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军事历史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86年虽已过去,但“九一八”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为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激发革命干劲,9月15日上午,水磨沟区人民检察院驻青润社区“访惠聚”工作队与水磨沟区民政局驻新民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共同组织两个社区的居民党员、社区干部及工作队队员20人来到乌鲁木齐胜利路392号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内展厅分为 4 个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传播马列主义、支援抗日前线;忠贞不屈的革命战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讲解员的带领和生动讲解下,这里陈列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1500余种文物和文献,把大家带回到革命时期那些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会了新疆抗日救国的历史,革命先辈那种坚定执著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为党情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和洗礼。

军事历史

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八路驻新疆办事处的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纷纷表示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党的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十八期:“邢台历史故事”郑国将军 军事历史

本期嘉宾

邢台著名历史文化学者 苗庭宽

苗庭宽老师是邢台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曾出版过《邢台历史大事件》、《邢台历史之谜》、《大唐贡瓷梦》等600万字的历史和文学著作。由苗老师著作的6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妇妌传》即将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敬请期待!

邢台县将军墓村确因将军墓在而得名。至于墓主人是谁,是不是叫蔡仲,就有疑虑了。我们先把传说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下。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国,邢国在齐国帮助下打败入侵之敌,迁都夷仪城(浆水)。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强,但是并未能避免外敌的侵略。当时天下大乱,十二个诸侯国互相纷争,连年征战。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派遣蔡仲统率军队进攻邢国。蔡仲挥师北渡黄河,长驱直入,直逼邢国国都夷仪城。激战中,郑军统帅蔡仲身受重伤被俘,押送途中,趁机挣脱枷锁仓惶逃命。当年脱枷锁逃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脱锁沟村。

蔡仲慌不择路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在此徘徊不知去向。因此留下徘徊村之名。

蔡仲仓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饥又渴,便解去盔甲,在河边喝水。留下放甲铺村之名。后因伤势过重,死在一个叫井梁店的村边。当地人将他安葬于此,有了将军墓村。

将军墓的墓地很大,封土很高,时过2600年依然保留着恢宏庄严的气势。那么邢台人为什么要安葬这位将军,并且是侵略我们的一位将军。古人们给的理由是邢台人心肠好,是善心所至。

但是,这里有两个疑点,一是,我们邢台人心肠好,把尸首安葬了,不让他曝尸野外就不错了,不可能对侵略欺负我们的人高规格厚葬或是顶礼膜拜的。

第二个疑点,郑国距离邢国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隔着一个卫国。两个不相邻的国家,郑国有必要攻打邢国吗?即使郑国打败了邢国,郑国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在邢国404年的历史上,侵略邢国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北面的狄人,也叫中山人;一个是南面的卫国。

郑国与邢国一样,都是周朝的始封国,都是姬姓国。郑国是小国,毗邻楚国,经常受楚国的欺负。公元前666年,楚国以亲近齐国疏远楚国为由,找郑国的茬儿,郑国由此拉开了12年的抗楚保卫战。国难之时,郑文公多次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正联合宋、曹等国抗击中山人,解救邢国和卫国,无暇顾及郑国的事情。得知齐国、宋国、曹国联合救邢国的消息后,郑文公派出一支志愿军主动配合齐国、宋国、曹国三国军队,以此换取齐国、宋国、曹国等国的同情。齐桓公在完成击败中山人,帮助邢国、卫国复国的任务后,紧急大会诸侯(国),于公元前656年,带领齐、鲁、宋、卫、陈、郑、许、曹八国军队,先伐蔡国,破蔡后又伐楚国,联合大军直抵楚邑。楚成王听说八国兵马伐楚,心中害怕,派人与齐军议和,订立盟约,楚国宣布解除对郑国的军事包围。郑国保卫战事结束。

郑文公派出了怎样的志愿军队伍呢?

郑国的边儿上,有一个小国叫祭,祭国是周公八子的封国,姓姬,与邢国的开国之君姬苴是亲兄弟。祭国势力小,经受不住外敌的侵扰,就投靠了郑国,成了郑国的家臣。祭氏家族有一个叫祭仲的人。祭仲,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82年。祭仲是郑国大夫,大政治家、谋略家,曾帮助郑国中兴,成为“小霸主”。郑庄公死后,祭仲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 ,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有春秋“第一权臣”之说。做了郑国的大臣。

这支志愿军就是祭氏家族。一祭氏家族是国家的重臣,拥有自己的军队;二祭氏家族与邢国侯都是周公的后代,有宗亲关系,以宗亲之名出征解救邢国合天理,得人心。况且祭氏家族也乐意代国出征。于是祭家志愿军应运而生。

救援邢国祭仲亲自来了吗?祭仲没有来,他的后人来了。中山人侵略邢国时,祭仲已经去世23年了。祭仲的后人以祭仲的名义挂帅出征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因为祭仲在战国时的名声很大,后人打祭仲的名号出征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事。

这里有两个历史人物需要跟大家说清楚,一个是祭仲,一个是蔡仲。祭仲和蔡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人。一是出生的时代不同,二是政治地位不同,三是出身国不同,四是宗支不同,五是封地不同。

郑文公派兵解救邢国时,祭仲去了吗?

其实他那时已经去世,祭仲的后人以祭仲之名受命郑文公,挂帅出征组成“祭家军”,奔赴北方解救邢国。“祭家军”到达邢地后,在西部山区切断戎狄(中山人)撤退的后路,与戎狄人浴血苦战,英勇无畏。杀敌中“祭家军”统帅不幸负伤,辗转途中壮烈牺牲。

郑国的祭将军死后,邢国人民十分感激不远千里施以正义,用生命和热血解救邢国于危难之中的郑国将士,于是用最隆重的方式厚葬了郑国的义士,邢国的英雄!将军墓墓中的主人应当是帮助邢国解救邢国的郑国的仁义之师祭将军。

历来皆为军事要地的乐清磐石卫城的辉煌历史,你知道吗? 军事历史

位于乐清西南端的磐石镇,又名盘屿,其南濒瓯江,西枕横春山,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定居于此。从瓯江口往西看,磐石形似半岛,雄踞温州之门户,为军事战略险要。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在磐石设卫,派重兵驻守,取“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之意,称“磐石卫”。因城内有珍珠山,故又称“珠城”。在经历了金戈铁马、烽火四起的年代,曾经繁华卫城在时光的冲刷下,如今蜕变出全新的模样。

资料图片

沧桑历史,看城镇变迁

1600年前谢灵运在磐石写下《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此诗成了目前已知关于磐石最早的文献记载。千余年过去,磐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随着之后的筑堤、开垦等,磐石的地形已与当年谢灵运走访时截然不同,登高山,既可远眺茫茫瓯江与相邻城镇,亦可望见此间的千亩良田。

磐石。顾婷婷 摄

清道光《乐清县志》卷之首中存留了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磐石城的全貌图,从图中不难看出磐石古城有城门城楼各四,可如今的磐石已不复见城墙与城楼。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旨巡视沿海,修筑磐石卫城,城墙均用钉头石,石块外大里小,如钉子一般钉进去,让磐石城墙固若金汤,后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大规模修缮,增高增厚城墙,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墙被拆充作筑路石料,之后又被日军拆毁东北角用于修筑军用机场,剩余城墙后也在文革中被完全拆毁,夷为平地,如今尚存的仅有西门、北门等城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磐石城的全貌图

2009年1月,当地老文史工作者何存济等复原磐石城旧貌,在镇政府和当地企业家支持下,以200:1的比例,用黄杨木雕制成磐石卫城模型,现摆放在珠城电气公司展厅。在这磐石卫城的模型中,可一览曾经繁华的磐石卫城,护城河绕城流淌,城内街巷阡陌、桥梁众多、屋房林立。

黄杨木雕制成磐石卫城模型

听磐石的老人讲述,在设卫建城后,磐石的执政者官至武三品,磐石城内猛增了5600多名官兵,驻守在此,让这原来寂静的小渔村转身成了繁华城镇。只是看模型或许无法体会,当我们走进磐石老城之中,站在曾经繁华的城中央,这个古城的十字路口,如今虽已变得狭窄,但此间留存的繁华记忆在文字和口口流传中,依旧是磐石人心中的骄傲,听老人说,古城以前是砖铺就的街道,两旁还有水渠流过,作为当时的重镇,周边许多城镇的人来磐石赶集游玩,车水马龙、热闹不已,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向四方望去,人潮涌动,比肩继踵,文化活动如唱词、做戏经常上演,商贸也异常繁荣,海货从南门港口上岸,北门陆路车马进城,东门水路船只载客,当时交通便利程度也侧面反映了卫城曾经的繁荣。

磐石老城的中心街道

虽然遗憾见不到曾经宽阔的砖路,老人们口中城里遍布医药房、布店、海货店、酒坊、肉铺等繁盛也都成了过去,但城市终究还是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如今的老城,尚保留了民国磐石医院旧址,城内部分的城隍庙,那些老房子、旧商铺便是生活的印记,走在老城街上,突然遇见儿时见过的杂货铺,时光似乎“咻”的一声回到了过去。

墨斗池

在老城中,还留存的一处墨斗池,池内锦鲤来回游动,据专家介绍,这里就是曾经卫城的正中心,上方还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的牌子。

磐石渡口

朝城东去,那里有着老码头,码头的过道上两侧分别写着“磐石渡口”与“镇瓯亭”,斑驳的痕迹布满渡口的古道,在江边还立有1984年建造船埠的石碑。站在被岁月刻上沧桑的渡口,听着磐石镇历史文化专家倪进讲述这渡口的繁华岁月,现在码头早已迁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码头依旧是重要的交通地段,周边城市的人和货物往来都要从这个渡口上岸,望着眼前茫茫江水,想象曾经的船只往来,渡口的热闹景象……远处的巨大轮船,将你拉回现在,如今的磐石有着服装、化工、电子、煤机、船舶制造等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经济,新的码头发挥着它的新作用。

磐石灰鹅

在磐石,美食也极具历史渊源,除去磐石著名水产芝湾蝤蛑,磐石的灰鹅也不得不提,灰鹅曾为朝廷贡品,明永乐年间磐石每年向朝廷贡赋鹅翎25000只,当时在磐石以养鹅为生的有百余户人家,熏灰鹅技艺经数百年的传承,有其独有的味道,其香味与一般烤制的不同,入口美味,后有余香,值得一尝。灰鹅此次在乐清十碗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小碗”之一,是到磐石不可错过的美食。

战火历史,读人文磐石

磐石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应当是明初建“卫”以及后来的抗倭。磐石卫是明初浙江十六卫之一,更是其中沿海“备倭”十卫中扼守瓯江门户的重要军事指挥机构,下辖前、后、左、中、右(均在卫城内;后千户所于成化五年移驻县城东南,就是现在的后所村)和蒲岐、宁村(在今温州市龙湾区)等千户所。

戴福墓武官俑细节。

磐石卫城在明朝经历了多次的倭寇骚扰和侵袭,官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抗倭的历史中,也涌现了一些受人民爱戴的官员,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数戴福。戴福,字天锡,永乐初,扈从成祖北伐阵亡,戴福继承父志,初迁怀远将军指挥同知,战功卓著、授轻车都尉指挥使,镇守磐石卫与倭寇多次奋战克敌。戴福在位积极备战,策略得当,多次与倭寇奋战,均能克敌致胜。又申明号令、抚绥军民,使得磐石卫控制的军事区域有三十多年海晏民安,百姓深感其德。戴福至68岁卒,葬乐清磐石重石,追封镇国将军、都指挥使司(正二品官)。其墓葬现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墓依山势而筑,规模较大,墓丘呈扶椅式,上下有四坛。墓道石刻存神道碑一通,武官俑一尊。墓前武官佣石像生服饰纹理精美清晰,神情肃穆。巨大的墓碑下驼背的赑屃首已不在,据《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墓志铭》作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如今碑上青苔斑驳,碑文随着岁月因风化已经无法分辨。

磐石卫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来为江防门户、军事要地。20世纪40年代,日军多次入侵温州并在重石村内民房设置了司令部、邮局、慰安所、野战仓库等机构,重石作为日军第三次侵占温州的大本营被洗劫一空,灾难深重。

如今重石村内的日军入侵温州(乐清)展示馆内,真实展现了当时日军入侵重石,并以重石为司令部在温州所犯下的暴行。日军的暴行激起乐清军民的奋起反抗。据《日军入侵乐清暴行纪实》记载,抗战期间,由中共乐清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国民党驻乐地方部队、特务队、警备大队、自卫大队等先后与日军进行大小作战12次,共阵亡官兵55人、受伤6人、失踪35人。

重石村内现还留存日军第三次侵占温州时修筑的日军防空洞遗址。1944年9月日军进驻重石村后,强征民夫修筑道路与5处防空洞,在其撤退时炸毁了2处,倒塌2处,仅存此处。

南巘墓现状(郭欣提供)

唐德宗贞元年间,温州刺史路应(745—811)发动乡民加筑堤塘,开垦良田,乐清西乡也随之逐渐繁荣,从而吸引了许多士大夫来磐石定居,同时也带来了读书的风气。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南巘,另一位是吴杜。

南巘字文陟,号静斋,原籍河南洛阳。宋宣和进士,授徐州签判。建炎四年(1130)南巘携家眷追随高宗南下躲避金兵,到乐清馆头(今名琯头)时,因官微职小,无力报援,遂上表乞休,隐居重石。南巘63岁去世,葬于重石村的横春北原(四房山下)。其墓葬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福墓(来自“行者云龙”博客)市档案局供图

吴杜,字月连,号珠松。吴氏先世是江阴人,唐末弃官避居安固(瑞安)县库村(今泰顺县境内)。吴杜生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登开禧元年(1205)进士。嘉定十六年(1223)前后任嘉兴府教授,后担任礼部官,卒赠礼部尚书。因爱乐清山水,于宝庆间(1225—1227)迁居重石。淳祐八年(1248)卒,建陵园于重石庵山。至今墓前石将军、石兽皆存,共有武官俑两尊、文官俑一尊、石马一只、石羊一对,这批石像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精品。其墓为乐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磐石镇重石村,还有一处一定要去看看的是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如寺石塔。石塔为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907-979),是真如寺的重要建筑之一,1994年修复四座。1999年利用原残部件修复第一、二、六三座。至此,石塔全部复原,七塔再现。

真如寺石塔细节。

石塔有七座,象征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过去七佛。七塔除雕饰略有不同外,形制几乎完全相同。七塔仿照印度窣堵波式,平面呈六边形,通高为5米余,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石塔上的石刻花纹细致,因修缮,不同的石塔上花纹有些细微差距,但依旧细腻华美,经过历史的沉淀,诠释着岁月的从容和精致。

“莲心台”。李炯 摄

去年,磐石镇以“全域美”建设为契机,谋划“千年重石 文禅胜地”人文景观提升项目。项目实施方案以重石古村深厚文化和优美山水为基底,以本土禅宗修心特质、红色文化爱国育人特质、山水文化静心特质为基调,分两期进行打造。

如今,走进重石古村,在“两园一道”中的“莲花公园”,石径和苗木拼构出一朵巨大的莲花,蔚为壮观。拾级而上“莲心台”,倚栏而望,“九龙池”尽收眼底。在公园一侧,“樱林健步道”顺着山脚向前蜿蜒,串联起四房山遗址、日军入侵温州(乐清)展示馆、吴杜陵园等节点。

闲时不妨来磐石,逛古城,感受历史沉淀下的人文魅力。

文/摄: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琳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12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