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怀地黄

地苋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这种植物"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故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

怀地黄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地黄产地很多,江、浙、京、津、湘、蜀、皖、鲁等均有所出。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 "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1914年,温县地黄曾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据现代医学化验,温县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温县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

温县种植地黄历史久远泡制技艺独特,经验丰富。许多优良品种,强金状元、四齿毛、7681等都是温县人民亲手培育的。其中 "金状元"的培育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的园身地黄,其加工技术源于温县南岭,东、西林台,南张羌等村。还有一种"把地",也叫苏直地、杭直地,其加工方法是西南岭村宋发兴于1845年发明的。这种地黄的选择、泡制规格很严,价格昂贵,专销苏、杭,解放后不再生产。熟地加工也是温县特有的技术,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方成。

图说怀化|旅游新天地——黄岩

黄岩大坪村村民投工投劳 , 筹资开发的怀化大峡谷 。

“黄岩山好水好空气好,农家菜更好吃。”4月22日中午,5名青岛游客在鹤城区黄岩游览、品尝农家菜后高兴地说道。一行人临走时,还将农家乐的新鲜竹笋全部买走。

白马村贫困户向孙梅在整理民宿客房。

黄岩离怀化城区约20公里,平均海拔850米,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台地,有“鹤城西藏”的美称。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短短3年时间,华丽变身成为市内外群众节假日休闲度假的新天地。

乡村旅游让市内外游客了解黄岩魅力。

2015年国庆,黄岩白马村200亩格桑花开园。不到20天,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2万元。花海旅游一炮打响,激发鹤城及黄岩干部群众发展旅游的信心与干劲。大坪村、白马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围绕“花、果、山”资源特色,打造出石林花海和怀化大峡谷两个景区,修缮了景区道路,游客接待中心、景区洗手间、民宿、农家乐等一应俱全。现在,白马村投资3000万元新增的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项目正在实施。

游客在怀化大峡谷体验高山滑索。

游客步行在白马村玻璃栈道。

“黄岩气候独特,游玩项目多,是节假日休闲度假与避暑的好地方。”到黄岩,可穿越原始次森林,游览石林花海、怀化大峡谷,体验溶洞漂流,在急速滑草、高山滑索、丛林穿越、玻璃桥等项目中放飞心境;一家老小还可体验生态采摘、烧烤,品高山农家菜,住民宿、松子屋,让人流连忘返。

“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 18 万人次,门票收入 700 万元。”白马村村支书余邵友介绍,白马村516户2060人,有2000人参与旅游项目。其中,农家乐11家,景区与村民开办民宿共100多个床位。

“通过村民筹资、政府扶助,怀化大峡谷景区的建设资金达6500多万元。”大坪村主任杨英兰介绍,去年,怀化大峡谷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门票收入430万元。今年以来,门票收入达160万元,旅游行情看好。(图文/本报记者 陆晓鹏 通讯员 刘银师)

苏东坡怀古的地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即东坡赤壁,在武汉市东南七十公里的黄冈市黄州区,因三国时期火烧赤壁而出名,不过据考证,历史学家有的认为三国火烧赤壁的“赤壁”是现在的“赤壁市”,但是还是由不少历史学家在经过实地考证过确认这里才是当年的战场。后来,宋代大诗人苏轼被贬于此当“团练副使”,苏轼为了排解心中烦闷,时常流连于此间的山水。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因而声名益著.名胜有二赋城,栖霞楼、挹夹楼,剪刀峰,留仙阁,坡仙亭,睡仙亭,酹江亭,向鹤亭,喜雨亭等.

主要景点

二赋堂

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因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党内正中木壁高约两丈,正面刻有前《赤壁赋》,楷书,由清人程之桢书写;背面刻有后《赤壁赋》,汉隶魏碑二体相兼,由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 重写。两幅木刻每字直径三寸有余,前者豪迈俊逸,后者苍劲有力。“二赋堂”匾额为清人李鸿章题写。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堂 内嵌有民国临时总统徐世昌书写的二赋与楹联,亦为世人所重。

留仙阁

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修建,12月19日苏轼生日那天落成,阁内原塑苏轼坐像,取坡仙长留阁内之意,名之“留仙阁”。此阁中嵌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12块,素为书画家注重。

挹爽楼

建于1925年。苏轼弟弟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曾有“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的描绘,楼由此得名。

坡仙亭

坡仙亭坐落在赤壁矶头,亭内三面壁上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26块,其中苏轼的书画碑刻14块最为世人注重。正是由于这些珍贵的书画碑刻,使得坡仙亭成为东坡赤壁最重要的亭阁之一。

酹江亭

酹江亭始建于宋代,原名酹目亭,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樽还酹江月”之意。酹江亭内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14块,其中以康熙御书《赤壁赋》与清人叶志诜“一笔寿”最为知名。此亭为清同治七年重修。

碑阁

碑阁内四壁嵌有由清人杨寿昌创意、杨守敬选刻的《景苏园贴》石碑126块而得名。《景苏园贴》石刻分为六卷,其中119块为苏轼手书,另外7块为历代名人题跋。《景苏园贴》石刻是目前我国苏轼手书作品最多、摹刻质量最佳、保存最完好的苏书碑林。

栖霞楼

栖霞楼系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位于赤壁最高处,有“江淮绝胜”之誉。因楼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如霞归栖,故名栖霞楼。今楼名系茅盾亲题。

2006年05月25日,东坡赤壁作为唐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石字藏

石字藏(zang)又名石字葬,古时候烧带文字的纸的一个地方,类似香炉,古代一般在文风盛行的地方和府第,有专人将书写过的废纸收集起来,太阳西落之时,将其放到“字葬塔”内焚烧,称谓葬字。表明重视文字,重视文化。古人提倡不要用脚踩写有字迹的字张,不能用头枕书籍,不能用字纸当便纸,否则会瞎眼,因为那是糟蹋圣贤”。字葬行为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敬重和情感。

黄州赤壁的历史想象

黄州赤壁本是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与“三国周郎赤壁”并没有关系,但是由于杜牧的错误,以及苏轼的将错就错,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周郎赤壁”来写,而他们的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又很高,这样就提高了黄州赤壁的知名度,使它由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成为一处著名的文学景观,成为名胜。这是文学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是文学提高了自然景观的附加值。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杜牧、苏轼的作品之所以那么有名,黄州赤壁之所以那么有名,也与人们对于“三国周郎赤壁”的历史想象有关。我们知道,“三国周郎赤壁”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历史景观。杜牧、苏轼所写的自然景观虽然是黄州赤壁,但是作品所抒发的感慨,却与“三国周郎赤壁”有关。这样人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有了与“三国周郎赤壁”有关的历史想象。说白了,杜牧的诗也好,苏轼的两赋一词也好,之所以那么有名,不就因为他们写了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内容吗?事实上,他们两人在黄州,还写了许多别的题材的作品,但是由于与赤壁之战无关,所以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这是历史景观对于文学和文学景观的影响,是历史景观提高了文学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黄州赤壁的附加值。

金黄的洋芋搅团,外地人吃一次就成了怀念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唐虹

在陇南,各县对洋芋的吃法不一样,西和人用洋芋粉做成粉条,武都人用洋芋砸洋芋搅团,这两样东西都是我爱吃的。而成县吃洋芋的方法主要是下锅或加上包包菜、豆腐和西和的粉条,炒成一种大杂烩的菜。

1995年以后,开始有一家武都人在成县小吃街上砸洋芋搅团卖,大家新奇,都去吃,站在摊位前,看那家男人将煮熟的洋芋剥皮后放在木槽里砸成洋芋搅团,取出来放在一个大盆里,再由坐在摊位前的女人给大家分盛在碗里,舀上酸菜。等的人多,砸洋芋搅团的男人心急,搅团砸得不够细,吃起来粗粗的,没有粘粘的柔韧感,甚至于里面还有没砸化的小洋芋疙瘩,一粒一粒的。大家便觉得自己耳闻已久的武都洋芋搅团也不过如此。吃的人慢慢少了,再走过小吃街,经常看见那个男人坐在砸洋芋搅团的木槽旁歇气。后来那家人就不卖洋芋搅团了,换了一个摊位,去卖炸油饼。

两年后,还是那条小吃街,还是那个摊位上,又有一家武都人在那里卖洋芋搅团,这家的洋芋搅团做得比以前的那家好吃,生意做得也不温不火。后来,来成县卖洋芋搅团的武都人多了,几乎每个小吃街上都有一家武都人在卖洋芋搅团,走过去时,远远的就听见:“哐、嘌,哐、嘌”砸洋芋搅团的声音,到了摊位前,看见男人只顾忙着砸搅,并不言语,女人则抄着武都口音招呼:“他姨姨,你吃酸菜的还是醋的?”声音绵软而清脆,尾音轻轻扬起来,煞是好听。

工作后,去武都,觉得武都小吃街上有三样东西好吃,一是砂锅做得料实在、味好吃;二是炒煎饼好吃,个人觉得那炒煎饼好吃还要得益于武都的桨水汤,武都的桨水汤不酸,香。每家炒煎饼摊上,都免费供应桨水汤,在武都燥热的天气里,炒煎饼吃在嘴里是香,但干,这时就喝一口桨水汤,干便没有了,只剩下了香;再就是那卖的洋芋搅团,颜色和成县小吃街上的不一样,成县小吃街上卖的洋芋搅团颜色白而带黑,武都小吃街上卖的洋芋搅团颜色全都是淡黄色的,吃在嘴里柔筋筋的,口感好。

回来后,跟单位上一位年长的同事聊天,因她原是武都人,后来在成县工作了。和她说起在成县吃武都洋芋搅团和在武都吃洋芋搅团的不同感觉。她说:“成县小吃街上卖洋芋搅团的人都是佛崖这边的人,武都小吃街上卖洋芋搅团的人都是佛崖那边靠近武都城里的人,当然做出来的洋芋搅团就不一样了。”原来做个洋芋��团,还有这种不同之处。

2012年9月,去武都开笔会,在米仓山上一个农家乐吃饭,看到两个壮年男子在台阶下砸洋芋搅团,他们砸洋芋搅团不象小吃街上卖洋芋搅团的人那样一次能砸出好几碗,而是一碗一碗的砸。我看着他们砸洋芋搅团,和他们闲谈,说这样一碗一碗的砸是不是很费事?他们说砸洋芋搅团是一件吃力活,还不能省功,省了功就不好吃了。一边说着,砸的人就换个姿势,不再是将木锤举高往下砸,而是用木锤在木槽里转着研磨,研磨了一会再砸,砸了一会再研磨,最后那洋芋搅团就黏黏的粘在木锤上成了一垞,砸的人就歇下来,另一个人就一手执着铲子,一手用筷子,两手配合着将那垞洋芋搅团取出来,放到碗里,刚好一碗,黄亮亮的。然后又将煮熟的洋芋剥皮,放入木槽中,举起木锤继续砸。

吃饭的时候,一碗碗刚砸好的洋芋搅团被端上来,已经调好了淡棕色的醋汤。黄亮亮的洋芋搅团上漂浮着切得细细的生韭菜,再调上红红的油辣椒,看得人眼馋!

后来和弟弟一家去武都,过米仓山时,说起上次吃的洋芋搅团,说得身为武都人的弟媳动了心,弟弟停下车,我们去那个农家乐吃洋芋搅团,那天人多,他们说煮下的洋芋不够了,只能够给我们做一碗洋芋搅团了,我们就点了些别的菜,然后分食了那一碗洋芋搅团。2011年11月洋芋搅团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17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