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盐官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导读:盐官古镇旅游景点介绍盐官镇的名胜古迹

盐官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摘要

去海宁盐官观潮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现在还不是时候,七八月份是观潮最好的时节,但是现在也不错,阳春三月,江南最美的时期。观潮胜地公园是观潮的绝佳地点,占鳌塔下看潮,虽不大,潮来潮去,确也是惬意。附近的海神庙,金庸书院,陈阁老宅,盐官古城,王国维故居都可以去看看,很涨知识。

咨询记录 回答于

盐官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去海宁盐官观潮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现在还不是时候,七八月份是观潮最好的时节,但是现在也不错,阳春三月,江南最美的时期。观潮胜地公园是观潮的绝佳地点,占鳌塔下看潮,虽不大,潮来潮去,确也是惬意。附近的海神庙,金庸书院,陈阁老宅,盐官古城,王国维故居都可以去看看,很涨知识。

还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希望能帮到你

盐官镇的名胜古迹

盐官镇的名胜古迹鱼鳞石塘、占鳌塔、镇海铁牛、陈阁老宅、花居雅舍、五土庙、点将台、王国维故居、国棋圣院等。具体介绍以下几处名胜古迹:

1、占鳌塔

占鳌塔位于海宁盐官镇观潮公园内的占鳌塔,又名镇海塔,是一座为镇服潮神而建造的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

占鳌塔高40米,周围25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造型极为壮丽。登临占鳌塔观一线潮,是海宁潮观赏的最大特色,登塔俯视,盐官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杭州之玉皇、硖石之东山也隐隐可见。

2、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故宅。它坐落于浙江盐官城内堰瓦坝,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

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和“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

3、鱼鳞石塘

鱼鳞石塘在占鳌塔东西两侧的1000米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而闻名于世,其筑造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历经数百年的潮水冲击依然“力障狂澜扶砥柱”,被誉为“捍海长城”。

4、五土庙

五土庙坐落于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并改建山门。是为祀土谷神而建。硬山顶,三开间,通面阔19。20米。通进深43。40米。2003年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大殿供奉了全部的黄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五分土帝”。

5、王国维故居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

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占鳌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阁老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鳞石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土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国维故居

太平山

相传华胥氏游猎到雷坝一带“雷泽”,华胥女脚踩大人足迹(与雷泽氏酋氏雷公野合),受孕,在临近西汉水的仇池山生伏羲;灾帝也是其母女登游猎到秦岭南坡(华阳),在香山,仇池山(常羊山)感应神龙(伏羲)而孕生;而黄帝出生(或活动)于西汉水源头的齐寿山(寿丘),卤城(盐官)一带有黄帝后裔姞姓一族建立的“西鲁国”后来东迁河南,山东鲁国。帝舜时,秦人远祖大费(伯益或伯翳)以及早先“宅西”的和仲一族辅佐大禹治理西汉水流域,才有了卤城“盐官”川,三峡既开,导西汉水归嘉陵道,径过千百年淤积,形成了东起小天水西至江口峡宽阔河川盆地。   传说;公元的某一天,众百姓都在卤城(盐官)赶集,在卤城大地上。突然,天降祥光,似“马非马”头部有角,身部有翅膀,五彩祥云随跟,直奔而来,降落在卤城东北神奇的一个不远山顶上,人称“东坪山”,起原于东汉(汉墓出土一块石专记载)山名。数目眼在观望,人们好奇,上山而看,突然一声巨响,电闪雷鸣,不见踪影。而引起了当地众百姓寻找宝贝。挖土而看,挖了很久,闪献出了一个石头,众人们一起上,取出石头而一看,是一个佛像,四面,人称“四面石佛”。众氏一口说,神仙下凡,人们都跪拜而求,请求平安而降福。从此人们为了神灵有感;天降福地。在当地修了一座具有宏伟八卦九宫五行大殿,布局严谨合理,具有风彩之称说法;殿中央坐有玉清内相;孚佑帝君,左右有正阳,恒阳,前边左右有桃柳刘霞四像,称(四怪精)。墙壁画面有八仙过海之图像。整个建筑都是雕梁画栋,神像肃目庄重,逼真。殿门悬挂“三阳开泰”四个大字匾,作者不详,无以考证。  神的传说;开光;召神,设坛;开光前先用勑令牌,除去妖魔鬼气。迎喜神,有喜神方位,功德人及成员众信士,召神,有画工,需要镜子一个,三色布,红青白,引魂。,毛笔就是开光,眼耳嘴鼻,前心后背。咒语;就是召三魂,七魄。然后安神安位,神来了。设坛就是用砂盘竹笔等一起,请神仙说话。用有功名人士及阴阳法王看字行体,将坛。笔录;将要还修建什么殿,座什么神仙和爷。说一下当前和以后的人和事。就东坪山地名,改名为“马坪山”以神马将详而来,取名;坛中演降出祁山赋,卧龙赋,盐泉赋,,汉水赋;等一起。现以证明了井盐养和了卤城儿女千百年的生活和末来,它具有文化开发遗产的具备和条件。几经沧桑,由于地理变化,西汉水南岸建有通明寺,人称“南寺”,因突发地震被埋入地下。在北魏靠城北建一座大寺院,当地人称北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提写匾名“贤德寺“,由于战火连绵,后被焚于战火。(南山庙胜解院碑)记载,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希望寄托于神灵佑护,将被毁的南北二寺合建于“马坪山”上。  “环境”变迁。清同治二年,河洲民变,战火绵延境内,“马坪山”再次遭劫,人民渴望和平,并愿熄灭战乱,当地乡老筹集,并选金镇国、金华国等人氏,改扩建一寺一观,观名“清肃观”,山名为“太平山”就是让天下百姓平平安安。一进三院,正殿瑶池金母座,前殿四天王守护,左有三官殿,右有九天圣母殿,中院正殿玉清内相殿,左有苍颉殿,右有孔明殿,后院正殿四相朝玉帝,左有伏义殿,右有三教殿。一寺正殿有三尊古佛殿。正中央韦陀守护。全山布区严瑾合理,改扩建竣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太平山广场,有一槐抱柏古树,不知栽种何年,现有二人合抱,两株相连,生长天衣无缝,实属一景.被陇南市礼县文化馆列为文物保护.盐官太平山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宗教信仰,祭祀先祖,每年正月初九日,当地人们称上九会,老一辈曾赞美活动题写对联内容是”上台去尽装成生旦净丑,演完后全都是士农工商”.自古三月十二曰至二十曰,由三街四社,万余人参加祭祀活动, “水陆大道场”.先唱四天大戏,后为纪念先祖,每天可以说车水马龙,看戏,旅游,踏青,怀念先祖.庙宇建筑宏伟庄严,布局严谨合理,神像肃目庄重,逼真,千余株松柏树木,四季常绿争艳,来自山鸟,四季长鸣,特别盛夏,树影敝护,山风轻轻拂面,游人顿感清爽,暑气全然不见.

沿袭千年之久的卤城“太平山清肃观三月二十会”,因其位处秦人所牧马胜地,“三国兵马争战地”和“丝绸之路复线”交汇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东平山起原于东汉(汉墓出土一块在专记载)山名,现改为太平山.由当地先民们为纪念先祖而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吸引西和,陇南市礼县,天水,徽县等地前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一年一度盛会。农历三月二十日,盐官(卤城)太平山一年一度(水陆大道场)先唱四天大戏,后为纪念先祖,每天万余人参加祭祀活动,纪念为国家牺牲的烈士,地震,水灾遇难同胞,每天可以说车水马龙,也是“三月二十会”正会。庙会高峰期,四周山头岭畔一条条游龙似的山道上蚁动地人流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祭祀。一条南北走向狭长而古朴的道蹉两旁帐篷林立,各种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庙会商品琳琅满目。手握旱烟锅的老人,头包红黄青绿蓝各色头巾、手提着圆的、方的造型迥别竹笼的村妇,相携不离,身着时髦的青年男女,熙熙攘攘满了道路。戏场秦腔唱大戏等数不胜数,可谓满目人头攒动,处处笑语盈人,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坐落在太平山清肃观,松柏擎天,香烟袅袅,大雄殿、玉皇殿,祖师殿,送子宫、伽蓝殿、三官殿、观音殿、瑶池宫、天王殿,偏殿、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合理,神像肃目庄严,逼真,千余株松柏,四季常青,山鸟长鸣,雕梁画栋的殿宇里,磬声幽远,经声悠扬,一尊尊彩塑佛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一面面浮雕壁画美轮美奂。

盐井祠

盐官盐井的历史极其悠久。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记述较少,正史记载过略,加之对盐井历史缺乏研究和宣传,以致对盐井的历史看法不一,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错讹。盐官盐井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 较多认可的观点认为盐井发祥于周代秦人占据之时。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按汉初已设盐官,盐并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这与郦道元《水经注》中说: “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是一致的。一些正史及注释记述: 秦置陇西郡。而西县之名先于陇西郡。商代的西戎地,秦的西犬丘、西垂,王莽改制时的西治均指西县这个地方。朱绣梓《西和县志》的说法虽是推断,但也是有道理的。历史记载汉代在此设盐官,想必设官以前盐业生产一定有一个相当发展的时期,这是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至今盐官地区还有一些盐井发祥于周秦的神话和传说,相传胶扁为周秦时的第一任盐官,还认为盐井是胶鬲发现的,‘民间占卜中的卜辞还有胶鬲贩盐之说。  玉兔现井迹说,认为盐井发祥于北周与唐初。主要依据是明代嘉靖《重修盐井碑记》和民间口碑资料中的神话故事。说北周有一异僧恭龚水于地为池,唐初敬德田猎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寻踪掘而成井。民间流传玉兔现井迹和煮水为盐是盐圣母显妙秘的结果。民间的一副对联说的很好:玉兔现井迹盐水成惠圣母显妙秘化零结趸。  一口盐井,井水四溢,水草肥茂,自古就是天然优良牧场,因此被人称作卤城;由于那里自古生产井盐,且有专人管制,故此地又被冠名“盐官”。  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劳动人民发现。  早在先秦时期,地处西垂(西犬丘,今陇南市礼县及周边地区)的秦祖先与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生产经验,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发展,具备了熬制加工井盐的能力。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使井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  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秦国生产力不断壮大,国力强盛,一统天下。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国家对井盐的开发十分重视,在西县设立盐官(官名),从此,井盐生产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为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的实证。

战国时期,西垂已改为西县(今盐官),盐业生产已经走完了初期开发的路程。井盐开始大规模营煮生产,质量提高除就地买卖或以盐换柴外,还远销于外。在盐井附近还形成了最早的盐市,盐官因此而富甲一方,传说北朝始开凿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历代都有盐官地区民众支持修建。  秦、汉以后,井盐工艺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历经唐、宋,直至解放初,当地居民乃至周边诸县一直在食用盐官的井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反映了盐官地区的生产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至今老人们还能回忆起街头小巷叫卖盐水的情景。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盐业专卖,再加之井盐熬制成本高,逐渐被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盐取代,井盐加工进入衰退阶段,目前,井盐加工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天工开物》里,宋应星把盐分为六类: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沙石盐。盐官镇所产的盐即为井盐。1960年对井盐成分化验得知,主要成分有:水石溶物0.48%;痕迹0.01%;硫酸根2.95;氯化钠93.8%。  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陇南市礼县井盐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该制作工艺在盐官地区被保存和流传,口传授受,具有独特性。与《天工开物》里面所记制作工艺十分相似。  首先,用水桶直接从盐井中将盐水提取出井,倾倒在滤盐土中,利用阳光暴晒,蒸发水分,提高盐土含盐量;再用盐水对盛入竹篓中的盐土进行浸泡,浇灌,滴漏,收集更高浓度的盐水;将淋滤出来的盐水添满一锅,用木柴煅烧,先用大火,使其锅开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发,再添加盐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复,待锅中起泡,加进玉米面约一两,锅中水分蒸发,成泥沙状,继而盐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锅中,最后用粗瓷碗捞盛放入桶中储存。  盐井至今仍旧保存在古卤城,千百年来,已深深地融入到了盐官的历史中,成为盐官的代表和象征。该井井口直径4米,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盐井井口很小实为不同。井深约15米,井壁光滑,水满自流,井口为石砌沿阶。井水含盐很高,略呈灰色,味甚咸。井口有一“井”字形木框,用于方便从井中汲水,长年被井绳摩擦,木架被磨出了深深的沟渠。用于汲水的木桶和井绳与日常生活中的木桶、井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没有杂质的沙土,是制作井盐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井中的盐水直接熬制,出盐率不高,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将盐水汲取出来后,洒在寸许厚的滤盐土上,盐分滞留在土中,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后,继续泼洒井盐水,如此反复,可使盐的浓度提高。滤盐土一直反复使用,既能保证盐的浓度,又节省了工量。由于反复使用,已成“老土”,呈灰黑色。

秦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橘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时,就有开发盐井的能力。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用的史料记载:秦祖伯益在虞舜时,担任“山泽之官”。长于驯育草木鸟兽、“能平治水土”、“凿井”、“艺稻”,伯益还佐禹治水、“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取仪百物,区划九州”,任土作贡,有虞衡之才。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第二部分“《早秦西垂农业的转换类型》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秦大骆非子一族在西垂与羌戎杂居后,既继承了先辈的善好和经验,又吸收了当地羌戎发展生产的长处;既开始了油菜籽,黍、糜等旱作农业的种植,又开始了畜牧业与农业的结合。近年来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等处的早秦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证明,秦人已有技艺较高的小手工业和绘画、音乐等。当时秦仅是西周的“附庸”。势力也较弱小,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赶上或接近中原的许多诸候国。已初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秦文化。这些事实还说明秦人开发盐井不但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而且从人类发展离不开盐的观点说,秦人开发盐井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

附近的旅游景点还有:祁山,西垂陵园,仇池山,伏羲庙,麦积石窟,中川和龙池革命烈士纪念遗址,香山, 水库,齐寿山轩辕故里等。

民俗文化

高台/马社火

据民间口碑记录,当时管盐官解银去京城贡税,学得京城的高台社火,遂每年正月盐官也有了高台,京城高台已不在,卤城传承今犹存。

每年正月,盐官大部分地区都有耍马社火的习俗 ,盛大的嘉年华时间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有幸游客可观看当地马社火的热闹场面。高台社火马社火以扮演古装戏剧的演员骑在马上走村串户让群众观赏而得名。马社火流行于陇南和陇西一代。表演时,由锣鼓队带头,马匹列队依次紧随其后,为防止燃放鞭炮惊跑马匹,每匹马须拴上缰绳由专人牵着,选中的马一般头戴红花,马鬃和鞍垫也要进行装饰打扮。骑在马上的演员通常就是一出戏中的主要角色,如《封神榜》《打銮驾》、《二进宫》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脸谱称为搭脸,道具则称为“把子”。由于马社火每天表演都有新的内容,所以深受群众喜爱。

活动马社火据说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唐宋以后演变为今天的这种形式,由于陇南、陇西地区属秦人祖先的牧马生息之地,故有马社火习俗由秦人巡逻边疆和放牧演变而来之说,盐官当地人则说与盐官的骡马市场有关。盐官过去有闻名西北的骡马市场,优良马匹很多,有组织马社火的便利条件;另外,通过马社火也可以起到宣传骡马市场的作用。

在当地马是具有灵性的物种,大年初一一大早,众人骑马勘位“迎喜神”“接五福”,根据九宫八卦方位,结合灵兽判断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高台社火更是传统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高台表演被民间誉为是一种集戏剧、绘画、雕塑、铁木工艺和装饰工艺于一体的“空中立体艺术”,其制作工艺精细,程序复杂。经过民间艺人世代相传,这门制作高台的手艺比较完整的传承了下来,成为一门“绝活”。每次高台表演之前,艺人们就得聚集在一起筹划方案,选择主题,构思造型,拟定表演议程。而具体到已策划好的一架高台实际动手制作时也必须要经过三道程序:一是根据艺人的设计先将钢筋通过弯曲、焊接,绑上木板棍棒,准备好好支架;二是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扎、画、塑、刻等环节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道具。三是选择少龄儿童装扮各种人物角色,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整个工序才圆满完成。一般而言,扮四架高台要艺人们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高台制作属于一项集体创作,对艺人们得技术要求高,特别是要把握力学原理,处理好重心,使其上轻下重,不能左右摇摆甚至倾倒,而这些只能凭艺人的经验来处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批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平日里在劳作,逢年过节便搭凑成“能文能武”的班子装扮高台,他们分工明确,配合密切,能将整个工序完成得天衣无缝。

传承上百年历史的盐官高台已形成了自己的明显的特色:首先是涉及题材广泛,表现形式繁多。目前 盐官人能得心应手地将各类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浓缩在一年一度表演的高台上,表现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封神榜》《四大名著》,古代美丽传说故事等古书文献,当然也不乏一些现代题材。表现中国神话的,如《八仙过海》、《刘海戏蟾》、《药王济世》、《观音送子》、《童子拜佛》等,表现古典名著的,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西天取经》等,一类是表现民间故事的,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劈山救母》等,一类是传送喜庆、御降吉祥的,如《鱼跃龙门》、《连年有余》、《五福拜寿》等。艺人们精心设计的每一架高台能使扮演高台的小孩好象站在云、树、龙、蛇、兽、鱼、鸟之上,或坐卧于宫、院、器物之中,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些高台有着戏曲的风姿、舞蹈的韵味、杂技的绝招、武术的架式、美术的意境、雕塑的形态、工艺的技巧,虚实相生,真假混同,观看者提心吊胆,表演者却淡定自若,有处处有设计,但处处又不留痕迹的艺术境界。科技和新材料在高台制作中的逐步运用,将为这一传世的艺术走向高、精、奇、险开辟出新的天地。

高台社火与马社火一样都是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此外的民俗活动还有高跷(当地人称高腿子,所采高跷长约2-3米),皮影戏、黑社火、跑旱船、打山歌等。

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沿岸的秦人遗风,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传说中的“天河”即是现在的西汉水,所以又有“天汉”之说,所崇拜的巧娘娘是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后又演进杂糅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已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革半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乞巧程式有:

1.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裱纸等祭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炷香、焚裱纸、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头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在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这几天,姑娘们要从集镇纸货(活)店迎请巧娘娘。巧娘娘请来坐在桌子上,必须用丝帕遮住脸,因为还没有到正式迎巧的时间。

2.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庄)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庄)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要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3.祭巧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所用香、蜡、黄裱纸都是从集体筹资款项中支出购买的。

4.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等。按乞巧习俗,祈神迎水仪式结束后方可进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时,为了壮大声势,乞巧组织者要求所有姑娘参加。她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队。两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称姐妹、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十分亲热。相互拜巧,不但有观摩、交流、促进乞巧的作用,还为邻村、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又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抒发情感、展示才艺。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指娘娘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一般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结晶。丰富的歌词和曲调,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6.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灯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图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开始时,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齐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7.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在供神桌前,你约四五人往来穿插唱一曲,她约四五人极足跳跃唱一曲,有时集体牵手摆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声不断。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无奈地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有的姑娘来年可能出嫁,再也不能参加生长自己陪伴自己成长,带来无数企盼、欢乐的乞巧活动。想到这些,她们对巧娘娘和乞巧活动充满了惜别之情。

地方饮食

千年商埠,频繁的商业贸易带来饮食文化的多元荟萃,有糖油糕,扁食,猪油饼,油咕嘟,烧饼,凉粉,豆腐角角,罐罐茶,洋芋丸子,呱呱等,“新八座伍”为当地的特色菜系。

武术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秦人的尚武精神绵延数千年,当地武术氛围浓厚,老中青少都喜欢拳术健身,所谓十八般武艺“练家子”“拳棒手”祖辈相习,有名的地方特色拳种为“三(散)鞭式”,兼具南拳北腿神韵。每年古历正月十六日都会有同场较技展示等传统节庆活动。

Hash:3c8d98c7f78ed478be707766f1a9c91cbdf82d30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68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