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延津火烧

延津火烧

延津火烧是当地的传统名吃。在延津不管是街头摆摊或是在饭店都有卖的。延津火烧比一般的烧饼大,像肉盒但比肉盒焦,浑圆如饼、层次分明,其特点: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

中文名:延津火烧

位置:河南豫北地区

类别:传统小吃

特点:外焦里嫩、香而不腻

延津火烧 一解乡愁的美味

本地资讯创作者,旅游领域爱好者

延津人无论走到哪里,魂牵梦萦和引以为傲的,火烧是其中之一。

不如蛋糕精致,没有包子细腻,不比烧饼纤巧,延津的火烧看上去粗粗笨笨,貌不惊人,普通至极。初尝者一口咬下,牙齿与火烧交汇处咔嚓作响,焦香四溢,令人略一惊讶。入口再嚼,炙烤过的肉味与面粉的麦香融为一体,夹杂着大葱的鲜美,在舌尖不断蔓延。急不可耐者,三口并作两口,忍不住大快朵颐,这醇厚浓香的味道顺食道而下,抚平了胃的期待。

此刻,眼前的火烧摊也格外熟悉,像极了记忆中的某个场景。女摊主笑容朴实,手脚麻利;男摊主老实本分,孔武有力。这个场景除了家乡,再无二般。熟稔的动作,简单的原料,原始的做法,仿佛与这个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无关,像一个固执地守护着原生态创作的作品,自然而亲切,满满的家乡味道。

延津火烧,似烧饼而比烧饼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通体浑圆、色如紫铜、螺纹分明,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食用方便而备受食客青睐。或有上班一族,边吃边走,行色匆匆,津津有味;或有好零食者,驻足摊前,耐心静待,只为美食,俨然成为延津街头一道流动风景。2013年,延津火烧经新乡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黄河滩区传统美食的代表。

刘春军和李彩荣夫妇经营的延津小军火烧在县城小有名气,入选了延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天早上一开门,陆陆续续就有食客上门。他俩的手机也时不时响起,由于火烧烙制的时间长,约半个小时才能出炉,再加上小军火烧炙手可热,一些经常光顾的食客会打电话提前预订。还有人会买上十个八个,给远方的亲人友人快递过去,一解思乡情怀。

延津经营火烧者众,小军火烧有自己的特点。刘春军说,自家的火烧与别人不一样的主要在原料上,延津小麦有“中国第一麦”的美誉,火烧用的面粉自然非本地面粉莫属,肉料必须是当天的鲜肉,花椒大料粉不买现成的粉,而是自己手工磨制的。

和面是刘春军的活儿。准备打多少火烧,就和多少面,多了少了都不行。有着25年制作火烧经验的刘春军不用秤就知道自己倒进面盆里的面粉能做出来多少个火烧。“和面的水温必须掌握好,水热了打出来的火烧会发粘,水凉了火烧又太硬嚼不动,这全凭自己的手感来调解水温。”刘春军一边说一边揉,陆续往面粉里注入热水,两只手快速揉搓,只十来分钟,面就和好了。

不忙的时候,炉子前的工作李彩荣一个人就干了。她取出一部分丈夫和好的面放在面案上,用笼布盖起来。接着揪下来一剂揉几下,然后在案板上紧摔慢抻,面剂就成了宽腰带状。把调好的肉馅放在面剂的顶端,均匀地向下铺平,再卷成陀螺状,按照手感调整好重量后,在旋磨成型后压平。

做好的火烧胚先放在鏊上加热,李彩荣一边加热一边刷油,等逐渐变硬后,再次放入鏊下的炉中烘烤。遇热的火烧中间则会自然膨胀鼓出,在炉中不断翻面刷油,火烧由浅黄变成深黄,最后以流行的“焦糖色”成功出炉。

李彩荣说,制作一个火烧需要约30分钟,火候很重要。火大了,面熟了里面的馅儿还夹生;火小了,半天出不来火烧顾客就等急了。

说话间,李彩荣接到电话,一个老顾客让给在杭州上学的孩子寄10个火烧。李彩荣说,几乎每天都接到这样的外地订单。因为火烧使用的原料新鲜,又比较厚实干燥,存放三五天不会坏,也不影响口感的。今天打包寄了快递,一般一两天就能到其他城市,所以越来越多的外省市人都能吃到正宗的延津火烧。

昔日滩区风起沙飞,今日延津棉粮丰产,“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的延津人依旧眷恋着这片热土,依旧咀嚼着焦香四溢的火烧,正如那奔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和绵延不绝的黄河故事……

(河南广电全媒体张云飞综合新乡日报)

火了,延津农家乐一日游

LXL 文友获得了品读延津赠送的价值60元的辉县轿顶山的旅游门票一 张。请在10月底前使用。领取电话:17698225871

周末一大早,我和儿子,弟弟带着刚煮好的鸡蛋开车回老家了,现在是秋忙季节,玉米,花生都开收了,回家帮忙,我给儿子说,去农家乐一日游。

三十分钟,我们到地了,爸妈已在地拾花生,儿子还迷迷糊糊的,没睡醒的样子,儿子不情愿的干着,嫌脏嫌有土,不管他,老爸开四轮犁,我和老妈,弟弟拾,儿子干干,玩玩。

太阳出来了,温度高了,热了,土混合着汗水,有点受不了了,儿子要回家,我耐心的劝着,让他去喝水吃东西,城里的孩子都是温室的花,耐不住太阳晒,我和弟弟也有点累有点热,可是看到六十多岁的爸妈还在热火朝天的干着,我们只有更加把劲干,很快我们干了一半,也该下晌了,回到家,都很累,简单的吃了碗面条,休息会,下午继续。

下午两点开工,带了水,奶,西瓜,水果,老公打电话下午也来,下午人多了,大家的干劲更大了,老公干的最快,儿子也踏实了好多,好好干起活来,很快犁完了,也快拾完了,五点多了,老爸老妈崔我们回,我老公说,拾到六点回,为了拾完,老公分了片,我们都心照不宣的加快了节奏,到六点,我们几乎同时拾完了,儿子最后一名,也开心的跳起来了。

我们驱车回家,看着儿子满脸的汗水和泥土,我想儿子长大了,他今天一定收获满满,他一定真正懂得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一个延续千年窑火,手工传承柴烧制瓷的艺术殿堂

在每次旅行中我从不主动的去寻找旅行中所谓的意义,因为在旅行之后的反复思索,带给自己的只有迷茫和更加困惑。就犹如让你去思考人生的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即将到哪里去?”道理是一样的。

每天我都会分裂出一缕魂魄,跑到不知哪里去。所以我有空就出去走走,嘿,无意间又找回一个自己。

才让我认识到带着探索的旅行,便是旅行意义的开始。

借着采集乡村资料的差旅,暂离了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一个手工传承柴烧土与火的艺术殿堂,一个活体窑化石制瓷的博物馆,一个异乡人想去瓷都乡—— 洞上陶艺村

霜降之后、洞上陶艺村的闷热被秋凉盖了遍,不知是我穿得太单薄了,还是我们来的时候错开了旅游旺季的景区不够人气,有点微冷,景区没有什么游客,要说有,那就是拿着相机对着瓷器咔咔咔的我,说他是个景区,我觉得它更像个柴烧瓷窑活体博物馆,没有太多商业气息,陶艺人正常雕琢,创作,劈柴,烧瓷,一切都很自然,还原这里最纯真朴实的生活。才使我对陶艺村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游客服务中心外墙并没过多装饰,红砖灰瓦的二层连体平房,很诙谐与这里的古村寨融合一起,还原了本色,显得很复古,正当我拿起相机要对景区大门拍摄的时候,门口迎面走出一位穿着一套深灰色休闲衬衫和西裤,搭配着黑色皮鞋,看着像管理人员的帅哥,热情向我打招呼,我也自然的和他聊了会天,大哥是工作室的一个负责人,也是瓷都人。

询问我的由来,我说是来学习的,也是瓷都人,来自中国瓷都……,还没等我说出名字。大哥惊喜说:潮州吗?果然是行里人,一语就点破

开心的说这次我们正好要请你们那边一个陶瓷创作艺术家来驻扎我们村呢,再次欢迎参观,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交流,给我递了张名片,与我是本家,姓陈,不知道还以为我是来碰瓷的。哈

热心的向我介绍着,陶艺村不大,服务中心的右边是年轻人创业创意工作室——柴烧艺术众创空间,左边是刚举办过德化首届创新大赛的陶艺展览区,随后引我到展品区,参观陶艺人创作的艺术品。

看到这每件陶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且带有新颖创意。

这里每一件手工陶艺品,背后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制胚,打磨,雕琢才孕育出的艺术品,

看陶艺人在陶瓷间细雕慢琢着自己手工的瓷器,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瓷器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期间要是时间和手艺把控不好,壶胚就会变型,糟蹋了瓷器,很需要陶艺人的耐心和专注对于力求瓷器的完美和极致陶艺人。在一旁的我不敢靠太近,生怕打扰他在创作,于是在背光下用长焦拍下这几张图——最质朴的工匠精神!

告别陈哥,走到服务中心的后面,是一个较大制瓷模具棚,刚好碰见一个正在调制陶土大叔,凑到跟前,连续拍了几张,大叔好似见惯了我这种摄旅者,微笑的看着我,配合着给我一个拍摄的角度,拿起调制好的陶土桶,不紧不慢的罐进一个个大小相同的茶壶模具里,边罐边跟我讲这是量产茶壶,制作陶胚,等陶土沉淀要一定时间,有了胚型,再把软土倒出,取出修整加工下就有了茶壶胚,这相对于手工要创作简单一些。

晾干后再把修整好的茶壶胚拿到施釉区域,给瓷器上釉,让其更美观一些。

我想陶艺村最有价值的地方应该就是制瓷模具棚对面的月记窑吧,如果说陶艺展览区和柴烧艺术众创空间村子是艺术创作的门窗,那么月记窑则是艺术创作的后花园,月记窑是德化县里龙窑的代表作。

与一旁的捣弄柴火的大叔聊起月记窑,大叔也耳熟能详的跟我说起月记窑的历史,这个起建于宋,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名窑,我们这与古瓷都景德镇的官窑不同在于这是民窑,更加体现当时我们这个地区制瓷民众的智慧,说到这大叔容光焕发笑了笑,从他脸上自信的笑容能感知他引月记窑为豪,在这曾烧制的瓷器畅销海内外。据墙上标示,在已发掘的175处清代古窑址中,出土器物铭“月记”款识的就有9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听得我收益匪浅、连连点头称赞。如今窑火还在延续着,看我之前称之为活体窑化石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

在月记窑跟前,看着窑体是依山势倾斜而砌筑,头下尾上,窑口像个龙嘴,大叔跟我说这也是它被称之为龙窑的原因,窑体由窑头,窑床,窑尾组成,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窑尾设置烟囱,窑室为阶级状,每级两边设对称排列的投柴孔,隔数级放一个窑门方便装出瓷,以松木、松枝或杂木等为燃料。

这个是用来装陶胚进窑炉里烧制的陶盆

装满待烧的陶胚,再封盖窑门。烧瓷的大叔说,一条龙窑的造价较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并可形成还原气氛,使窑腔内的温度分布较均匀,成品率较高,也有政府保护和扶持,才引用至今。

随之火焰的烧制,听其烧窑的温度要烧至1300多摄氏度,才能达到制瓷的效果,窑火的余热随后扑面而来,驱使我来到窑尾。月记窑的窑尾烟囱紧挨着的是另一条龙窑,叫记号窑,相比月记窑这个显得有些荒废,看着就好久没有过烧制,在记号窑边上开了个工作室的陈叔,说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传统陶瓷制作龙窑坊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天然气窑炉所取代,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也为数不多,只有月记窑一直引用至今、最为久远,它仍较完整地保存着传统陶瓷烧制技艺,可以说是龙窑的活化石。

听完了陈叔的介绍和陶艺人的讲解,创制陶胚,施釉,劈柴、月记窑的历史,龙窑构造,柴烧陶胚制瓷的过程,遗留为活体窑化石等等,宛如在村子里足足上了一节很生动创作陶瓷的艺术课,大呼过瘾,没有白来,离开时还买了一副小茶具,算来这里的一个纪念吧。

这就是洞上陶艺村,一个坚持手工延续千年窑火,传承柴烧制瓷的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土一木,一窑一瓷都在渲染着整个古瓷都的艺术文化氛围,渗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成为每个陶艺人呼吸吐纳间最自然的存在,也是他们这种工匠精神,才能烧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现代陶艺品,收藏于展览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爱它的年轻人们为之慕名而来!

洞上陶艺村会随着时光的递进,越来越有生气;就如同一件古瓷器,随着年代越久远越显得更加有名气和珍贵;在这,我已不再是个摄旅者,更不是个邮差,而是个念瓷的异乡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42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