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山堂(台北公会堂)

中山堂原名台北公会堂,是日本人在殖民统治时期拆除了清朝布政司衙门而原址重建的,由日本知名建筑家井手熏所设计的作品。建筑是西班牙回教式风格,可容纳千人,是日据时期是极具重要性的活动中心。讽刺的是,这里也是1945年日本人签订受降书的地方。历史变迁令人感到唏嘘,而中山堂的前世今生却也因此而变得意味深长。

至今,中山堂已逐渐褪去以往政治阶层的严肃面,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管理与经营下,将其规划成为演艺及休闲运动的活动空间,并开放给民众或是游客们入内参观,因而成为当地最为热门的活动式的观光景点。

中山堂(台北公会堂)

地址: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电话: +886-2-23813137

官方网站:http://www.csh.taipei.gov.tw

开放时间:

周一-周五9:00-17:00,周六-周日14:00-16:00(仅开放参观本所二楼之水牛群像图)

《吾堂中山》(四) 体现北欧建筑风格的中山堂——江门中山纪念堂

本期将向大家介绍

体现北欧建筑风格的中山堂

江门中山纪念堂

江门中山纪念堂位于江门市蓬江区中山公园内。历史上,孙中山曾几度进出江门从事革命活动,江门华侨也多次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捐款。1928年,第4军12师师长香翰屏组织建立中山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建筑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图书馆,并由工务局绘就图纸。1929年,新任江门市长严博球为建筑纪念堂制定筹款办法。当年7月动工,1930年元旦落成。

▲1928年,香翰屏组织筹建的中山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建筑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图书馆,总体预算为16000余元,并已绘就图纸,规模宏伟。图为《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月4日的报道。

▲1929年7月下旬,江门中山纪念堂开工建设。8月,香翰屏、严博球曾视察中山纪念堂等市政建设。图为《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8月6日的报道。

▲1930年1月1日,江门市举行中山纪念堂落成典礼及各界祝捷大会。图为《广州民国日报》当天的报道。

▲江门中 山纪念堂旧影

江门中山纪念堂坐北向南,长38米,宽25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为砖、木和角钢金字架混合结构。红墙绿瓦,前门为凸出的多角形门亭,采用北欧建筑风格,典雅壮观。内部为剧院设计,有放映室、舞台、化妆间和观众席。

▲大门口原挂有民国时期江门驻军首长香翰屏书写的“中山纪念堂”匾额,现匾额为江门书法家黄兆纪书写(1950年维修时替换)。

▲纪念堂正门入口处有一尊孙中山半身铜像,为2009年大维修时新增。

▲纪念堂内部大厅为剧院设计,有放映室、舞台、化妆间和观众席。舞台两端手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十二个大字,为2009年大维修时,由书法家临摹孙中山真迹后,再采用雕塑技术雕刻。

▲大厅上有精致阁楼,现为展览陈列场所。

江门中山纪念堂建成后,受战火洗礼,破坏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1951年、1965年、1980-1981年、2009年对其进行了四次重修。民国时期、解放初期,中山纪念堂曾是江门各界人士集会及重要会议召开之所,成为江门80多年历史的见证,2010年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28日,江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1950-1951年,江门镇完成对中山纪念堂的首次修缮改造,并将顶部原工字钢梁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图为纪念堂修理工程瓦面剖面图。

▲2009年,江门市政府斥资450万元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全面维修,包括对局部外墙砼柱、墙基、柱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并重修了二层走廊砼梁、板和瓦面,翻新了清水墙等,铺设了地板砖,将土瓦更换成琉璃瓦,恢复彩色玻璃、天花板和水电线路等。图为维修图纸。

▲1950—1966年为江门市政府会场,其中1950年9月江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图为纪念堂开会旧影。

▲作为江门80多年历史的见证,2010年5月10日,江门中山纪念堂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5月28日,江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赠送的孙中山铜像采取立姿造型,全铜铸造,连基石高3.8米。铜像基石设计成八角型,分三层镌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格言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下期我们将继续精选部分内容为您呈现

敬请期待!

与我们互动

分享您对本展览意见和建议

山西北魏明堂遗址公园

北魏明堂遗址公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环路与向阳街之间,周边大型生活社区林立,充满现代气派,容纳潮流汇聚,生活气息浓郁。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百亩,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3米,是主体建筑明堂所在地,遗址总平面呈圆形,在环形水沟的内侧,设东、南、西、北四门。根据史料记载推算,原明堂历史建筑规模相当于现存北京天坛的3倍,但由于地处闹市条件局限,现只发掘了大约四分之一,但其现规模也足以令人惊叹。

北魏在山西大同建都近百年,明堂遗址是城内目前唯一的北魏文化遗存。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重要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庆赏、祭天。北魏明堂建筑风格体现着北魏政权崇简、尚实的民族品格,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重要标志。

明堂遗址能够历千年岁月沧桑后得以复兴重现,是古都文脉之幸,是城市文化之幸。通过明堂遗址陈列馆《惊世发现》展陈单元了解到,北魏末年,平城毁于兵火,郦道元笔下景色优美的平城明堂也化为灰烬,只能依稀辨别出巨大的环形遗迹。1995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来到此处城建工地,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此处遗迹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平城明堂。这一发现,解开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北魏平城遗迹的诸多问题。2008年,明堂遗址保护修复被列入古城复兴工程,历时6年完成。而该遗址的发现与修复对北魏平城布局及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的研究意义非凡,为古都文化风貌格外增色,让广大游客与市民感受独特而厚重的北魏礼制文化,品味古都千年的文化积淀。

北魏平成明堂由尚书李冲主持,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简单照搬汉魏礼制文化,而是大胆创新,吸收多元文化,打造成为汉文化、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体,其建造对后世影响深远。

步入今日之北魏明堂遗址公园,虽未能全部恢复当初的宏大规制,但依然能感受到北魏平城时代的鼎盛气象。作为北魏时期重要礼制建筑,其创造了明堂、辟雍、灵台合一的新形制。中心主体建筑为明堂,高27米,上圆下方,穹宇重檐,覆盖琉璃瓦,上层圆形建筑为灵台,观察天文星象,下层以“井”字分隔成九室,有青阳、总章、明堂、玄室诸庙堂,中央为太室,四角有四室,顶部有花藻井纹和各种彩绘。明堂周围环水名辟雍,寓意王道教化如环形水道圆满不绝,水外为围墙,四门凸出在水渠中,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古朴庄重,魏风盎然。

在主体建筑内部,辟有一座北朝艺术博物馆,存放着大量北魏时期及其前后年代的文物、石雕等,让人从众多具有久远历史信息的遗物窥见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在其东侧,为北魏明堂遗址陈列室,有辟雍遗址碎片,玻璃覆盖下是当年的建筑遗迹。

徜徉北魏明堂遗址公园,园内大树参天、绿茵覆盖,碧水环绕、格局轩阔,油然生出心灵与天地对接的神奇感受,遥想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百战凯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情景,以及孝文帝在明堂“始服衮冕,朝飨万国”的煌煌盛景,不由得为古都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精彩当下而感到自豪。

来源:山西学习平台

作者:史涌涛 于宏

双壮孙公祠:孙中山家族旁系先祖祠堂

有故事

文物

文物是城市发展、

历史变迁的见证。

它们悄悄融入了

熙来攘往的世俗生活,

默默凝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

故事的发生和消逝,

也厚重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可能有人会认为,镇内的左步村在名气上稍逊于孙中山故居所在地的翠亨村,但其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也不逊色哦。

双壮孙公祠正门(图源:网络)

左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地处丰阜湖古涌南岸码头(俗称“埠头”)左侧,在清代得名左埠头,又写作左埗头,后改为左步,并一直沿用至今。村内主要有欧、孙、阮三大姓氏。中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祖先就是从这里搬到翠亨村的。

据《广东省志孙中山志》记载:“孙中山家族源出东莞。翠亨孙氏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今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管理区)居住(另有一说为孙氏始祖入粤后居紫金县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五世祖孙玄(字礼赞)自东莞上沙迁居香山涌口村(今中山市南朗镇涌口村)。孙礼赞生二子,长子孙禘儿字乐千,次子孙禘宗字乐南。孙乐千分居左埗头(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乐南仍居涌口,是为翠亨孙氏六世祖。据家族史料记载,此后七世祖孙耕隐、八世祖孙怀堂、九世祖孙派源、十世祖孙直尚均居涌口。清顺治(1644-1661)前后,十一世祖孙瑞英自涌口迁居迳仔蓢(位于翠亨村西北300米),开荒耕田。其后人曾在迳仔蓢土名‘看山田’处建有瑞英公祖祠。十二世祖孙连昌仍居迳仔蓢。十三世祖孙逈千于乾隆(1736—1795)初年迁回涌口生活。十四世祖孙殿朝又从涌口迁入邻近迳仔蓢的翠享村,于此定居繁衍。”

孙中山家族世系表

(图源:《广东省志孙中山志》)

据记载,孙中山及其后裔的孙氏族人也曾多次来到左步村祭祖。这就不得不提到村内的 双壮孙公祠......

双壮孙公祠(又名孙氏大宗祠)位于左步村南薰里巷18号,建于清同治乙丑年(1865),重修于1993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祠堂坐东向西,三间两进,面阔10.9米,进深19米,面积约210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基座,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两进间夹有天井,天井两旁有廊。正脊有人物、花鸟灰塑,檐板有花鸟、人物木雕,墀头有花卉灰塑,檐墙及内部山墙均有山水、人物、花鸟壁画。后堂设有龙凤木雕神龛,枋上挂有“永思堂”木匾。祠堂大门的两边,挂有“黄龙世胄,映雪家风”的对联,上联标明了孙氏最早的先祖孙权兴于黄龙元年,下联则讲述了孙康囊萤映雪、勤奋读书的故事。祠内墙上挂着图片资料,上面记录着孙中山与左步的历史渊源。该祠堂作为孙中山家族旁系先祖的祠堂,对于研究孙中山家族历史有较高价值。

双壮孙公祠内的永思堂(图源:网络)

双壮孙公祠内景(图源:网络)

孙中山家族成员寻根左步村纪实:

双壮孙公祠历来是孙氏拜谒祖先、举行庆典的场所。

1912年5月28日,回乡省亲的孙中山与哥哥孙眉偕带眷属,由翠亨出发,在南朗略作停留后,即专门前往左步拜会宗亲,并在左埗孙氏宗祠内与亲友团聚。孙中山、孙眉一行还在该祠堂内与左步宗亲合影三张。孙中山与宗亲叙旧一个时辰之后,因准备次日离乡事宜,即先行返回翠亨。而孙眉夫妇及孙中山夫人卢慕贞等,则与宗亲孙锦芳商议修建合宗祠事宜,直到用完晚餐才回翠亨。该祠堂原址自20世纪60年代起,因开办纺织厂,建筑构造已经改观。1993年左步孙氏修建新祠堂,设立“孙文谒祖门”。

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回故乡翠亨村省亲,次日携家眷与长兄孙眉等人到南朗镇左埗村(现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氏宗祠拜会宗亲,并留下合影三张。此合影即其中之一。

(图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网)

2001年11月25日,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偕子孙国雄、堂侄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等亲人前往左步拜会宗亲。

2016年,正值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家族成员于11月18日再次重聚左步孙氏宗祠,与宗亲再叙乡情乡谊。

孙文谒祖门(图源:网络)

文丨冯丽莹 播报丨蔡婉婷

编辑:陈琳琳

复审:张安根

终审:吴冉彬

本文 资料来源:《广东省志孙中山志》、《中山村情》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13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