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闻一多故居

闻一多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该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0,屋顶呈四面坡状,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闻一多住于南面一间房子,面积约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

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

闻一多故居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 建议0.5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闻一多故居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校园西北角,有一处独立院落,游人从红岛路进入海洋大学4号校门后,向右一拐,便可看到一幢红瓦黄墙古朴典雅的二层小洋楼。这座典型德国风格的洋楼是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建设的俾斯麦兵营的一部分,当年是德国军官宿舍,后来成为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第八校舍。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本校的校舍。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楼就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当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的故居——“一多楼”。

(闻一多故居)

走近一多楼,迎面而立的是一座花岗岩石雕像,上边刻着“闻一多先生”5个大字。纪念碑高4.33米,下部为石碑座,上部为低眉沉思的闻一多先生半身雕像。闻一多先生纪念碑于1984年刊立,作者徐立中,该雕像作品曾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铜奖、山东省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和《世界雕塑全集》。

(闻一多先生雕像)

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全文为:

“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态度亲切民主,既富有学术家风度,又充满浓郁诗情,受到崇敬与热爱。先生爱国忧民,埋头学术研究,从唐诗入手,决心为衰颓之中华民族寻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文化良方。先生在校,为时仅二年,春风化雨,为国育才。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爰将所居,命名‘一多楼’,略事陈设,依稀旧容,并于庭院立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先生生平事迹,昭昭然在人耳目,兹不缀。”

短短二百余字,将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后改称山东大学)任教时期的治学为人和高风亮节及命名“一多楼”以纪念闻先生的因由一一叙出,情深意重,令人为之动容。此后,人们便将这座小楼称为“一多楼”。

闻一多先生,本名闻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1899年生。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美术专业,但不久便致力于文学研究与创作。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诗歌创作。20年代出版了诗集《红烛》、《死水》,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方面的地位,其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杰出的代表。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强烈的爱心,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慨之情。1925年“五卅”运动中,闻一多满怀悲愤之情,于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2卷30期上发表了组诗《七子之歌》,依次撰写了以数百年来被殖民主义强占走的中国领土的名字命名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7首诗歌。在首篇诗歌《澳门》中写道:

“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的每篇诗歌都是7行,每篇最末一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痛恨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时过74年,在1999年中国政府在澳门行使主权的伟大时刻,海内外同胞齐声歌唱《澳门》之歌,迎接澳门的回归。闻一多先生70年前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先生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1930年夏天,闻一多先生应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来到青岛,就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教授。闻一多初到青岛时,与家人租住在汇泉广场附近,每天可以听涛观海,使闻先生收获了很好的情趣。1931年,闻一多将妻儿送回湖北原籍,只身留校,遂搬入当时编号为“第八校舍”的二层德式小楼的二楼内。直到1932年暑假闻一多先生离开青岛大学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止,都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上。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除忙于院、系的行政事务外,主要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出版了《奇迹》等诗作。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闻一多先生虽身为著名诗人,但平易可亲,乐于助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指导青年学子写诗作文。当年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就曾常到闻先生家中讨教,臧克家的处女诗集《烙印》就是在闻先生的热情指导与帮助下创作出版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先生随清华大学迁至云南。后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先生继续在西南联大任教。这时闻一多先生以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抗日民主斗争中,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云南支部的负责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压制迫害民主运动,遭到全国人民反对。闻一多先生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反对发动内战,积极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的敬重与拥护,从而引起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的嫉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不顾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恐吓,毅然参加了数日前因争取民主自由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亲密朋友和同志李公朴教授追悼会,在大会上,闻一多发表演说,痛斥国民党特务卑鄙残忍的暗杀行径。会后,闻一多即被国民党特务开枪杀害。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强烈谴责国民党政权杀害民主人士的暴行,深切悼念民主斗士闻一多。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解放后,山东大学师生缅怀闻一多先生的高风亮节,于1950年将闻一多先生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一多楼”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将“一多楼”中原闻一多先生旧居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并将“一多楼”修葺一新,正式对外开放。展室中陈列着闻一多先生的著作、照片和纪念、研究闻一多的著作,全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展室题写了匾额。

(闻一多故居)

“一多楼”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青岛市和中国海洋大学中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子前来参观。2003年11月,“一多楼”被列为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并加挂铭牌标志。

据: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史鉴》 作者:张树枫

寻访故居丨走进“一多楼”,品味闻一多的青岛情缘!

故居

不经意之间时光就走远了,一位位先哲也留在了记忆之中,还好有故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寻故事的地方。故居,同时也承载了一个城市的灵魂与荣光,见证了一个城市人文历史的发展脉络。

曾经那扇门前走过的身影,曾经那扇窗前秉烛夜读的画面,随着岁月的辗转,斑驳了红瓦木窗,也照亮了前行的路。

初识闻一多,是因为小时候听到的《七子之歌》,听着音乐老师木质钢琴上飘来的那些音符,深深被打动,这首歌一下子就扣住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长大后便想去闻一多故居体验一下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你再次唱起《七子之歌》时,请不要忘记它的身后,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叫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湖北蕲水(今黄冈市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伟大的民主战士、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白话格律诗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文论《宫体诗的自赎》等,在古典文学和神话研究中卓有成效。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开始唐诗研究,作诗《奇迹》。1932年离开青岛。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墙上地上绿意盎然

黄墙红瓦古韵浓郁

小小的烟囱已无炊烟

岁月辗转塑像生辉

多年之前先生居此

沉迷文学终日耕耘

多年之后塑像仍在

凝望远方低首沉思

这方土地依旧是先生热爱的样子

悦耳的涛声、啾啾鸟鸣

湛蓝的天空、草木丰茂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青岛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1930年8月,闻一多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

这幢红瓦黄墙古朴典雅的二层小洋楼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始建于1900年前后,原为德军俾斯麦兵营的一部分,建筑面积607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2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1930-1932年,闻一多居住于此楼二层南面的一个房间,面积约20平方米。

摄影/林小木

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该故居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名遐迩,永留“青”史

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闻一多,一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同屈原、杜甫一样为国家命运奔走的爱国诗人。

1930年8月,闻一多先生应聘来到青岛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闻一多来青岛以后,最初赁屋于大学路,因为楼下一层光线很暗,不久就搬到了汇泉,离海水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出门就是沙滩。在汇泉住了不到一年,他把妻、子送回湖北老家,自己孤处有些凄凉,于是搬到了学校的第八校舍,也就是现在的闻一多故居。

青岛时期是闻一多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他创作了其诗歌创作的压卷之作《奇迹》,写下了其一生中惟一的写景抒情散文《青岛》,第一次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唐诗》,并结合唐诗教学第一次制订了详尽的研究计划。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以唐诗为主,旁涉《诗经》与《楚辞》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格局,为其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青岛时期的积稿很多,很多作品是在到清华大学以后发表的。

探访过闻一多故居后,我更加懂得青岛,先生对青岛的依依不舍、对青岛的留恋,都告诉我这里的魅力、这里的舒适。

闻一多是爱海的。

他在《死水》里写道:“我爱青松和大海”;他在散文《青岛》里则描述着:“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天空中海鸥逐向渔飞舟……”他给学生们讲第一堂写作课,出的作文题目就是《海》。

闻一多是爱青岛的环境的。

当他离开上海,来至青岛,最大的欣慰是,有幸远离了大城市的纷扰与喧嚣,终于找到了一块环境清幽,适宜沉潜于学术研究的乐土。他给自己立下一条研究工作的原则:“不管好坏,都要弄个明白,寻个究竟”,如是,不畏艰苦,矢志“钻入故纸堆中”。

闻一多离开青岛,是在一种很不愉快的情形下走的。1932年爆发了学生罢课斗争,作为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是被攻击的对象之一,教育部要求处理罢课中为首的学生,在校务委员会上闻一多同意开除学生,引起学生的不满。1932年夏,他离开了青岛,到北平清华大学任教。

摄影:老农民78728

1950年山东大学将校内的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海洋大学又在楼前建了花坛,中间立碑,上有闻一多塑像。碑文由他当年的学生、诗人臧克家撰并书,写道:“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立庭院以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又所取法焉。”

时光荏苒

一多楼永远纪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战士

青岛永远记住了先驱的伟大革命精神

-end-

部分图片来自山东铁路研学旅行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初心”遇“故居”——走近闻一多

【我来讲党课】 “初心”遇“故居”——走近闻一多

岛城有故居,熠熠生光辉。市南区近期拍摄制作了【行走的党课初心遇故居】系列党课。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徜徉在市南区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在一段厚重的岁月光阴中,访故居,忆初心。让广大党员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故事中汲取养分,凝聚向上向善正气。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为人民而奋进,为青岛而燃烧。

让我们跟随本期党课主讲人八大关街道太平角社区党员王竹琳,走近闻一多。

“初心”遇“故居”——走近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在迎澳门回归的晚会上,当稚嫩的童声唱起这首《七子之歌》时,人们不禁想起闻一多。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尽管曲折坎坷,却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爱祖国、心向党、爱人民。

大家好,这里是行走的党课初心遇故居主题节目,我是本期主讲人王竹琳。

在红岛路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有一条小路。路的两侧,高高的翠柏树冠相交成墨绿色的华盖。穿过小路右拐可见4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巍然耸立着一座4米多高的白色花岗岩雕像。雕像正面的基座上镌刻着“闻一多先生”几个大字。背后,便是闻一多先生在青岛任教时的居所“一多楼”。

闻一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潮。面对帝国主义的蚕食肆虐,一片片国土沦为殖民地,他的心在哭泣、在流血,愤激的情感迸发出一首首“惊心动魄的爱国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清华读书的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他用大红纸书写岳飞《满江红》词贴于学生食堂大门,表达了“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爱国情绪。

在青岛期间,从表面上看,闻一多已醉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但他那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却丝毫没有改变。

1931年的某一天,青岛大学一个学生在海边游玩时,无故遭到日本人的殴打,中国警察不但不保护同胞的安全,反而为取悦日本人监押了这个无辜的学生,并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正在上课的闻一多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毅然挺身为学生鸣不平。他一面大声疾呼,一面找校长评理。在他的带动下,愤怒的学生们奋起斗争。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被迫释放了关押的学生。通过这件事,一个爱国忧民、浩然正气的斗士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青大师生们的脑海里。

离开青岛以后,闻一多回到了离别十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正想大有作为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国难当头,他开始一反过去的沉寂,要做一个“时代的鼓手”,成为一个擂鼓的诗人了。

1944年6月至7月间,闻一多参加了由华岗等人秘密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该会系中共联系高级知识分子的组织,华岗是共产党员。此后,闻一多与华岗多次长谈,对共产党的了解逐步加深。这一年的秋天,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又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自此,闻一多从一个自由的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民主战士。

1946年7月11日晚,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遇害于昆明青云街口。闻一多非常悲愤,到《民主周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通电全国,向云南当局递交抗议书,组成“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主持追悼、善后事宜。15日10时,面对捣乱的特务,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和无耻,正告敌人“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中国民主运动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会后,闻一多在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而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曾与好友吴晗相约:将来要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当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春,吴晗接到通知,他中共中央已经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吴晗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好友闻一多早已长眠地下,回想起解放前两人共同入党的约定,吴晗老先生心情复杂久久地不能平静。

闻一多由画家而诗人,由学者而斗士,从追求真美起步,到为美的理想献身,最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怆壮美、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995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在青岛百花苑内为20位曾经在青岛工作、生活的文化名人塑像。闻一多身着长衫,手握烟斗,俯首凝思的雕像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但是他留在青岛的足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597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