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英文名:ArtMuseum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71年,是香港公众博物馆之一。

简介

文物馆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为大学其他院系的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史料,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文物馆曾经出版了很多刊物,内容包括了出土文物、书画、陶瓷、玉器、漆器、玺印等等。除此之外,文物馆附设参考图书室,收藏了很多图册、捐赠的参考书籍,还有文物图片数据库。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为了加强与社会联系,在1981年成立了文物馆馆友会。其成员都是一群热爱中国艺术和支持文物馆工作的社会人士,他们积极举办讲座或研习班、导赏员培训班、组织文物参观团等等。另外,文物馆本身也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合作,譬如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使命

文物馆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组成单位,致力中国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览,将源夔纹青铜鼎远流长的中国艺术、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成员及香港公众。文物馆以馆藏机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及推广交流。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文物馆与艺术系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及艺术史学方面,提供实物实习的深度研究,也与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文化馆成立于1971年,秉承大学的宗旨,致力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

图书室

文物馆设有参考图书室,入藏与海内外文博交换互赠的图册,也有藏家捐赠的参考书籍此外,有设有高浮雕松鹤竹雕笔筒文物图片资料库,聚集海内外中国艺术品的照片及幻灯片,为海内外中国文物美术史研究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修护工作室

文物馆在1997年城里工作处,设置文物修护工作室、书画装裱室,摄影室及木工室,一方面为文物馆的展览提供技术性的协助,同时也进行书画和文物的保存和修复的研究。

文化馆馆友会

一群热爱中国艺术、支持文化馆工作的社会人士,在1981年成立馆友会,积极参与及推广文物馆的活草书汉京篇卷动。馆友会惠赠不少文物给文物馆,并提供了奖学金给与学校艺术系同学。近年来,会员人数不断增加,活动日益活跃,在加强文物馆与社会联系

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学

作为一个大学博物馆,文物馆的员工积极参与教学工作,文物馆为有关学系提供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实林直勉的隶书四屏物教材,尤其是艺术系的联系密切,除参与艺术系美术史教学工作,并为该系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此外,每年均为艺术系毕业创作展览提供场地。

景区地址:香港沙田区香港中文大学林荫大道

乘车线路:乘九巴72a、72、73a、74a;新界区专线小巴28k前往

“器”象万千: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图录6种

本期为大家带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器物类书籍6种,分别关注中国古代玉器、陶瓷器、金属器、织物、文玩等传统工艺门类。这些出版物充分体现了文物馆在研究、策展方面与公私机构和藏家密切合作的成果。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创校于1963年,中国文化研究一直是其重要办学使命。首任校长 李卓敏曾立下成立大学博物馆的愿景,为大众打造研习中国文化遗产的平台。这一想法得到已故慈善家北山堂 利荣森博士的大力支持。利荣森博士和李卓敏校长一同招揽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时任大会堂博物美术馆(后名香港艺术馆)馆长的 屈志仁教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首任馆长一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则受利博士委托,为文物馆的设计提供宝贵意见。一九七一年秋,伫立于校园中心,毗邻大学行政楼和大学图书馆的文物馆隆重开幕。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能成为中国顶尖的大学博物馆之一,声誉历久不衰首先应归功于屈志仁、高美庆、林业强以及苏芳淑教授这四位前任馆长的杰出领导。历任馆长连同以北山堂基金为首的赞助人与社区伙伴,协手建立起逾一万五千多件丰富馆藏。文物馆长期以藏品为基础开展教学,策划多元化展览,出版学术性双语图录,开展各种研究项目,定期举行研讨会,更于近年筹办了博物馆专业培训工作坊,在短短五十年间,在博物馆界及学术界产生了突出的影响。

01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Heavenly Crafted: Selected Mughal Jad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仙工奇制:故宫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

主编:许晓东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2015年

装帧:精装,219页

语种:中文、英文

单霁翔前言(节选)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共收藏历代各类文物一百八十万余件,其中玉器有三万余件。在这三万余件玉器中,有一批独特的玉器较为引人注意,即清代文献中所谓的“痕都斯坦玉器”。故宫博物院收藏痕都斯坦风格玉器五百余件,大多为乾隆朝及以後进入宫廷,其类别多样,工艺精美,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此次《仙工奇制:故宫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的四十件展品就是中遴选的精品, 也是故宫此类藏品的首次集中展示。展品以17至18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玉器为主,另有少量帖木儿王朝的作品及清朝的仿制品,体现了清廷和西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目录

前言单霁翔/ 6

前言杨余夏卿/ 8

前言姚进庄/ 10

14至1 8世纪欧亚大陆主要政权示意图/ 14

13至1 7世纪中国与西域玉雕艺术的交流许晓东/ 16

故宫博物院藏镌刻乾隆御制诗文之伊斯兰及伊斯兰风格玉器概述张林杰/ 39

紫禁城里的伊斯兰玉器:以故宫博物院藏御题诗玉器和“天”字号玉器为例 黄英/ 51

档案所见乾隆时期造办处的回部工匠胡听汀/ 83

图录/ 102

附录一:故宫博物院藏镌刻乾隆御制诗的伊斯兰玉器/ 197

附录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乾隆朝与回子匠相关的资料/ 208

参考书目/ 213

后记许晓东/ 218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2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Divine Power: 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云行雨施:中国龙文物

主编: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出版: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9年

装帧:精装,343页

语种:中文、英文

2012年是中国农历壬辰龙年,亦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四十周年馆庆。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中国文化核心的艺术形象——龙为主题,联合举办专题展览。展品近200项,历新石器时代至二十世纪,题材广泛,质量精美。展览汇集了来自近40家公、私收藏的各类文物,包括陶瓷、金银铜器、玉石、文玩、织物、杂项、绘画几大门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3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For Blessings and Guidance: the Qianlong Emperor’s Design for State Sacrificial Vessels | 皇朝礼器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美术馆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

装帧:平装,210页

尺寸:21 x 28.5 cm

语种:中文、英文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策划的展览“皇朝礼器”展示了《皇朝礼器图式》所载的多种罕见祭器,以单色瓷质祭器为主,另有铜器及漆器。瓷质祭器的釉色有五,其中只有一种符合北京十二所主要皇家坛庙的用色。虽然在1748年至1911年期间,《皇朝礼器图式》所录祭器被大量生产并用于北京皇家坛庙,但只有极少数流传于世。此次展览史无前例地带观众走近清帝祈求神明指引、福佑天下的祭祀现场,一窥这些祭祀用瓷如何在营造典礼肃穆隆重气氛上扮演重要角色。

目录

馆长前言 / 8

展览简介/ 12

引言/ 94

第一章-清以前的皇家祭典/ 98

第二章-清代的皇家祭典/ 107

第三章-皇家祭祀场所——北京的祭坛与祀庙/ 113

第四章-皇家祭典所需祭器/ 121

第五章-皇家祭典所需祭品/ 129

第六章-《皇朝礼器图式》中的瓷质祭器/ 134

第七章-清代宫廷瓷质祭器/ 142

结论/ 152

图版/ 155

参考书目/ 198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4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Universe within Inches: Bronze Mirrors Donated by Professor MARK Kai-keung| 方圆天地:麦氏赠镜

作者:李建深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 文物馆,2017年

装帧:平装,149页

开本:21 x 28.5 cm

语种:中文、英文

以铜铸造之镜,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于中国。近4000年来,中国人对铜镜的需求一直非常庞大,而铜镜的设计、铸造方法亦不断推陈出新。期间人们用铜镜来照见容貌,也用来送礼、当工艺品展示、甚至将镜制成宗教用具。现在看来,铜镜镜面——可反射影像的一面,通常已经锈蚀而难以清晰呈现影像,但其背面的纹饰却一直吸引着人们,故展览中铜镜多以背面示人。

麦继强教授捐赠的这批铜镜不但丰富了中大文物馆的馆藏,更为物质文化艺术史写上了重要的一页。当中最早的可上溯至战国西汉时期,而主体以宋元明清的铜镜居多。镜形多变,圆形、方形、菱花、八角、桃形、钟形均有。纹饰亦非常丰富,在书中分为:一、动物、花草、人物建筑纹;二、作坊名号;三、铭文;四、仿古纹饰;五、日本式纹饰。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5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Elegant Vessels For The Lofty Pavilion:The Zande Lou Gift Of Porcelain With Studio Marks | 台阁佳器:暂得楼惠赠堂名款瓷器

编辑:林业强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

装帧:精装

尺寸:28.6 x 21.6 cm

语种:中文/英文

《台阁佳器——暂得楼捐赠堂名款瓷器》专题展览的举办及图录的出版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募集和研究相结合的成果。本次展品全部来自 暂得楼主人胡仁牧先生的捐赠。胡先生是著名鉴藏家,历藏明清官窑瓷器,品味之精,早已闻名于世。先生以“暂得”名其楼,取王逸少“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之意。

所谓堂名款瓷器,实为私人订烧的特别制品。订烧者据《饮流斋说词》所云,包括帝王、亲贵、名士而达官者,以及雅匠良工等四类,可据之查索文献史料,对比传世瓷器,从而考证各件瓷器的订烧者与造型纹饰的风格断代。

目录

1 前言(高美庆)

2 年表

3 图版及考释(林业强)

4 参考书目

5 堂名款识索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6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The Bei Shan Tang Legacy: Yixing Zisha Stoneware|北山汲古——宜兴紫砂

编著:黎淑仪、谢瑞华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5年

装帧:精装,428页

语种:中文、英文

北山堂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紫砂陶器168件,其中包括茶壶、博古、文玩以及像生等不同类型的紫砂作品,丰富而优雅。这批藏品造型丰富、工艺精美,全面展示了宜兴紫砂陶器的各种类型。

另一方面,此藏品系列颇具特色,包含了相当数量罕有的博古、文玩及像生紫砂器,不但全面反映了传世紫砂陶器的风格特色,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探索20世纪前期宜兴陶器的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最为引人入胜的特点,在于其“文人艺术”的特质。追源溯流, 晚明时大彬(约1546-1619年前)是为紫砂茶壶确立文人趣味特质的首要人物。他又改制小壶,制作极有品位和新意的茶壶,并在壶上署款,一如画家创作书画。发展下来, 清中叶的文人开拓茶壶的陶刻书画,“文人艺术”风格愈加鲜明独特,受到文人及大众的喜爱。

目录

前言 苏芳淑/ 6

文物馆藏宜兴紫砂陶器综论 黎淑仪/ 8

宜兴陶器新探 谢瑞华/ 34

图版及说明

1-76 茶壶/ 70

77-107 博古/ 238

108-168 文玩及像生/ 298

参考书目/ 414

鸣谢/ 427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相关推荐

01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燕衎之暇:中国古代家具论文(攻玉山房丛书之一)

编著:扬之水、孙机、杨泓、林莉娜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7年

装帧:平装,127页

语种:中文、英文

目录

序 叶承耀/ 6

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 扬之水/ 7

汉代家具 孙机/ 43

考古学所见魏晋南北朝家具 杨泓/ 59

从古画看宋元家具的演进 林莉娜/ 95

叶承耀序(节选)

本人收藏明清家具近三十年,日夕以对,追溯其源,自得其乐。惟参考资料缺如,平日只能参阅坊间书籍,究其历史,少有所得。此中然不乏图录、考古报告、历代名画复印、古代版刻插图等可资参考。然资质鲁钝,难得究其所以。是以一本以严谨文笔撰述,按文化文明发展规律阐释,使初学者得以问津个中秘诀的中国古代家具史籍,极待出版。

其后得大师王世襄先生介绍,于北京结识杨泓和孙机两位著名学者,他们考古及美术史经验丰富,著作等身。王老指点应约请他们分述早期家具发展。又得两位先生引见扬之水君,及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得晤林莉娜研究员。林小姐精研古画中所见家具。乃邀约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论述中古代家具发展,自原始时代起,历经商、周、战国,以至汉、晋及宋、元时期,由考古发现和画像石等所见之家具文物,编成《燕衔之暇:中国古代家具论文》一册,公诸於世。今後如有新发现或有不间见解,亦富更求各位学者再行执笔记述。

叶承耀先生是攻玉山房主人,香港著名藏家,全球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藏家,也是极具影响力的收藏团体“敏求精舍”的两任主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2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

总策划:屈志仁

图录主编:尹翠琪、蒋方亭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艺术系,2021.3

装帧:平装(一套三册),400+296+304页

开本:21 30 cm

语种:中文、英文

本套图录伴随展览的策划同步出版,一套三册。书中收录专家学者所撰三篇专文,分别是尹翠琪所撰《繁华遍地——晚明江南城市中层市民的生活》;蒋方亭所撰《浮世清音——晚明人文艺术所见矛盾与交融》以及王冠宇所撰《何以繁华——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晚明江南》,从学术的高度描绘晚明江南地区的社会语境。

本图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来自上海博物馆、香港公私收藏以及海外博物馆藏晚明艺术精品约200件(套),以此呈现晚明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独具特色的艺文风貌。这些“物”包括了多个面向:“执念日常”透过搜集晚明城市人生活中的日常器物体现他们对细节的关注程度;“浮世争鸣”通过绘画展示晚明的精神状况和文化思潮;“游艺逃禅”则汇聚一批文人士夫创作的不落窠臼、大胆求新的艺术作品;“芸窗雅设”带读者一窥文人书斋风光;“器行万国”将目光放远,以外销瓷为线索,呈现晚明江南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互动,以及与东亚、欧洲等地连结而成的庞大贸易网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03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Hidden Meanings in Chinese Art | 中国吉祥图案

作者:Terese Tse Bartholomew( 谢瑞华)

出版:Asian Art Museum of SF,2006

装帧:精装,351页

尺寸:23.7 x 31 x 3 cm

语种:英文、中文

装饰工艺品能否增加一个人财富、幸福感或者寿命?从传统来看,许多中国人相信是的——只要这些器物上带有恰当的吉祥图案。作者Terese Tse Bartholomew通过她几十年的研究积淀,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吉祥图案手册。本书系统的收集著录了相关的内容和图像资料, 以福、禄、寿为主要板块,共分10个章节介绍,另外还有关于平安、祈福和节日的内容。书后还附有中文的索引,便于读者用文字查找词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更多相关内容:

醇色佳器: 一品单色釉瓷的魅力 ;

铜镜 :照鉴千年的故事 ;

浮世清音: 一览晚明江南的艺术与文化 ;

原来,我们有玩 谐音梗 和猜图谜的基(吉)因

关于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近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作为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独特角色,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宋庄店: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A201号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

邮箱:info@paragonbeijing.com

会议资讯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第五届博物馆专业培训工作坊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第五屆博物館專業培訓工作坊

展覧策劃與教育

主辦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建館於1971年,致力於中國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覽,將源遠流長的中國藝術、人文精神、文化遺產介紹給大學成員及香港公眾。同時,以館藏及惠借文物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及推廣交流。作為參與大學教學的博物館,文物館在博物館學及藝術史學方面,為學生提供工作實習及實物觀摩機會;亦與大學其他院系共同開發中國藝術在社會、文化、技術及歷史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文物館成立逾四十載,現時藏品總數已達一萬五千件。1937年文物館入藏簡又文斑園原藏明清以至近代廣東書畫千餘件,奠定館藏書畫的基礎。以後,文物館又承各方捐贈,藏品年代由二十一世紀上溯新石器時代。宋代的銘刻孤本及珍本、宋至清的名家書畫、宜興紫砂、歷代外銷及民窯瓷器、古代璽印及盛宣懷檔案資料等,都是富有特色而且達到國際水平的館藏精粹。2016年,文物館有八件由北山堂捐贈的碑帖藏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為首次有香港院校的藏品入選。

贊助

北山堂基金(以下簡稱“北山堂”)由香港知名慈善家利榮森博士於1985年成立。利博士致力弘揚中國文化藝術,歷年來資助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博物館及文化組織,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發展。

北山堂以推動中國文化藝術及支持教育事業為宗旨,一方面籌劃多項與中國藝術相關的交流活動及培訓項目,另一方面為大學、博物館、學校及非牟利機構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項目提供資助。教育方面,北山堂主要贊助教育機構,並資助本地學生負笈海外升學。

簡介

博物館專業培訓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由北山堂基金贊助舉辦,旨在為博物館中層專業人員提供短期在職培訓機會,以期為中國內地、臺灣、澳門及香港地區培養具國際視野及專業知識的人才,並促進兩岸四地博物館之間學術及技術上之交流合作。自2013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工作坊一直以其結合業内資深專家演講、香港及外地博物館考察及學員微型展覽方案報告的模式廣獲好評,不僅同時受到學員及講師之肯定,更曾成就參與博物館聯手策展,成果令人鼓舞。

工作坊結構

演講及參觀(六天):包括國内外資深專家演講、案例分析、討論環節及香港本地博物館、藝術活動參觀。

學員報告(一天):學員將於工作坊舉行前獲發分組名單並需作初步資料搜集及溝通,待課程開始後,即與組員共同策劃微型展覽方案並準備報告。每組報告完畢後均有互評、討論與嘉賓講評的環節。

外地考察(六天):香港課程完結後,學員將獲安排前往外地進行博物館考察和交流。

報名

申請資格:具備三年或以上工作經驗之博物館或美術館專業人員,工作内容需與當屆主題相符。

名額及費用:共20人。費用每人港幣一萬五千元正,包括學費、全程住宿(半房,連早餐)及外地考察來回香港機票。學員需自行支付往返香港之旅費、生活費、保險及簽證等費用。

授課語言:普通話及英語。參加者最少需具備普通話及英語之基本溝通能力。如嘉賓使用英語演講,PowerPoint簡報上會提供輔助中文説明。

修讀證書:學員必須出席不少於課程總上課時數的百分之八十,並於完成課程後一個月内呈交一份書面報告,方可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頒發之修讀證書。

申請方法:申請人須填妥「申請書」,並邀請兩位推薦人填寫「推薦書」。「申請書」及「推薦書」可於工作坊官方網站下載。「申請書」及「推薦書」均須於截止申請日期前,以電郵或郵寄方式交回。

網站:http://www.cuhk.edu.hk/ics/amm/museumworkshop.html

電郵:museumworkshop@cuhk.edu.hk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辦公室

* 請於信封面或電郵標題註明「博物館專業培訓工作坊申請」

* 收齊「申請書」及兩份「推薦書」後,統籌將發送電郵通知申請人。如閣下提交申請後五個工作天仍未收到確認電郵,請與統籌聯絡。

往屆資料

1

第一屆工作坊:展覽策劃與設計

2013.05.19-2013.06.06

嘉賓及演講專題

丁新豹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

博物館常設展的構思與籌劃: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為例

司徒元傑先生

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

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演繹手法

李蓉蓉女士

上海博物館陳列設計部主任、研究員

陳列設計是一種創造:簡述上海博物館陳列形式設計

孫志新教授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

a 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巡迴展覽的策劃和運作

b 長期展覽(日常陳列)和專題展覽(特展)的籌劃和運作

林業強教授

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

藝術博物館策展ABC

孫淼博士

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部陳列設計室副主任及副研究館員

中國傳統藝術語境與博物館空間

莫家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

展覽策劃中的教育元素

張弘星博士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a 策展中的當地語境:以V&A本年度大型特展“國際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為例

b 策展人與設計師的互動:V&A大型特展“國際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中的設計問題

黃秀蘭女士

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

展覽策劃:從人、物、情出發

嵇若昕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館長,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登錄保存處處長及安全管理處處長

a 博物館大型特展的規劃:以21世紀台北故宮的重要展覽為例

b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的策展點滴

蘇芳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講座教授

策展人的角色

學員名單

付文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何碧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館員

李梅,首都博物館研究與展示中心展覽三部主任

李衛平,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員

梁麗輝,廣州藝術博物院陳列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

莫潤棣,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

陳麗碧,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

曾玲玲,廣州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

舒麗麗,湖南省博物館館務秘書

趙佳,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助理

劉韞,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

樂俏俏,浙江省博物館陳列策劃館員

蔡淑蓉,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陳列研究部館員

賴玉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駱偉雄,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副主任

譚曉玲,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

鄭瑞芳,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二級助理館長

2

第二屆工作坊:展覽策劃與教育

2015.05.10-2015.05.22

嘉賓及演講專題

司徒元傑先生

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

以教育為本的博物館策展方略

司徒嫣然女士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藏品/服務)

香港文化博物館中的藝術與歷史教育

白鈴安博士

波士頓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博物館建築展品的教育元素:乾隆花園珍寶展及蔭餘堂案例研究

石瑞仁先生

臺北當代美術館館長

藝術介入社區

吳志華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

如何吸引觀眾以及在博物館中培養學習氣氛

吳世全先生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員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義工培訓及社區推廣

何慶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以人爲本的博物館:21世紀博物館的重新定位

林國平博士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處長

兒童學藝中心、數位典藏行銷、Facebook社群

胡錘先生

榮休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中心主任

a 建設面向未來的博物館

b 博物館的數字資源採集與加工

陳信鈞先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專員

文化平權教育推廣活動、Facebook社群網站推廣、義工培訓

張譽騰教授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臺灣博物館政策與展望

嵇若昕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訪問學人

21世紀博物館大型特展的規劃

劉鳳霞博士

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超越博物館:讓博物館融入生活

蕭麗娟教授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

博物館教育的新天地

學員名單

王璐璐,安徽博物院策劃交流部館員

左駿,南京博物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館員

朱勁中,廣州藝術博物院陳列研究部館員

李威,常州博物館陳列部館員

何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傳教育部主任、研究員

李嘉儀,澳門路氹歷史館/住宅式博物館行政及教育推廣職務主管

岑頴雅,香港文物修復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

吳昌穩,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副主任

孟倩,安徽博物院策劃交流部館員

梁儀花,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

黃慧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楊燁旻,上海博物館教育部館員

盧莉,湖南省博物館文物研究文博館員

謝曉婷,蘇州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

薄海昆,首都博物館展覽部項目負責人、副研究員

薛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行政秘書、展覽策劃員兼編研

戴軍平,貴州教育博物館館長

羅興連,廣州博物館教育推廣部主任

3

第三屆工作坊:展覽策劃與典藏管理

2016.05.08-2016.05.20

嘉賓及演講專題

司美茵女士

佛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研究員/主任(Curator)在典藏管理中的角色

白珠麗女士

伯克利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資深策展人

“紅妝麗影:中國清代美人圖”策展個案分析

危轉娣女士

亞洲藝術文獻庫圖書館館長

資料共享:當代藝術文獻的收藏與管理概念

宋后楣博士

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管

專題特展與藏品特展以“嘯虎與躍鯉”、“仙境”及“辛辛那堤博物館藏日本藝術精品展”為例

李宗焜教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主任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展覽和典藏

林平教授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當代美術館作為氣脈相通的體制

胡錘先生

榮休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中心主任

互聯網+博物館(構建博物館資訊系統)

張弘星博士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圖像主題索引淺談:中國藏品數據庫建設的新思路

張錦莉女士

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組長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文創行銷

陳濟民先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建構首都核心區文化意象: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

嵇若昕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訪問學人

文物帳冊與文物研究

葉惠玲女士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典藏主管

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文檔

鄧民亮博士

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

走向未來:香港藝術館擴建計劃與展覽及收藏方向的新定位

賴瑛瑛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博物館的價值與創新

學員名單

卜琳,陝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瓷器展廳策展人

王雙,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保管部館員

申桂雲,遼寧省博物館典藏部主任

朱敏,常州博物館保管部主任

江潔,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書畫文物保管員

吳文潔,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部負責人

吳秀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

吳悠,上海博物館文化交流辦公室館員

邱瑋,雲南省博物館辦公室副主任

姜岱品,安徽博物院館員(藏品徵集與保管)

張素琪,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主任

陳剛,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主任助理

陸雪梅,蘇州碑刻博物館館長

楊藝,蘇州博物館展覽設計部主任

劉宇馳,國家文物局數位展示研究基地副主任

劉莉,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館員

劉詩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覽部館員

韓曉潔,旅順博物館書畫文獻研究部主任

4

第四屆工作坊:展覽策劃與陳列設計

2017.03.19-2017.03.31

嘉賓及演講專題

Mr. Michael McCafferty

榮休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展覽設計主管

研究員(Curator)與設計師:展覽合作的過程與藝術

Dr. Stephen Little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中韓藝術部主管

博物館策展的“古為今用”與“今為古用”

于彤先生

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設計師

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基石:以故宮的經驗為例

小林仁先生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追求鑑賞古陶瓷的理想展示:關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獨特展示理念和陳列方式

司徒元傑教授

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長

現代博物館的策展與演繹手法

金玟求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

a 韓國藝術史概要

b 中韓藝術交流史略

張譽騰教授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理事

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特展經緯

嵇若昕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訪問學人

21世紀初臺北故宮大型特展評述

學員名單

朱艷,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長助理

江偉達,蘇州博物館展覽設計部副主任

李棟,山東博物館辦公室副主任

肖海明,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

俞俏,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

段鈴玲,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

胡倩雯,香港藝術館二級助理館長

倪毅,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夏天,山西博物院陳列設計部館員

徐戎戎,遼寧省博物館館員

袁啓明,上海博物館陳列設計部副研究員

張超,中國美術館展覽空間設計師

陳華輝,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設計部負責人

麻賽萍,復旦大學博物館館員

傅寧,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

馮超,安徽博物院學術研究部副主任

黃小鈺,首都博物館北京史研究部館員

臧天傑,天津博物館器物研究部副主任

臧志成,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覽部館員

鄭海燕,青島市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载誉归来,展览绘画珍品,绽放古代世界异彩

香港讯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既具笔墨之美,亦蕴含深邃的文化内涵。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连同中大艺术系近年来合办「北山汲古——中国绘画」展览,广受欢迎。在学界与公众的殷切期盼下,中大文物馆决定精选北山堂所藏及惠赠,再度展出共120帧南宋至清代的画迹,展示中国绘画丰富博杂、精采多姿的面貌。展期由5月7日起至2021年7月25日,欢迎公众人士参观,免费入场。

本次展览按画作类型分为十个单元,包括腕底云烟、江山胜景、仿古山水、花鸟杂画、仙佛世界、写貌图真、国色天香、扬州逸韵、粤地丹青和玉台妙墨,让观众恍如置身于古代时光,看昔日的「人生百态」。

除了观赏到多位名家如戴进、夏㫤、颜宗、林良、文伯仁、董其昌、吴彬、王时敏、王鉴、王翚等的作品外,不同题材的绘画如《寻亲图》、《仙人瑞鹿图》、《王士禛赏梅赋诗图》、《吹箫仕女图》、《竹石图》等展现来源多方的风格。展览另一亮点是女性画家的作品,如文俶的《蝴蝶图》、马守真的《双清并秀图》、萨克达・介文的《俯视一切图》、金礼嬴的《美人芳树图》等,皆可见女性画家对画笔水墨的娴熟运用。

中大文物馆及艺术系亦出版《北山汲古——中国绘画》中英双语展览图录,一套三册,让公众可透过多位学者的专文及解说,观画于微,了解南宋至清的艺术和文化特色。

据悉,中大文物馆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览,将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介绍予大学成员及公众。文物馆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及推广交流。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文物馆与中大艺术系、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及艺术史学方面,提供实物实习的深度研究;亦与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文物馆成立于1971年,秉承大学的宗旨,致力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

(《中国基建报》记者 雨声报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79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