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面积开阔,共有三层,包括常设陈列区、临展区、体验娱乐区、科普教育区。馆内展品众多,如初入展区就能先看到一幅生命进化长卷,大厅中央一对“母与子”巨型山东龙骨架立刻将你带入自然传奇的情境之中;而在大厅的左侧是国内首家博物馆内的活体蝴蝶园,你不仅观赏到色彩斑斓、漫天飞舞的活体蝴蝶,还可观察从毛虫到美丽蝴蝶的蜕变过程,真正体验“羽化成蝶”。

最不可错过的是三楼展厅,陈列展示了300件珍贵的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如珍藏的、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贵的中国动物标本。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是北疆博物院,始建于1914年,1957年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199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资重建自然博物馆,1998年重新开放。原天津博物馆内,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常设陈列区、临展区、体验娱乐区、科普教育区四部分。馆藏生物标本40万件,其中一、二级珍品1282件,模式标本1452件。新馆陈列以“家园”为主题,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称为黄河白河博物馆)是法国耶稣会士、动物学博士Emile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筹建。桑志华在中国工作了25年(1914-1938),对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广大地区的人文、地理、地质、气象和动植物资源进行探察。行程约5万公里,采集古生物、动物、植物、古人类、岩矿等标本20余万件,其中甘肃庆阳、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内蒙古萨拉乌苏四个地区动物化石的完整和丰富程度世界罕见。

1922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募集资金,建设北疆博物院第一座办公楼(北楼)。1925年建设陈列厅与办公楼相接,1928年5月陈列厅建成开放。1929年建造藏品楼(南楼),1930年建成,至此北疆博物院建筑形成一座工字型建筑。北疆博物院在桑志华院长的亲自主持下,至1937年已经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博物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被日军侵占,使桑志华的采掘工作被迫中断。1938年日军侵占天津,桑志华回国,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采掘与研究工作。1938年至1949年,北疆博物院处于看守阶段。

1951年2月,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学代管。1951年9月,天津市委宣传部接收北疆博物院。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础上组成天津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1952年11月,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成立。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学馆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1959年陈列展览和办公地址迁至河西区马场道272号(原英国跑马场的马厩)。同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该馆题写了馆名。1968年8月,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合并,组建天津市博物馆。1973年12月,恢复各博物馆建制。1974年1月,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1975年在原址改建展室,1978年建成开放。

1997年天津市政府投资在原址翻建天津自然博物馆,1998年重新开放。新馆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陈列馆、藏品库、业务用房、植物园四个功能区组成。主体建筑“海贝含珠”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馆是渤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改建工程被列为“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改建完毕对外开放,新址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馆内。新馆陈列以“家园”为主题,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

用时参考

1.5-2.5小时

交通

乘662、668、686、835、868、912、529、641、675、800、826、838、906、655等路公交车至宾馆南道站或天津博物馆站下车。

门票

门票免费,当天现场分时段凭有效证件免费领取参观券,依次排队入馆参观(每个证件只能领取一张票;未成年人由其监护人代领,当日有效)

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驾照、护照、户口本、军官证、士兵证、中、小学生证等

开放时间

9:00-16:30(16:00停止发票),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景点位置

天津河西区友谊路31号(近天津博物馆,平江道)

天津自然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今天试开馆啦!

2018年12月28日,浙江自然博物院新馆区——位于安吉县科教文新区的安吉馆,举行试开馆仪式。

浙江自然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1929年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办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53年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84年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单独建制,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馆,教工路馆舍于1998年对外开放,2009年搬迁至西湖文化广场,2018年8月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浙江省411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原有馆舍发展空间受到限制,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实施文化强省建设战略举措,决定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浙江自然博物院。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新园区选址安吉。

项目启动以来,省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题听取汇报,省长李强签批选址和更名报告,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考察选址。2015年10月28日,浙江自然博物园主馆土建工程建设启动。2016年3月18日,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项目建设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8月,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夏宝龙到现场调研园区建设情况。几年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政府相关领导,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并指工作,协调推进项目建设。

八幢独立建筑集结成庞大博物馆群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我省首个落户杭州以外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也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占地300亩、馆舍面积6.1万平方米。它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德国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主持设计,遵循“建筑长在山坡上”的整体设计,八幢建筑分散布局,基本保持了地块的真山真水、自然原生态,打造“自然中的博物馆”。

区别于其它自然博物馆,安吉新馆创新性打出了“组合拳”,通过设置地质馆、贝林馆、海洋馆、自然艺术馆、恐龙馆和生态馆六大主题展馆和多个临特展馆形成合力,融入更多观众能参与体验的展览,助观众得以“窥”世界。

安吉馆的六大主题展馆在空间上互相离散平行,但事实上它们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地质馆全面阐述了浙江大地廿亿年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展示浙江丰富的遗迹资源;恐龙馆从化石标本、复原骨架、仿真模型和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展示全球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恐龙,阐述了地球“老主人”的生活与演化;

生态馆以“绿水青山的召唤”为主题,生动地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内涵;

贝林馆以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的动物标本为基础,从系统演化的角度,以热带非洲与寒温带北美两片大陆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海洋馆以“无尽深蓝”为主题,通过对海洋各深度不同生态系统的还原,集中展示全球海洋资源的基本概况,营造了一场从浅海到深海的海洋探索之旅。

自然艺术馆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主题展示,通过微观和宏观视角来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引导观众发现自然之美、领悟自然真谛。六个展馆共同反映了“自然的演变是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的事实。

一座融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参与式博物馆

杭州武林馆区陈列展览的功能定位以知识传播为主,安吉新馆则规划定位则以休闲体验为特色,思路是好看好玩好奇、注重参与体验。

在各个主题展馆中设置了大量的参与式体验互动项目,如在地质馆的二楼专门设置了地质探索教室,在显微镜下发现未知世界;在自然艺术馆中,更是可以动用观众的五感,去体味自然界的鸟语花香;在生态馆中,观众可以通过生态足迹互动装置测算衣食住行所消耗的能源数据;在贝林馆可以通过VR体验装置,观看角马迁徙的壮丽场景……。

除了六大主题博物馆群外,安吉馆开设了4D影院、3个临时展厅,面积数百平米的自然探索中心等。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特别开设的自然探索中心,这里的幼儿探索教室可以为低龄孩子开展探索类的亲子活动,生物万象探索教室则为青少年提供与实物标本零距离探索的空间,自然艺术教室则为孩子们提供艺术表达的空间。在4D影院,引入震动、坠落、吹风、喷水等特技,设计了烟雾、光电、气泡等效果,给观众带去视觉震撼的感观。

如果说4D影院观众还不过瘾,那就请到自然艺术馆中去享受一场主题为源、演、适、择的迷幻球幕电影,影片为我们展示了地球从生命诞生的伊始至今,自然鬼斧神工的地貌环境与物种的演化之美,呈现一个相融共生的美丽地球与缤纷生命,画面美得让你窒息。

观众如果累了,可以随时坐下来休憩,看一场科普短视频或微电影,在休闲娱乐中放松心身,启迪心智。

国际视野 中国特色 浙江元素 匠心智造

建筑是博物馆展示的舞台,展览是博物馆建设的主角。我们广泛调研,把握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和最新展览产品和技术,从展览选题、创意策划、内容设计,到展品遴选、学术研究和展示手法上,博采众长,汲取国内外博物馆先进的展示手段和形式,反复论证,不断完善。在“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浙江元素”策展理念指导下,经历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实践、创新、探索,开创了自然类博物馆表达的新途径,向公众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理念。

馆区精心打造节能、智能、智慧、服务四大系统,采用屋顶绿化、内墙保温、安吉特色土壤、透水地面、雨水回收、污水处理、地源热泵、太阳能利用、智能遮阳装置、照明光线控制等绿色节能技术;馆内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最大程度满足观众互动体验需求。

一个个节点设计、一个个施工细节,多达上千次的设计优化和施工优化,是全体参建人员为塑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所付诸的心力,一座走在全球博物馆潮流前端,保护自然遗产、传承生态文明的泛自然生态博物院宏大建筑群圆满落成。

馆长严洪明表示:“安吉馆的建成开放,意味着浙江自然博物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践行两山理念,保护自然遗产,传承生态文明,实行开放办馆,努力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作用,助力文化浙江建设,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世界级“自然博物馆”!走进神秘的汉中天坑群

你知道吗?秦巴山区,两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海。陕西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天坑群,就位于这里,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生物链以及不明物种,近几年深受来自英、法、德、俄罗斯、捷克等国的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的青睐。

镇巴天坑群科考纪实

近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考团队在汉中市镇巴县巴山林天坑区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确定为海洋生物化石,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汉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这个神秘的天坑群到底是什么样子?5月25日,华商报5人报道组,随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考团队进入天坑群一探究竟。

科考团队前往天坑群一探究竟

艰难抵达

遭遇山体滑坡、山石滚落……

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到达汉中镇巴天坑群的核心区——巴山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原本计划5月20日出发,但由于受降雨影响,镇巴山区多处路段塌方,因此无法出行。5月24日,前方传来道路可行的消息,5月25日上午9时,团队从西安驱车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高速行驶,随后又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巴山林。在交通应急部门的抢修之际,有些路段仍能遇到山石滚落。

25日晚8时许,记者一行到达巴山林宾馆,此处是科考团队驻扎休整的大本营,也是科考团队重要的补给地。

圈子崖天坑的得名,来自于当地人的形容——一圈全是悬崖。作为目前已知全球海拔最高的超级天坑,其属于塌陷型天坑,由于地处原始森林中,只能徒步翻越到达。

5月26日,太阳刚刚升起,华商报记者便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考队员一行13人出发了。小道早已被露水打湿,加上山体岩石流淌的山泉水,道路泥泞。一个多小时后,翻越第一座陡峭山梁,进入一个小“盆地”。

天悬天坑首现白色不明飞行物

在“盆地”稍做休息后,开始爬山梁,这也是通往圈子崖天坑最陡峭的一段。原始森林与竹林阻挡了前进方向,只有凭借科考队员的记忆前行,领队李益朝(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遗迹调查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水文地质、地质遗迹专家)走在最前方,边走边用竹竿敲打着树枝寻路,同时也在驱赶树叶上的蚂蟥。

70多度的陡峭山坡攀登起来很困难,再加上鞋子沾满了泥巴,打滑、摔跤,科考队员穿着专业的登山装备尚能前行,其他人员只能拉着路边的竹子,在科考队员的帮助下向前走。如此艰难行进两个小时后,到达一处仅能容纳一只脚站立的悬崖处。这里,有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在树枝上飘扬,队员一字排开,有的队员只能骑在石头上。李益朝指着悬崖下面说,周边的悬崖绝壁就是天坑的坑口,此处就是进入天坑底部的唯一通道。

进入天坑底部的道路全是青苔,人不能站着行走,非专业人士难以保持身体的稳定,用连滚带爬形容也不为过。

洞穴探测

天坑底部

寂静得可怕 队员险遭坠石“袭击”

天坑底部则是另一番天地,有的参天大树古老得仅剩下树干,野草丛缠绕着枯树生长,满地的苔藓。天坑内寂静得可怕,偶尔能听到飞越天坑的鸟鸣声。在一处大石头处,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地下流水的声音,靠近此处寒气逼人。

科考结束后,队员们排成一字形长蛇阵,手拉手原路返回。返回途中,科考队员尹宗义(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学、古生物学专家)发现一块石头,他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与李益朝进行交流,这一突然发现吸引了记者关注及拍摄。这样一来,50米范围内,“一字”形队伍分成了两段,前段7人继续前行,后面6人正在研究石头中的化石。此时,数百米高的坑口处突然传来轰鸣声,两块大石头带着数十块小石头从高空坠落,恰巧砸在两段人的中间路段,最近的石头距记者仅3米。如果按正常前行速度,科考队一行13人正处在石块坠落处。这突然的“袭击”,令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

天坑的形成与山体的不牢固性密不可分,坑口悬崖处的滚石,有时是因为生长的树木根系将岩石撑裂;有时是因悬崖上有动物经过,触碰石块;还有一种是崖口形成卷风,引发石头滑落;更可怕的则是大面积滑坡,但无论哪种都令人猝不及防。

记者和科考队员还考察了天悬天坑,该天坑呈“心形”,上口小下口大,岩壁光滑数百米,凡是落入此天坑的外来物种,均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因此科考队员进行考察时,需要使用专业的攀登工具。

天悬天坑

专家解答

“天坑”六问

天坑,以其神秘独特、壮丽恢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神秘之处?汉中天坑群对于研究秦岭有何意义……科考队领队李益朝对此做了解答。

01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据李益朝介绍,汉中天坑群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总体来说,目前认为天坑的成因有两类。一类是塌陷型天坑,如圈子崖天坑。另一类是冲蚀型天坑,如天悬天坑。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是石灰岩在地壳运动作用下,产生裂隙,水进入地下裂隙对石灰岩冲蚀、溶蚀,形成溶洞,即岩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岩溶作用不断发生,溶洞就不断扩大,形成地下河,有些地段产生地下崩塌,形成洞穴大厅,地下河把崩塌物带走。洞穴大厅顶部继续崩塌,直至露出地表,天坑就形成了。

冲蚀型天坑是地表水沿着石灰岩裂隙,向地下冲蚀、溶蚀,形成竖井,岩溶作用不断发生,同时伴有崩塌,使竖井不断扩大,进而形成天坑。

李益朝表示,天坑形成的时间以上万年记。另外,他还表示,天坑作为地质专业术语,就是指岩溶天坑,和火山、陨石、人类活动等都没有关系。

02

汉中天坑群首次发现的时间?怎么发现的?

2015年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了《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陕西)》项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并配套实施了《陕西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

2016年4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专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捷克地质科学院、捷克洞穴联盟的岩溶专家共同在陕南地区调查,发现了汉中南部米仓山区的镇巴县圈子崖天坑、南郑区伯牛天坑。2016年6月,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部署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启动了《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从此拉开了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的序幕。

科考团队长途跋涉前往考察点

03

汉中天坑群的分布规模有多大?

汉中天坑群共计有天坑54处(其中口径坑深超过500米的超级天坑2处、口径坑深超过300米的大型天坑7处),是全球发现在岩溶台原区的最大天坑群。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分布于宁强禅家岩镇、南郑小南海镇、西乡骆家坝镇和镇巴三元镇4个天坑群区域。

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共发现天坑5处、竖井9处、溶洞104处、其他42处,分布于禅家岩、毛坝河、二郎坝、巴山、大安、阳平关等乡镇。该区域有汉中天坑群仅有的两个超级天坑之一的、被法国洞穴专家以及袁道先院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的地洞河超级天坑;南郑小南海天坑群共发现天坑23处、竖井6处、溶洞97处、漏斗25处、其他25处,分布于小南海镇及黎坪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西乡骆家坝天坑群共发现天坑7处、溶洞26处、竖井4处、其他14处。其中6个分布于细辛坝岩溶台原面上;镇巴三元天坑群共发现天坑19处、溶洞89处、竖井4处、其他28处。圈子崖超级天坑是汉中天坑群中单体规模最大的天坑,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级天坑。天悬天坑则为汉中天坑群中形态最典型的天坑。

天悬天坑

04

这些天坑形成年代是什么时候?

代表性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距今151万~102万年前发育成熟,与其关联的天坑约在68万年前开始孕育,在18.9万~12.6万年前形成天坑(群)。

05

汉中天坑群对于研究秦岭的意义?

汉中天坑群分布在原始林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级“自然博物馆”,对研究秦巴地区生物演化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库,同时对研究秦巴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06

首次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意义何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组织专家组对汉中天坑群科考的过程中,在镇巴县巴山林天坑区内,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于近期对外公布。天坑群首次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引起关注,这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区域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家组推测,本次发现的该地区古生物化石,形成于2.99至2.5亿年间的二叠系海相地层。依据巴山林场一带二叠纪海洋生物活动特点划分为 底栖固着生物、底栖或爬行生物和 浮游生物三类。通过沉积环境分析生物多门类、多种类的繁盛鼎盛,可认为是生物大绝灭的“前奏”。也可以说镇巴化石,是生物第三次大灭绝前“最后聚会”的见证者。

汉中天坑

绝美奇观——汉中天坑群

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专家介绍,自2016年发现汉中天坑群以来,经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外相关科研院所系统调查、科考和探险,汉中天坑群把我国天坑的分布北界扩展到北纬32,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更因其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并被陕西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授予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2019年受汉中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与规划编制》项目,先后完成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天坑群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规划等工作内容。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

来源:三秦地质 l

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4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