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神田

导游:神田,科学的说法是边石坝。在九乡由于其规模巨大,数量众多,而被国内外洞穴专家称为边石湖群;

介绍:景区中最大的边石坝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深约10米,是当今世界上所开发的洞穴风景区中规模最大的边石坝。神田--神田位于怒江州贡山县境内,紧靠中缅边境,由贡山的丹珠通道进入,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又没有大树,成为贡山森林砍伐事件的幸存者。神田是由高山沼泽连接成片而形成的,由于依山势层层排列,远看就像人工建造的梯田,故称神田。景致十分独特,尤其是在十至十一月份,满山色彩斑斓,沼泽中的植物变成红色或黄色时,野性十足,景色更加迷人。据一位英国旅游者讲,贡山神田从规模、到景色绝对具有世界级水平;

神田

交通:

从昆明东部客运站乘中巴车至宜良县城,再乘中巴车至九乡边石坝景区;

用时参考

2个小时

门票

15.00元

开放时间

08:00~17:30

景点位置

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

后田暴动有“神器”

后田暴动有“神器”

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广大农村,依然保存着革命的火种;经过大革命启蒙的广大农民,就像布满的干柴,只要有一点星火,就能燎原。

闽西后田村就是这么一块经历大革命洗礼的乡村;后田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就是革命的火种;后田的农民就是一群积蓄着革命力量,随时准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干柴。

当“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及福建临时省委的指示传达到闽西后田后,闽西革命的先驱邓子恢和他的战友们在后田积极组建革命力量,培养武装骨干,创造时机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在后田村的火星祠堂内开办了青年国术馆,依托原组建的秘密农会,训练武装骨干。每天农忙后,一批批秘密农会的青年在那里摔爬滚打,训练格斗技术。青年国术馆虽然成立,但武器稀缺,邓子恢清楚:手无寸铁是打倒不了土豪劣绅的!为此,每位秘密农会会员都购置了一把脚绑刀,大家风趣地戏称它为“三毛钱的驳克”。

1928年3月4日,“关帝福”节日,乘着地主族长们及其大小喽罗欢宴作乐时,中共龙岩县委、后田党支部组织农会会员,发起了震惊八闽的“后田暴动”,当场用枪打伤、再用脚绑刀刺死了地主狗腿子陈北瑞,同时,迅速收缴了地主武装。暴动指挥部还连夜召集群众大会,揭露地主豪绅反动派的阴谋以及陈北瑞的罪状,宣布实行武装暴动,收缴全乡地主的田契借约,一律当众焚毁,并宣布从此废除一切田租债务。

后田暴动的枪声,震撼了军阀陈国辉部,陈国辉派兵血腥镇压。由于敌强我弱,后田暴动队撤出战斗。随后,闽西地区相继爆发了平和暴动、蛟洋暴动、永定暴动。不屈不挠的闽西人民,一次次拿起了像“三毛钱的驳克”一样简陋的武器———木棒、柴刀、锄头、红缨枪……在党的领导下,为自己生存的土地,为了幸福生活,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付出重大牺牲,保住了二十多万亩土地革命的果实,实现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壮举。

这件“三毛钱的驳克”成为后田暴动的历史见证之一,陈列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英勇故事。●

平和黄田有座神奇的龙见楼!

《 龙见楼 》

作者: 洛 洛

环绕村庄的清清溪流恍如玉带,村外独木成林的古榕撑起宽阔的绿荫,村内鹅卵石巷道串联相通,古香古色的土楼宗祠穿越古今,传统村落黄田村的古典之美处处可见,美得细致精巧如八卦井,美得粗犷大气如龙见楼,它们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龙见楼,位于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的溪坝自然村。大楼犹如一只香炉,三面环溪,右边是大龙山,后边是下坑岩的清水庙,前面是旧县城八景之一“笔山侵汉”的双塔山,是一块建阳宅的风水宝地。龙见楼因楼围大,居住的人众多,当地人俗称之为“大楼”。

说龙见楼“粗犷大气”,是因为它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最大的生土圆楼,有关专家经过考证指出,它比芦溪丰作厥宁楼77米楼外径还大3米,其它土楼直径大小依次是诏安在田楼、南靖顺裕楼、华安二宜楼。

在黄田村,人们习惯于先参观当地另一座名气响亮的咏春楼,再接着参观龙见楼,将二者相互比较,以便对黄田的土楼有一个立体感性的认知。

咏春楼建于清乾隆庚寅年(1770年),土楼正面直角,后面圆形,建筑面积2620平方米。楼高12.20米,分三层,墙体基部是鹅卵石,上部是生土夯成,体量比龙见楼小很多。咏春楼大门外照壁、泮池,一般土楼应有的元素保存齐全,可以说是标准的官方版土楼。之所以说是官方版土楼,个中原因很简单,咏春楼的主人是一个享有鼎鼎大名的清朝官员“廉政公”曾萼,土楼落成后给楼匾题写楼名的是当时的福建按察使谭尚忠。

从建筑时间来看,咏春楼属于“小弟辈”,因为龙见楼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年),比咏春楼早了89年,整整相距有四代人的光阴。咏春楼的建筑是曾萼一人之功,而龙见楼不同,它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凝聚着集体力量的一座生土圆楼。龙见楼独立于一块空地上,周边没有其它楼房遮挡。

龙见楼是由时为康熙辛酉岁贡寿宁县教谕曾逢时倡议集资兴建的,直径达8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楼内圆埕直径34米,面积907.7平方米。圆楼内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出入,中心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大内院,不设祖祠。为何不设祖祠呢?一个粗浅的原因考虑是,集资兴建时人员构成复杂,虽然都是曾姓,但是分属不同房系,简而言之就是祖宗不是同一个。

龙见楼中央活动空间非常宽敞,站在中心点大声说话会产生明显的回声效果,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开会时,小队长经常就站在中心点上大声讲话,布置任务,楼内住户虽然各自坐在家里,但是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在土楼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期间,有民间艺术家专程赶到这里,举办露天演唱会,纷纷惊喜于楼内奇异的回声效应。只是土楼内宽敞的大埕,在上世纪分田到户时,大家为了晒谷子的需要,将所有的鹅卵石地面浇筑成水泥地面,削弱了土楼的整体美感。

院内偏南边有一口公用水井。除了这一口三孔水井外,整个楼埕没其它任何建筑。三孔井台已经被岁月磨洗的溜光圆滑。三孔的设计,尽显古代建设者方便多人同时取水与人身安全的双重智慧。从古代建筑风水学考虑,井台的三孔寓意着天地人,代表着天地人和谐之意。

土楼的排水管道明显大了一些,据说这些管道设有暗道通往楼外,平时是下水道,被匪患围困时可从暗道逃出。全楼防卫构造独具特色。大门门洞全用花岗岩石建筑,门楣上设有水柜,门板特厚,异常坚固。外楼墙脚砌石,墙身夯土,往上逐层收分,楼底墙宽2米,高三层12.6米。

站在三层楼上凭窗望远,龙见楼的大气与霸气尽收眼底。族人传说,楼墙宽得可以摆上八仙桌,四人围桌饮酒还有余地;若用一根面线围绕大楼一圈,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子也吃不完。这个说法只要略有数学常识的都可以算出来,已知楼半径40米,大楼周长会是多少米?且不说面条的粗细,250多米(实际测量可能更长)的面条,总得有好几个后生子努力才能吃得完吧!

楼内房屋共有54开间,这个数字同样也是当时土楼建筑设计的一个别有意味的地方,既说明了楼内大家来自不同房系,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也预示着大家成家立业可以走向五湖四海,都有一个美好前程。

各个开间采用单元式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体系,有各自的出入口和楼梯上下,每间房屋后墙宽4.86米,前墙宽1.84米,周长23米;各单元房间布局独具一格:三落两天井,进入每单元有各自的小门楼,小天井,门厅前是会客厅,第二门进入后依次是厨房、大天井、过廊,进入第三落则是主楼,主楼门前是餐厅,门内是卧室,隔墙开有小窗。尽管只有三楼对外开窗,但是客厅、餐厅、卧室的光线都很好。二三层内环设有窄窄的走廊,门窗开则可晾晒衣服,门窗关则成环楼相通的走廊,可谓别具匠心。

从圆楼外走进中心大院,再到各自小单元内,这是对人们聚族而居生活中不同要求的满足,是一个私密性较强的空间,现代建筑师追求的私密性居住要求在古老的龙见楼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黄田村,如果你只是以一个外来者独自行走,是体会不到土楼的灵魂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土楼的原住户,听听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叹,才能感知土楼给人们带来的恩惠。很荣幸,我们在龙见楼遇见了八旬老人曾庆兴,他正是龙见楼原住户。

据曾庆兴老人介绍,龙见楼曾历经三次劫难,其一是清同治三年武进士曾金榜招惹了太平军而被烧。据族人传说,当年某月有一队人马从九峰上坪匆匆经过,河这边的人以为又是土匪来袭,赶紧飞报武进士曾金榜,曾金榜未经详细辨认,立即组织人马准备抵御,其率先张弓搭箭,一箭射落队伍中的首领。未曾想对方竟然是太平军溃退的队伍,结果是龙见楼一度被围,毁坏颇多。其二是1927年10月土地革命斗争中再一次毁于战火。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积肥”时,有关上级领导号召大家拆卸土楼围墙,说是“一担土等于一担粪”,结果就把龙见楼内当时没人居住的十几米楼墙拆掉了三层,所幸大楼竟然没有倒塌。

大楼历经损毁,却屡次修复,足见楼内各家各户的齐心与团结,这在其它土楼历史上可不多见。如今龙见楼更是遇上好世代,所有缺损之处已经悉心弥补到位,大楼的壮观得到远近游客的一致首肯和关注,在手机、电脑等传媒平台上随意点击搜索,都可以看到龙见楼雄壮的身姿。

从土楼内走出来,仰头再看一眼龙见楼的楼匾,不仅心生疑窦:龙见楼,龙在何方?难不成就是邻近的大龙山?除了这个,当地人还有一个传说:大楼落成之际,当朝有位太子刚好前来造访时为县城的九峰城,所以取名“龙见楼”。

距正大门十几米处水沟边,有一块石头略微凸起,虽不起眼,却暗藏玄妙,听说它是整座楼一年四季没有蚊子的机关所在,因为它是一块“蝙蝠石”。众所周知,蝙蝠专门吃蚊子,那是这只蝙蝠吃光了所有的蚊子,还是蚊子被吓得不敢前来?更何况龙见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一块蝙蝠地。

到底有没有蚊子,你亲自来游玩一趟甚至住上一夜感受一下也未尝不可。

走到远处,回望龙见楼,它高大魁梧,如果说它是这片土地上一只飞翔的蝙蝠的话,那这只蝙蝠的体量可真是举世无双。

来源:平和县新闻中心

编辑:林祎凡

审核:王叶青

监制:黄瑞土

田家庵老街:小巷里的神秘世界

田家庵老街,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是指分布于淮河路周边的老城区。这片老城区定格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情,是研究当年淮河流域中小城市的范本。我在《田家庵老街:一场市井风月》那篇文章中,专门交代了她老到什么程度。下面再引用一下那段文字: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东流民田氏夫妇在淮河渡口搭建庵棚,开始有了田家庵这个地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通煤矿公司在田家庵建煤场,这里人烟渐浓。民国七年(1918年),田家庵开埠通航,这里初具城市雏形。所以田家庵老街的老,可以老到100年左右的时间。

我阅读过有关介绍田家庵老街的文章,有的文章写到“田家庵老街是淮南市最古老的街巷”。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是不准确的。

寒来暑往,时间的金梭和银梭在日夜之间匆匆穿插,它于有意和无形之中,编织出了老街的一个个斑驳的故事。在日征月迈的光阴里,这些故事被述说着,说着说着,老街已悄然变老。老街的许多四通八达的风光小巷,都在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有道是其物如故,只是已其人不存。于是,就在一个注定会发生故事的早晨,我再次来到田家庵老街。我的第五次慢走,就是想去重复观瞻这里的市井生活;去审视它与强劲的时代脉搏相合拍的程度;去触摸老街人心的冷暖;去寻访小巷里的神秘世界。

我在寻访小巷神秘世界的当天,就把相关的一张图片和配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我的一位良师益友跟了一句话——此图?他的言下之意是:图片里的华彩建筑能坐落于寂寥的田家庵老街吗?

田家庵老街的确已经落寞。三两层的建筑,水泥色的暗黑墙面,牵扯着楼与楼的粗细电线,所有这些与那份奇异的华彩之间怎么会产生连接呢?我回复我的良师益友——此图确定,这是淮南市老佛堂,位于东城市场附近的小巷。

我今天要寻访的神秘世界都位于妇孺皆知的东城市场周边。说到东城市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可谓是八街九陌,市面繁华。其车水马龙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淮南人的脑海中。或者说其人声鼎沸的声音,至今还萦绕在这里的小巷。

老佛堂所在的小巷有一个响亮的名称——淮建路光华巷。我们知道,上海的道路通常以“路”做词缀,北京则以“街”做词缀,天津的词缀是“道”。田家庵老街的道路命名选择的结果是“路”,比如前文依次提到的淮河路、淮建路。这和田家庵老街在民国时期与上海、江浙一代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有关。

淮南的地理位置介于江淮之间,其实在淮南人的内心深处,早已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归于江南地区。因此我说,淮南人的心理地区是草长莺飞的江南,淮南人在稳健和粗犷之中是断然不失浪漫的。

刚才我在行文的时候,使用到了两个词语“自觉”和“不自觉”。估计你可能不知道这两个词语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觉”从学从见,在强调人的器官受到刺激后会对事物进行感受辨别,有醒悟的意思。所以就有了“觉悟”这个词,以及它的近义词“觉醒”。

佛教讲究觉醒,这可以给滚滚红尘中遇到困厄的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淮南老佛堂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截至2010年,已有信众12000人,而且每年皈依人数都在以约500人的速度递增。

淮南市老佛堂,这座隐于曾经的闹市中的寺院,这座现在处于落寞的田家庵老街里的清修之所,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这么多人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今天要走进这里,而且我已经站在了寺庙大殿的走廊上。俯视楼下,院落里的香炉青烟缭绕,袅袅的尘烟带着香客的心愿缓缓上升,穿过拴在绳子上的一面面佛旗,向四处扩散,夏日之光与香烟一起氤氲动荡,缓缓地扩散……

老佛堂占地面积狭小,所以这里没有大大的鲸钟,只有一口唤钟悬挂在走廊上。钟对于寺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法器。正所谓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深沉的钟声,音色绵长,能震撼人心,似乎超度了灵魂。

老佛堂的钟声丝毫没有影响燕子来这里做窝。我在参观老佛堂台账建设的时候,在资料室的门头上看到了一个燕子的泥窝。当觅食的老燕掠过不远处崛起的高楼飞近巢穴的时候,窝里的四只乳燕马上伸出头来,张开黄色的小嘴,呢喃的叫着,接住老燕觅来的食物。然后又缩回巢穴,一声不吭。在不能确定外界是否安全的时候,好像一切生物选择的都是自我封闭。

而人类的高明之处在于,会选择读书学习以增加判断能力。老佛堂有自己的书屋,每周都有读书会,这对提升信众的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也完全合拍了国家致力于创建的读书型社会。

老佛堂成立于1911年,是淮南市成立较早的一座寺院。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她的教义固然密不可分,佛教讲究慈悲为怀,认为生命轮回。比如佛教徒倡导素食,因为不吃肉的根本原因就是基于慈悲。吃肉的话,动物会产生痛苦,佛教就是要超度肉身,免于痛苦。因此,佛教徒不吃荤食,意在不制造痛苦。再说,基于轮回的理念,如果今天狠心杀戮了动物,那么来世就可能变成动物供人杀戮。

今天来看,素食是科学饮食,有益健康。轮回是否存在,这里不做讨论,不过,那种换位思考的做法,与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在参观老佛堂的时候,适逢在此清修的阜阳人净言师傅,她盛情邀请我这位素昧平生的人进食素斋早餐。后来,我遇到比丘尼释宗净,宗净师傅是田家庵区政协委员。我请教她这里的一切费用是不是有专项的资金支持?她说费用主要来自于信众的供养,还有老佛堂膏药的售卖收入。

老佛堂的膏药有六种之多,是一位居士无偿教授的,距今已传了九代。对治疗痄腮、疮疔等病有显著疗效。据说当年的原淮南市委书记王乐平先生患“对口疮”,经医院打针吃药不见疗效,就是老佛堂配制的几贴膏药给治好的。

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是道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自然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交融。佛教也提倡出家人除了修行佛法之外,自身要学会一种技能。这样的话,既可以借此糊口,又能弘扬佛法。以药物医身,以佛法医心,身心都会健康无恙。而比丘和比丘尼所学的技能多与中药有关。

站在老佛堂大殿的走廊上看过去,对面就是老街的基督教堂,两家宗教场所仅仅隔着一条窄窄的光华街。我姓我的佛祖,你信你的上帝,睦邻友好,相安无事。

我开始下楼,准备探寻田家庵老街的第二个神秘世界——基督教堂。下到一楼大殿的时候,恰好有信众前来烧香。宗净师傅对香客说,烧香重在心诚,提倡文明进香,反对铺张浪费,不必从我们老佛堂购买许多的香焚烧。

这里的出家人是不急着兜售法物的!与外界物质化的寺庙相比,这种相对远离物质利益的地方才堪称净土。鉴于此,老佛堂比丘尼的形象自然会高大许多,与容颜无关。

走到老佛堂大门口,我才注意到墙上张贴着放生募集款项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这些时代文明的产物一样渗透到了佛教领域。所以,淮南市宗教局授予老佛堂“文明寺院”的荣誉。而安徽省宗教局则授之“和谐寺庙”的殊称。

我要离开老佛堂了,宗净师傅把我送到大门口。此时,一个信众带着她的孩子走进大门,来参加读书会。信众对孩子说,快喊宗净师傅。那个小朋友伸出头,轻轻地喊了一声师傅好。宗净师傅回礼道:“阿弥陀佛。”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知识形成的关键期,而社会是他们知识来源的三大场所之一。宗教组织都在培养后来人,我们的当代学校教育,理所应当肩负起为祖国培养大批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在这一点上,田家庵区做的很好。走在田家庵区的大街小巷,文明创建成果随处可见。好人栏,便民设施,儒家良言等等。所有这些因素营造的美好氛围就是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社会沃土。

老佛堂的对面是基督教堂。在基督教堂不远处就是老街清真寺。在田家庵老街,这三处宗教场所各司其职,都在用自己的教义影响着自己的群体,向着真善美靠近。由于受文章篇幅限制,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专门介绍这两个地方。

宗教可以平息新欢去嘲笑旧爱,告诉你从迷到悟有多远,只在呼吸之间。珍爱生命吧,一起来善待肉体。因为短短的几十年之后,记忆就会飘落尘埃。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哲学充满智慧,用她的深邃洞悉心灵世界,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宗教艺术涵盖的领域很广,可谓异彩纷呈,装点着千姿百态的中华艺术殿堂。还有那些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早已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在民众的生活里,积淀成了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热爱汉字等同于眷恋自己的生命,所以对汉字的构词成分和词根较为敏感。包括基督教等宗教在内,她们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再生,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词根,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亲爱的,也许您没有在意田家庵老街,甚至您不知道她的存在。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这篇拙文小介,您能够知道田家庵老街的旧有繁华,您能够了解在田家庵老街纵横交错的小巷里,还隐藏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神秘的世界。这些外来的宗教,已经在中国大地上与中国本土文化一起,紧密构铸了中华精神文化的魂魄。

《田家庵老街:小巷里的神秘世界》2017.6.12

作者:崔小红,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诗意八公山合作伙伴:淮南旅游发布

推荐阅读以下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77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