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观音谷

黄花建置于明洪武二年( 1369年 ) ,因整个地形好似一个天然小盆地,英西峰林走廊横跨黄花全境,奇峰环绕,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小黄花,且秋季田园山间也遍布黄花,因而得名。

黄花镇拥有丰富的峰峦景观、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体,峰林奇观,天下一绝;兼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悠久的客家文化和宗祠文化,融森林景观、山体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水田园,如诗如画,宜旅宜居,位处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内,是不可多得的高品质周末度假小镇。

观音谷

黄花风景名胜有岩溶地貌景观和自然村落相结合的蜂林峰丛地貌风光——英西峰林走廊;小布达拉宫——彭家祠;英西最高峰——旗山(文婆山);奇险幽阔的阳岩洞;全国第一暗河探险漂流——老虎谷暗河漂流;赵州桥第二——永丰古桥;洛家塘文笔塔、明迳倒影、笔尖峰,英石林、古石寨遗址群和公正―溪村峰林等景观。

黄花地方特产有黄花鸡、黄花豆腐、腐竹、竹笋以及岩背高山茶系列产品。黄花鸡在山地放养,皮色金黄、肉质结实、鸡味浓郁;岩背高山茶“峰林顶”、“碧翠”系列产品,主要品种有岩雾尖(绿茶)、乌龙茶、高山云雾茶、高山八仙茶,由华南农业大学监制,是清远地区同类品种茶质最好的茶叶之一。此外,黄花民俗文化丰富,黄花醮仪中外闻名。

观音谷攀岩:英西最神秘的岩场

在群山环绕的深谷中,有一处神秘的地方叫“观音谷”,这里被攀岩爱好者称为“英西最神秘的岩场”,因谷中有峰形似观音而得名,是英西峰林生态特色最集中的景点。

观音岩山形似龙,最初叫龙岩,后因附近居民奉上观音祭祀才叫观音岩。该岩山高险陡,悬崖峭壁,雄伟壮观。

置身谷中,峰林生态美景目不暇接,仿若世外桃源。观音谷的峰林,以奇、幽、雅、古最为突出。有奇特的如来峰、观音山、骆驼峰、半裸佛、狗子峰、狮子山、飞马山、白须公山、三奶山等。有“三佛会峰林”之天然景观。到观音谷是要运用想象力的,石峰似是而非的形态包括有观音、唐僧、如来佛、神龟.....等,当然更奇的还是洞内的种种景观,可以令每一位来到的人都能想象出一个完美的剧情出来。

景点位置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黄花镇

百家媒体走进汝阳观音寺、恐龙谷漂流、西泰山景区

2017年4月11日上午,2017全国百家媒体开始了第二天的汝阳采风之行,大家首先走进了千年古刹——汝阳观音寺参观。观音寺位于汝阳县城东十公里处,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白马寺、灵山寺并称洛阳三大名寺。创建于宋庆历年间,距今已有九百七十年历史,是豫西闻名的宗教圣地。寺内建筑保存完整,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为古建筑之精华,是豫西地区现存的最完整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之一。

2017全国百家媒体走进千年古刹——汝阳观音寺

媒体朋友们倾听着观音寺住持释恒乾的讲解,感受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每走一处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实为荡涤身心的好去处,祈福纳祥的真道场。

观音寺位于圣王台村的北坡之上,为与众不同的座南朝北走向。之所以格局如此不同,是因为这里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最初道场,座南朝北也表观音菩萨“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之意。她依山势而建,背靠凤凰山,北临汝河,门开于此,视野辽阔,豁然开朗,气势磅礴。有关资料均言观音寺是一处风脉绝佳之宝地,龙虎环抱之圣境,殿堂楼阁由北向南步步升高,完全践行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

观音寺内遗存的古建筑群,最早可追溯到金代崇庆元年(1212年),此后至明清两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整个古建筑群院落广、深各100余米,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0余间。整个院落布局严谨,设计精巧,颇具匠心。如今的观音寺绿树葱郁,景色宜人,清幽别致,禅意深邃,漫步其间宛若置身于桃园胜境。

修建于明代的殿堂楼阁错落有致,百年的梧桐树苍翠如滴,千年的扭筋莲花柏直冲云霄,树龄不详且一抓全身抖动的痒痒树,与近千年的金代古佛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那有“大悲圣水”之称的两眼汉代泉井,自成一城,旱不干,涝不涌。近两千年的雌雄银杏树时刻笼罩着神秘的汤王台,又给古老的观音寺增添了无数的灵异。

2017全国百家媒体走进中国第一条恐龙主题漂流——汝阳恐龙谷漂流

在离开了汝阳观音寺后,媒体朋友们意犹未尽,又辗转来到了国家4A级景区——恐龙谷漂流。

恐龙谷漂流位于汝阳县靳村乡靳村河石寨至椿树段,这里山水环绕,巨石巨崖造就出一条天然落差的最佳漂流河道。河道全长约8公里,总落差168米,落差6米以上的有6处,最大落差达8米,连续落差可持续300多米。

恐龙谷漂流如同一场去往远古时代的穿越冒险,从恐龙的诞生与灭绝,人龙大战,恐龙争霸,极端雨雪天气,迷雾前行,再到柳暗花明等种种惟妙惟肖的场景,根据漂流的游线,设置出人意料的特效情景,最大程度地融合恐龙文化于其中,竭力打造中国第一条恐龙主题漂流。

恐龙谷漂流往期盛况(景区供图)

恐龙谷漂流全程2.5小时左右,河水清澈见底,水流时而平缓时而惊险,个性与刺激并存。完善的设施,周到的服务,可提供人性化服务的VIP专享漂流通道,在这里会有不一样的漂流体验!

2017全国百家媒体走进“生态仙境 度假天堂”汝阳西泰山生态旅游风景区

告别了恐龙谷漂流后,广大媒体朋友又来到了西泰山景区,大家纷纷被眼前的绝美景色所吸引,急忙拿起手里的长枪短炮,咔咔的拍个不停,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西泰山景区的美景永远保留下来。随着大家深入的游览,西泰山景区的独特风景,犹如一幅幅画卷慢慢展开,众人都感觉恍若画中游。梦里梦外,尽是天然。

据悉,西泰山景区位于汝阳县城南52公里处的伏牛山腹地,距洛阳120公里,郑州 240公里,毗邻连霍、郑少洛、二广高速,S243 省道临木路穿境而过,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乡村。它是一处集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胜地。

西泰山景区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境内有五条旅游线路,含炎黄峰、情侣峰、会仙峰、香炉峰、情侣谷、中天峰、原始森林、洞天飞瀑、七星仙女浴、圣水湖、杜鹃花海等50余个景点。 其特点是:山峻、石奇、花妍、水清、林密、洞幽,年均气温11℃,是回归自然避暑寻幽的理想之地。区内又以风化、崩塌的花岗岩石块组成丰富多彩的幽洞、奇石,并与潺潺溪水相伴,形成独特的水石洞地质景观,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素有生态仙境、度假天堂之称,是八百里伏牛山旅游的北大门、郑州洛阳的后花园。

炎黄峰路线:炎黄二帝天然圣像,海拔1488米,被尊为华夏始祖炎黄化身。小香炉峰、醒世碑林、女娲庙、藏经洞、灵猫悟道……是寻根拜祖、祈运纳福、求子问嗣、登山观光的洞天福地。

情侣峰路线:天然情侣雕像,高达108米,含情脉脉、相依相伴,是人间真情挚爱的象征。有听天峰、羲娲洞、十万亩杜鹃花海等,每年春季杜鹃花竞相开放,素有“洛阳看牡丹,汝阳赏杜鹃”之称。

情侣谷路线:景致胜似江南水乡、热带雨林,既有一石七潭的仙女浴,又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玉碧潭、 姻缘河、 印心池、月亮湾、圣水湖……是天下情侣山盟海誓、见证真爱的绝佳去处,和情侣峰合称为:天下第一情山。

西泰山景区服务设施齐全,目前已建设完成58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18000平方米的四星级西泰山大酒店,30000平方米的西泰山公寓式酒店,3000平方米的别墅酒店,1100平方米的山庄、竹楼,加上50000平方米豫西风情农家院,拥有总统套房、商务套房、标间客房2200个,床位4000余张,加之周边泰山村、黄水村,可同时接待游客住宿6000余人。同时配套有接待大厅、大餐厅、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大中小型会议室、卡拉OK厅、电影放映厅、洗浴、商务中心、超市,提供互联网接入、会务接待、观光旅游、票务预订等服务,满足各种接待需求。

西泰山风情小镇是中原风情名镇之一、中国最美乡村。典型的豫西民居,群山环抱,超然世外、古朴典雅,风情浓郁。

西泰山游乐园位于西泰山风景区,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2400万元,建有高空飞翔、高空揽月、大摆锤、海盗船、旋转木马、激战鲨鱼岛、地网碰碰车等大型娱乐设施和枪林弹雨、射箭、高空拓展、水上拓展、儿童亚马逊、激情滑索、丛林穿越、真人CS等项目。

西泰山拓展培训基地,位于西泰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8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500余万元,是目前中原生态景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器械最全的拓展培训基地。

泰山拓展培训基地分为两个场区,第一个场区位于西泰山游乐园内,建有高空拓展、陆地拓展、水上拓展、丛林穿越、儿童亚马逊、真人CS、射箭等近百种拓展训练项目,并和游乐园形成有机互补,让学员在全方位提升体能、心智的同时,感受游乐园的惊险和刺激。第二个场区位于情侣峰下,建设有高空拓展、陆地拓展、军事拓展等项目,并和优美的景区风光相结合,让学员在培训中融入自然,返璞归真。(摄影:任红兵)

【来源:】

原文链接:

长治阳泉旅游攻略 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娘子关,观音堂

持续更新去过城市旅游攻略,点击关注不迷路

历时92天山西行结束,国庆人肯定特别多,为了国庆前出山西最后比较匆忙,长治和阳泉待的时间不长,合在一起。当然,因为时间比较短,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欢迎当地的朋友补充。

个人对景点评价,依次为坑爹→一般→尚可→不错→很赞。我没有拍照的习惯,所有照片都是渣手机拍的视频截的,凑乎看。

住宿:这次没啥好建议,我都是去哪玩就住哪。快捷连锁基本不超过100.

景点:没有特地标注的目前都是工作日免费

太行山大峡谷:很赞!长治有往返车48,好像只能当天来回。我是花了2块钱到壶关,又从壶关花了15到的景区。整个大峡谷很大, 目前开放的只有红豆峡,青龙峡,八泉峡。全去一天肯定是看不完。红豆峡我没去,非自驾不方便,听说里面主要是北方比较少见的红豆杉。青龙峡主要看看丹霞地貌。八泉峡是我这92天在山西第二喜欢的地方,5A之名在这才是名副其实。临涧观峡闻涛,举首群峰竞秀。唯一缺点就是不如南方山水清秀,很多山峰光秃秃的。进景区是免费,坐船加索道,电梯,摆渡车联票180,单一的价格忘了。对比绵山的160,超值。这边消费也不高,我找了个民宿包食宿一天80,发视频的时候好多人还说我找的贵了。

八泉峡八泉峡八泉峡八泉峡青龙峡

观音堂:不错。门票10块。附近在盖房子加修路,坐公交下车绕过来大概40分钟。观音堂不大,大概能逛三四十分钟。始建于明,建筑主要为明清两代,保存比较完好,部分房梁是新修的。斗拱,牌匾,石壁都很有岁月感。主殿的数百尊悬塑很棒,精美程度和双林寺的彩塑不分伯仲,很让我惊艳的地方。

彩塑石壁牌匾与斗拱房梁雕花

博物馆:尚可。应该是在山西我去过的地级市里最小的博物馆了,只有三个展馆,里面那个车马坑里的马骨印象挺深,还有琉璃制作工艺的介绍。

车马坑琉璃工艺

潞安府城隍庙:一般。门票5块。有公交到附近。半��时左右能看完。据说是元代建筑。除了最后寝宫的斗拱和房梁应该外,应该都是新盖的。对了,里面还放了一些树化石。

城隍庙寝宫斗拱献亭

娘子关:一般。4个主要景点,平阳湖免费,水上人家8块,瀑布20,城关27。阳泉县城有公交直达。所有景区半天足够。平阳湖水质有点一言难尽,水上人家就一个院子,非常坑爹,千万别去。瀑布大概率也是人造的。城关的长城,庙宇都是新建的,反而一些村民的院子很有意思。娘子关贯彻了山西私营景点的一贯作风,到处都是各种收费的项目,没有评价坑爹一是因为景区外的一些景色还有村民院落还可以,二是这边的饮食比较符合我胃口。

城关烽火台顶瀑布水上人家村民家影壁

其他:

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历朝多有修缮,可惜现在只能门和钟鼓楼了,虽然不大还是有点意思。

长治还有挺多红色景点,时间关系就没去。

藏山:9月底下雨没去成,相传是赵氏孤儿藏身的地方,听说不错

上党门牌匾上党门

餐饮:

猪汤:长治见到的,有一些猪杂,腥臊味有点重,胡椒粉都盖不住。我不是很喜欢

驴肉甩饼和汆汤:一样是长治吃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驴肉火烧。汆汤里面放的酥肉,海带,粉条,还可以。

酱油醋罗非鱼:娘子关特色,酱油醋的做法我是第一次见,卖相不好但是很好吃,去的话推荐尝一尝。

粉条豆腐丝和抿圪斗:粉条豆腐丝是娘子关吃饭的时候老板推荐的当地特色菜,油太大,我不是很喜欢。抿斗山西挺多地方都有。

娘子关压饼:这个我忘了拍了,很薄很脆,有甜有咸。我买的应该是杂粮的,这个我很喜欢

都看到最后了,不点个赞和关注吗

观点丨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研究 ——以上海市音乐谷为例

摘要

丁甲宇、孙昕宇、周俭. 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音乐谷为例[J]. 住宅科技, 2020, v.40;No.482(09):16-22.

关键词:

城市更新;文化资源;历史街区;上海音乐谷

1

研究背景: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转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的竞争也日益加深。从宏观层面看,城市发展的决策者试图运用综合性的策略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吸引投资与人才。通过重塑“文化活力”来打造城市独特的营销名片,成为很多城市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从微观层面看,城市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新小资产阶级出现,消费主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消费主义”理论认为,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象征价值。而通过文化挖掘商品(空间也是商品的一种类型)的象征价值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毫无疑问,文化越来越成为后现代社会语境下城市重要的发展资源。

在西方城市, 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起,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实践中的“文化转向(culture turn)”现象逐渐兴起,标志着城市发展政策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进程中,城市通过文化重塑城市品牌和形象从而达到振兴经济的目标。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经历来看,进入本世纪以来,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被政府和开发商所关注,进行了大量富有意义的实践,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成都的宽窄巷子等案例。这些地区为城市提供了新的消费和体验空间。而近十年来,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尤其通过城市更新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而愈加规范、成熟。

以上海市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上海市的城市更新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2000 年) 是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阶段,在此阶段,上海市共拆除了2 800 万 m2 的老旧住宅,重新安置了64 万户居民;第二阶段(2001—2009年)是持续的拆除和保护的出现,此阶段见证了政府对历史遗产和城市文化的态度转变,历史风貌保护区政策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历史街区,并借助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文化事件开辟了城市更新的新面貌;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是强化遗产保护的城市更新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 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 500 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 200 m2),城市更新政策与办法正式颁布(2015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随后陆续出台《上海城市更新实施细则》和《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城市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类型得到特别的关注和制度保障。

2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且难以界定的概念。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主要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思路。广义的城市文化定义倾向于认为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

与城市文化的“不可捉摸”不同,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文化资源则是具体的。在已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文化资源的外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尝试将对历史街区更新产生影响的文化要素资源具体化为如下若干类型:①空间类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与环境,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街道等;文化场馆,包括图书馆、剧场、音乐厅等。②活动类文化资源。公共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表演等视觉和表演艺术;节日庆典活动,包括不同等级的会展、赛事、纪念、宣传推广等类型的活动。③产业类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播影视、建筑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文化消费、旅游,包括以文化体验为特征的购买消费、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等。

3

文化资源与历史街区更新

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重新建设,它是包含了物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性重构。而文化资源对历史街区更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从物质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3.1 物质层面

3.1.1 历史建筑(环境)再利用

历史建筑再利用是最常见的运用文化资源驱动的城市更新项目。通常来说,被更新的历史建筑是在过去建造并具有一定遗产价值。然而由于经济调节和社区生活形式的转变,历史建筑面临被忽视、未利用、甚至被拆除的威胁。旧的民居建筑(在上海体现为里弄建筑)在过去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居住类建筑,但是它们会给当下的生活形式带来各种结构安全、卫生等问题。对这一类建筑的再利用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课题。事实上,文化资源驱动的历史街区更新往往起始于历史建筑的更新,随着街区更新的开展,一个被修复甚至焕然一新的城市历史街区被创造出来。历史建筑作为重要的城市建成遗产,常成为被更新的目标,进而被转化成受欢迎的新的场所。这个新场所,结合了文化元素和现代便利设施,既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又能够从中获取各项生活服务的便利。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和遗产在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中,赋予资产附加的机遇和价值。

除了大量的历史民居建筑,工业建筑也是非常典型的建筑更新类型。它们在工业化时期被大规模建造,占用了大片土地来谋求当地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了大量的工厂被废弃,同时它们还占据了大片城市土地。这些被废弃的工业建筑往往被更新为公共建筑,例如:商场、宴会厅以及艺术展览、电影节、音乐竞赛的演出场地等。新型商业的植入,使得这些工业建筑得到了复兴,并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活力。除此之外,工业建筑独有的内部大空间和相对便宜的地租优势,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便利,从而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入驻,使得局部地区呈现艺术文化产业繁荣的景象。例如,上海黄浦江畔的民生路粮仓被改造为城市艺术空间季的主场馆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3.1.2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良好的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中独特的价值已经被政府和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在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不仅可以实现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再发展。在历史街区更新项目中,存在有许多以多种方式应用于空间品质提升的案例,如对街道环境的改善,包括重新粉刷建筑立面、修缮人行道、重整街面、安装新的照明等。这些行动不仅改善了当地公共空间的质量,同时也强化了地区特征。不仅如此,往往还有很多针对一些著名建筑或重要公共设施周边环境的项目,这些项目所创造出的高质量公共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并以此提升它的名气。

同时,通过对公共环境的修缮和提升,也可以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公共空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历史街区。在许多城市历史街区,人们的生活依旧保留原有的模样,社区邻里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生活联系,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一直在延续。这些生活方式有其独特的当地特色,并且形成于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其他因素,而公共空间则是承载这些活动发生的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改善不仅能直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维持并推进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而保护当地传统特色。

3.1.3 混合用途的开发利用

“建筑是功能的容器”,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建筑类型和公共空间形态,所以可以容纳不同种类的使用功能。在很多案例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底层建筑空间被改造成为精品商店、餐饮店、艺术画廊等多元化的商业功能。而楼上则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工作室,有的文化人士也会将其改造成为公寓。建筑之间的广场上或者公共空间里是络绎不绝的游客,楼上办公的创意人士也会在下午到广场上喝杯咖啡。混合用途的开发利用提高了街区的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多元融合的社区。另外,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用途的开发,多用途混合功能开发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和资本回报。混合功能开发的空间结构往往需要综合性的街区复兴战略和细致的设计策略,让所有本地利益相关者参与开发过程,并通过一个强势的品牌营销推广。

3.2 经济层面

3.2.1 吸引投资增加就业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往往被政府视为“棘手”的地区,通常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即使被保留下来,也常常因为破旧的建筑质量和外部环境,成为城市的问题地区。用于历史街区更新的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建筑和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这一部分投资会直接用于历史街区的建筑加固、改造以及环境品质提升。②社会经济结构重塑所带来的持续性投资。例如,对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等新经济业态的持续投资,将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持续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本地居民和城市创意阶层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3.2.2 推动节庆与活动

节庆和活动是历史街区更新项目中常见的“品牌营销”方式。节庆的持续性经济影响一般取决于它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对于小规模的节庆事件,最显著的影响是改善并拉近了人(无论居民还是游客)与历史街区间的关系,让人们能通过节庆事件进入到历史街区中,并以节庆活动的主题构建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想象。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和清洁的环境、事宜的气候、社会资本、美学品质等共同构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大规模的城市文化事件包括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例如世博会),以及加入重要的国际文化组织或称号(例如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欧洲文化之都等)等形式。这些大型事件有利于城市在全球化的市场对潜在的投资者进行定向宣传。参加活动或者获得称号的城市就好像城市获得了一种品牌效应(brandeffect),便于城市未来的宣传营销。

3.2.3 产生新经济形态集群

文化资源驱动的历史街区更新在带来零售等传统消费业态的同时,还能带来两种新的经济业态,包括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在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界定中,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和视频、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电视和广播等。创意产业的引入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弗罗里达所言的“ 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并为城市和地区带来持续性的税收收入,并持续性地输出新的文化产品(设计、艺术、影像等作品)。文化旅游产业的植入是对具有城市文化历史价值的空间和建筑进行保留或功能置换,将其改造成为休闲娱乐空间、文化中心、艺术工作室等,由此发展都市旅游产业。由于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一类型的更新项目受到许多中产阶级和文化人士的亲睐。但与此同时,社会学者也批评这种更新模式导致了社会分化和绅士化(gentrification)过程。

3.3 社会层面

3.3.1 提升居民认同感和凝聚力

历史街区和其中的居民一起构成了一个“空间社会复合体”,文化资源主要在三方面作用于这个复合体凝聚力:建立社会信任、归属感和自豪感;达到民主包容和平等;探索社会创新。承认和尊重文化身份可以推进文化在社会凝聚力上的效果,因为它强化了对文化的热爱和接受度,同时提升了对文化的意识、认知和影响力。

社会凝聚力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提升,这些相关措施中赋权和参与是最为重要的。赋予权力可以使得人们感受到他们对社区的事务具有发言权,他们是涉及这个过程的,并且他们可以主导改变。参与社区事务可以促进居民真正进入到社会和社区活动中。赋权和参与都可以提升本地居民的贡献度和关注度,以及对当地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3.2 提升地区形象口碑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阶段,造成了单调乏味的城市形态。这意味着人造环境和本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略。同时,不同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建筑对于城市的作用亦被弱化。针对这个问题,必须关注人造环境、城市身份和品牌的重要性。地区品牌的运用可以促进发展,可以通过传播地方标识、符号、标题来彰显地区品牌的独特性。文化植根于当地发展的历史中,极具地方特征的表现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其重新获得当地身份和品牌的进程。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文化可以有不同表现方式,包括行为、雕塑、绘画、建筑、公共空间等。一方面,地区品牌在休闲旅游、投资发展、文化遗产更新、建筑建造、技术移民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发掘和强化地区的地方身份可以带来许多利益。放大细微差异,特殊事件的庆贺、独特的设计项目等都可以激发对于地区身份追求的热情。

4

音乐谷地区更新发展历程与文化资源

4.1 音乐谷地区更新发展历程

上海音乐谷位于虹口区,以四平路、梧州路、溧阳路和海伦路围合区域为主体范围,区域面积约28 hm2。这里河道蜿蜒,俞泾港、音乐谷、沙泾港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并保存有多座百年历史的桥梁,形成了独特的滨水形态,是上海市具有完整水系格局的历史文化风貌地区(图1),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图1 研究范围图

在租界设立之前,音乐谷地区曾经是河浜、荒滩和农田,由于毗邻河道而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渔村。随着人口的集聚,附近出现了较为繁华的“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 弄)。

租界设立后,音乐谷地区的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航运业相关的城市功能兴起,进一步刺激了市政、建筑等城市建设。在此期间,修建了东鸭绿路(今周家嘴路)、沙泾路、欧嘉路(今海伦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等道路,并在沙泾港陆续修建了几座桥梁。同时,音乐谷地区建造了多个石库门里弄,其中,1928年由日商日光公司投资建造的瑞康里是比较著名的新式石库门里坊,此外,还建有瑞源里、瑞庆里、兰葳里等石库门里坊。大批工业建筑在产业的带动下涌现出来,现存的老洋行1913(和记洋行制冰厂)、哈尔滨大楼等均在此期间建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于1933 年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是该地区的地标建筑。

抗日战争后,由于战争造成的破坏在此期间得到恢复,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变化不大。但战后造成的人口流动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突变。由于租金低、空房多,该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省逃难农民,同时也聚集了许多来沪的文化工作者,形成多社会阶层、多元文化交融的人群特征。戏院、茶楼等多种娱乐场所以及报社、杂志出版社等的出现,使该地区一度呈现文化繁荣的景象。

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区人口聚集导致居住压力增大。与上海其他地区一样,里弄居住方式也由一屋一户转变为一屋多户。同时,音乐谷地区的工业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转型,在此期间设立了上海音像公司,宰牲厂也更改功能为食品加工厂、制药厂等。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功能混合的特征更加明显。

20 世纪90 年代,上海面临产业转型的需要,采取“退二进三”的策略,将中心城区的工业向郊区转移集中。工厂停产使音乐谷地区遗留了大量的老工业建筑。随着宰牲场厂房的修缮完工,通过引入音乐相关产业,此片区域被整体打造成“上海音乐谷”,将地区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

4.2 音乐谷地区文化资源

通过上述对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音乐谷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首先,音乐谷地区的水运功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交通运输作用,但仍保留完整的水系格局和空间肌理(图2)。同时,以工部局宰牲场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遗产和大量里弄历史建筑群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其次,在活动方面,作为曾经文化艺术活动聚集地的音乐谷,曾经的戏曲表演、文化创作活动也形成了地方独特的文化活动历史,为音乐谷的萌芽提供了活动文化资源;抗日战争后兴起的嘉兴电影院、戏馆、报社等文化机构所遗留的文化基因,被老场坊修缮完工吸引而来的影视制作和文化产业,以及最初落户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构成了音乐谷最初的产业文化资源,促成了上海音乐谷地区音乐产业群的诞生。

图2 音乐谷地区特有的水系格局

5

文化资源在音乐谷地区更新中的作用

5.1 物质空间改造与更新

对历史建筑的创造性再利用是音乐谷地区空间更新最显著的特征。上海音乐谷地区的工业建筑更新始于对原工部局宰牲场的更新改造。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接手对宰牲场废弃厂房进行修缮,并更名为1933 老场坊。同年,1933 老场坊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15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2011 年,随着1933老场坊修建完工,虹口区将此片区域收储重组,正式提出将此片街区打造成“上海音乐谷”, 并成立上海音乐谷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地区的更新改造。目前,上海音乐谷由新汇娱乐集团音乐制作中心、1933老场坊(图3)、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老洋行1913、1930 鑫鑫创意园、SNH48 星梦剧院、三角地艺术园、音乐谷游客接待中心等8 个区域项目构成,历史建筑通过改造重新焕发出新的价值。

图3 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

音乐谷内所有的工业遗产都重新投入使用。1933 老场坊通过举办重大文体活动而继续扮演文化地标的角色,随着1933 空中剧院和1933 微剧场的打造而成为“老建筑中的戏剧新天地”;人力车夫互助会旧址所在的三角地被重新改造为三角地艺术园,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引入时尚设计、艺术培养、影视传媒等多家企业机构;1913 和记洋行现为1913 老洋行创意文化园区,与邻近项目共同构成联动发展的文化形象展示区域,结合科技和数字化音乐产业,打造成为上海有影响力的数字音乐园区;哈尔滨大楼现改造为半岛湾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众多文化创意公司、工作室提供办公场所。

在音乐谷地区,功能混合使用使历史空间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保障地区活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音乐谷地区的部分里弄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将活动中心、社区中心等公共空间综合利用,为艺术家、音乐家等提供创作空间,实现居住、工作等多功能混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意工作者入驻。工业建筑内部除了集聚音乐、文化创意领域的公司之外,还混合了多种文化和展示功能。例如,1933 老场坊内创意产业公司入驻,衍生出了相关文化创意体验等商业空间。除此之外,还开设了1933 微剧场和1933 空中剧院作为话剧等演出场所。同时,通过借助1933 内部独特的场景体验,影视文化创作、团建娱乐等多类型功能植入来更充分地发挥老场坊的价值。

5.2 产业经济转型与升级

2010 年7 月,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一期建设目标完成,其音像制品集散、艺术培训服务平台、音乐制作等功能在运行后初步成型。同时,与中国音集协、国家版权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广州、深圳)等多家社团组织、音乐公司、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并于2017 年升级为国家音乐谷基地,吸引相关音乐产业在园区内入驻,持续打造音乐产业品牌。

音乐谷项目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为原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三角地艺术园、1933 老场坊、1930 鑫鑫创意园、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三角地艺术园以音乐文化为特色,引入时尚设计、音乐人才培养等相关企业和机构;老场坊作为活动热门场地,以本土设计师原创品牌为主;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则以时尚产业发展为导向,吸引163 网易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

根据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9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音乐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题报告》, 2018 年,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上海音乐谷共入驻524 家企业,较2017 年同比增长75%,音乐谷地区的经济活力得到了飞速提升(图4)。而其中,与音乐产业相关的企业209个,占入驻企业总数的39.89%,较2017 年同比增长74%;从业人员总数是6 288 人,其中,与音乐产业相关的从业人数是440 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00%,同比增长46.18%。上海音乐谷的音乐相关企业数量加速增加,带动了地区的就业,进一步带动了音乐谷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图5)。从数据分析可知,入驻音乐谷的企业数量自2016 年起实现大幅增长,这与虹口区政府推出的功能置换优惠政策,以及对相关企业的资金鼓励措施息息相关。自2014 年6 月起,虹口区设立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上海音乐谷地区功能置换的专业运营企业给予政策奖励,重点支持上海音乐谷地区发展;2015 年,虹口区颁布的《虹口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中提出,设立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企业和功能性机构集聚。相关政策的推出,及时地助力了企业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有效地完善了音乐谷等重点区域的发展环境。

图4 上海音乐谷2014—2017 年入驻企业数

数据来源:《2019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音乐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题报告》

图5 上海音乐谷2014—2017 年从业人数

(数据来源:《2019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音乐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题报告》

此外,音乐谷丰富的活动也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的集群产业发展,保障了地区运行的活力。星梦剧院作为中国大型女子偶像团体SNH48 的专属表演基地(图6),于2013 年8 月正式开业后,每周举办数次公演活动,几乎实现了全年不间断公演,以极为低廉的亲民票价以及粉丝握手会等多样的活动吸引众多粉丝,为音乐谷地区人气聚拢和巩固、地区经济持续创收提供了重要支持。除此之外,在1933 微剧场以公益价为市民提供话剧演出,在过去的几年中,不定期举办了多场话剧活动也拉动了地区人气。据上海音乐谷官方统计,上海音乐谷作为AAA 级旅游景区,景区的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710 人次,景区最大日承载量达22 840 人次,旅游文化活动成为提升地区活力,保障稳步提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图6 SNH48 星梦剧院

5.3 社区参与和融入

音乐谷地区注重使用形象化的标志来宣传和推广,提升地区形象,增强地区凝聚力。该标志中运用了1933 老场坊立面造型、石库门门头造型,以及运用水中倒影来象征该地区丰富的水系环境,从而强化本地区主要空间形象特色(图7)。

图7 上海音乐谷标志

(来源:音乐谷官方网站)

音乐谷地区的居民整体社会阶层偏低,社区事务参与意识不强。根据对音乐谷地区的兰葳里、瑞庆里、常乐里、瑞源里等里弄居民的问卷调查(根据笔者参与的《上海社区综合调研(2014—2016)》报告整理),分析结果显示,片区以本地人口居住为主,样本区域内本地常住人口占84% 左右,外来常住人口约占12.3%,外来流动人口约占1.6%。从年龄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5%,14 岁以下儿童与青少年约占总人口的4.0%。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受过高职及以下教育的人口占88%,只有11% 的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通过向几个里弄的居委会了解得知,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在3 001 ~ 4 500 元,低于同期上海市的人均月收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栏、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参与社区事务的方式较单一,且频度较低。

即便地区整体环境品质有所提升,但是居民的居住品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图8)。2013—2017 年间,在非当地居民出资的情况下,社区的燃气管、煤气管道、喷淋等生活设施,电线、污水给水管等基础设施以及消防设施都做了整修和更新,居民对此满意度较高。但仍有52.2% 的受访者认为,本里弄的社区品质属于全市中下层或下层水平,82.5% 的受访者认为,里弄房屋质量在全市属于中下层或下层水平,超过半数(65.7%)的受访者想要搬离现有房屋,主要原因包括居住拥挤、房屋老化和卫浴设施不好等。绝大部分被访者(89%)愿意动迁,而90% 左右的受访者倾向实物置换方式。并且,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历史建筑的意愿并不突出。

图8 瑞庆里内部的日常生活空间

本地社区与音乐谷虽然空间毗邻,但是活动交互与经济联系较弱。由于音乐谷地区吸引了大量音乐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更多地面向创意工作者和高知识人群,并未给当地群众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当地居民的日常工作并未与周边产业产生较好的联系。而通过居民对本里弄及周边地块的文化活动评价分析,超过半数居民(51%)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仅有17.4% 的居民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研究认为,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里弄周边音乐谷的活动更多以文化创意或时尚活动为主,吸引人群主要为中青年人以及艺术爱好者,与社区人口接口差距较大。

总体而言,音乐谷地区居民的社会层次偏低,人口结构趋于老化;社区内部较为和谐,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归属感,但改善居住环境的想法依然强烈;居民在社区中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较少,且与本地经济发展联系度较弱。

6

结语

通过对上海音乐谷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地域文化资源与地区更新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文化资源促进了地区的更新发展,反过来城市更新也强化了地区的文化特质。首先,空间肌理上维持了原有的历史格局,历史建筑也通过修缮再利用得到了尽可能的保护。并通过音乐这个特色创意产业的引入,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品牌与身份。其次,复合功能的场所营造使音乐谷地区较好地融入整体城市功能。音乐谷地区拥有着商业、办公、教育、演绎等复合功能,加上其独特而有魅力的历史环境,增强了音乐谷地区消费方式和情景体验的多样性。

然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音乐谷地区与本地社区的融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本地居民与音乐谷地区,无论是经济联系还是活动参与,紧密度都比较低;另一方面,环境的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引入,带来了大量消费、工作的中产阶级,音乐谷地区的地价租金开始上升,导致部分居民不得不搬离。例如,政府已经启动对兰威里的改造项目,目前兰威里里弄已经腾空。可见,音乐谷与本地居民形成了两极分化和新的社会孤立,一定意义上在社区层面“脱离鲜活的社会而成为城市功能的孤岛”。

通过上述分析框架的阐述和音乐谷案例的剖析,呈现出一个文化资源驱动历史街区更新的图景,也给予了文化资源驱动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启示。首先,对于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解读是更新的起点。更新中应该充分挖掘多样化的本土文化资源,并充分体现和传承在更新蓝图之中。其次,要认识到文化驱动历史街区更新的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思维。城市更新中文化项目的介入意味着较高的投入和较长的汇报时间,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来综合评估项目的价值,尤其是项目本身对整个城市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另外,文化资源驱动的历史街区更新作为一项地区发展战略,应该充分考虑与本地社区的融合,回归政策的公共性。创造包容的文化和空间应该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在更新项目过程中,要维护本地社区中低社会阶层居民的利益,从机制上保障他们参与的权力,从而推动整个地区和谐健康发展。

the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上海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

祝各位读者元宵节快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7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