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3月,1994年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直属于省林业厅的一个正县级机构。管理局下设森林公安分局(副县级)、办公室、林政科、科研科、天保办、开发办六个科室及长坝、三岔河、小坝、大白塘、长嵌沟、蔺江六个基层管理站,总编制47人。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地域在习水县境内,部分地域跨赤水市,所辖范围涉及习水县大坡乡、三岔河乡、程寨乡、东皇镇、土城镇、同民镇六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及赤水市官渡镇、石堡乡的4个行政村。全区总面积为51911公顷,林业用地面积50288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为97%,活立木蓄积量327.2万立方米。

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各类生物共有569科1898属3863种,其中植物有312科929属2327种,动物种类有257科969属1536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桫椤、福建柏、红豆树等16种;贵州省省级重点保护树种有三尖杉、红花木莲、紫楠等17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动物有金钱豹、云豹、林麝3种,国家Ⅱ级保护的动物有黑熊、小灵猫、苏门羚、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28种。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有贵州新纪录植物种14种,保护区特有种7种,中国特有植物470种;动物新种73种,新记录种17种。

保护区极其重要的价值:

——大自然的调节器

世界罕见、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强、保存完好,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7%,对习水乃至贵州、四川、重庆的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及为各种生物生存繁衍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保护区拥有各类生物物种3863种,其中中国特有物种达470余种,还有许多药用、食用和观赏物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地貌环境对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遗传学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教学实验基地和研究场所。

——旅游避暑胜地

丹山、碧水、秀峰、林海等自然景观与工业文明发源地的融合以及凉爽的气候是人类回归自然、纳凉避暑的绝佳胜地。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7月12日,国办发(2017)6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黑龙江盘中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兼有保护森林生态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在原陕西省汉西林业局上南河林场基础上成立的,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留坝县境内,海拔950~2602米,总面积8520公顷;其中核心区2804公顷,缓冲区2510公顷,实验区3206公顷。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植物区系、动物区系交汇过渡的秦岭山脉,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是我国秦岭大熊猫、羚牛分布的西南边缘区域,也是陕西秦岭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分布的边缘地段,在秦岭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种群壮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护区成立以前,国内科研人员和美国密歇根洲立大学的研究专家们共同对秦岭的卫星照片进行分析对比,惊奇地发现,秦岭山脉中最绿的一块版图就在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经过现场实际布点调查核实,印证了卫星照片上所看到的景象。这意味着,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山脉中最绿的一个皱褶。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保护区内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和活动范围扩大,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得到更好保护。相信不久的将来,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将成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一颗璀璨明珠。

省汉西林业局供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康乐自然保护站九个泉资源管护站辖区频繁活动

甘肃张掖网肃南讯 近日,康乐自然保护站九个泉资源管护站的管护人员在辖区万佛峡巡护途中,遇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在辖区自由活动,这些岩羊并没有因周围有人突然逃跑,而是悠闲的继续觅食,呈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和谐画面。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态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外貌兼有这两类羊的一些特征,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人誉为“峭壁上的精灵”,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岩羊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

近年来,该站通过广泛宣传、巡查巡护等方式,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生态资源监管,辖区自然资源管护成效显著,农牧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自觉性显著增强,辖区岩羊、马鹿、蓝马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的搬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好转,岩羊在康乐保护站辖区内得到了很好地保护,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活动范围逐步扩大。(滚其崇 罗玉莲 殷秀萍)

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向新征程——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OGO)标志正式“出炉”

为塑造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绿色生态形象,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多方征集与筛选,4月8日,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OGO)标志正式上线应用,这也标志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向新征程。

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北麓龙岗山中段,通化市柳河县东南。保护区总面积2223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泥炭沼泽湿地类型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哈泥河水源源头涵养区。

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区建设与发展。1991年,通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通化哈泥市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哈泥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200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宣布哈泥保护区晋升为省级保护区,并于2003年6月,设立吉林哈泥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了加快保护区的建设步伐,使区域内重要的湿地资源及珍稀濒危水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省级保护区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幅员、区划和管理方式的调整。2009年,国务院国办发[2009]54号文正式批准哈泥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10年将吉林哈泥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多年来,在通化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保护区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哈泥河水源源头涵养区为重点,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退耕还湿、禁伐、禁牧、禁猎,生态移民等举措,持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不断增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哈泥保护区的保护功能成效显著。2018年,吉林哈泥泥炭沼泽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通化生态建设、城市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集保护、科研、宣教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为维护全市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岩(市林业局)

主审:赵成洪

编审:高 嵩

编辑:徐基砝

校对:刘力萱

投稿信箱:thfabu@163.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15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