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辽太祖陵

林东镇: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巴林左旗中部,距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270公里,北纬4357′-4400′,东经11921′11925′之间,东北面与白音沟、花加拉嘎、丰水山、十三敖包乡接壤;西南两侧与哈拉哈达、哈达英格、白音敖包乡毗邻。总面积366.09平方公里,林地14.88万亩,森林覆盖率29.6%。全境属半山半川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辽太祖陵

辽祖陵遗址

辽祖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西北25公里处的口袋形山谷中,周围有4座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绵延相连,山峰豁口之间,有多处石墙矗立。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寝,也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寝之一。陵墓的主人是辽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一生 耶律阿保机生于唐朝咸通十三年(872年)在当时耶律阿保机出生之时,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首领之位而打的不可开交,在这场残酷的政治作斗争中祖父耶律匀德实被杀害,父亲和叔伯也逃离了出去,耶律阿保机的祖母简献皇后对于刚刚出生的阿保机甚是喜爱,耶律阿保机三月能走,百日能言,凡事未卜先知。及时是在童年,开口便涉及国家大事。即便是当时执掌国政的伯父,遇到疑难也会去向阿保机询问。

童年的不平凡,也就注定了耶律阿保机有不平凡的一生。之后的阿保机才智过人,长大成人后更是身体魁梧健壮,胸怀大志,而且武功高强,《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值伯父耶律释鲁掌权,在其伯父掌权期间耶律阿保机深得伯父信任,并在这期间组建了一支精锐武装,阿保机也凭借着这支精锐武装迅速崛起,在阿保机的伯父被杀后,阿保机继承了其伯父的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史称总知军国事)的职位,并击溃以蒲古只为首的部落豪强。相继降小黄室韦,破越兀、兀古、六奚诸部,被国人誉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语"郎君")。

贞明二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称帝。率部众建都城皇城,即后来的上京,京中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他立国后,渐以宗室为南府宰相, 制定法律,颁定官爵位次。设立迭剌部南北二院夷离堇,成为后来的定制。又命人制契丹大字,弘扬民族文化。 至今,俄语发音称中国仍为"契丹",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建西楼城为皇都(后名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神册五年,由突吕不等人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后又由阿保机之弟迭利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契丹小字。从此,契丹有了文字,社会发展更快。

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率军亲征渤海国。次年,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长子突欲(耶律倍)为东丹王。

天赞五年(926年)七月二十七日(9月6日),阿保机在出征渤海还皇都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终年55岁。谥升天皇帝(一作大圣皇帝),庙号太祖。辽太祖在东征途中驾崩,皇后述律氏主持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祖陵。祖陵由陵区和奉陵邑祖州两部分组成,陵区十分独特。由山门而入,四周群峰环抱。从里向外看,山门又象封闭一样,踪迹皆无。作为皇陵,可谓天设地造,独一无二。祖陵以其旖旎的山光水色和历史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们在瞻仰一代枭雄的丰功伟业之时,又可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限乐趣。

天显二年(927年)葬祖陵(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传奇一生就在此处落幕。

孟和套格套分享辽祖陵神秘石房子:是契丹祭祖台还是囚室?

辽陵及奉陵邑是辽代祖陵及三座帝陵古墓葬。包括祖陵及祖州城、庆陵及庆州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

奉陵邑,奉是伺候,侍奉,陵是陵墓,邑是城池,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最盛行,在皇帝陵寝的前方兴筑一座城郭,作为守卫和奉祀陵寝作用,这座城就叫奉陵邑。

辽陵是辽代初中期的皇陵及奉陵邑。辽亡后遭金兵浩劫,地面建筑被焚殆尽,庆陵也被掘一空,遂成废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进行调查和挖掘,出版有《祖州城》和《庆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物考古部门对辽陵及奉陵邑进行过多次勘测和调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陵邑祖州城分内外两城,周围约2公里,残垣高约6米。外城的四个城门遗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以见到瓮城的遗迹。内城有几处高大的台基,西北角现存有一座石房子。内城的南门有直通外城南门的大街,宽40多米,两旁尚保存有明显的建筑遗迹。

祖陵是大辽开国皇帝扛太祖耶律阿保机、贞烈皇太后、齐天太后陵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太祖陵陵前有享殿遗址及经幢、石翁仲等遗物,陵东南2公里处的奉陵邑祖州城分两重,城门建筑基址尚存,西北隅有石屋一座;圣宗、兴宗、道宗三帝王后妃墓园。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庆陵在右旗,存享堂、庑殿等遗迹,墓内壁画丰富,出土石刻契丹小字哀册。陵南10公里的奉陵邑庆州城为辽帝游猎地,城内保存有建筑遗址,还有辽代砖塔一座。

辽代庆陵和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拓片资料

辽代庆陵和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拓片资料

奉陵邑祖州城位于祖陵东侧的石房子林场,分内外两城,周围1785米,残垣高约3米,为夯土建筑。外城的四个城门遗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以见到瓮城的遗迹,另外北墙东西两端有角楼遗址。

内城的南门有直通外城南门的大街,宽40多米,两旁尚保存有明显的建筑遗迹。内城有几处高大的台基,应该与文献记载的二仪殿及黑龙殿有关。西北角现存有一座石房子,为七块巨大的花岗石板岩构成,其作用应该与契丹民族的习俗相。

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墙和守卫建筑。谷内林木参天,环境清静幽雅。石块垒砌的陵墓地宫的墙身遗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

《辽史》记载,太祖陵“凿山为殿”,殿南设“天膳堂”,以备四时之祭。《辽史•地理志》载,陵园外“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立碑处还有大龟趺(碑座)一具,已无首,长2.96米,碑槽长1.10米,近年来于碑座处发现若干契丹文字残片。

庆陵奉陵邑庆州城遗址位于辽庆陵南约10公里,是辽代最大的州城,建成于辽代景福元年(1031年),东侧的罕山就是辽代著名的“黑山”。庆州城呈“回字形”,城内的西北部有一座辽代的释迦如来舍利砖塔,俗称白塔子,建于辽代重熙十八年(1049年),为八角七檐空心阁楼式仿木建筑,塔内曾发现过辽代佛教遗物。

以下为庆州白塔出土辽代文物,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所谓石房子就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著名的“辽代石室”,在辽代祖州城内的西北部,有一座建在高台上的石屋,这就是石房子。石房子由巨大的花岗岩拼成,一共七块。东西长7米,南北宽5.3米,高3.6米,前面留有一门,门宽1.4米,高1.95米,石壁厚度约0.4米左右,顶盖厚0.75米,石板之间用铁楔子相连接。内有一石床,长4.3米,宽2.5米。石房子没有资料记载,建成年代不详,用途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祖庙,是契丹人祭祖的地方。第二种说法是祭祀场所。第三种说法是永康王兀欲囚禁述律平和李胡的石牢。还有一种说法是太祖东征渤海病逝回到祖州时的停尸房。因为契丹有停尸的习俗。

图片由作者拍摄授权乐艺会发布

河南新郑: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太祖嵩陵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的陵墓——嵩陵(后周皇陵之一)。

后周太祖,名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嵩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南约500米处。陵地北高南低,东西各有一道小土岭,陵墓两侧各有一条千沟。冢高约9米,周长103米,保存较好。据《图文老郑州老风物》文:“笔者前谒嵩陵时,正值盛夏,高大的墓冢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所包围,墓东墓南各有一块有关部门立的一新一旧水泥碑,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当地人说,嵩陵上不长树,多次在上面栽树都未成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站在空无一物的陵墓旁,忽然感到了些许寂寞和冷落。有位诗人谒嵩陵后曾题诗曰:“荆棘丛生旧衣甲,夕阳残照衮龙袍。朔意正浓天肃静,铁骑纵横成麦苗。”大概当时正值秋冬的傍晚,诗人看到处在麦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满荆棘野草,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落而苍凉。

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载:郭威临终前曾嘱养子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寝无须用石柱,费人工,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不要守陵宫人,也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之,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嵩陵内是否真的用瓦棺纸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确无石人石兽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记载:嵩陵前旧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在郭威的家乡郭园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薄葬美谈。同历代皇陵相比,后周皇陵大概是设置最为简单、俭朴的一处了。在盛行厚葬的封建社会,后周天子能体恤民情、厉行节俭确实可贵,受到后人的称赞。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

后周,五代之一。公元951年,郭威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都开封,史称后周。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山西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甘肃的一部分。后周传三帝,共十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发动了“陈桥兵变”,灭亡后周。后周皇陵位于郑州新郑市城北18公里处郭店镇附近。现有陵墓4座,即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为后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乡周庄村南约500米处。陵地北高南低,东西各有一道小土岭,陵墓两侧各有一条千沟。冢高约9米,周长103米,保存较好。庆陵为 后周世宗 柴荣墓,在郭店乡陵上村西100米处。现存冢高约15米,周长105米,保存尚好。陵前原有御制祭(祝)文碑44通,现存35通,多数下半截埋人土中,其中7通仅露碑首。顺陵为恭帝柴宗训之墓,位于陵上村东北约300米处。冢高4米,周长约40米。懿陵为后周世宗皇后符氏之墓,位于陵上村中,冢高2米,周长约20米,在居民院内,冢土保存很差。后周皇陵规模较小,据史载,郭威临终时要养子柴荣丧葬从俭。故嵩陵前面只有墓碑一座。庆陵、顺陵、懿陵前均无石人石兽,文献上也未见到陵前有石人石兽的记载。直至 明朝 初年,才开始为庆陵修建陵园。陵园呈方形,边长约200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后周皇陵与历代帝王陵墓相比,规模较小,仪设也比较简单,这与郭威、柴荣体恤民困、崇尚俭约有关。

后周太祖,名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苦中长大,碰到机运当了皇帝,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他生活节俭,又减轻了一些赋税,削减了一些严刑峻法,并对大臣们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大学问,不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文武大臣,不论有什么建议,只要利国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过文字要简洁、切实,不要冗长、修饰。”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议,他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

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免除后汉所设额外苛敛以及中唐以来地方官进奉的“羡余物色”;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 ,使编户增加3万多 。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养子郭荣(日后的周世宗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诫郭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关中十八唐帝陵)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郭荣继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当晚(壬辰日),郭威驾崩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50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