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苏州美术馆

苏州美术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中心地带,北寺塔西北面,东临人民路,西抵桃花河两岸,北以校场桥路为界,是苏州古城主干道人民路北段的文化新地标。2010年年初落成的苏州美术馆新馆总投资3.72亿元,总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与周边北寺塔、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昆剧传习所、朴园、唐寅纪念馆等文物和景观遥相呼应,使苏州古城区西北角形成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市民休闲旅游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区域。

苏州美术馆

新建成的苏州美术馆采用传统苏式民居样式,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古典花窗。馆内透过许多长形与方形的隔间,构成多长廊的建筑格局。灰色屋顶线条层层跌落,既满足建筑空间通风、采光等的需求,也形成富有韵味的变化效果,阳光和微风充分流动在各个角落,一派“苏而新”的风格。

美术馆场馆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一层有层高8米,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大展厅一个,其余面积在300至400平方米的6个小展厅则分散在一、二层,馆内还特别设置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恒温恒湿库房、市民画廊,可以满足各类大中型美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美术典藏与研究的需要,同时兼具交流、教育、艺术服务等多种功能。此外,还附有会议室、考级室、活动策划室、舞蹈培训室、艺术创作室等功能空间。

苏州美术馆新馆以无边界设计、多样展览及免费开放为三大特色。“无边界设计“,一是形式上的,指建筑舍弃高墙大门,成为一个完全的开放空间,观众可以从街边任意角度进入。二是心理上的,即美术馆和观众的沟通方式,将从权威式的、教谕式的和制式的逐渐转变成为商量式的、建构式的、非制式的。苏州美术馆新馆将充分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社交、观光、学习等多方位需求,成为一个更人性化的体验中心。

苏州刺绣艺术馆旅游攻略「苏州刺绣艺术馆门票」

苏州苏绣一条街在什么地方?

苏州苏绣一条街在苏州新区镇湖镇,在镇湖镇绣品一条街上有很多绣品店,有高,中,低挡各类绣品,供绣品爱好者观赏和选择。

苏州刺绣介绍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扩展资料

工艺技法

"劈丝"是苏州刺绣工艺之一,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

如苏绣金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

苏绣工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发绣、双面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新作,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

可以说苏绣工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除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苏绣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渊源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

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刺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刺绣艺术馆好玩吗?苏州镇湖刺绣艺术怎么样?

中国刺绣艺术馆位于镇湖绣品街西侧,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艺术馆采用江南民居和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与造园风格。馆内陈列全国四大名绣展厅,大师以上及名人刺绣作品展示厅,绣史馆,江苏及镇湖刺绣展示厅,刺绣演示厅。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全国不同绣种的艺术魅力,了解种桑,养蚕,缫丝,炼染,丝织等与刺绣相关的工艺知识,还可以欣赏绣娘的刺绣现场表演,并可亲耕刺绣的乐趣。

苏绣的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中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极的作用,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与苏州儿童用品厂,从事剧装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绣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州花线厂等。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时间里,这支苏绣大军,每年不但生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拓宽新门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绣和镶、嵌、印、贴、雕、绘等各种技艺手段综合运用起来,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产品,使苏绣日用品很快发展至十多个大类、两千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与此同时,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 ),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苏州绣娘薛金娣自创苏绣技法“捻丝盘线刺绣方法”和用于表现珠状装饰物的立体刺绣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苏绣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1956年开始,苏绣艺人顾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钱漱渝、柳金燕等先后到英国、瑞士、德国、前苏联等国现场表演刺绣艺术。每年到苏州参观刺绣艺人操作和观赏作品的五洲宾客也约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同时,近百次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苏绣艺术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苏州绣娘薛金娣绣制的《松鹤长春图》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转送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先后在一百多个国家展出。苏州刺绣厂为维护苏绣的传承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

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艺美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后,刺绣业的集体成分开始向私有化过渡。民营企业、民间绣庄时有开设,方兴未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任嘒闲、蒋雪英也开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近郊,仍然活跃着几万名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的加工量,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镇湖镇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就有1.1万人,一条街上开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绣庄,还出现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卢福英、邹英姿等一批能绣制高档精品的后起之秀,在各项博览会和工艺品评比中摘金夺银。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专门做古代名画题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绝伦,获得众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苏州刺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由沈寿口述、张謇手记的《雪宧绣谱》,汇集了其毕生的绣技经验,归纳的针法有18种,经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梭子、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尾子、鸡毛针、绒、格锦、编针、网绣、水纹针、桂花针、挑花、松针、戳纱、打点、乱针、扣绣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在欣赏品绣制过程中,艺人们为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如绣猫时,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真实生动、质感毕现。

在苏绣众多针法中,如今乱针绣异军突起,艺人们运用这一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佳作。乱针绣,又名“正则绣”,系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世纪30年代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授教时始创。这种针法改变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以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尤宜绣制油画、素描、摄影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具有质感。经过杨守玉门人周巽先、任嘒闲、朱凤等苏绣名手的传授、推广,乱针绣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绣种之一。作品有《列宁在拉兹里夫河边》、《齐白石像》、《虎丘》、《冒气的池塘》等。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苏绣还有一种“盘金绣”,其绣法以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因此亦称为“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鼎盛时期,苏州周边乡村曾有数千绣娘从事盘金绣的绣制,在长桥镇新南村一带,尚有四百多位老艺人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装饰花,年轻人因该手艺枯燥单调,工价又不高,不愿习此艺,盘金绣已呈后继乏人之势。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苏绣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名片袋、顺袋、团扇面、镜子套、小挂件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涎、衬衣、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帔、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电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机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补子、车轿装饰、戏衣、寿衣等。日用品的传统图案有着纹样结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富有装饰味的特点。形式常见有单角花、对角花、四角花、一团四角花、满底花等。在用色方,苏绣一向讲究秀丽素静、随���赋彩,华而不俗、秾而不艳,这是有别于他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与苏州人民喜爱淡雅素丽的生活习性相一致,也与苏绣能够形成精细雅洁的特点休戚相关的。

二是欣赏品。有摆件(长、方、圆各种规格的台屏)、挂件(画片、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立件(单屏、折屏等)及册页等。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均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欣赏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表现出小猫蓬茸的毛丝和神态,绣工们不仅需要千针万线,还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这样才能将猫眼绣“活”。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州刺绣厂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长毛猫》荣获了金质奖。绣金鱼,为表达出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工们往往要将一根头发般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绣出的金鱼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动,给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金鱼》获得了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筑王鏊祠堂内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陈列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二百余件,其中有从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苏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苏绣绣片、经帙、褡裢等日用品(部分为复制品);有苏州制作的明代万历皇帝的缂丝衮服、孝靖皇后的刺绣“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复制品;有17世纪著名刺绣艺术家韩希孟的刺绣册页、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的仿真绣,以及现代发展起来的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等作品,成为展示苏绣历史和精品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建造了中国刺绣艺术馆。

苏州苏绣一条街在什么地方

苏州苏绣一条街在苏州新区镇湖镇。苏绣名扬天下,而苏绣又以高新区镇湖镇刺绣最为有名。

绣品一条街在苏州新区镇湖镇,街上有很多绣品店,绣品的档次也有多种。从观前街走到人民路乐桥公交车站,坐101路到橘子国花园站下,转乘快3线到太湖湿地公园终点站下。全长35公里,约二个左右小时车程。

扩展资料

示范基地

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

生产基地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鲜为人知的苏州徐悲鸿艺术馆,隐藏于一座景美人少的江南古镇中

黎里,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的江南古镇,历史上从古镇上曾走出过1名状元,26名进士,61名举人,而且还有工部尚书周元理、特奏名状元魏汝贤、翰林院待诏徐达源、爱国将领张曜,近代有爱国学士柳亚子、一代影后殷明珠、革命烈士张应春、国际法官倪征燠等历史名人,真可谓名人辈出。

古镇上出的名人多,所以名人故居、纪念馆也有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清代名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端本园(苏州名园)、柳亚子故居、周公傅祠、徐悲鸿纪念馆等,渝帆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先后向大家介绍过端本园、柳亚子故居、周公傅祠等黎里历史建筑,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个值得参观的纪念馆,它就是徐悲鸿纪念馆。

据资料介绍,徐悲鸿是我国近代艺术巨匠、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和“中国现代 画圣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受欧洲诸国之邀,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轰动国际画坛。

徐悲鸿的油画、素描、水粉、水彩画等技法极其精到、风韵独具,尤其他的素描《女人体》具有“东方维纳斯”之美誉;而他的中国画——“马”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徐悲鸿的作品具有中国文化的、民族的、哲学的内涵,比如《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纙我后》等。

对于这位艺术巨匠,人们熟知的是他有两座纪念馆,一座位于北京,一座位于他的家乡宜兴,却鲜有人知道在苏州的黎里古镇上也有一座,虽然这一座规模并不大,却也是得到了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及他多位传人的支持。

据了解,黎里古镇上的徐悲鸿艺术馆建筑面积为7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分别为艺术交流创作区,画室、文创产品区,苏绣体验区等,并设有品茗等休闲区。此外,艺术馆功能齐全,具有较先进的安保、消防、通风、恒温恒湿设施。

我们参观的时候,恰逢馆内举行“纪念徐悲鸿大师诞辰125周年全国名家邀请展”,所以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徐大师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些他的弟子及其它现代知名画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之一。

黎里古镇并不是徐悲鸿先生的家乡,为什么这里会有一间他的纪念馆呢?里面的工作人员是这样介绍的:“徐悲鸿先生与柳亚子先生是挚友,所以他经常来黎里游玩,而且还多次带着学生到黎里写生,与黎里缘分很深,因此艺术馆便选址在黎里。”

他说,作为苏州地区首个徐悲鸿艺术作品展示空间,艺术馆不仅成为弘扬悲鸿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崭新平台,也为黎里古镇的发展增添了文艺气质,注入了新内涵,为促进古镇保护开发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新动力。

苏州徐悲鸿艺术馆是2019年4月26日开馆的,位于黎里古镇南新街,与柳亚子纪念馆隔岸相望,可谓再续友情。艺术馆现收藏了徐悲鸿大师国画、素描、信札等精品作品数十件以及其他近现代国画大师的书画、刺绣等艺术作品,艺术馆的展览活动以传承为主题,既有徐悲鸿的传奇人生故事与艺术作品展陈,也有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传人吴欢、齐慧娟、舒乃仁、刘明才等人的艺术作品特展,是黎里古镇上值得一游的文化景点。

一大批文化场馆将建成!广州美术馆、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不得了!

今年,广州又要迎来一波爆发!

不少文化场馆或将建成啦!

快来看看你家附近有哪些?

广州美术馆

广州美术馆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主题,来看看像不像一朵绽放在广州塔下的木棉花。

广州美术馆计划建成国际化大型综合美术馆。项目占地面积约32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947方米,总投资18.2268亿元。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将坐落在海珠湖以北,结合海珠湖打造风景优美的岭南文化大观园,主打“岭南园林式”的建筑风格。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新馆充分吸收余荫山房、清晖园、可园、梁园岭南四大名园的精髓,营造功能现代实用、传统建筑韵味浓厚的岭南园林,将成为四大名园微缩版。

花都新图书馆

新图书馆位于三东大道以北,公益路以西花都中轴线地段,与规划中的区青少宫、大剧院相邻,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

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展览讲座、文献存储等综合功能和传统文献借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

番禺区图书馆新馆

新馆定位为大型的(一级)图书馆,总投资5亿,总占地126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3000平方米。

目标总藏量240万册,地上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设阅览座位1500个。建设1000平方米的“番禺区档案史志馆”和2000平方米的“番禺区民间工艺展馆”。

来源:中国广州发布

相关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来源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8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