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靖州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靖州县城东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9年),塔共分七层,通高二十米,塔顶有铜涛金顶柱一个。居称能镇山避雷.

第一层塔体四周设有“百年状元坊”共陈列28块青石碑,塔内一层为孔圣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的神像,塔内第二`三层展示靖州籍7名进士和73名举人,用黑色大理石刻成名录碑。四`五`六层悬挂着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靖州籍博士`教授名录牌。七层为最高层`取名“院士楼”希望今后靖州能出现中国两院“院士”。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文峰塔

扬州文峰寺的文峰塔还有腊八粥

扬州文峰寺,始建于万历十年(1582),毗邻千年古运河。为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启航地。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先后登塔游幸。现为扬州仅存的一座楼阁式风水宝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文峰寺以文峰塔而出名,塔高47米,名曰“文峰塔”。 根据风水家的说法,“文峰”的内涵,是有益于“一方科甲”之意。因此,文峰塔也就成了扬州科举昌盛的重要象征,是当地文人为祭祀文曲星,凸显科举昌盛而建。

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庙山门朝西,面临古运河。千年大运河水流淌到这里后,原本由南向北的流向,却原地转了一个大湾儿,然后再转向正南,呈现出一个大大的“S型”,流向滚滚长江。 因此,该地唤做“三湾子”。文峰寺建成后,改称宝塔湾。

关于文峰寺的始建者是谁?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议。 官家说:是当时的扬州知府虞德烨修建的寺庙。对此,官家有书籍为证——明万历《扬州府志》载:“文峰寺,在城二里官河南岸。万历十年(1582)知府虞公德烨建浮屠于此,因并建寺。” 而民间却认为:是僧人镇存募捐建寺。当地流传:一个名叫镇存的少林僧人,通过卖武艺募捐,修建的宝塔。

这两种说法,从明朝起便有争论,已然成为疑案。据考,扬州知府虞德烨风雅好文,主持刻印了许多流传于世的好书,修建文峰寺或许与他有关。而僧人镇存也是个奇男子,他出家少林寺,有感于阿育王建塔的壮举,立志为家乡修建一座宝塔。他四处募捐,广得资助,不到三年而寺院与宝塔建成。 因此,文峰寺的建造,应该是扬州知府虞德烨的倡议和主持;由僧人镇存负责募捐和操办而成。他们都是想用佛家慈悲造福百姓,出发点是善良的。

史载: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扬州,塔尖倾倒坠地。次年,当地百姓捐资修葺,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丰三年(1853)扬州遭遇“太平天国”兵火,塔寺均遭火焚,木质结构全部毁坏。 近年来,当地政府拔出巨资数次重修文峰寺。广植花草,修竹千株,打造成扬州城内惟一集塔、寺、园三者合一的特色公园。

为使文峰寺恢复往日盛景,当地政府将位于市区内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戒台等古物搬迁至文峰寺修复。 今日的文峰寺,拥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以及僧寮等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建成了宽敞的地下建筑设施,可用于讲经说法、文化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文峰寺做为扬州城内的一座古刹,与百姓民居仅一墙之隔。墙内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墙外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交错而存,极富亲民特色。终日里,文峰寺内的香客不断,闻名前来的参拜者和做法事者络绎不绝。这是居士们在进行晨读。

近年来,文峰寺开展了多项宗教普及活动,开办居士培训班启蒙开示,开设讲经说法等等。广种富田,普渡众生。

距文峰寺山门不足30米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小亭,亭内立有一块用隶书写着“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的石碑。左侧两行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

历史上,唐朝高僧鉴真大和尚,为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先后六次扬帆横渡东海至日本,终获成功。其中,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均由此处登船启航。亭子内,古朴高大的石碑,上书“古运河”三个溜金大字。

距碑亭不远处的运河堤上,嵌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牌匾,上书“鉴真东渡码头”六个溜金大字。这里便是鉴真和尚六渡重洋远赴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壮举的出发地。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律宗(佛教的一个流派)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鉴真十四岁出家为僧,四十五岁时,亲自传戒的门徒达到四万多人,成为中国江淮大地上的一代佛门领袖。

鉴真在日本留居10年,为传播佛教与中华文化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日本佛学界一代宗师。此外,他还用所带药材为百姓治病,日本国政府授予他“大僧都”封号。在日本奈良,鉴真主持修建了庞大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保存至今。鉴真死后,日本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做为“国宝”供奉在唐招提寺。

文峰寺山门外,弯弯古运河水千年流不息,悠悠行舟千帆竞发;寺庙内,巍巍宝塔耸立,幽幽古寺静谧。站在古运河对岸,隔着宽阔水面眺望文峰寺,但见高大的宝塔矗立在黄墙红瓦的文峰寺内,十分醒目。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时分,文峰塔顶的灯龛便会被僧人点亮,为南来北往的船队导航,成为扬州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水上通道航标。 如今,古运河历经千载,至今流淌依旧;文峰寺晨钟暮鼓,百年钟灵毓秀,已然成为古城扬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吃腊八粥是百姓最传统的习俗。

位于古运河畔的文峰寺迎来众多市民排起长队领粥。现场可见一群系着围裙的人们在大锅前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志愿者,他们在寺院工作人员一道忙乎煮粥、分粥,清洗粥碗。志愿者一行60多人来到这里做义工,为市民熬粥,已煮了98锅腊八粥,用掉大米近千斤。今年要熬118锅腊八粥。这些原材料共18种,有红枣、莲子、桂圆、芋头、茨菇、蚕豆、山芋等。

在分发现场,志愿者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香饽饽的腊八粥送到市民手中,上万余碗腊八粥里凝聚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他们感到欣慰与自豪!

扬州文峰塔

扬州之古塔,除了石塔外,位于市区东南方向的古运河边上的文峰塔,也算得上一例,只是现状系近年重修的。塔就在古运河边上的文峰寺内,前有石刻一通,曰“古运河”,旁有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当年鉴真大和尚就是从这里多次试图东渡起航至扶桑。

名文峰塔者,多为风水塔,此塔亦不例外,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该塔与杭州六和塔、临清舍利宝塔及通州燃灯塔并称运河四大古塔。

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曾多次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2003年,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八拱门,底层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身青砖青瓦,是塔主要建筑构件,塔高近五十米,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

塔之所在的文峰寺,系近年新建,较为较少的是,其大雄宝殿居然是硬山顶,这种规制确实不多,院内没有发现碑刻、佛造像等遗存。

清人郝璧《文峰塔》诗云:“拔地浮屠蘸水涯,借来天笔焕文葩。瓣珠不必三王子,已见云升五斗霞。” 古运河畔的文峰塔,昔日应为胜景,然现在的文峰塔周边遍布工厂,烟囱四立,且运河风光不再,塔之不名,自是常理了。

定州除了定州塔、文庙、贡院、靖王坟…还有什么?

由定州市委宣传部、定州日报社、定州市文联、定州市教育局、定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和天下”杯“学定州历史 品家乡文化”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优秀征文320余份,经过专家评委会结合网络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现选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定州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征文三等奖

北方有佳人

——《定州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心得体会

我是土生土长的定州人,除去上大学的几年一直在定州生活,可说起定州我也只能笼统的说:“定州有悠久的历史、有定州塔、有文庙、有贡院、有靖王坟……”

可定州的历史从哪儿开始,有多悠久,定州的这些古建筑因何而建,我却知之甚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定州人为此感觉惭愧不已。幸而读到了这本《定州历史文化通俗读本》(以下简称《通俗读本》),为我系统深入的了解定州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定州的历史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基本同步,历经了史前文化,先秦两汉时期的封建诸侯国,一千六百多年的州、县建制,直到近代文明社会,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书中翔实的史料记载定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而古中山国则迄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此定都,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一个诸侯强国,之后被赵所灭。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定州属巨鹿郡。汉高祖时期,单设中山郡。汉景帝前元三年,景帝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两汉中山王17代,历时三百余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兖、司马睦等先后被封为中山王,直至公元385年,后燕慕容垂定都中山,次年称帝,结束了中山为中山国的历史。隋唐时期,定州成为北方各藩镇节度使反复争夺之地。北宋时期,定州又成为抵御契丹、金入侵的边防重镇。元、明、清时期,定州或为郡、为府、为州,清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民国三年,改为定县。定州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定州的历史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是吻合的,定州的历史便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她从古至今身处历史的洪流中却辉煌依旧。

五千多年的历史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文化之树郁郁葱葱。勤劳智慧的定州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考古发现结合史料记载可以知道古老的定州不仅有发达的农业与水利,有精湛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有发达的丝织业,有举世闻名的定瓷,有悠久的酿酒技术、八宝眼药;还有汉朝时期中山王的墓群,修建于唐朝的“孔子庙”——文庙,宋朝用来瞭望敌情的开元寺塔,始建于元朝的城内清真寺、大道观,清朝科举考试的考场——贡院,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故居这些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汉朝时期中山王的墓群出土的文物记载着当时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文庙盛满了古代定州士子推崇儒学的热情;从大道观和城内清真寺的兴建,我们可以了解元朝时期定州地区的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定州贡院装满了当时北方学子求学进士的美好愿望;晏阳初博士的故居则是平民教育的摇篮,在定县掀起轰轰烈烈的贫民教育。

历史孕育文化,文化记录历史。定州不仅有中山松醪酿造技艺、定州缂丝、邢邑花会、定州架鼓、西四望村龙灯会、新宗熏肉制作技艺这样的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花张蒙道教音乐、金牛眼药这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读本》当中都结合史料对此有详尽的阐述,可见定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通俗读本》当中还有历史上出自定州的古典文艺,来自定州或与定州有关的名人典故。其中有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李悝、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唐朝诗人崔护、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北宋宰相韩琦、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张寒晖、晏阳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最具有代表性。这些人是历史中的名人却与定州都有着不解的渊源,不能不说定州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了解这些之后再来读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读苏轼的诗词,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想这些人都和自己的家乡有关系呀,时代变迁但定州的风采依旧,定州成了今人与古人联系的节点,内心便与这些人有了一丝契合感。

匆匆读完《通俗读本》还未细细咀嚼,浅尝家乡文化,有待深深品味。《北方有佳人》有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写的这位“佳人”是李夫人,可今天看来定州也似这位“佳人”,定州的历史文化可“倾城”、“倾国”。

作者:定州号头庄乡吴家庄小学教师 王欢

定州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征文三等奖

情系定州 爱我家乡

五千年的文明

沉淀出故乡土地的肥沃

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五谷杂粮,什么是春种秋收;

在这里,我懂得了什么是人间至爱,什么是朴实无华!

在这里,我了解了什么是文明礼仪,什么是拾金不昧!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摇篮,我心中的“圣地”。

你可以不知道故乡有几条路,

但你一定不会忘记中山路的繁荣、和谐;

你可以不清楚故乡有几条街,

但你一定不会忘记清风街的畅通、开阔;

你可以数不清故乡有几个广场,

但你一定不会不知道仲夏夜文博园广场的嬉闹、喧腾……

你看到故乡的美了吗?

中山古国的灿烂文化依然历久弥新,工业园区的兴盛繁荣便又扑面而来。

你看到故乡的美了吗?

定州八景的美丽怡人让人流连忘返,中山公园的自然气息更让人耳目一新。

你看到故乡的美了吗?

诗词歌赋 久唱不衰 中山庙学 流芳百世

如果我是诗人,

我会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她;

如果我是画家,

我会用最绚丽的色彩来描绘她;

如果我是音乐家,

我会用最嘹亮的歌声歌颂她。

我的家乡,正展示着前所未有的景象,

美丽的定州,我的故乡,

与我青春作伴,凯歌飞扬!

作者:定州市工商局科员甄彦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598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