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何叔衡故居

长冲村:长冲村……

纪录片《何叔衡》拍摄启动仪式在宁乡沙田何叔衡故居举行

5月31日下午

何叔衡故居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

由潇湘电影集团公司、中共宁乡市委宣传部、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湖南宁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共同拍摄的纪录片《何叔衡》

在宁乡沙田何叔衡故居举行启动仪式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娟参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叫做“社会主义”的旗帜由一个叫做“共产党”的组织扛了起来。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宁乡,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而在革命的沃土、英雄的故乡——宁乡西部红色文化革命老区“沙田乡”,也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红色文化传承”。

宁乡沙田的何叔衡,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创下了中共党史上的几个之最: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长的参会者,是红色政权首任“大法官”,同时也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之一。这些光荣的革命事迹,勇于奉献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所铭记,这些宝贵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并绽放出灿烂耀眼的光辉。

红色主题纪录片《何叔衡》以中共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被尊为“中共五老”的何叔衡同志革命生涯为背景。纪录片全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何叔衡同志的近20年的共产主义革命生涯,如何由一个粗布长衫“可当大局”的穷秀才,逐步转变为一个一切为人民“做事不辞牛负重“的革命先驱,继而成为一个“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定革命者的壮烈一生。

为充分挖掘以何叔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宁乡市自2019年起,实行红色文化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此次《何叔衡》主题纪录片文化活动,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

据悉,潇湘电影集团公司、中共宁乡市委宣传部、湖南宁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完成纪录片《何叔衡》后,将以何叔衡同志革命生涯光辉时刻为题材,继续拍摄红色主题电影《血铸忠诚》,献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记者丨邬 艳

编辑丨黄 杏

校对丨周思慧

红色百年|走进“叔翁”——何叔衡故居!

他是旧式秀才,中共一大代表。牺牲前他留下遗言,“我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今天的

《红色百年》

我们走进“叔翁”——何叔衡的故居

一起追忆百年前

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何叔衡故居位于宁乡市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周边群峰连绵,松竹苍翠。故居黄墙黑瓦,为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

1876年5月27号,何叔衡出生在这里,1902年考中秀才。虽然是旧式秀才,何叔衡的思想却很开放,曾任教于宁乡市横市镇云山书院,致力于传播新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叔衡率先剪去头上的辫子,并提倡女性释放裹脚。何叔衡曾孙何盛明:“过去旧文化旧思想,封建的那个迷信啊,他都是极力反对的,那个时候的妇女都裹脚,他的婆婆(老婆)才来的时候是裹脚的,结婚以后就要求她放下了,不裹脚了。他的儿女也要求不裹脚。”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纪念馆副馆长张颖:“何叔衡经常与小他17岁的毛泽东一起讨论时事,切磋学问,所以,他的学识品行以及见解,深得毛泽东的尊敬。”

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五四运动中,何叔衡与长沙的进步教师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行动。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6月29号傍晚,何叔衡和毛泽东一道 悄悄从长沙赶赴上海。为了保密,他俩甚至没有向前来送别的好友谢觉哉 透露此行的完整目的。当天,谢觉哉在日记里写下,“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携行者润之赴全国之召。”因担心泄露信息,谢觉哉还有意略去“共产主义者”5个字,用五个圆圈替代。

到上海后,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和毛泽东一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6年,何叔衡任湘江学校校长时签发的毕业证书。)

1922年8月,何叔衡和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 设置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在何叔衡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女儿、女婿都积极投身革命。宁乡市沙田乡政府工作人员肖艳辉:“1930年7月,面对两个女儿、女婿同时被捕,其中还有一个女婿被杀害,他强忍悲痛,教育家人,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

在中央苏区时期,何叔衡厉行反腐,取得了卓越成效,沉重地打击了贪污腐败分子,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何青天”。1931年11月何叔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尽管何叔衡身兼数职,他对工作仍严肃认真,坚持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对这位足足大他17岁的同学十分称赞。曾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 进行长征,中央决定将58岁的何叔衡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后,于都、兴国、瑞金根据地相继失陷。血腥的白色恐怖迅速笼罩中央苏区留在根据地的何叔衡、瞿秋白和邓子恢等人,被迫从江西向福建转移。

1935年2月24日拂晓,队伍抵达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附近,经过连续四天的昼伏夜行,部队已经筋疲力尽,花甲之年的何叔衡愈发体力难支,就在队伍原地休整时,反动武装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眼看敌人向山顶涌来。慌乱之中,不愿拖累战友的何叔衡,突然纵身一跃,坠下山去。以身殉党,至死不屈,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美玲:“何叔衡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他的光辉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何叔衡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叔衡故居现已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当地对沙田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提质改造,如今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提升。当年落后闭塞的小山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 湖南电台《空中讲堂——潇湘文明实践“村村响”》

记者:郑妙

编审:蒋岚、童琳、郝爽

何叔衡烈士纪念碑落成暨何叔衡纪念馆开馆仪式在长汀县梅迳村举行

本网消息:今年是何叔衡烈士诞辰140周年,为深切缅怀何叔衡烈士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何叔衡烈士纪念碑落成暨何叔衡纪念馆开馆仪式于12月24日在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举行。长汀县政协主席丘发添、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吴升辉、长汀县直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濯田镇党政领导、全体镇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部分村民代表共180多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活动议程有二项,一是举行何叔衡烈士纪念碑落成的凭吊议式,向何叔衡纪念碑敬献花篮。二是举行何叔衡纪念馆的开馆议式。长汀县政协主席丘发添、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吴升辉等为何叔衡纪念馆揭牌。而后,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参观了何叔衡纪念馆。

何叔衡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之一,苏区“五老”之一,苏区检查、审判机关的创始人。1934年10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同志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等同志从江西转移到闽西,到达长汀梅迳村时,被当地保安团包围,为了不拖累队伍,他纵身跳下陡崖,最后光荣牺牲,时年59岁,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0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