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娲皇宫

作者:王杰英

娲皇宫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滏阳佳音,原名王杰英。毕业于河北省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就职于原邯郸市陶瓷集团总公司技工学校。语文教师,中级职称。非常热爱故乡峰峰,并认为:深厚的感情必须以对家乡深刻的认识为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因此,退休后热心致力于峰峰红色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山水文化、彭城古镇古建筑文化以及诸多名胜古迹的调查研究。曾在《磁州窑文化》《微观峰峰》等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彭城古镇王家窑》《峰峰历史文化名胜晋祠》《彭城古镇四大城门楼九条古街七十二条胡同》等文章。意在宣传故乡,记住乡愁,并让更多的人认识峰峰,热爱峰峰,建设峰峰。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在义井东的盘龙山上有座神奇的奶奶庙。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乘车到盘龙山景区。

盘龙山风景区坐落在峰峰矿区义井镇东的鼓山上,位于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南北响堂寺的中间位置,与南北响堂寺相距 7.5 公里,有“南响堂北响堂,盘龙山奶奶坐中央”的民谚。据此可知,此处自古以来就是鼓山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据当地老百姓讲:“奶奶庙里的石窟和南北响堂寺的石窟都是北齐时开凿的”。专家讲:“从邺城(临漳)到峰峰响堂山石窟,再到涉县娲皇宫是一条北齐文化带”。

盘龙山海拔400多米,气候宜人,山上松柏青翠,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景色秀丽,山势蜿蜒起伏,巍峨壮观,如盘龙之状,故名盘龙山。登山远眺,太行山群峦叠翠,景色迷人。

盘龙山景区中有座古庙,坐落在山的西侧上部,被世人称为“盘龙山娲皇宫”,与涉县娲皇宫一脉相承,俗称送子娘娘庙。此庙地势险峻,有上下两座庙院。下庙院南北长约 50 多米,东西宽约 15 米。

院北殿是广圣殿,也叫广生殿,始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有多次修缮。

据广圣殿前现存《盘龙山广圣殿碑记》,记载广圣殿于清朝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修葺(重新修补)。涉县娲皇宫的广生殿也是清朝咸丰年间修葺。

1946 年广圣殿被毁严重,近 20年来,由义井镇上拔剑村原庙主李金生后人率众集资重建广圣殿。据历史传说:广圣殿中间供奉的是女娲娘娘,旁边两位是观音菩萨、泰山老母,俗称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还有说法:此三位奶奶是女娲抟土造人时,最先造出的三个女娃,以助苍生繁衍后代,故老百姓称她们为送子娘娘。北殿东边开凿有一排石窟,分别称:龙花洞、朝阳洞、中阳洞、雪花洞、梅花洞……

石洞内供奉盘山老母——女娲娘娘。这众多石窟拥有如此赋予诗意雅趣的洞窟名,不曾多见,到底藴有何意,有待研究(涉县娲皇宫的奶奶阁石窟洞中供奉有女娲娘娘的半身石雕像)。盘龙山奶奶庙西殿供奉西天老母等。走出下边主庙院,往东上山,就是上楼院,建有两座殿:供无生老母、开山老母等。

女娲是三皇五帝中的人皇,华夏始祖,是中国上古神仙。历史上有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故事。盘龙山奶奶庙属于中原地区特有的女娲文化范畴,此庙以求子盛香火。和涉县娲皇宫一样,每年三月中旬,邯郸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从永年、大名、魏县、临漳、成安、磁县等地云集到盘龙山奶奶庙,虔诚的参拜送子娘娘和各路神灵,祈求家中人丁兴旺。祷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届时,盘龙山上彩旗飘扬,人流涌动,香火兴旺,盛况非常。义井周边的百姓更是趁此庙会走亲访友,一片欢腾喜庆的繁荣景象。

盘龙山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山脚下是经济繁荣而历史悠久的义井镇。交通便利,有邢都公路贯穿南北。南去不远,就是南响堂寺、元宝山、黑龙洞景区,和繁华的彭城镇。北去不远,有北响堂景区、和村镇、响堂水镇。

义井镇自古盛产质量上乘的砂锅和日用瓷,远销国内外。是磁州窑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镇内有抗日英雄模范村——山底,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的素材取材于此村。现在有地道供游人参观。

有始建于三千年前王看西山的药王庙,现在有药王谷风景区供游人参观。有位于九龙蛟村南山峰上、建于明朝的九龙山圣母庙。镇内有建于唐代的著名廉吏崔府君庙、龙王庙。盘龙山的脱甲岭上有建于唐朝的苍龙庙和佛教石窟等名胜古迹。这些均是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景区充满了浓郁的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女娲文化、磁州窑文化、太行山水文化气氛。

盘龙山景区周边村镇密布,四通八达。从新市区乘坐二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自驾游方便快捷。在峰峰开发旅游事业的大好形势下,盘龙山景区将日臻完善,成为人们假日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编审:朱世良

邯郸道教建筑代表:娲皇宫、九江圣母庙、城隍庙、吕仙祠、玉皇阁 娲皇宫

邯郸特殊的地形、地理位置以及道教中风水学说等因素,这些对于邯郸道教建筑的选址有着很深的影响。其次,由于邯郸道教建筑随着道教发展需求的变化,道教逐渐的民间化,为了民众可以更加方便祭拜神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镇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选址、布点的要求,不外乎三种功能:静修(包括炼丹)、祀神以及弘道。中国自秦汉以来,道术之士往往选择深山幽谷静修,如张道陵、葛洪等人无不将隐居修仙或者炼丹之所选择在名山奇洞之中。青城山是汉末张道陵修道和创教的地方,并在此布设道教宫观,山下还有长生宫、建福宫等道教宫观,这些道教宫观大多选址在山奇水秀的风水宝地。祭祀的道教宫观大多选址在名山之麓或山顶,如岱庙建于泰山南麓,娲皇宫建于凤凰山山腰处。唐、宋、元之后,道教人士更有意与皇权结合,借以弘扬道教,于是道教建筑开始在都府城镇建造,全真道的十方丛林便是如此。

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等,就是选址于城镇的道教建筑的代表。总体上来说,邯郸地区道教建筑选址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道教建筑各有其自身特点,可以分为山林型道教建筑与城镇型道教建筑。

山林型道教建筑

在邯郸地区道教建筑的选址上,道士们将山林作为道教建筑的首选之地。邯郸涉县娲皇宫,就是山林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娲皇宫位于涉县西北 10 公里的凤凰山(古中皇山)上,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相传是当时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被誉为“华夏祖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林间葱郁,流水环绕,景色优美,被称为“天造地设之境”,十分符合修道者对修身场所的追求。根据碑文记载,娲皇宫最早建于汉文帝时期,初建时期,娲皇宫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后来历经 1400 多年历朝历代的修建,已经形成了占地 1.5 万多平方米的道教建筑群。

在道教的传说中山林是仙人在人间的游玩之地,是天与地的交汇之处,道教建筑建于其中可以方便修道者与神灵沟通。其次,幽深的自然环境给修道者营造了一种神仙圣境的氛围,是一种清心修仙的宁静环境,同时也是绝佳的修仙风水宝地,因此,道教建筑首选建于山林之中。如著名的湖北武当山道教道场、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道教道场、河北邯郸涉县娲皇宫道教宫观等等,都是选址于大山之中的典型代表。

山林中的道教建筑还可根据其选址位置分为山顶和山间两种。除了娲皇宫是之外,另一处位于山林的道教建筑就是位于邯郸西北、我国最早的武当山—古武当山(也称北武当山)之上的真武庙。古武当山位于邯郸市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真武庙位于武当山的北顶之上,海拔 1400 米,依自然山势而建,坐西北面朝东南,一共有上、中、下三座院落组成,古建筑主要由真武殿、拜殿以及山门组成。北顶的真武庙为上庙,与上庙相对应的是位于山脚下的下庙,下庙坐北朝南,正殿由真武殿、药王殿、菩萨殿组成,东配殿为碧霞元君殿,西殿,山门等。

九江圣母庙也是邯郸山林道教建筑的代表。九江圣母庙位于武安市管陶乡馆陶村北 200 米处野峪河北岸的山坡上,坐北朝南,掩于山林之中,山坡下有一条甬道通向庙宇。九江圣母庙始建于元代,于清代重修,呈回字形布局,共有殿宇14 座,计 45 间,建筑面积约为 1000 平方米。九江圣母地处南洺河东岸,野峪河北岸的山坡上,最开始是专为镇水患而建,它既是邯郸市山林道教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水湖两岸道教建筑的代表。此外东周庄云霄观,位于武安市北安庄乡东周庄村北 1 公里处的栗山上,海拔 257 米,整个建筑群坐落在栗山山顶之上。

城镇型道教建筑

邯郸山林型道教建筑主要是道士们静修(炼丹)的场所,而祀神和弘道则更加注重道与民的联系,所以邯郸地区这种功能的道教建筑选址多会选择在靠近人口聚集的城镇、城市近郊或周边的村落之中,从而满足道众和群众祈神拜神以及传道的目的。

邯郸自早期太平道产生开始,就受到太平道的影响,在曹魏时期,更是一度成为北方的道教中心,道教的各种流派都在邯郸有传播。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金元时期,道教作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手段,开始在城镇中出现大量的道教宫观。

到了明清时期开始,由于统治者政策的变化,邯郸市道教开始逐渐走向民间化,并且在民间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道教建筑也开始选址在城郊和周边的村落。道教文化也逐渐吸收和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邯郸地域性特色的道教文化。道教祭祀的神灵中不仅仅只有道教神话中的正统神仙,还出现了如真武大帝、关帝、碧霞元君、九江圣母、龙王等大量的民俗神仙,并且这些神灵得到了大量群众的认可,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城郊以及周边村落出现了大量的关帝庙、龙王庙、城隍庙、碧霞元君庙、真武庙、财神庙等民俗神庙。这些庙宇的选址与民间文化和道教传播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关系。

邯郸的道教建筑选址建在城镇的不甚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有:

(1)武安城隍庙:城隍庙位于武安市城区武安镇庙路街西端门牌 14 号,武安城隍庙为明代建筑遗存。据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是统治者行政教育的活动场所。城隍庙建筑北朝南,为南北中轴线对称建筑,原建筑有戏楼、大门、二门、拜殿、中殿、寝殿,均建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和钟鼓楼,占地面积为 6000 平方米,距今已经有 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城隍庙经过几百年无数次的地震和水灾,现仅存拜殿、中殿、寝殿三座建筑,建筑面积 1100 平方米。武安城隍庙是北方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榫卯结构木构建筑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黄粱梦吕仙祠: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郊 10 公里黄粱梦镇黄粱梦村东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历代维修碑刻记载,唐末宋初时期已有祠宇。现存的吕仙祠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重建,清代续修的古建筑群。黄梁梦吕仙祠为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为主的全真教道观。吕仙祠建于黄粱梦村,正对村子的活动场所,整个建筑群与民居相邻而建,完全融合在古镇之中,成为片区中心。

(3)纸坊玉皇阁:纸坊玉皇阁位于峰峰矿区临水镇东、西纸坊村之间,滏阳河北岸。玉皇阁为祭祀玉帝而建。玉皇阁始建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573年)。玉皇阁为砖石仿木结构建筑,俗称无梁阁。玉皇阁分为上下两层建筑组成,下层为阁,阁上建玉皇殿,统称玉皇阁。纸坊村由于靠近香火十分鼎盛的响堂山石窟,信中对香烛福礼的需求十分庞大,所以不断有人在此地定居、摆摊设点,因此纸坊村的信徒十分众多,玉皇阁也在后来随之产生,属于该村的民间宗教建筑。

阁平面为长方形,坐北朝南,石结构。玉皇殿位于阁顶部中心位置,平面呈回廊形,墙体为青石包砌。玉皇阁是我国历史上明代保存下来的较为完好的砖结构楼阁,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先后两次考察玉皇阁,给予了玉皇阁极高的评价,称玉皇阁为“江北第一阁”。

每逢道教节日,周围的村民信众都会在此地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除此之外,邯郸地区还有大量位于村落以及城市周边的道教建筑,多为纪念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或当地的民俗神仙,形制不是很大,如常乐村龙王庙、磁县磁州城隍庙、柏林村后土行宫、峰峰矿区嘉应灵慧庙等等,都是位于村落中,与周围居民联系十分紧密的道教小型建筑;也有少数规模较大,与信众居民联系较为紧密的,祭祀道教正统神仙的道教建筑,如邯郸黄粱梦吕仙祠、涉县更乐大庙、邯郸县西望庄老爷庙、峰峰矿区义井龙王庙等等。

由于邯郸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很多的道教建筑选址都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想的风水学选址模式去选择道教建筑的地址,但是在选址时,对基址的风水勘察都是十分重视的,尽可能的符合风水学选址要求。例如在黄粱梦吕先祠,有了流水与良好的环境,但是缺少了“山”势,于是人们在后院中加入了一座假山,来使之达到完美;还比如在九江圣母庙的选址中,九江圣母庙坐落在上脚下,周围环境良好,但是无流水或者河流,缺少了“水”,为了弥补这一缺处,人们在九江圣母庙前开凿了一条沟渠,引入流水,以达到风水学上选址的完美。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河北邯郸 依山就势匠心独运的娲皇宫 娲皇宫

用9个数字形象地概括了娲皇宫特点:1座吊楼,2种宗教,3个石窟,4组古建,5种刻经,6部经文,7尊塑像,8大功绩,9根铁索。其中所指的宗教,指的是佛教与道教,9根铁索是说建在险峻山崖上的娲皇阁采用9根铁索与山体相连。庙是明代建筑,清代咸丰年间重修。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绕山登上十八盘,便到达最高处的娲皇阁。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

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

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共有四组建筑群组成。建在山崖峭壁上一组,主建筑是三层楼阁——娲皇阁。山下有三组建筑,是朝元宫,停骖,广生宫。 娲皇宫,是上的古建筑群。有娲皇搁、梳妆台、迎爽楼、钟楼、鼓楼、山门、牌坊、皮疡庙、功德祠、水池房等建筑群组成。还有磨崖刻经等古迹。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高达23米,是四层楼式结构,有琉璃瓦顶,依山势而建,结构非常奇妙。二至四层的三面有走廊。背靠山崖处有8根铁索,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阁外的山崖上,还有过去的摩崖石刻《法华经》、《神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盂兰盆经》、《十地经》等十部佛教经典 。

娲皇宫山门,坐东朝西,有三孔砖砌拱门组成。两边儿对联写着:凤山名隆仙岛;神仙势压十洲。横批是:蓬壶仙境。进了门是木牌坊,上额书写“娲皇古迹”。牌坊西是皮疡庙,塑着皮疡王和鲁班的神像。牌坊东树一通古牌,上写《古中皇山》。走过牌坊,东面峭壁上有北齐时的磨崖刻经。再往前走是石券门,顶上建鼓楼。券额上刻着“中州胜景”四个大字 。

娲皇阁是娲皇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是拜殿,拜殿之上又建了三层楼阁,总高23米。娲皇阁背靠悬崖,用八条铁索将楼体系在悬崖峭壁之上。素有“吊庙”、“活动楼”之称。娲皇阁底层为石窟,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是娲皇宫最早的建筑之一 。娲皇阁建在山势险峻的绝壁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崖间的半圆形石坎,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等建筑群也建在依山就势的石砌台上。这座阁楼,传说每年三月十八日庙会时,原彰德府所辖七县的社首到齐时,楼阁就会整体晃动,拴在悬崖上的八条铁索会哗哗作响。因此人们把娲皇阁看作建筑史上的奇观 。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娲皇宫楼阁共为三层:一层名为“清虚阁”,二层名为“造化阁”,三层名为“补天阁”。通高23佘米,由九根铁索将楼体系在崖壁的八个“栓马鼻上”。因三阁搂紧依悬崖,脚下没有浑厚的根基楼上站满人后,楼身就会前倾,给人颠悠的感觉,因而被人们誉为“活楼”,“吊庙”。总之,娲皇楼阁是一个“倚岩凿险,结构凌虚,地势独特,巧夺天工,妙不可言的好去处。为此,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定罗哲文教授对娲皇宫楼阁建筑有这样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我曾写了一篇《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的文章,”把娲皇宫与长城,赵州桥,料敌塔等建筑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华,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娲皇宫作为道教宫观,又与民俗佛教等其它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在古建筑的楼阁中完全是一个杰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19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