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甲骨文

甲骨文ioracode

甲骨文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01

海贝与贝币

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杨斌 著译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介绍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 2021年度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入围图书

★ 入选2021年度社科文献十大好书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02

诅咒之塔

阿卡之战与十字军运动的终结

[英]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 著

谭琦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介绍

★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作者罗杰克劳利最新力作

★ 重现1291年十字军运动的终结及阿卡的陷落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最后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火药时代之前最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冠绝地中海的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最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03

仙那度

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兰莹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介绍

★ “过去二十年中出版的最好游记之一”

★ 步入近两万公里的文化之旅,探寻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印记。

1987年,22岁的达尔林普尔在大学最后一个暑假走出剑桥三一学院,决心重拾马可波罗的足迹,去探寻仙那度——一度威严富丽,如今已成废墟的忽必烈夏宫——的遗迹。带着旅伴,他从耶路撒冷的圣墓出发,一路领略阿卡、阿勒颇、大不里士、塔什库尔干等丝绸之路城镇的人文风情,不时还为凭吊古迹而深入险境。他们走过尘土漫天的大道小径,享受意料之外的殷勤款待,同时还要应付种种突发的挑战。达尔林普尔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把沿途的辉煌历史和近期的没落景象编织在一起,让这部游记既包含千奇百怪的逸事传说,又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亲身经历。

04

皇帝

查理五世传

[英]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介绍

★ 他是哈布斯堡西班牙王朝的开创者,是史上首个跨大西洋帝国的缔造者。

★ 《耶路撒冷三千年》《罗曼诺夫皇朝》作者倾力推荐,九种文字的译本即将面世。

★ 读懂查理五世,才能读懂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

查理五世原本只是尼德兰部分领地的年轻继承人,却因为一系列意外的死亡、婚姻和继承关系,兵不血刃地成为统治大半个欧洲的伟大君王。他用金钱赢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冠冕,又通过战争和权术让法王和教宗屈服。他曾努力促成宗教和解,发动十字军东征,自诩为基督教世界最虔诚、最强大的捍卫者。

尽管查理五世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他仍然是个难以捉摸的人物。杰弗里帕克运用六种文字的存世史料,生动立体地展现了查理五世的一生。查理五世极大地改变了16世纪的欧洲及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国际格局,他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势力均衡成为近代早期欧洲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美洲登上历史舞台并日渐拥有影响力,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战争还将继续……

这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而且是一部近代早期的世界史。

本书荣获蒙蒂菲奥里倾力推荐,九种文字的译本即将面世;荣获Aspects of History杂志2020年年度好书和俄亥俄州历史学会2020年“上一年度卓越成果奖”。

05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 著

扈喜林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介绍

★ 坎迪尔历史大奖获奖作者作品

★ 纳粹意识形态如何逐渐主导德国社会,普通德国民众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1933年1月30日,当听到希特勒掌权和民众的欢呼声时,埃里希埃伯迈耶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我们是失败者,绝对的失败者。”得知1935年出台的《纽伦堡法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后,他愤怒地说:“仇恨被播种了100万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却为德奥合并喜极而泣:“如果仅仅因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绝,这种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市民在20世纪30年代心态上发生的极大变化。在《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中,彼得弗里切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纳粹的基本诉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充满活力,消除体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国要生存,其他人(特别是犹太人)必须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部作品充满力量和启发性,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种族身份、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及接受无条件破坏——简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本书作者彼得弗里切为2008年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以及1995-1996年度和2001-2002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励作者。

06

最后的英国人

爱情、战争与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终结

[美]黛博拉贝克(Deborah Baker)著

徐臻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介绍

★ 与尝试珠峰探险一起失败的,还有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印度与英国,殖民地与宗主国,曾几何时英国人迷恋到印度淘金、冒险,印度精英推崇欧洲文化,以受英式教育为荣。然而随着民族自决意识的觉醒,印度要求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殖民者极力维系对印度的统治,希望帝国有难时印度出人出力,但对印度饥荒熟视无睹,热衷于绘制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地图、探索珠穆朗玛峰等活动,以此展现帝国实力。而印度国内各方势力——民族主义者与保守派,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政治流氓与告密者——相继登场,希冀在变革中掌握话语权,印度社会和政治的割裂犹如喜马拉雅主断裂一样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

作者刻画了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独具开创性的地质学家约翰奥登、最早绘制了珠峰北坡的详细地图的迈克尔斯彭德,以及孟加拉诗人苏丁达塔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他们的事业、爱情、家庭故事也如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般跌宕起伏。贯穿书中的珠峰之巅的探险也可解读为英国维持印度统治的一种隐喻,一个时代的落幕已经不可避免。

本书荣获2019年Kekoo Naoroji 山地文学奖。

07

美国高等教育史

学习与文化,从学院建立到二战的历史

[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著

葛玉梅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介绍

★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08

倭五王

日本的王位继承与五世纪的东亚

[日]河内春人 著

梁适雨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介绍

★ 聚焦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的东亚国际关系,以中国史书重绘倭五王的真实面貌。

倭五王指《宋书倭国传》中记载的赞、珍、济、兴、武五位倭国王。在邪马台国与中国断交150年后,五王在五世纪初重新向中国派遣了使者。当时东亚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倭国也卷入其中。河内春人从中国史料出发,解读了倭国向中国遣使朝贡的意图和时代背景,展现了当时倭国国内不稳定的王权与文化氛围,分析了倭五王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日本天皇的对应关系,描绘了五世纪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本书荣获“第六届古代历史文化奖优秀作品 ”。

09

精灵之城

德里的一年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黄芳田 译

预计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内容介绍

★ 穿过德里神秘的小巷和宽阔的林荫道,探寻纵横交替的印度历史。

坐落在南亚的印度一直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这里是西天取经的终点,是香料味弥漫的古国。印度人民热爱歌舞,多为宗教信徒。德里作为印度名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同的王朝在这里兴盛又衰落。当地人认为这座城市里满是精灵,它们守护着这座古城,使它历经一次次倾圮之灾,又浴火重生。

威廉达尔林普尔以令人好奇的精灵作为引子,讲述他在德里旅居一年发生的有趣故事。书中既能看到当代德里的有趣面貌——古怪的锡克教房东,充满个性的出租车司机……也有对现存建筑和事件相关人的走访,让读者得以感知1984年锡克教冲突、英国统治印度时期乃至《摩诃婆罗多》记述时期的风土人情。《精灵之城》是对德里这座城市惊人且细致入微的素描,充分展示达尔林普尔描绘印度历史的深厚笔力。

本书为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1994年获奖作品,作者也凭借本书荣获《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

10

阴谋论中的希特勒

第三帝国与偏执想象

[英]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著

袁鑫 译

预计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内容介绍

★ 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传统舆论守护者日渐式微,如何在“当今乱世”寻找真相,甄别并打破阴谋论?

臭名昭著的《锡安长老议定书》是对纳粹种族灭绝的授权吗?德军是因为被“背后捅刀”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吗?是纳粹制造了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吗?纳粹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飞往苏格兰,是代表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提议”吗?希特勒是在1945年死于柏林,还是逃离地堡、流亡南美?

历史上不会有偶然发生的事,所有事情都是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恶毒之人的秘密阴谋——虽然这种阴谋论观点和历史本身一样古老,但没有什么比修正主义者对第三帝国历史的描述更明显充斥着阴谋论与“选择性真相”了。在《阴谋论中的希特勒》中,著名的第三帝国学者理查德•J. 埃文斯探讨了上述五种涉及希特勒和纳粹党的阴谋论,剖析了与第三帝国相关的偏执想象。这是一本有关想象、虚构、谎言与谬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后真相”和“选择性事实”的历史著作。

11

拉斯普京

信仰、权力和罗曼诺夫皇朝的黄昏

[美]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Smith) 著

徐臻 译

预计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内容介绍

★ 在一片彻底无望的大地上,一切反而皆有可能。

他既是一名西伯利亚农夫,又是俄罗斯帝国宫廷中的显要政客;他既是圣徒和殉道者,又是醉鬼和无耻之徒;他和他的神秘权力,伴随罗曼诺夫皇朝走向垂暮——拉斯普京的一生就像一部黑暗童话,在现代史上占据了极为引人注目的位置。被谋杀一百年后,“圣魔”拉斯普京仍被层层谜团笼罩,徘徊不散的谣言、诽谤和讥讽与对他的信仰并存,从来没有离这一形象远去。

那么,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拉斯普京?

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试图穿透历史神话的迷雾,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他埋首被人遗忘的档案,挖掘新近解秘的资料,在一个又一个迷思中探寻人们对拉斯普京的想象。《拉斯普京》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位离奇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的传记,还是对俄罗斯帝国如何走向覆灭的生动刻画。

12

京都的诞生

武士缔造的战乱之都

[日]桃崎有一郎 著

徐一彤 译

预计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内容介绍

★ 穿越八九百年的历史,回忆起“京都”诞生的漫长过程。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京都被誉为最具“汉唐遗韵”的城市,其历史与文化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京都是在平安京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域内众多寺庙和神社的存在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然而,桃崎有一郎在这本书里挑战了人们的常识,提出“京都≠平安京”的观点:平安京是天皇之城,除“镇护国家”的东西大寺外,京中禁止建造佛寺;而京都是由院政和武士共同缔造的,天皇不仅不是京都的保护者,反而是破坏者。武士在这个古都登场并逐渐走上权力巅峰的过程,正好暗合了京都从诞生到完善的过程。京都不是天皇与贵族吟咏风月的优雅之都,而是武士用暴力和鲜血缔造的战乱之都。

13

天之子李世民

唐王朝的奠基者

[英]费子智(C. P. Fitzgerald) 著

童岭 译

预计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内容介绍

★ 开西方世界之先河的唐太宗传记,再现伟大帝王李世民的传奇一生。

193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之子李世民》,开西方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学术型传记之先河。费子智用优美的英伦传记笔调描述了伟大帝王李世民的传奇一生,以及他的性格、生活与文治武功。同时,他将李世民及新生的唐王朝置于六世纪晚期至七世纪早期欧亚大陆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大脉络下,用比较史学的视域,讲述了包括汜水之战在内的统一战争、玄武门之变、改革文官制度、太子李承乾的悲剧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将李世民定义为一位屹立于欧亚大陆的伟大帝王,也盛赞了其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重建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拯救东亚文明于崩溃和毁灭的边缘,并在远东地区保存和传播“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功绩。

TO BECONTINUED

广告

甲骨文官方读者群现已开通

还未进群的朋友可扫码添加小编微信入群

新书信息、沙龙资讯、特装本、盲盒、赠书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偶然:我国连续三年三个文物大发现,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汉简 甲骨文

前面讲过,19世纪末的1899年,一位拿着清廷俸禄的抱病官员王懿荣,偶然间从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里,发现了中国的甲骨文字,一下子震惊了世界。这个偶然发现的故事,现在早已经成为公众常识,很少有人不知道。

其实,19世纪最后一年的文物大发现只是个开头。谁能料到,一个又一个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现事件接踵而至。除了甲骨文,灾难深重却又转机无限的中国在20世纪最初两年,还有两次文物大发现: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一个令后人感到可恶更可怜的王道士,在偶然清扫时发现了藏经洞,震惊了全世界;时过一年,从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和民丰尼雅、甘肃、内蒙的居延等遗址相继发现汉晋简牍(1)。它们加在一起,至今仍被学术界津津乐道为“三大文物发现”。巧合的是,它们也都是偶然被发现的。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尽管中国文化遗产的处境多灾多难,但在跨世纪的前后三年里,积弱的中国却一年一个文物大发现,三年三个文物大发现。这不能说绝后,却是旷古空前的,说它难以轮回,无法重演,估计也不会有谁投反对票。因为在这些发现之前的漫长的两千年里,古代中国记录在案的,只有两次堪称文物大发现的事件:一次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初年,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了孔子家的老宅,谁料想在被毁的墙壁中发现了数十篇古书。还有一次是河南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在西晋初年盗掘了魏王的墓冢,没想到发现了10万字的魏国竹简,后来被整理成《竹书纪年》,也叫《汲冢竹书》。我们现在使用的历史年表,远的不说,就是前几年刚刚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2),也是把《竹书纪年》作为重点文献依据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重点工程使用了古代盗墓者的偶然发现,这话说起来不中听,却是实情,这是因为经过历代专家整理考证后的《竹书纪年》实在太重要了。

偶然的发现能改写或补写历史,如此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所说:“的确,好多改变历史的发现,虽有一半来自人们有意的寻找与搜寻,却有一半就开始于这些偶然的事件。如果没有拿破仑的部下无意中撞着的那块石碑(3),如果石碑上没有那一半古希腊文,埃及的早期历史仍然可能在一片雾霭烟尘之中;如果没有安阳的农民卖可以包治百病的龙骨,如果这些甲骨没有被王懿荣发现,人们可能至今还看不到《史记》没有记载下来的殷商社会生活,也可能看不到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的早期形态;也许还应该谈到的是,无论我们怎样讨厌敦煌那个贪财的王道士,但你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事实,是他无意中叩了叩背后的墙,几万卷中古时期的写卷就重写了中国乃至于中亚的历史。”就学术发展观而言,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文中说得更为贴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人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这些偶然的发现如何了得,学术大家们的评价俯拾即是。20世纪30年代曾师事徐志摩和闻一多的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后来对古文字发生兴趣,并由此转入古史和考古研究,成果斐然。他曾说过:“在汲郡所出的《竹书纪年》,乃纪元前297至296年所作魏国的史记。汲冢竹简的发现,和安阳甲骨的发现,就古史的材料而说,有着几乎同等的重要性。”如果说陈梦家的评价还略嫌保守或谨慎,那么1925年7月,身为清华大学著名导师的王国维,有过一次被后人认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演讲。在这个名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中,他谈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最大之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朝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现之金石书籍,于学术有大关系者,尚不与焉。”

陈梦家和王国维先生如此兴致勃勃,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揭示了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可是放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我们就会痛心地看到,与这三大发现须臾不分的还有毁坏、劫掠和残破。其中敦煌藏经洞还与火烧圆明园、清东陵乾隆慈禧墓被盗、溥仪偷盗故宫藏画和善本古籍一道,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文化遗产所遭遇的四大劫难。在那个时代,发现总是伴随着泯灭,惊喜总是浸染着悲痛,国厦倾覆之际,便是文脉断绝之时。

可不论何等的痛心与惋惜,毕竟三大文物大发现还是带给苦难的国人以杯觥之畅和击节之快。事隔百年,我们已经能够更理性地观察这些文物大发现的共同特点了:

一是发现的遗物都是带文字的。甲骨文是距今约3500年前刻写在龟甲、牛胛骨和人头骨上的;孔子壁中书、汲冢竹书和西域汉晋简牍都是距今两千年前后写在竹、木材料上的;敦煌千佛洞的经卷是千八百年前书写在纸本上的。我们的先人开始在竹木,后来是纸张的载体上写下的文献和描绘的书画,原本汗牛充栋,可到我们后人去发现它们时,却已是朽去大半,少得可怜。如果孔子壁中书和汲冢竹书不在一二千年前被发现,恐怕能不能保存到今天都是个问题;即便能保留到今天,能不能被我们发现同样是个问题。所以,当20世纪前后的这三次文物大发现,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和中亚历史的文字性文物时,想要世界不受震动已不可能。古今中外文物考古发现的结果,有充分的理由辅证这种震动——那就是大概不少于95%的古代遗存发现是没有文字的,这是后话。

二是这些发现属于文物发现而不是考古发现。最简明直接的证据,就是它们被发现时,中国还没有考古这档子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传入我国,这是三大文物发现20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学术界把它们定义为文物大发现,原则上没错。如果从专业上讲,考古发现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获取古代实物资料的田野工作。再说得全面些,就是在获得资料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解读。换言之,文物发现基本上不是用科学的田野发掘手段获得资料的,像上面几个文物大发现中的破墙、盗掘、挖龙骨、劫掠等活动,最糟糕的就是把文物原来存放的状态破坏了,古人编缀的可顺序读通的竹简被搞得散乱了,古人放置在坑中的甲骨也被不少一心想找龙骨卖钱的人挖得七零八落。

所以,文物发现和考古发现是两码事,这种例子随便找找还有不少。像前些年被北京中国保利博物馆收购回来的圆明园大水法上的猴首、马首、虎首、猪首、牛首铜像,在那些外国人的书房或博物馆里,仅仅是作为艺术品摆放的。离开了圆明园建筑本体的这些铜兽首,无论其藏主如何视之为家珍馆宝,其原生的历史文化信息已难以再现;而用一个国家的国耻来点缀的所谓文化品位,更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种悲哀。稍微能抚慰我们心灵创伤的,是三大文物发现后的百年中,它们陆续成为了国际性的三大显学——甲骨学、敦煌学和简帛学。

杨牧青《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为题在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开讲座谈 甲骨文

据艺界报/艺界网讯:2020年12月11日下午,杨牧青《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为题在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开讲座谈。

博物馆郭爱霞书记致辞,馆内"金牌讲解员″杨艳英主持,市、区有关领导和文史科博专家、研究者一起交流,涉及甲骨文解读方法、考古出土器物断代及至神话故事、文化文明的重新认知与探究等内容。

杨牧青说,摸着晋东南的文化脉搏,看着历代先辈和今哲的创造与奉献,思考万年的神州命运,我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与"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将会为中华文明探源和华夏文化溯本及至世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尽以微力。

神即人,神乃神识,《黄帝内经》没有哄人,哄人的是人不懂他们师徒二位讲什么,即便《山海经》等文献也如此!神话即人话,晋东南是上古文化重要的源发地!

不怕弄不明白中华文明的三万年文明史,不担心搞不清楚华夏文化的五万年文化生成变化路径,只要有物有图纹就行,中华文化文明的上古史必须要在延承《山海经》、《尚书》、《史记》、《三五历纪》、《补三皇本纪》、《皇极经世》、《绎史》、《春秋纬》等先辈呕心沥血的基础上,经纬并重,结合科学考古新结论,重新构架构建上古中华文明史,还原神州大地上华夏文化真实面貌,这样一来,文化自信、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才不会被各种颜色涂染和否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00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