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濂溪祠

周子古镇财神楼周子古镇万寿宫周子码头下河街


濂溪书院开工建设

濂溪祠

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何云飞 谭诚)6月7日,周敦颐故里道县楼田村热闹非凡,铲车挥动,濂溪书院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标志着书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道州濂溪书院,系历代朝廷和士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历经千年,影响深远。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原址位于湖南道州城西(现教育局范围),历经五次易址重建,数度修葺改善,是一座融学习、祭拜、藏书功能于一体,集宋、元、明、清古建筑之大成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历代贤人志士慕名拜谒者络绎不绝。1263年南宋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1687年清康熙皇帝赐御书“学达性天”。

现在恢复重建的濂溪书院,是省文物文博设计研究院按照省博物馆所藏的图纸进行复原设计,其内容包括状元桥、钟鼓楼、爱莲亭、太极亭、清风楼等20余项,整个项目占地37.2亩,其中濂溪书院占地27.8亩,广场占地9.4亩,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工期一年。书院建成后,将是继承理学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加快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平台,将成为一个文蕴深厚、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品牌,对弘扬理学文化,推进道县文化强县,扩大道县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推动湖南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

永新芦溪:家乡的祖祠

家乡的祖祠

文&图:曾东琪

家乡的祖祠建于清嘉庆三年即1798年,坐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左右,青砖灰瓦骑马墙,砖木结构,室内以木梁承重,雕梁画栋,朴素典雅,美观精致,属典型的庐陵古建筑风格,距今已220多年。

先祖在修建祖祠选址上是非常讲究的,左青龙方位有几口池塘相连,一衣带水,一条小溪自东向西蜿蜒绕过宽阔的“朱雀”前门汇入中陂河道。

后玄武方位丘陵俯伏,层峦叠嶂,丘陵高地有一块形似白莲鹅展翅的巨型灰白粉石岩翘出,村里人称其为“莲鹅坡”,相传坡崖下常有凤凰出没,是凤凰栖息的巢穴。

祖祠门襟为镶嵌式牌坊设计,气势恢弘,庄严开阔,有海纳百川之豪气,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儒家宗圣、曾氏一派祖曾子“三省吾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懿德风范。

祖祠为三进门、三天井、前后三栋燕状垛子屋相连,正门门柱依稀可见两幅嵌刻对联。

祖祠“三进”大门上方均配有镶墙门楼,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高雅华贵。门楼十分讲究,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门楼最上格栏内镶有一块竖式牌匾--“莱芜候”,以追念曾氏一派祖曾参的父亲曾点。

门楼格框里描绘着男耕女织、教化子孙识文断字的图案,在岁月的洗涤下,五彩斑斓的字画已褪去了昔日的荣光,但先祖寓意深刻的谆谆教诲却仍然时刻在启迪着他的后人。门楼正中央大门上方镶有一块青石横式大门牌,“曾氏大祠”四个嵌刻大字耀眼夺目。

祖祠分为前庭、中堂和后殿三部分。祖祠前庭开阔大气,几根红色擎天大柱威严耸立,两侧挑出三米左右板楼廊道围栏。

前庭中央是一个大天井,站在天井中央,仰望天空,闭目抒怀,静静享受着阳光沐浴,清风拂面,犹如熟睡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你会觉得是那么的温馨和甜美。

祖祠的中堂是家族祭祀、庆典、集会或族内红白喜事宴请宾客的地方。六七十年代,这里也是村里扫盲和孩子教育启蒙的课堂。中堂中央是一个八角楼顶,上面雕有一幅“花为菊花,枝似梅枝”的木质作品。

“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先祖选取“梅、菊”合二为一,也许是希望他的后辈子孙既要有梅“凌寒傲雪的风骨”,也要有菊“高洁恬淡的气节”吧!

中堂的上梁悬挂一木质牌匾,“渊学堂”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光泽着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勤勉好学,学而不厌,孜孜进取。

中堂两侧各有一间厢房,1931年苏区革命时期,第七区砖坊苏维埃政府就设立于此。

在革命先驱、永新县苏维埃政府早期领导人曾静池的亲自指导下,在此创建了列宁学校,为发展苏区文化、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扬红色革命政权燃起了一把星星之火。

祖祠后殿庄严肃穆,是供奉和祭祀先祖神灵的地方。祀祖敬宗、追远报本,后殿布局体现了先祖宗圣曾子“慎终追远”的儒家思想。

从中堂跨过门槛进入后殿,左右各有一个小天井,纤纤细步穿越天井中道,虔诚拾级而上,进入后殿祭祀厅。祭祀厅左右两侧为厢房,厢房外墙壁上镶着2005年祖祠修缮捐赠功德碑。

祭祀厅正上方悬挂着儒家宗圣、先祖曾氏第一派曾参画像。每年大年春节或家族内发生了重要事情,族内各家都会扶老携幼前来祭拜。族内家庭中如有儿孙考取功名等,父辈也会携其来告慰一下列祖列宗。

“门当狮岭寝倚凤冈气势巍峨崇庙貌,源发武城业创明代箕裘蕃衍荷天府”,祖祠大门上的这幅对联昭示着在岁月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家族繁衍生息的发展历程。

曾氏宗族,源于姒性,大禹后代,建“鄫国”于山东,后被灭,为念亡国之痛,以国号“鄫”去邑旁“阝”后始为“曾”姓。“天下一曾无二曾”,和所有曾氏家族一样,我们家族也源自山东嘉祥武城,以儒家宗圣曾子为第一派先祖。

新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宗圣十五派孙曾据携族2000多人,渡江南下,定居庐陵吉阳,成为旺族,为曾氏第二发源地。

宋建中靖国时(公元1101年),宗圣四十六派孙曾廷坚,从永丰睦陂迁往永新怀中眠竹拗。宋末即公元1126年,宗圣五十二派孙曾存心移居大冈木栅大塘。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宗圣五十五派孙曾禄文从大冈木栅大塘迁徙到今芦溪砖坊村,为我们家族的开基立业始祖,距今已经630多年。

六百多年来,家族宗亲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祖训,自强不息,勤勉自励。

他们开山引渠,垦荒造田,励精图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已绵衍发展了二十多代,120多户,600多人。并相继由宗圣六十二派孙曾凝菊衍传到永新县龙门菜背,由宗圣六十六派孙曾尚栋衍传到永新县芦溪燕子窝。

祖祠是家族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源动力。六百多年来,捧日筛月,栉风沐雨,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了前中共永新临时县委副书记、永新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兼文化部长曾静池等一大批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奋斗在军事、科研、文教卫生、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国家栋梁之材。

祖祠承载着家族的灵魂,积淀着家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教化着家族子孙继承遗志,继往开来。

(后记:作者曾东琪,永新县芦溪砖坊人,文章参阅了《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也得到了族兄曾宝生的指教。)

-关于作者-

曾东琪,男,江西吉安枫渡水电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永新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永新人;

2、投稿请发送到邮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联系小编小听微信:zsyxxt,还可以添加以下二维码:

▍作者:曾东琪

▍综合编辑:掌上永新(小听微信:zsyxxt,投稿邮箱:3252394449@qq.com)

THE END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91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