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听松吟

位于香山南山坡上,放眼望去,百亩山地上满坡松林,千株万株,蔚然成海,气势极为壮观。

听松吟

风来时,一枝动百枝摇,莽莽-松涛涌动,巨浪翻卷,竞摇成一个巨大的音乐场。民国年间,中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回故乡省亲,也专门游览听松吟,而后激发了创作灵感,其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情愫一脉,不知倾倒了多少听众,成为百世绝唱。

听松吟曾遭受历史浩劫,解放后,人民政府倡导植树造林,经过数十年努力,香山重披绿装,听松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走这些松江的桥,听听这些松江的故事……

■图丨岳诚 ■文丨王颖斐

望仙桥、松浦大桥、跨塘桥、大仓桥、陈坊桥、福连桥、螺旋桥……古往今来,作为河道众多的江南水乡,松江的众桥之美惊艳了许多人,一一座桥也诉说着松江的悠久历史。

望仙桥

位于方塔园东南角的望仙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长7米、宽3.2米,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

此桥看似普通,实则历史十分悠久,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

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只有一跨。桥墩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由石砌就,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

望仙桥初建时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充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这种“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在全国也仅此一例。

大仓桥

位于松江城西的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为永丰桥,后因位当其南的水次西仓,故俗称大仓桥。该桥原为木结构,约建于明初或稍后。

据史料记载,至隆庆时“甃石易木”,建成一座五环大石桥,“延亘三十余丈”,其时仓城已筑,石桥与之组合,气势甚为雄壮;然而可能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或设计上的缺陷,该桥竟“未逾五十年而圮”。天启六年重建。新建的石桥,董其昌赞曰:“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今五孔桥南北两端两孔已淤积成岸,仅剩三孔尚能通航。桥南接秀南街,隔街原有亭,亭中有碑,现仅剩石柱、碑额,碑额上字已磨平。

松浦大桥

要说起目前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不得不提的是松浦大桥。1976年6月29日,上海首座越江大桥——松浦大桥建成通车。

兴建于1974年4月的松浦大桥位于车墩镇得胜港附近,距闵行西渡上游12.5公里,距米市渡下游7公里,初名为黄浦江大桥,1989年改名车亭大桥,1995年以松江县名首字加“浦”字改名为松浦大桥。

松浦大桥的建成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大桥上层为公路桥,设双向双车道,下层为铁路桥,现已废除。

松浦大桥之后,松浦二桥、松浦三桥、辰塔路横潦泾大桥陆续建造,如今,松江已有4座跨江大桥。

横潦泾大桥

辰塔路横潦泾大桥是黄浦江上第十二座大桥、第一座全混凝土结构斜拉桥。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桥、索塔横向为花瓶形、斜拉索纵向扇形布置,主桥长546米,全长1648米,双向六车道。大桥于2012年7月开工,历时3年,于2015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

大桥通车后,方便了石湖荡镇、泖港镇之间的交通往来,大桥设有专门的人非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同时也为改善地区交通与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坊桥

相传坐落于辰山塘的陈坊桥,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松江府华亭人)主持修造,日子一久,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陈坊桥,之后逐渐形成集镇。

秀野桥

秀野桥位于中山西路沈泾塘与古市河的交会处,古称绣鞋桥。元代始建时为木桥。清同治二年(1863年),顾鸿序等重修。1952年,城区水利委员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全长29.2米,桥宽10米,上部构造丁字梁,下部构造重型桥台,水泥桥面,这就是现在的秀野桥。

据《松江县志》载:秀野桥原为石桥,其石缝可供“松江鲈鱼”洄游栖息。传说,乾隆御赐的“江南第一名鱼”四鳃鲈,即产于秀野桥下的沈泾塘河。

跨塘桥

位于中山西路最西端、横跨古浦塘的“云间第一桥”跨塘桥,其前身的木结构桥之恢弘在松江地区首屈一指。此桥初建于宋代,名叫安新桥。桥之东边石栏处有清同治年间所刻“云间第一桥”,是松江历史上的重要地标。

陈永根/摄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跨塘桥重新修建,改木桥为石桥。现桥由青石和花岗石构筑,有3孔,桥高8米,长30米。跨塘桥是历史上陈子龙的殉难地,陈子龙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船行至跨塘桥处,投江殉国。

福连桥

福连桥是泗泾目前仅存的古桥,也是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原本,泗泾塘上普渡桥(东市桥)、福连桥(中市桥)和武安桥(西市桥)和安方塔构成了这块风水宝地的“三弓一箭”,也应和了民间的“三弓一箭安一方”之说。如今,只剩下了这唯一的一只“弓”。古朴的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头下都筑有码头。从桥上向两旁望去,两岸尽见老屋河埠,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螺旋桥

位于松江国际生态商务区内的螺旋桥2015年5月24日竣工,系国内首座钢结构螺旋景观桥。螺旋桥为人行桥,位于商务区内五龙湖一期绿地,于2014年3月开工,全长51米,宽4.1米。

该桥桥体为简支异形钢桁架结构,桥梁采用扭曲空间钢桁架结构,在螺旋桥的北侧入口,是倾斜角度5的桥框立面,而当行人由北向南走出桥体后,桥框出口倾斜角度达到85,中间全靠钢桁架扭转过渡。

《华夏诗风》古密八景吟之天仙白松

《华夏诗风》古密八景吟之天仙白松

——王永振

天仙庙里白松高,

懒比堤原杏李桃。

四季常青众乔妒,

一身朴素杂英逃。

弟兄俊柏凌云志,

朋友寒梅酌雪醪。

孤直道场庭院守,

难为柔弱柳丝绦。

那些留在松江人记忆中的渡口,你听说过吗?

松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因为是第一座,乐坏了我们这些松江人。年轻时常约上几人,踏着脚踏车去,站在桥中段凭栏远眺。看日出日落,看船队浩浩荡荡。最近大桥重修后,我又一次去,看看这块地理上极重要的区域。

这片区域位置十分显要,松浦大桥、松浦二桥同建在此处;上海市民原70%以上的饮用水的取水口就在这附近;当年军民联手成功抗击倭寇的战场在这地方;日本侵略者从金山卫登陆渡江北上的地点选在这里。站在松浦大桥上看两边,黄浦江经过了长溇村那一处美丽的弯后,显出一段更宽的江面,在这里与南北盐铁塘、北泖泾、泖泾港四条大河相汇。漯水渡与得胜渡两个渡口相距两里路,都是松江段的主要渡口。得胜渡在大桥的东面一点的盐铁塘的入江口;漯水渡在大桥西面一点的北泖泾的入江口,今日长溇与得胜两村的界河。

这两个渡口虽然相处那么近,但都很繁忙。四条大河,汇聚于此,亭林、庄行、叶榭、张泽等南片经商的走亲戚的看病的跑码头的都在此摆渡过江。乘船到此或步行到此摆好渡以后接着再乘船或步行,就好比现在公路四面相通的人民广场。这里的位置重要可想而知。

漯水渡是黄浦江松江段最宽的渡口,它长400米。北泖泾对应的河是泖泾港,泖泾港是张泽、叶榭的界河,长长的一直通到金山的南面。1924年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几千人为争夺这渡口在这里打过一战,皖军败退。可见这渡口位置的重要。“漯”这个字在这里读t,据松江方言学者盛济民先生说,这里曾是水獭泛滥之地,人们摆渡时忌讳它的突然出现和怪怪的叫声,这个字原是“水獭”的避讳字,獭、漯同音,没有特定意义。

得胜渡在得胜港边,得胜港原是个小小的集散地,江边码头边有茶馆、小饭馆,我小时候去玩,还看到有中药铺,服务于两岸近江的农民和移动的船民;早晨去还有鱼摊。它是南北盐铁塘的交汇处(南段盐铁塘现在名叶榭塘),这是国家专管的运盐河道,有盐兵把守。这里曾经用渔民船民的力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倭寇,后人把这里取名为得胜港。当时为灭倭寇,朝廷派了山西、河北的好多兵丁,但都失败而回。于是乎,明嘉靖三十三年,附近深受其害的乡民、渔民、船民联合起来,乘在船上,潜伏在各支河里,倭寇船一到,围堵而上,这些乡民、渔民和船民熟悉水性,又是乘其不备,在江面上把倭寇打得落荒而去。后人就把这个港口叫得胜港。

过去所谓交通发达都是指河道通畅,我不知道这个“道”先是指的是陆上的道路还是航行的水道,如今水陆轮换的一个现象是,今日的江南著名古镇,过去都是水上交通发达的傍河大镇,有了陆路,这些古镇因沦落为偏僻的地方而少人问津,也因此,才得以保存至今。

渡,有机器动力的叫轮渡,手工的叫摇渡,官办的叫官渡,乡绅自办的叫民渡;有船无固定渡工的叫散渡或野渡。最有诗意的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摆渡靠喊,过去取名字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张口呼”的,不然,有人会说,碰到摆渡喊不远。而最为壮观的是这里,400米江宽,可边看江景边听涛声,晴朗之日,两渡还可互望。那逶迤的船队,忙忙碌碌,昼夜不息,更是渡口热闹的现代风景。

文字:日月光

编辑:沈莉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49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