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桥营古民居建筑群

石桥营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老村,是历史上香山街所在地,民俗文化传承连绵不断。它继承了香山街的观音文化(神话传说遗迹如一步两眼井、三步两孔桥)、农耕文化、古寨文化等。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以山西移民为主在宝丰县境设军屯营三十四营,石桥营为其中一营。清咸丰年间又在明代基础上扩建周长1600多米的青石大寨一座(此寨现存三分之一)。寨内一条主街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小街数条,寨内民居绝大多数青石墙体,砖木脊坡式瓦房或楼房。现存的明代、清代、民国等老建筑分布在村庄中。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高浮雕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属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代至今,在时代链上没有缺环,且各个时期均有绝对纪年的规范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集中地存在于一个村庄之中,这在全省也是少见的,提供了研究明代建筑向清代建筑过渡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2017年,被新华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营古民居建筑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魅力乡村大湾镇古民居建筑群

大湾镇的古民居建筑群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2002年7月17日被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大屋、祠堂、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象辉煌壮丽,深具岭南特色。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锅耳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因子共冶一炉,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牌匾,无言袒露出这方水土曾蜂涌而出的各类人文景观。祺波大屋、峻峰李公祠、其昌大屋、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狮子名山(关帝庙)等数十座古建筑皆结构独特,造工精美,是展示岭南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和粤西民族风格的艺术精品。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横经席,郁南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明、清时期开始生产,至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用木织机编织为床席,俗称横经席。

所以郁南人编织成的横经席,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素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其中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

大湾镇生态环境优良,保持着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本地农业资源丰富,以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地道特色美食有南江河鲜、特色锅鸭、传统手工鲮鱼腐、各式农家菜和一些风味小食钵仔糕、油炸粽、簕古鸡......

来源:0766网(原创)

石屏古老的土掌房——民居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责编 那朵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中,居所的变化充分体现着人类的聪明才智。我生于享有“文献名邦”美誉的云南省石屏县,在我故乡的大山深处,如今依悉还能看到一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的民居——土掌房。认识故乡的土掌房,完全得益于自己喜好摄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摄影让我走近了土掌房,让我彻底认识了故乡这块热土上生活在大山里勤劳、质朴、纯真的彝族人民。

土掌房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在石屏境内北部山区哨冲镇、龙武镇和南部山区牛街镇,均分布有彝族支系——“尼苏”。他们虽然同属于一个支系,但地域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甚至连民族服饰也不尽相同。然而,让人称奇的是,他们“默契十足”地拥有相同的居所——“土掌房”。

那年七月,我在石屏对土掌房历史渊源进行了走访梳理。据当地耄耋老翁所言,土掌房的前身是茅屋,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应运而生。众人说土掌房距今约1000年历史,但这年代无法考证。

顾名思义,土掌房就是用土建盖的房屋。那么事实上土掌房的建材是只需土即可吗?其实未然。土掌房的建盖除了用土之外,还参有松树、栗树、松毛、芦柴杆等。据介绍,土掌房在建盖上对墙基用料不一,有的选用土基堆砌,有的选用胶泥筑土夯实。但无论选用哪种,房子正中和屋面必有松树作柱子横梁支撑。在建盖中,以石为墙基,用土基砌墙或用土层夯实,墙上架梁,梁上铺破开的松柴或栗柴,上面铺上松毛或芦柴杆,再铺一层潮湿的胶泥土,最上层再铺上一层细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用此材料建盖起的土掌房,简单实用,冬暖夏凉。同时,根据各家的经济与能力状况,选择建一层平房或二屋楼房。

土掌房有一层的,也有二、三层的。

在居所演变进程中,土掌房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石屏龙武镇、哨冲镇和牛街镇的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这些房屋在选址时均是依山而建,多建于山脚或半山腰,房屋建筑风格家家相同,屋面户户相连,顺着屋面,从上可以走到下,从村头可以走至村尾。一间间用土层夯实而成的土掌房撒落于某一处山脚或山腰,它们密密麻麻,酷似一幢幢金色的城堡。选一个制高点远远望去,土掌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甚是壮观。

土掌房依山而建。从高处望去,土掌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甚是壮观。

晒秋

与瓦房相比,土掌房平整的屋面更具实用性,屋面成了生活的重要场所,晒玉米、晒水稻、晒南瓜、晒辣椒、晒豆子、晒小麦、晒高粱……,唱歌跳舞,刺绣,办宴席,嬉戏玩耍均在屋面进行。每年深秋,生活在山区里的彝族人民收获完烤烟,又马不停蹄忙碌起来,他们把从山间地头收回的玉米、南瓜、粉丝瓜、辣椒摆放于土掌房屋面上晾晒,这些农作物把土掌房“妆扮”得五颜六色,丰富多彩,在深秋暖暖的晨曦和夕阳中,土掌房变成了一片金色。这种原生态的色彩和元素,唯我最爱。每次来这里,都能收获一次愉悦的摄影之旅,在怦然心动中,我会情不自禁举起相机,大脑神经末梢已经完全支配不了对右手食指发出的指令,咔擦咔擦按动快门,把这纯朴的彝家小山村,把彝家人民洒满灿烂的笑脸、种满艰辛的老茧、深刻慈祥的皱纹统统装进了相机画面。

秋收时节,土掌房屋面上摆满一堆堆粉丝瓜、南瓜和一串串玉米、辣椒、高粱,这些农作物把土掌房“妆扮”得五颜六色。

屋面是生活的重要场所,晒玉米、晒水稻、晒南瓜、晒辣椒、晒豆子、晒小麦、晒高粱……

秋实。

逐渐消亡的土掌房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彝家山寨里的生活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掌房自然也不例外。虽说土掌房冬暖夏凉,屋面方便晾晒农作物,但也有众多弊端,屋内采光差,光线暗淡,湿气大,房屋拥挤。彝家人难道还会继续呆在土掌房里过苦日子?这似乎不太符合社会与人类发展规律。聪明、勤劳的彝家人民在逐渐富裕起来后走出土掌房,像坝区人一样,在山里渐渐盖起了瓦房和钢筋水泥房,过上了舒适、安逸、幸福的小日子。

走进今日大山里的彝家山寨,全村保留完整的土掌房不多见了。许多人家建起了瓦房和钢筋水泥房。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这一传统古老的人类居所逐渐退出生活舞台。在采访中,曾听一位研究历史文化的老者讲过,土掌房属于古老建筑群落,但它与瓦房相比,不具艺术性,只具实用性,在人类社会居所变迁历程中,它只能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自生自灭。细细思量这位文化老者对土掌房诠释出的这番话,是不是这个理呢?如今的土掌房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土掌房正在逐渐消亡?对诸多的“疑点”,目前暂且不好在此轻易妄下结论,如要“解密”,只有亲身零距离走进当下的彝家山寨,看看如今的土掌房,答案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在深秋暖暖的晨曦和夕阳中,土掌房变成了一片金色。

来源:魅力石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14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