在文笔山上,一座在宝丰城墙上,城墙上的文峰塔建造的更早一些。之所以又建造了一座塔,原因是古时候当地官吏听信术士的说法,要引导这励学之灵气从文庙大殿直达东城墙上的文笔塔之顶。但是由于宝丰县城地势较低,再加上城墙和文笔塔的高度最终也没有超出南岭地面高度,灵气无法通天,所以事隔四年之后,又再在文笔山上再建一座文笔塔,以接通灵气。以便达到“文峰冲天,世出魁元”的目的。

说来也稀奇,文峰塔建成后,宝丰县陆续就出了不少才子,特别是清代大营镇就出了一位名人,人称“吴翰林”。“吴翰林”叫吴垣,字翰宸,号云嶷。康熙乙丑进士,曾做过康熙帝的老师。在吴垣告老还乡时,康熙帝亲赐吴垣御诗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皇城,人间欲识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吴垣的后人将这首御诗镌刻在一方小石碑上,保存至今。

至于宝丰出了许多人才是否有文笔塔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希望人才辈出没有错。

如今,环塔仔细观看今日的文峰塔,虽然周边建起了碑廊等配套设施,但反观塔身破旧不堪,有的地方弹痕累累,有的地方涂鸦重重。现状堪忧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15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