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鹰嘴崖

鹰嘴崖

鹰嘴崖

在天荡山主峰的西侧山腰有一山崖凸悬,其形酷似一雄鹰收翅蛰伏,翘首西望,其色暗黑,充满威慑之气。其位正对米仓山顶部。鹰嘴崖也成为天荡山一道神秘的风景线。传说三国魏蜀粮草之争,曹操军队兵败天荡山,慌乱从曹军屯粮的米仓山搬运粮草至山下,诸葛亮派赵云与老将黄忠侧应,占了米仓山,火烧曹军粮草,曹操率军亲征,粮草不济,兵困马乏,进退维谷,不得不退守在勉县东边的黄泥岗一带。天荡山从激烈的战事状态转入战后的平静,蜀军在诸葛亮的指示下劝农重回家园,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天荡山一带经受战争的洗礼,土地一片荒芜,饥民盈道。有人便想到曹操曾经屯粮的米仓山是否由于曹军慌乱搬运粮草散落有粮食,便率众登上米仓山,粮食颗粒不见,却发现山顶一片凸芜,地面有深浅不已的啄痕,便失望而归。有一天晚上,住在米仓山脚下的几位村民听见山上有响声,以为有人正在山顶挖土寻粮,于是带上弓箭和铁铲悄然上山,隐于丛林观察,只见秃地中央一黑影晃动,似人非人,村民惊出一身虚汗,有人拉弓怒射,黑影嘶鸣,腾空而飞,其态似鹰,向东北方向的天荡山飞去,消失在半山腰。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天荡山腰一巨鹰,在丛林中翘首而望。登山走近,原来是一块巨型石崖!有人猜想米仓山为什么山围丛林密布而山顶却寸草不生的原因:一说曹操进军汉中途中,曾经有过军粮淋雨发胀不知如何处置,幸遇当地农妇聪明地将发胀的大米打浆做烤饼时,因为要供大部队用餐,而烧饼工艺耗时,农妇便直接将米浆加水摊在蒸笼里蒸,而发明了汉中面皮。曹操吸取教训,在米仓山顶屯粮时,为了防止粮食霉变,在地面加了防潮的干燥剂——石灰,土地硷化后很难再生长植物;一说战争后,人鸟争食,鹰被射杀后对米仓山的报复所致,让人们不禁深思:不是人的错误,不是鹰的错误,而是战争的根源。没有战争,天下和平,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行舟莲花湖,遍游鹰嘴峰

我们坐船横穿莲花湖去鹰嘴峰。之前我知道莲花湖面133平方公里,全长99.9公里,平均水深40米。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我心说:好大的湖呀。其实并不知道多大,因为数字的大是一种抽象的大,我脑子里完全没有形象,也没有考量标准。当航行在湖面上的时候,才领教了,真的是个大湖。说实话不仅仅是水面大,水色也深,偏于黑色,又似乎又重又稠,简直就是粘稠成一个整体了,看着像是承得住踩踏。但船行泛起的浪花却是活跃的,水晶、碎玉般洁净而细碎,你笃定知道那水不仅不让你踩踏,多看一会儿都要晕眩了。看来,那深沉的水色只不过表明一个超然气质的深度罢了。没想到的是,恰恰是这个深度和广度,引起了一阵儿小恐慌。

莲花湖本来是水电站建成之后形成的人工湖,虽然四周是苍郁的青山,却都被浩大的湖水阻隔在远方。山在远方沿湖岸舒展开褶皱,横卧着将湖团团围抱,只在船航行方向的左方,有一座山的山脊向着湖面,并“半岛”一样一直伸入湖水中,展示给我们船上人一个椎体的两个棱面。也很远,但没有那些横卧的山远,能看到树冠的起伏之势。那连绵的树冠上有白色的小条块物,星星点点,就像是散落在绿丛中的白纸片,直到它们起飞再降落,才晓得那原来是苍鹭。我还是第一次见苍鹭。船的主人特意跑来指点着告诉我们,那神情和语气也都带着自豪的喜气。船更近了些之后,看到沙滩上有几只长嘴的鸟,闲散地立在浅水中。这种看似呆萌的笨鸟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油罐子”,我也是第一次认识。它们有一个差不多和身体等长的嘴巴,和由此而传播的歇后语“油罐子卡前失(摔跟头)——全靠嘴支着”。字面的意思是说它嘴长,可以用它支撑身体,不至摔跤,内涵却是嘲讽那些喜好说大话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几乎和那句著名的格言“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义。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那条隆起的棱的另一面还有一座黑瓦的房子。我们这个地方几乎不用黑瓦,那瓦自然不是本来就黑,而是时间久了,风吹雨淋太阳晒,红色的瓦逐渐变成黑瓦了。它的其它部分都掩于绿色之中,只见屋顶瓦盖,但不像无人经管,因为长方形的屋顶周正齐整,没有一丝颓败之气。这座“半岛”三面临水,一面隐入重重叠叠的苍茫群山之中,那座房子就像是遗落在世外。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不觉得它孤独,它看起来有点倔强,并自得其乐的样子,所以,它成了我这次旅行的一个节点,偶尔想起它,依稀在眼前,总是那么周正齐整,瓦缝中连一棵蒿草都不长呢。但我有时候也会想,它必是孤独过了的。

就这样,船一直航行了两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鹰嘴峰下的码头。这个巨大的石头砬子,我总觉得它隐藏着一些迷人的秘密。

鹰嘴峰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冰臼,它们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啊,曾经,地球在两三百万年前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地球被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本封闭”静止状态下,后来冰川融水,产生流动或者奔流的时候,那种诡异而强烈的冲击,在坚硬的岩石上生生挖出一个个舂米的石臼样的石坑。那时候的地球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看着它们,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不能不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想象。

而站在峰顶上,视野毫无遮挡,秀美的石峰、连绵的丘陵、茂盛的植被、蓝天白云的浩瀚长空,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东北风情长卷。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样的场景下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些与祖先相关的事情,一些古往今来的大悲与大喜,心事浩浩淼淼,就像眼下的万顷碧色大湖。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感觉周遭皆有灵性,仿佛一草一木都在关注着我,暗示着我,或者指引着我。我通常在这样的氛围中并不能如常那样疯玩了,倒是心中充满庄严的敬意,连气息仿佛都是豪迈的了。

(图文来自牡丹江市旅游局)

END

武夷山鹰嘴岩和双乳峰

话说天上的玉女和人间的大王在武夷山私定终身点化为石。痛失爱女的王母娘娘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自己刚足月的宝贝金童和奶娘乘着彩云清风,下到了凡间,来到了武夷山。

沿九曲溪游览了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景。但见:丹山碧水,竞秀争奇,古柏苍松,青翠欲滴;万顷青茶,郁郁葱葱。此真乃人间仙境,天庭无以比拟啊!渐渐地,她理解了玉女。也为玉女能留在武夷山,为武夷山增添秀色,感到一丝宽慰。

王母娘娘驾着彩云,随着清风,飘一路,看一路,不知觉已到中午。王母娘娘浑身热腾腾的,她降下彩云,坐在仙家楼台——八曲的鼓楼岩上休息。看看金童饿了,就忙着唤来奶娘为金童喂奶。恰巧此时在慧苑岩上修炼千年的孽鹰飞经此地,看到奶娘丰满的乳房,便俯冲下来,一口将奶娘的双乳叼走了。

“孽禽!”王母娘娘勃然大怒,一拂袖,直冲九天,唤来雷神,轰掉了孽鹰的下颌、翅膀和鹰爪,并将它点化为石,镇落在慧苑岩的旁边,变作了“鹰嘴岩”。至今这鹰石的颈上还留下一片丹岩。据说是被劈掉下颌时让血染红的。那奶娘的乳房,也在雷神轰击时跌落在鼓楼岩的旁边化成了两座山峰。百姓有的叫它“双乳峰”,有的称它“鼓子峰”,后来又被游山玩水的文人墨客改名为“并莲峰”。

(传统茶文化)刘官寨茶厂

寻茶问旅+微信:wysevens

关注微博:@武夷茶

本刊非盈利,筛文码字排版做图有艰辛,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部分图片文章摘至网络及百科文库,分享文章,著作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文章及图片若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订阅武夷山,让你了解更多武夷山的吃、喝、玩、乐、游、购、娱!

驻跸山石鹰头,摩崖石刻探秘

在明代,从京城向西北,要过南口、八达岭才能出关。可无论进出北京,一定会发现在西山的一片异于别处的峰石。也就是从凤凰岭到白虎涧及延伸东北一线,别处都是林灌葱郁,唯独这一片,远白近褐,群石附立于山崖。

这一带就是观石山,也叫神山。

阳坊附近有东贯市、西贯市,也是由此谐音而来。估计是在这两个村观山景最美吧。曾有书云“盖以其势如万笏朝天状,故也”。这如万芴般的巨石就是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因此巨大的花岗岩上还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流水状纹理,日晒雨淋还有些龟裂纹。

我去的是这一段花岗岩山脉的最东北段,也就是太行山余脉的最东端了。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堆叠随意,却又成就千姿百态。

堆叠山岩上有一巨石,圆头尖嘴,压在山顶,当地人称为石鹰头。站在崖下仰望,仿佛一只壮美的雄鹰,长空激荡后正悠然落地收羽。隆起的胸骨,强健的双翅,昂扬向空的鹰首。蓝天白云下,真是壮美以极。

探索崖下石缝,正如刀削一般,侧身而入,脚不能斜,进数米不得行。缝隙穿岩透顶,可见几块巨石悬于头上,心惊而退。

石鹰头对面有座小山,人们称为神岭峰。有台阶可以盘山而上,沿途两亭一塔。分别是崇鹰亭、慕鹰亭、笏峰塔,虽是新建,但有山、石、平原相衬,也是得趣的很。

如此奇特的风光,自古就是大家郊游赏景之地。其中就有身为皇帝的金章宗完颜璟,并在此题刻“驻跸”二字,表示自己对当地风景的喜爱。可惜如今金章宗的刻石已不见踪影,不然也许能看到那精彩的瘦金体书法。但“驻跸”不见,却又有“驻跸石”三字摩崖石刻,及明清民国摩崖石刻,我就是来看这些石刻的。

注意看第一张图,找找我在哪?

这石鹰头的南侧,有岩缝和坡度较缓的岩块,拽着灌木乱枝,可以攀缘而上。其中一块较平坦的巨石,上面有明显的人工切割的痕迹,幸亏并未完工,巨岩得以保存。

我发现环绕着整个石鹰头岩石群,有一圈渐次上升,人工凿出的孔洞,想来应该是过去搭过栈道的,方便游人登临。及至快到顶部,还有人为凿出仅容一足的石阶。

想起当年金章宗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命人修建了一座高台,自题“栖云啸台”四字。虽然这四个字没能找到,但这里会不会就是金章宗曾登临的高台呢?

金章宗也算是当过几年好皇帝,而且热爱汉文化,尤其寄情山水之间。京西的八大水院和最早的燕京八景都和他有关系。

终于连拽带蹦,走悬崖蹿石台,站到了这石鹰的胸脯上,右手就可触及那那巨大的鹰头,附身向下,临渊而立,双股不禁颤颤。赶紧远眺前山。忽然看到对面山崖上有字“鹰石”,左右横刻,下面还有几个字,只能看到上面的两个“千峰**”,后面的被树枝挡住了。想起这里曾是清朝燕平八景之一的“天峰拔萃”,会不会是这四个字?

在这石鹰头岩石群中也有很多墨迹,有写“石王”的,有写“张飞、关羽、长山赵子龙”的,还有写“虎龙”的,应该属于涂鸦吧。

虽然站在巨石之上,景美风清,但我的目的要看摩崖石刻,还是赶紧下去的好。

在石鹰头的北侧,依旧有一些杂乱堆叠的巨石。甚至形成天生桥,拱石洞,造化天然,有趣的很。

中间过道石壁上原来一定刻有不少的字,但这种岩石太容易风化,只隐约看到几个小字“此地木……”。

出拱石洞后再向北侧拐过去,平整崖壁上还有很浅的两行字,“昌平营防汛交界”。这个应该是新刻的吧。

绕到石鹰头的北侧,突然就被一巨大的摩崖石刻所震撼。“灵秀独钟”,纵书楷体阴刻,原字为“霊秀獨鐘”,单字1米见方,上下题款分别为“民国丙寅六月朔”“蓬莱潘鸿钧书”。整幅石刻底面打磨开光,高约8米,宽约3.8米,面积达30.4平方米,在驻跸山所有石刻中尺幅最大。因年代最近、保留最为完好,特别醒目。这幅石刻由潘鸿钧1926年所书。

这四个字也许是来源于杜甫写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吧。作为山东人,是不是也有潘洪钧的思乡之意。

潘鸿钧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中央军第一旅旅长,保定讲武堂毕业,长期驻防济宁。至今济宁还保存着他家的产业——潘家大楼。已经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了。是至今济宁市区保存相对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唯一建筑。

1927年11月,潘洪钧在民国军阀混战的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击毙。也就是他刻了这“霊秀獨鐘”的一年多后。

睹字思人,我说不清潘洪钧人品的好坏,只是生逢乱事,都做了别人的垫脚石。

过了“灵秀独钟”,就能看到附近还有几处摩崖石刻。只是因为此石质容易被腐蚀,刻字时间久远,没那么清晰了。

一处是“神山拱祐”,明成化二十一年题写。这五百多年的刻字已经泯灭漫漶如此,那一千多年前的金章宗“驻跸”二字更是消失无踪了。

在石群最前面,还横卧一巨石。上刻“神岭千峰”字样,两侧还有小字题款。最下面被凿出石槽,字迹不见。据前人记载,应为“万历癸卯(1603年)仲春(二月),锦衣(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戚国昌、左车营(明军兵种机构名称)游击(即游击将军)永平(即明朝的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李逢时。”

第一眼这觉得这李逢时名字很眼熟,忽然想起位于怀柔沙峪乡北沟村的摩崖石刻风景区,里面也有十多处明代摩崖石刻,其中就有两处署名李逢时的。一处是“秦皇旧址”(横刻),“李逢时书”。另一处是“苍岩翠柏”(横刻),其右首竖刻“万历壬寅(1602年)春”,其左下有竖刻的“李逢时书”。看样子他是一路向西啊!

另外在冀东的迁西汉儿庄,有万历年间重修的城池,上有牌匾“带川门”。旁边有小字,前面说的是戚继光的职位,后面就是“钦差三屯车前营游击将军,都指挥使永平李逢时”。

看来这李逢时也算级别不低,是蓟镇总兵官戚继光的重要将领。此人还甚爱舞文弄墨,到处留字。这蓟镇包括蓟州、永平、昌平、密云,是明朝长城九边最重要的一镇。李将军也是利用职务之便,走遍京东、京北山川,到处题字。

话说北京郊区最重要的红色线路,邓华、宋时轮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基本也是沿着这条线路一路抗日,打到冀东的。

紧挨着这神岭千峰石刻的左侧,还有一处摩崖石碑。“此志书同载驻跸山也。其石如垒, 其色如墨,迥异于群山。为千古之神岭,万载之屏翰。故从古至今,无不景仰, 殊未闻有开打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开打, 惟利是图。经两村人知觉,公同理阻, 悔过受罚,焚香祈祷, 勒碑晓众, 永远禁止, 并令崔均看守。嗣从如再有故违者,两村公同送官究处,特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尔。”落款为“西贯市村、羊坊镇公立。光绪拾八年九月吉立。”

这碑刻挺有意思,见过很多皇家禁止砍伐树木,封山保林的,但还第一次看到民间自发保护山石,不许采挖的。看来当地人还真是把这里当做神山,当做村里的风水石了。我攀爬鹰山石时所看到的,巨岩切割痕迹,或许就是这倒霉石匠崔均留下的犯罪证据。

如今这些摩崖石刻已经是昌平区文保单位,又处于部队大院内。看样子院领导也很重视这处文化遗产,在这些古代摩崖石刻前还单立岩石,将不清楚的石刻重新镌刻于石上,以供后人凭吊。

在石鹰头东侧岩壁下还有一处1985年立的文保碑,上镌“天峰拔翠”。这天峰拔翠是燕平(非燕京,乃昌平旧称)八景之一,以前都认为是十三陵天寿山区域的。如今此碑搬到这里,看来大家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过这“天峰拔翠”是不是改成“千峰拔翠”更贴切呢?

在此石碑右后侧还有湖南两字,旁边似乎还有漫漶不清的字,应该都是现代人刻的吧。

这石鹰头除了摩崖石刻,还有一奇特现象。在北侧“灵秀独钟”石刻的两侧,有一短、一长两条石缝,神奇的是在石缝两侧有着密密麻麻的小石窝,这就是传说的锣鼓峡。据说清朝康熙皇帝曾在石窝附近御笔亲题“石鼓传声”,可惜如今已找不到这个石刻。

据说石缝内西侧有一些突出的石包,用石击之,其响如锣。相反,对面会有众多石窝,用石击之,其响如鼓。

我是看到了这众多的石窝与石包的,地上正好有一块浑圆的石头,估计有不少人敲击。以石击石,虽然没听出锣鼓之声,但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声调,或者沉闷、或者清越。我是不懂乐理,不然也许真能敲出个调调。

看样子好事如我之人历代不少,在这涯缝内众多的石窝,都让人有了密集恐惧症。

京郊摩崖石窟很少见,规模最大的在延庆烧窑峪的道教石窟,没想到这驻跸山下也有。

石鹰头南侧不远,还有一孤立巨石,巨石东侧成三角形,有龟裂纹。上半部有三个大字“驻跸石”,可惜没有落款,不知道何人何时所刻。但总算解了些,金章宗消失不见的“驻跸”之隐。

这块驻跸石的南面有一石龛,龛位两下角平直,两上角为倭角。在龛的左右两侧及龛内东壁各有一碑型摩崖石刻,一共三块摩崖石碑,浅阴线刻,分别刻出碑首、碑身和碑座,碑形为方首方趺。

三块碑中只有左侧的还有文字,另两个都是空无一字。左侧碑碑额有一“佛”字。下面的文字却有很多难以辨识,据前辈有心人记录的碑文是“正德癸酉(1513年)秋八月初七日,钦差御马监太谷公奉:余建造延寿宝塔,公务之暇,阅其神山胜景,游观古迹,遂发虔诚,造龛石佛三尊,左右阿南迦舍,告之以垂成,于九年(1514年)二月十九日奉安,以为亿万之不朽,故勒石以记云。”

看来这石龛开凿于明代,这石龛内如今是空无一物,但在早期这石龛内,还是有三尊佛像的。

在此龛的左下角还有两行字,似乎是“正阳关(门?)外昭商铺户闫俊王相”。应该也是过去某位商人留下的到此一游吧。

从驻跸山石刻位置,顺着山再向南不远,有围挡施工,在围挡后不到百米又有一孤立巨岩,北侧正对着山上的芴峰塔。巨岩阳面又有一石龛,龛内有北京极少见的石窟造像。

石龛左右有阴刻楹联柱,下面还雕上了仰覆莲座,可惜跟龛上的横批一样字迹全无。或许这个位置每年贴纸换新的?

石龛内算是满雕了,上下左右都有雕刻。似乎以前还是彩色的,只是风化磨损实在严重,只能看出大体外形。我又不懂佛教洞窟,实在猜不出雕的是什么。希望有老师能够解惑。

写了不少内容了,介绍了这驻跸山石鹰头左右之所见。其实整体面积也不大,不仔细琢磨的话,绕一圈顶多半小时。

但这里景色很美,奇峰怪石,石龛摩崖。只可惜在部队大院里,需有缘才能一见。

图文转载自@京郊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周一至周五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3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