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莲溪村麦氏大宗祠

莲溪村麦氏大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北至北侧池塘南边线,南从宗祠外延5米,局部至南侧相邻建筑北墙线,西至西侧相邻建筑东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新丰南街、黄海头旧街现状路一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莲溪村麦氏大宗祠,莲溪村麦氏大宗祠简介,莲溪村麦氏大宗祠-广州市南沙区莲溪村麦氏大宗祠旅游指南

莲溪村麦氏大宗祠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前堂

李氏大宗祠内景

李氏大宗祠后院

李氏大宗祠一角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据宗祠的管理人员李长增介绍,宗祠是祭祀、供奉李氏客家始祖李火德的,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它占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共有大厅3栋,客厅26间,住房104间,大小计130间,属古典式祠堂;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周围青砖砌墙,成“回”字形。

走进宗祠内,只见其正面设有五进大门,正中大门为灰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上刻有道光皇帝恩赐的“恩荣”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石柱上刻着“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门卜上则刻着“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对联。另四进大门,东西两边各二进,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排开,甚为壮观。宗祠管理人员林小敏说,三堂周围墙垣用厚大火砖砌实坚固,墙基起脚用大石窖深三尺,前坪宽展,坪外有池,池上有墙。整座宗祠呈“蜘蛛结网”结构,被称为“龙真局整,水绕山环,顺局紧严,无以逾此”。

李氏大宗祠今年5月刚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果说古代上杭享誉中外的名人,无疑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李氏入闽始祖,也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李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遂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李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则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的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为一炉,“蜘蛛结网”形的结构象征着裔孙以祖地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后,其立即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及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终年不断。“现在每年春分来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李氏后人达上万人,但凡李氏后裔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李火德。”李长增说。

李火德现象在上杭客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和很多客家先民一样,先是在宁化石壁作短暂停留后,沿着开阔地带继续南迁,到达汀江黄金地段上杭开基繁衍;其次,上杭在这些客家先民看来,既是大本营也是中转站,他们在上杭开基后,大部分人没有再整体迁移,而是留下支系,其余一部分人则继续迁移到广东、江西、闽南各地;最后,随着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为客家始祖,上杭就成为了祖居地。

上杭客家地区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中转站,它一手牵起了宁化石壁的历史渊源,一手承载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重任。无论如何,我们的先人是伟大的。这些深居山村、远离中原的客家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依然耸立在高楼大厦间的一座座宗祠时,我们仍旧怦然心动,为我们的祖先自豪,为我们的历史陶醉。

据调查,现在上杭县城建设路以东,也就是老城区范围内有温家祠、李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郭家祠等至少二十几个姓氏的祠堂。客家先民为了纪念开基始祖和各代太公都会在开基地建筑宗祠,这是不变的传统。“这么多祠堂聚集在一个地方,说明这里曾经鼎盛一时,是历史上客家族群的一个重要的聚居地、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上杭作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的主要标志。”李长德说,客家民系是十分注重自身的繁衍发展的,所以每到一处都强调家族内分散居住,一人发一支系,也许正是长期动荡不安的环境给了客家先民这样一个保存血缘关系的方式。

每个民系都有自己认同的“家乡”,即我们所讲的“祖居地”。每个族姓、每个支系认定了哪里的“祖居地”,实际上就是认定了属于哪一个民系。华北人的祖居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客家人的祖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所以,除了客家人建造的宗祠外,族谱也被作为认祖归宗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在上杭县委报道组组长林斯乾的带领下,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参观了上杭客家族谱馆。“族谱就像人出生时的脐带,是一个人血脉渊源的证物。”林斯乾说,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于一个漂泊的民系来说,故乡永远在远方。客家,这支中华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的驱迫,他们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聚居,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只有建造的宗祠和记录下来的族谱,才能让播迁他处的客家乡亲有谱可考,从而有根可寻,有祠可拜,有墓可祭。

来源:网络

航拍客家第一祠:福建上杭县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客家第一祠

来源:视觉民俗

鼓舞、欢呼!高要莲塘赵氏大宗祠入伙!

“”

ID:zhaoshizongqin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2018年10月4日!

高要莲塘赵氏大宗祠入伙!

非常喜庆热闹!

据《赵氏族谱》 记载,当地赵氏家族的始祖赵鼎,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五代孙,原籍河南省汴梁县人,大元大德年间被授予肇庆儒学教授(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赵鼎先在肇庆 城西居住,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占籍高要莲塘石巷村,为赵氏家族在肇庆的第一世族。石巷村现在还保留着赵鼎的故居,里面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 宗赵匡义以及赵鼎等赵氏先辈的画像。

在高要市莲塘镇赵姓人氏居住的各个村子里,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赵氏祠堂。位于肇庆高要莲塘莲塘镇中心区,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的 “赵氏大宗祠”,是莲塘镇赵宋皇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宗祠前仍存有刻着“赵氏大宗祠”的 大理石牌匾,上面还刻有“同治十三年季冬吉旦”字样。石碑已断成两截,据说是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砸断的。

宗祠坐西向东,面阔三开间,两厢房,宽24米,三进深41.4米,面积为1002.84平方米。据村中的老年人讲述,1958年前,宗祠门前有一个广 场,有旗杆夹,门前的七级石阶两边有抱鼓和望柱。大门后有木制屏风,堂内以中轴线对称的方式布局,各进前后和正梁下的墙壁都有灰塑和彩画,正堂内供奉有根 据《赵氏上古源流谱览》中画像制作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的画像,偏厅内供奉有南宋时期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爱国 忠臣的画像。

现存的“赵氏大宗祠”已到了非抢修不可的时刻。目前,赵姓村民和旅居海外的赵姓乡亲正呼吁重新休憩,以恢复宗祠的原貌。

肇庆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迄今14.8万年前,就已有古人类在此栖息、繁衍。早在秦汉以前,广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也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地理交通原因使肇庆成为荆楚、吴越、岭南三种文化最早的交融地之一。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 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

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日十二是赵族祭祖日。莲塘赵氏拜祖赵鼎公。2011年,宋代赵匡义太祖皇帝后代传人,在广东省高要市莲塘镇位于天子岗赵鼎公之墓,进行祭拜。传下赵氏族人近有五万人。

关于祭祀活动,现收集莲塘赵氏拜祖赵鼎公视频,由莲塘元村带领族人举行拜祭。

族谱家规

宋太祖世系35代孙,广东高要市莲塘镇上巷村农民赵善强,手里有一本四周皆有火焚痕迹的古黄色的《赵氏上古源流谱览》残本。《谱览》书中详细记载了赵 氏一族在肇庆生息发展之史料。其远祖、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及宋徽宗赵佶与其皇后的彩图画像,绘制、印刷极其精美,为肇庆“宋文化”打造和研究提供了充 实而宝贵的史料佐证。

南宋以降,中原板荡,江南狼烟,焦土白骨,生灵涂炭亡于战乱。赵宋族人纷纷南迁避乱,经绍兴、诸暨、福州、潮汕而广州、肇庆各地,尔后近千年生息繁衍而今,历尽沧桑。《谱览》之中,有《肇庆新江莲塘赵氏世系》及《三世谱系》图表,将肇庆赵氏一族的来龙去脉和谱系延续记载甚详。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据赵善强称,近二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族谱的研究及赵氏族人海内外之联系。赵氏于端王赵佶跸肇至今的900余年间,或繁或衰,北上南下,颠沛图存,克 绍箕裘延续至今,仅在高要莲塘一镇,赵氏一脉尚有20000多人生活在肇庆这块土地上;与其先祖发肇之地东京汴梁(现河南开封市)的赵氏后裔人数亦在伯仲 之间。

赵善强提供的《谱览》残本,刊印于80年前的民国13年,书页高30厘米宽21.5厘米,为套彩印刷,字体为楷书,书写工整隽秀,天头地款饰有朱红印刷花边,天头上有批注,圈点简约,里面的画像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

遗憾的是,这本《谱览》虽然有躲过了“文革”破“四旧”的劫难,却不幸被赵氏家族中的一场火灾烧得残缺严重。庆幸的是,被抢救出来的《谱览》残卷主体 尚存。史载,宋徽宗赵佶曾驻肇庆,封端王,公元1101年辛巳即位,在帝位24年,1126年罹靖康之乱,金破汴梁,俘徽宗、钦宗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 去,后囚死于五国城。宋徽宗赵佶工书画,善音律,即皇帝位后改所驻地为端州,又为肇庆,肇庆者,始有庆也。赵佶有子31人,女公主33人。又据《谱览》 载:赵宋族系源远流长,其先祖籍为汴梁,其太祖赵盾为春秋时晋国名将,后为权臣屠岸贾所陷害,满门尽遭残杀,唯有孤儿赵武为门客程婴与公孙杵定计救出,终 于长大复仇,赵氏从此繁衍不衰。历史上的忠义大戏《舍孤救孤》源系于此,折射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与侠肝义胆“抚尸恸哭”的伟大人性光辉。

请兄弟姐妹转起来!

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文化!

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团结!

这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53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