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八角井

据旧志载,冀州古城东北有一个八角井,此井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73年),年久倾塞,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州胡瑛重新修砌。明正德五年知州刘追又重新修砌此井,在井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周围筑起了围墙。此井直径为九尺五寸,井深二丈一尺,井壁呈八角形,井中有子井,此井久旱不竭,且井水格外清澈,如一面镜子可倒映星月等景物,被称为“古井涵星”。明杨旭写诗描述八角井的风光道“

八角井

成八角巧难如,争喜寒泉汲有余。

看澈三竿能照物,围开一镜每涵虚。雨滋苔鲜珠痕润,月上梧桐倒影疏。乾德穿来遗世久,曾知利济与堪舆。”此井后被荒废,遗址位于旧城北关村东北竹林寺古遗址东南100米,尚存残缺井筒,因衡水湖蓄水,遗址没入水中。“冀州八景”曾是历代到过冀州城的文人学士所题咏的课题,旧志中记载了许多古人感怀冀州风景的诗文,其中有很多就以“冀州八咏”为题,这都充分说明了古冀州具有美好的景致。斗转星移,时光如水,“冀州八景”的大部分景点已随岁月消逝,我们只能从古人诗文中来遥想古冀州景色之秀美、风物之俊奇。

具体位置:冀州古城东北部

乘车路线:市区内乘坐专线大巴到冀州古城即可

⑬井冈山革命遗址——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13

中国革命前进道路指引地

建筑名称: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年代:清代

建筑面积:143.69㎡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乡茅坪村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乡茅坪村,原系当地中医谢池香的住宅。房屋倚山坡而建,坐东朝西,悬山式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通面阔11.44米,通进深12.56米,占地面积为143.69平方米。旧居进深左侧楼上卧室顶部有一个天窗,倚中医八卦之理,修成了与众不同的八边形,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八角形天窗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经过三湾改编后到达罗霄山脉,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们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至1928年2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国民党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扩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图

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因患有脚疾,为方便治疗,被安排在八角楼居住。至1929年初期间,毛泽东作为中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井冈山前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他在这里构思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方针政策,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

二楼毛泽东卧室

卧室内的红军标语

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也经常在这里的一楼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共同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斗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还经常一起下围棋作为休息。

围棋桌

当年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一条薄薄的线毯。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为了节约,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办公用油都作了明确规定。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可点三根灯芯办公,但是他却坚持只点一根灯芯,为根据地军民做出了表率。

二楼卧室书桌

红歌《八角楼的灯光》中唱到:“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

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系列的失败,以及在上山深入农村之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使根据地曾遭到了两次失败,再加上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党和红军的有些同志对于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表现出了悲观的情绪,甚至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善于观察形势和总结经验,具有卓远见识。他深入调查根据地实际,研究思考红色政权理论。结合调查与思考,1928年10月5日,在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同志,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

不灭的油灯

恰在此时,根据地收到了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派人送来的“六月来信”。毛泽东满心欢喜,又于11月25日在八角楼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向党中央系统汇报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井冈山的斗争》写作时间前后仅差50天,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问题。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解决根据地干部战士的悲观情绪和认识问题;而后者则是为了向中央全面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力争取得中央的理解和支持。两篇堪称是姊妹篇。

这两篇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经验教训,对今后的态势及路线作出了规划及分析;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根据地军民坚持红色政权的必胜信心,改善了革命队伍的精神面貌。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八角楼的灯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茅坪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万丈光芒。旧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骆志俊

涪陵八角井要建成什么样子?赶紧来看看!

南浦公园内绿植栽植工作

涪陵区敦仁街道辖区八角井、五桂堂一带经旧城改造后将以怎样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近日, 五桂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南浦公园)示范区对市民开放,市民可一睹风采。

原五桂堂街、原八角井街位于涪陵区敦仁街道,紧邻南门山商圈,是涪陵江南主城的两条古街。街道两侧房屋修建年代较久,功能配套不全,基础设施落后,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破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南浦公园内绿植栽植工作

涪陵区启动五桂堂、八角井片区旧城改造,既是顺应群众的期盼,又是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在此修建一个集承载历史文化、观光休闲、购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将极大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居住环境,有效整合南门山商圈资源,有利于商圈生态培育和提质增效,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涪陵文旅发展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即将完工的南浦公园

据五桂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南浦公园)项目负责人介绍,该73000平方米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将用高度复合性城市功能浓缩城市价值,展现未来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修复和保留七处老建筑、两条老街,承载起历史的记忆,用超前的配套设施、高标准的空间产品为涪陵定义未来城市的轮廓,导入具有未来性的商业内容满足市民不断变化的需求。此外,将引进大规模充电桩,方便市民出行。

据悉,五桂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南浦公园)的1300平方米示范区已于10月10日对市民开放。整个项目计划于2021年12月竣工,计划于2022年2月开街。

来源:爱涪陵APP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九厅十八井、四角走马楼,龙岗这座200年老宅带你穿越回清朝

探寻龙岗老历史,讲述龙岗老故事,展示龙岗老风貌,弘扬龙岗老传统。大型文史项目《龙岗记忆》第二季“乡愁印迹”第十期,带你了解龙岗茂盛世居背后的故事。

茂盛世居

茂盛世居,又称为“茂盛围”,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其于嘉庆年间动工兴建,建成于道光初年,历时十余年。茂盛世居包含主体建筑、月池、风水林,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是深圳为数不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2002年,茂盛世居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前有月池、后有风水林的客家豪宅——茂盛世居。

屋前月池宛如箭在弦上的满弓,又如半圆的月,屋后十几棵百年樟树枝繁叶茂,茂盛世居宛如遗世独立的南方佳人,隐匿在这座大都市的繁华深处。

在专家眼中,茂盛世居是龙岗区乃至深圳市为数不多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民居之一,其风水林可谓是“深圳第一风水林”。

从地铁3号线横岗站出来,走一公里左右,便来到横岗街道四联社区茂盛居民小组这处“九厅十八井、四角走马楼”的矩形围堡。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伫立于茂盛路一侧。触摸着粗糙厚重的围墙,数着一个个陈旧的弹孔,听着过堂风留下的声音,有些人、有些事穿越了重重历史,却从未被风带走。

肩挑生计 勤劳致富

何氏兄弟创办茂盛商号

维松、维柏从兴宁来到横岗,从小商贩做起,用一根扁担挑起了生计。兄弟二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开拓创新,涉猎范围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茂盛商号应运而生。

1780年前后,何维松、何维柏兄弟离开了兴宁县永和乡炉铺岭村那座代表着“天圆地方”的传统围龙屋。因为受到沿海地区复界及招垦募农的政策影响,二人长途跋涉来到了新安县横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

客家俗语说:“要问什么苦,逼酒磨豆腐。”何氏兄弟来到横岗后,不仅酿酒、磨豆腐、泡豆芽,还用酒糟养猪。每日二人天不亮便起床,深夜才入睡。盐田距离横岗不算太远,了解到盐田渔民对酒的需求之后,何氏兄弟还挑着酒翻山越岭卖给渔民,又换回海鲜、挑回横岗销售。

迅速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两人开货栈、建酒坊,还养猪屠宰综合经营。据传,一名来自福建的相师到货栈,说是要为老板看相。这时,高大健壮、挑着一大担猪肉的何维松恰好进入货栈,店小二便告诉相师,来人正是老板。相师上下打量了维松一番,拍手笑道:“作为老板还这么吃苦耐劳,哪还用相命?就该你发财啊!”

中堂门额红底金书“茂盛”二字格外耀眼。

随着生意一步步做大,茂盛商号在横岗墟开张了。为何商号叫“茂盛”?因为维松、维柏的父亲叫“俊茂公”,取名“茂盛”,既是为了纪念父亲,也寄托了家族繁盛的心愿。

因为有了茂盛商号,横岗墟变得更为繁荣。其时,茂盛何氏与周边的鹤湖罗氏、平湖刘氏、布吉凌氏、大万曾氏分别在横岗墟、龙岗墟、平湖墟、布吉墟、坪山墟各领风骚,对当地商业经济、就业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布局严谨 构造大气

茂盛世居经典而别致

经年累月,何氏兄弟积累资金建起了茂盛大屋,翻开了家族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家族开枝散叶,一代代何氏后人求学、经商、耕田,过着安逸的生活。

崭新的世纪到来,一座座大宅在新安县、归善县(今深惠地区)拔地而起。嘉庆年间,诚信经营、勤俭持家的维松、维柏积累了大笔资金,成为横岗大富之一,于是决定建一处“豪宅”。他们选定宝地,广购良田,请当地神行(建筑师)组织了数十名能工巧匠破土动工。

兴工那年,恰好遇上荒年,从北方来了数十名难民。难民们食不果腹,甚为可怜,要求留下干活,只求温饱,不需工钱。维松、维柏兄弟见状,便与神行商量,留下了这些背井离乡的难民建设茂盛世居,不仅管饭,还付工钱。

13年后,面朝东南、布局严谨的回字形客家大屋终于完工。选定了良辰吉日,何氏家族老少全部搬了进去。

带有广府风格的镬耳墙。

茂盛世居墙高7米、厚70厘米,屋前有月池,屋后有风水林,建筑主体为长83米、宽73米的矩形围屋,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象征着“官帽”的镬耳墙高高耸起,四角互相呼应的碉楼造型一致,飞檐造势,屋脊共有八支叉戟直指天空,气象威严。该围屋极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客家人历经迁徙、异地立足的艰难和由此培养起来的防患意识。

“第峙梧峰凤舞碧梧朝晓月,门瞻海岭龙腾沧海奋春雷。”前堂门的这副门联告诉后人,茂盛世居面对梧桐山上起舞的凤凰和挂在梧桐树梢的晓月,大吉大利,前程无量,寄托着何氏兄弟在此开基立业的美好愿景。正门以进,前后两院,左右四进;四周围屋向中心反照,一个个簇拥着中央祠堂“崇善堂”。

可以说,祠堂是茂盛世居的灵魂与核心,为一进三厅,贴着“乡贤俊德家风远,名宦芳辉世泽长”等五副历代沿用的楹联。大宅内斗拱及雕花古色古香,外饰红绿彩画美轮美奂。

维松辛辛苦苦做生意,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教书的过去,而且客家人素有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家乡的围龙屋内外都有朗朗书声。建设大屋时,兄弟二人为本族子弟和邻里的孩童建了有十几间屋子的“大书房”——冠英书屋。“冠英”二字,系“冠冕群英”之意。何氏一族请来了名师,冠英书屋迎来了一批批稚嫩的孩童。

茂盛世居开门有百家,闭门是一家。平日里,壮年们不是在茂盛商号忙碌,就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妇女和老人带年幼的孩子、做饭菜,有时还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走进了“大书房”。

动荡年代 家运浮沉

硝烟战火令人苦不堪言

时局动荡,打破了茂盛何氏的安逸生活,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回国后的何国璋,在茂盛世居建了西洋风格的房屋,但好日子并不长久,日军的炮火让这座百年老宅经历了最大的劫难……

风水林中的樟树枝繁叶茂,整个家族亦然。何氏一族与附近安良、保安等地人结为姻亲,在横岗扎根越来越深。客家山歌、舞麒麟,是家族代代延续的传统,重大的时刻总少不了这些热闹的元素。逢年过节、嫁娶,人们欢天喜地,吃着艾叶粄、茶果或大盆菜,享受着团聚的喜庆,也感受着山歌和舞麒麟蕴含的好彩头。

但是,好日子并未维持下去。大宅建成后的一个世纪内,时局动荡,接连两次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何氏一族的太平日子也随之结束。

和县域其他客家人一样,维松、维柏的后人们纷纷离开家乡去往南洋、美洲、欧洲以及港澳地区,汇入客家人第四次、第五次大迁徙之中。在异国他乡打拼,稍有积蓄后,他们便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回报乡梓。

其时,6岁的何国璋跟随家族的长辈离开横岗,从潮州乘船去往加拿大。谁也不知道这个幼童在加拿大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只知道,待他壮年回到茂盛世居时,人生境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国璋不仅带回了辛苦打拼攒的钱,还修建了四栋西班牙风格建筑。虽然在日军的炮火中毁了两栋,但从剩下的两栋中仍能一窥何氏当年的风光。

何加瑞老人生前一直在茂盛世居这座沧桑老宅中生活,他是何国璋幼子,曾两度与记者说起那些时光深处的往事:“我爸爸何国璋回国时,家族祠堂、房屋年久失修,他便出巨资修葺,还添加了西洋风格的建筑构件。他还和族人创办了横岗和丰股份公司,经营榨油和汇兑外币业务,并在横岗通往沙湾的公路中拥有股份。”何国璋有二子三女,何加瑞和哥哥姐姐都曾在冠英书屋读书。

国运跌宕起伏,家运浮浮沉沉。抗日战争时期,茂盛世居不得不面对建成以来最大的劫难。

那是上世纪40年代,何氏一族有爱国青年秘密参加革命。日军进村扫荡找革命青年,茂盛世居大门紧闭。三合土、红糖、糯米粥、猪血夯实而成的围墙十分坚固,日军久攻不下。炮火中,两栋西班牙建筑轰然倒塌,下天街的房屋也被烧毁部分。最后,日军攻入防卫能力较弱的南面侧门,抓住了这名革命青年,将其杀害。如今,何氏后人、年逾7旬的何治平说起这段家族往事,仍忍不住唏嘘。

黎明前的黑暗特别难熬

但不久后便会有希望的光

动荡不堪的生活终于成了过去

茂盛何氏享受到了真正的和平

和平年代 幸福安逸

两百年老宅焕发新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百年动荡,何氏终于迎来了祖先梦寐以求的太平日子,茂盛世居一派欢喜祥和。虽然冠英书屋早已不复存在,但何氏后人有了更多更好的求学之处,族人依然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还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文职干部,为一方教育、文化作贡献。

何氏一族保留着过年过节拜山祭祖的习俗,每次祭祖,不仅当地族人相聚,远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后人也会赶回来。其中不乏寻根而来的混血后裔,他们甚至还在冬暖夏凉的茂盛世居小住,与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和谐相处。

何氏后人庆祝祖居修缮工程竣工并祭祖。

1997年,居住于茂盛世居的村民们纷纷搬了出去,有的住进了小洋楼,有的住进了花园小区,老宅一度出租。

2002年,茂盛世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停止出租,还多方投入资金进行维护。

2003年5月,深圳实行殡葬改革,茂盛何氏祖坟统一清坟之后,骨灰神位被迁入祠堂安放,延续了上百年的拜山仪式因此发生了变化。“不论是出租期间,还是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后,茂盛世居的祠堂一直紧锁,十分神圣。

何氏一族的婚丧嫁娶仪式依然在老屋举行,大年初二、重阳,大家聚集祭祖。初一、十五则只有老人来祭祖。”茂盛世居管理处主任王浪说,自己在茂盛世居工作已有九年,“我见证了何氏家族太多重要的时刻。对于茂盛世居来说,最重要的时刻是得到全面修缮”。

近年来,龙岗区文管办召集多批次省、市专家到茂盛世居调研、指导,龙岗区投入大量资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古老的“配方”,使得残破陈旧的老宅焕发新的光彩。不过,日军烧毁的下天街小部分建筑并没有修复,而是作为历史见证,让后人缅怀、警醒。

俊茂公传崇善堂,长青松柏茂横岗。两百年的风风雨雨,洗刷着越发斑驳的建筑,也滋养了更多的生命。松茂路、松柏路、茂盛路,这三条与茂盛何氏息息相关的道路,不仅见证了家族的昌盛,还见证了横岗墟的繁荣。

两百年来,茂盛何氏响应着历史的召唤,怀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难打拼,成为客家人在龙岗拓荒的生动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

除了数百名生活在深圳的茂盛何氏后人之外,还有数百人散布在欧洲、美洲、东南亚以及港澳地区。茂盛世居不仅是一座融汇多种风格的艺术品,更是他们心中神圣的家园、永恒的乡愁。

茂盛世居

是传统客家围龙屋的一种演化形式

自兴建之日起便融汇了

“广客潮”三种文化

融汇四种文化

凝聚客家精神

茂盛世居是传统客家围龙屋的一种演化形式,自兴建之日起便融汇了“广客潮”三种文化。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考古所研究员、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引进骨干人才张一兵认为,深圳西北背靠东莞、广州,西南面海,东北背靠惠州,东南面海,正南与香港仅一河之隔。

从区域文化类型的分布地域看,广府文化以广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客家文化以梅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闽南潮汕文化以漳州潮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交会点正是在深圳。

茂盛世居的正前方和其他客家围屋一样,为一半圆形月池,它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还含有完善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寓意。更为可贵的是围屋后还少有地留下了一片风水林。客家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

据说,以前这里有数十亩葱郁的山林,古树参天,如今缩小为一个公园,却也得益于龙岗区的城市化进程稍慢于深圳其他区域,使其得以保留。在深圳现存的围屋中,风水林并不多见,茂盛世居的风水林够得上“深圳第一风水林”这一美誉。

茂盛世居建成数十年后,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被动谋生,还是主动走出去开阔眼界,何氏后人得以看到更广袤的世界。茂盛世居在最为神圣的中轴祠堂建筑结构中混有欧式大拱,是目前所知龙岗地区最早注入欧陆文化元素的建筑之一。

屋内西洋风格的建筑。

“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和构件都是后来在修缮时建造的,逐步改变了世居的风格,这也体现了客家人善于包容接纳不同文化的品性。”张一兵表示,东江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特别是装饰艺术等带有欧陆风情、南洋格调,是抹不掉的海洋文化印记。

- END -

责编:胡景华

编审:刘娟祝 罗丽珊 陈杨

监制:房金亮

来源:侨报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柯东波 文 侨报融媒记者 钟致棠通讯员 王浪 何冰玲 图

版权说明:内容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电话:0755-84651432邮箱:lgms@lgms.net)。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00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