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仁慈堂大楼

介绍

仁慈堂位于议事亭前地,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痲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交通

仁慈堂大楼

可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于新马路下车。

澳门澳门

大仁大慈善 共筑山区情

初夏五月,绿意盎然。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成都市龙泉驿区桃乡书院(山泉小学)迎来了关心山区儿童学习的各界领导和嘉宾,在“锦绣东山.天府桃源.幸福山泉”隆重举行 龙泉驿区公益捐赠活动,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发展山区教育事业奉献爱心。

龙泉驿区关工委执行主任何志涛,龙泉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世香、曾令强、曾顺荣、肖文英,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杨光晋,龙泉驿区民政局副局长、龙泉驿区老年大学校长谢世映,龙泉驿区教育局卢曼老师,中共龙泉驿区山泉镇党委副书记潘登,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秘书长黄建康,龙泉驿区山泉镇关工委执行主任张蓉,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关工委主任廖健,龙泉驿区山泉小学校长冯发松,龙泉第四小学 副校长曹友明,同安小学副校长张同福等领导,参加了当天的捐赠活动。

在山泉小学少先队员为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敬献红领巾之后,中共龙泉驿区山泉镇党委副书记潘登为当天的捐赠活动致辞。

参加当天公益捐赠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有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龙泉驿区老年大学。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为山区儿童学习和教育,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学生学习用品、运动服、运动鞋和教师免费学习优质教学课程。龙泉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副理事长肖文英代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有关用品。

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关工委主任廖健向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捐赠改善山区儿童营养餐18万元。

另外,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龙泉驿区老年大学1126名老同志捐赠了23288元给山泉小学。

为庆祝此次公益捐赠活动,龙泉驿区老年大学艺术团还带来了十分精彩的舞蹈《我和我的祖国》《欢乐地跳吧》《护航》。以实际行动颂祖国、感党恩,载歌载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活动最后,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秘书长黄建康代为宣读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讲话;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关工委主任廖健代表企业讲话;山泉小学冯发松校长代表受赠学校讲话;龙泉驿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何志涛讲话。在山泉小学、龙四小长松教学点、同安小学双溪教学点的负责人与出席仪式的嘉宾和领导合影留念之后,结束了当天的捐赠慈善活动。

当天的活动,进一步践行了“大仁爱大 慈善”的理念,必将激发社会各界为山区儿童奉献爱心的热情,激发山区教师为发展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促进关心下一代事业高质量发展。也将激励山区儿童为感恩社会报效祖国勤奋学习,当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意识,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龙泉驿区山泉小学

官堂这两个牌楼大有来头!官堂村民的荣耀因此而来……

官堂村有两个进村牌楼,两个牌坊原建筑各有特色,很有历史价值,因年代久远,何时所建已无从考究。

今天,佩奇将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进村牌楼的历史,它们可都大有来头——

西河正道四个大字石匾的来历

第一个古牌楼叫“西河正道”,原建于村东二房进村口。西河是指受姓始祖林坚被周武王首次封赠的地方,叫西河郡,是林姓最早的发祥地。

官堂村知名人士、吉光古屋主林晖廷早年经商,支持孙中山革命。据说有一次孙中山搭船去香港,遇清兵搜捕,林晖廷也在船上,他把孙中山藏起来而逃过一劫。

民国初年,林晖廷应孙中山邀请与香港商界领袖10多人在广州大元帅府商谈为革命筹款事宜。他大力支持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林晖廷与孙中山当时的得力助手汪精卫、林森等人深交,与林森又是同宗,更是往来密切。

1920年,林森任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及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时,应邀来官堂探望林晖廷,林晖廷便请林森亲笔写下“西河正道”四个大字,用花岗岩石刻后镶嵌在二房进村大道口的牌楼上。

何谓双桂通衢

第二个牌楼叫“文昌阁”又叫“双桂通衢”,坐落在村西长房进村大道口,历史悠久。文昌阁楼上供奉着魁星伸向,并有鲤鱼跃龙门壁画的传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开学前家长都携带孩子前去拜魁星,希望学习进步,学有所成。牌楼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刻“双桂通衢”四个大字,字体工整有力,是清光绪年间书法家所书。牌楼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因上楼阁梯级既陡且窄,故有“文昌阁,会上唔会落”的歌谣。

据传,唐九牧中的六牧林蕰自小聪明好学,有理想,有远志,在其五位兄长都科举高中得功名的影响下,与其弟两人隐居于闲屋中,专心读书,勤学苦练,两兄弟发誓:“不考取功名,不离此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两兄弟一齐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进士,都被封任州牧刺史的官职。人们赞扬他兄弟俩把月亮里最高的月桂花摘取下来,故称之为“双桂”。

又据官堂林永锡堂族谱载,官堂开基始祖第六代林朝盛、朝清兄弟两人,由于勤于攻读,先后科举高中进士,官至宋室朝议大夫。为官堂当时一度无比的荣耀,也可配称为“双桂”。为勉励后人要像先祖一样勤奋学习,向康庄大道奋勇前进,故官堂先辈请书法家写下“双桂通衢”四个大字的石匾镶嵌在文昌阁门楼上。衢者,即四通八达的大道。后人还把双规作为林姓的堂联,如:长林绵世泽,双桂振家声。

两个牌楼石匾历经波折,保留至今,一代又一代官堂人在牌楼下成家立业,牌楼见证了官堂林氏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官堂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者 佩奇】

【编辑 方米妮】

【类别 原创】

之走进彭大楼村明代彭氏祠堂

全国长寿之乡,美丽的夏邑县王集乡,位于县城北11公里处。居乡政府驻地东6.1公里处,有一条清水常流、蜿蜒秀美的巴清河,河右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即是彭大楼村。村内有364户1378人,1585 亩耕地,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被夏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彭氏祠堂便坐落于此。

该祠堂始建于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年号万历33年,距今412年。历经光宗朱常洛、喜宗由校、思宗由检三位皇帝。后经清代十位皇帝,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至今日2018年,明代彭氏祠堂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当年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仍然保存基本原建风貌,实属难得。对研究明代晚期豫东一带的历史建筑风格、建筑工艺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明代的人文传统文化是最好的实物见证。

该祠堂位于彭大楼村老胡同内,座北朝南,现存建筑面积71.8平方米,祠堂长10.8米、宽6.65米、高6.2米,墙厚0.5米,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室内青砖铺地,大梁为双层重叠梁,有大厅靠后墙两根立柱支撑。方形方木传椽,皆有一道扯木加固,所有木质建筑皆为榫卯结构,至今坚固如初。结构严谨精巧,极具北方祠堂的古色古香特色。

祠堂现供奉夏邑彭氏族亲始祖--久塘公牌位,牌位坐于神龛之中,该神龛木质结构,高约1米,长宽约各1米,带底坐,带屏门阁扇,上有雕花,既有龛面浮雕,木质瓦面,又有屏门镂雕,全龛木质榫卯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木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祠堂屋面为青色小瓦,白灰小瓦高叠脊。墙体宽厚,老式青砖构造,白灰构缝。

所供奉族亲始祖久塘公,自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庐陵迁移至司道口,后于公元1505年后北移五里至彭大楼村。二世祖中美、中孚始取功名,三世祖至十三世祖历来皆为名宦儒士,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不断继有人才在朝为官。二世中美,于明朝嘉靖乙酉中举,中孚贡生。三世好古于嘉靖丁酉进士,历任直隶新城知府,陕西潼关知府,两任具祀名宦祠。三世好古生八子,次子健吾登明万历1583年进士(经阳县令),六子端吾明万历1601年进士。

悠悠的巴清河水静静流淌,孕育了沿河两岸灿烂的历史文化,勤劳朴实的彭大楼村民及彭氏后人,传承着族亲始祖的光荣传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拥护党的领导,爱党爱国,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昂扬奋进,务实拼搏,代代相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乡村和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发挥着彭氏家族的磅礴力量!

附1:《夏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夏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2:彭不薄金故事两则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夏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以公布,请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本辖区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附件:夏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单位名单

2019年4月28日

附 件:夏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单位名单

一、罗庄镇青年庄知青旧居

二、杨集镇张氏祠堂

三、王集乡明代彭氏祠堂

四、中峰乡中峰寺

五、太平镇千佛阁居士林

六、曹集乡玉皇阁

彭氏家族的发展与其早期移民时遇到的帮助有关。下文征引1996年版《彭氏大族谱》记载的彭氏早期发展的两个故事,从中可窥见一斑。故事一说是彭氏初到夏邑遇到大雨,便到一财主屋檐下躲避。金姓财主应梦与彭家结为金兰,彭氏借助金氏帮助在当地站稳脚跟。

“彭不薄金”故事之一:据说,始祖久塘公(彭悠久)初到夏邑,发现云中有一座桥,他大喊道:“金桥!金桥!”便带着妻儿向金桥的另一端奔去.刚进庄子,雨下大了,就找个车屋住下。离车屋不远,住着一位金姓大财主,家里很富裕,人称金员外。这天夜里金员外做了一个梦,梦见两只幼虎爬上了门前的一对旗杆。第二天醒来,员外打开门,看见两个幼童正在攀爬着两个旗杆,正如梦境一般。这两个幼童就是久塘公的两个儿子,中美公和中孚公。金员外认为此两人日后必大贵,遂要求结为金兰之好。久塘公也猛然醒悟,认为金桥原来就是以金氏作桥,走向彭氏广大之路,便答应与金员外结为金兰。从此之后,久塘公就在夏邑司道口定居下来,开了酒铺。金员外在各个方面都给了他很多帮助,还把久塘公聘为家塾教师。彭氏渐渐在夏邑站稳了脚跟。

彭不薄金故事之二:彭氏二世祖兄弟两人参加科举,资格受到限制。后来在金氏士绅帮助下取得科举资格。彭家科举获得成功,金彭两家结为世家。相传,彭中美兄弟参加会试,由于当时的考生须报清上三代履历,但久塘公迁到夏邑才三十多年,他们仅能报一代人,江西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替他们作保。所以兄弟俩只好回乡。返乡途中,借宿一庄内。庄前有个老人把他们领进一个插花兽高门楼里,便叫他们写了祖上三代的履历,说愿意为他们担保。这个老人姓金,官居布政使司,这庄子名叫金牌坊,归夏邑管辖。后来彭中美中了举人,此后彭家与金家成了世家。由于受到金布政使司的提携之恩,彭家就嘱咐后人绝不能薄待姓金的。于是,经过代代相传,“彭不薄金,金不为奴”便作为家训成语流传下来。从“彭不薄金”的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彭氏初迁到夏邑时发展并不顺利,彭氏通过与土著金姓联姻,方在当地站稳脚跟。彭氏早期科举的成功也得益于金姓的帮助。总之,无论传说真实与否,彭氏与土著金氏关系确是非同一般。彭家通过经商,参与社区事务、结交地方权贵、参加科举,逐渐在当地站稳了脚跟。科举的成功使得彭氏士绅活动超出社区,彭氏宗族的影响力随之增强。(来源:捻乱前夕黄淮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社区关系——以清代河南夏邑县的家族、集市与寺庙为中心,作者:赵省伟,河南夏邑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87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