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博兴对虾

博兴对虾

博兴对虾

山东

博兴县渔业协会

博兴县境内。地理坐标为A东经11807′8.78″,北纬 3721′5.81″;B东经11815′10.09″,北纬3722′51.31″;C东经11816′16.24″,北纬3706′32.48″;D东经11803′24.27″,北纬3704′57.70″范围内

AGI2017-02-2092

与7000年文明对话,领略江南文化之源!嘉兴地标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今天落成

1959年

嘉兴马家浜遗址被发现

2017年6月10日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打下第一根桩

十年筹建

4个月紧锣密鼓布展

今天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

今天上午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举行落成典礼。

市领导张兵、刘冬生、高玲慧、祝亚伟、陈利众、邢海华、敖考权,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60年前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者、发掘简报的执笔者姚仲源等出席落成典礼。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揭牌。

60年前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者、发掘简报的执笔者姚仲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现场,同时邀请来了 1959年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参与者和2009年第二次发掘领队和参与者。

十年磨一剑 让历史“活”起来

点击视频观看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风采↓

小布在现场看到,整个博物馆展陈已初具雏形。

据了解,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今后在进行细节完善的同时,还将 设置一系列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动手做、探索活动等,同时将引入高科技展陈手段,塑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参观学习环境, 预计明年春天对外开放。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由同济大学设计, 总投资1.2亿, 总面积8000平方,其中,展陈部分包括 序厅和 肇始嘉禾、生态聚落、文化主根、薪火相传四个篇章,通过故事化和场景式展示,对7000年马家浜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和还原。

其中:

序厅主题是江南文化之源,用三面浮雕墙,动植物雕刻、陶器、石器玉器等,还原马家浜先民生活场景;

“肇始嘉禾”,展示了马家浜文化从发现到文化命名的考古探寻之旅;

“生态聚落”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再现了马家浜先民采集渔猎、植稻驯兽、纺线织布、择址筑屋等情境;

“文化主根”展示了马家浜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玉器、陶器等珍贵器物。

据了解,为更好地弘扬和展示马家浜文化,从2009年开始,嘉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至2018年,市政府批准同意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遗址公园规划面积为23公顷,其中遗址分布范围约3公顷,保护范围7.7公顷。

遗址公园分为三大功能区: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区,主要通过马家浜遗址出土文物的展出,全面反映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特征、地理环境及主要影响等内容;

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主要以考古发掘区的现场保护及展示,并在原址构建遗址保护棚(800平方米),真实再现嘉兴六、七千年的人类活动史;

文化休闲服务区,以餐饮、特色产品、文化娱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依托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使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今天落成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外,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方案也已经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目前开始建设,总投资1.7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开放,献礼建党 100周年。

7000年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文化

以1959年发现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

环太湖流域地区是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包括江苏南部的苏、锡、常,浙江北部的杭、嘉、湖,以及上海地区。

马家浜文化与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自成发展系列,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是“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遗址

于 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17年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马家浜遗址自1959年第一次发掘后,得到了有效保护。

到2009年,为配合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土了玉器和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成果都体现在《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中。

2019年,嘉兴市文物部门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嘉兴地区近20处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获得了不少的成果。

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家浜人的生活聚落、生产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十年来

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

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

一批重要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

使得我们对于

马家浜文化面貌的认识日益深入

学术研究也日益增多

如对 马家浜文化的类型分析研究、马家浜文化器物研究、马家浜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马家浜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7月

良渚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说,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那么, 马家浜文化即是其源头。

《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

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典礼上,还举行了 《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

据了解,马家浜遗址自1959年第一次发掘后,得到了有效保护。

到2009年,为配合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土了玉器和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成果都体现在《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中。

今天下午,马家浜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研究专家,外国考古学者,以及浙江省11个设区市博物馆负责人,长三角地区相关博物馆负责人,嘉兴五县(市)博物馆负责人,文物借展单位负责人共话马家浜文化。20余位考古界专家进行了发言。

最后再跟着小布详细了解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浙江省嘉兴市人),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吴汝祚的浙江大学导师)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并确认 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马家浜文化嘉兴境内的重要遗址:

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

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

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

海盐的彭城

平湖的大坟塘

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等

主要文化特点:

1.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2.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3. 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社会经济特点:

1. 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罗家角、草鞋山和崧泽遗址下层都发现稻谷,经鉴定有籼稻和粳稻两种。

罗家角第三、四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存。

同时,在罗家角遗址还发现有籼稻。从粳、籼稻粒的数量比例分析,当时籼稻的种植比粳稻要发达。

2. 器类以石奔为主,体型较厚,有孔石斧大都呈舌形,体也较厚。

这种磨制精致的磷、斧,主要应是加工木器的工具。在圩墩遗址发现有铲、喇叭形器等木器。

在喇叭形器的下端,还有暗红色或黑色并略带光泽的涂料。

3. 制陶业发展落后,玉石器制造发展快。考古发现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钵、盉等,还出土了陶质的炉、箅、三足长尾鸟形陶壶。

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是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很少,一般陶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不加装饰的为多,没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

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

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内容来源:读嘉新闻、禾点点

记者:张芬娟 黄烨 李晓钰

摄影记者:朱骏

编辑:天蓝

博兴骄傲!119件博兴佛造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_

小到一只手掌,甚至一根手指,但依然线条流畅、纹样清晰、面目生动,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出土佛造像,今天(10月28日)起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北齐螺髻梵王立像。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4个月。该展览系统展示了山东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其中,该地区出土的金铜佛造像属小型佛像,多为平民或比丘出资制作,主要用于在家供养或随身供养,独具艺术风格。

展览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北魏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观世音像,此像是目前山东境内发现的纪年最早的佛造像之一。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博兴地区目前已发现有龙华寺、般若寺、兴国寺、高昌寺等古寺遗址30多处,证实了北朝、隋代这一区域寺院文化兴盛和民间造像活动的频繁。其中,龙华寺遗址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朝至隋代最大的寺院遗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龙华寺遗址附近不断出土佛造像,尤以1983年出土的金铜佛造像最具影响力。当年出土了94件金铜佛造像,其中45件带有铭文,35件具有确切纪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金铜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区域佛造像中实属罕见,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观众在看北齐卢舍那佛立像。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中展出的东魏“疃子造像”,出土于博兴县疃子村,该像为一佛二胁侍背屏式造像,雕刻精美、细腻,线条流畅。东魏佛立像采集于隋代高昌寺遗址,是北朝小型金铜佛像的代表作。北齐时期的螺髻梵王立像出土于龙华寺遗址,薄衣贴体的特色是北朝时期中印佛造像艺术合璧的产物。

从这些展品可以看出,博兴金铜佛造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一铺三尊的组合形式、阔舟形背光、覆莲座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面貌。造像小巧但内容齐全,装饰繁简适宜,体现出高超的造像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一尊老子像是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纪年铜造老子像之一,表明当时已出现了佛道融合发展局面。此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政府共同主办。

来源: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

责编:孙国娟 审核:王迪

博物馆巡礼|绍兴博物馆:立体式绍兴通史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绍兴博物馆简介

绍兴博物馆是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所属的地区性综合类博物馆,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科普教育基地,绍兴市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一个公益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向公众免费开放,承担着绍兴地区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传播教育职能。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活动,从事文化、科技交流,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相关工作。

绍兴博物馆外景图

绍兴博物馆越王城馆区位于绍兴古城西侧的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基地面积3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33平方米,其中展厅实用面积3720平方米,主展馆分地上地下共二层,具有展馆区、文物库房区、办公区、影院与报告厅等四大功能区域。

绍兴博物馆现基本陈列“越地春秋——绍兴历史陈列”,以绍兴地区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1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的文明开始,直至1949年绍兴解放,前后跨度10万年左右,系统地叙述了绍兴十万年历史和2500年建城史,展陈文物11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106件,三级文物184件。辅以大量文献、图片资料和场景、多媒体解读,展现源远流长的越地文明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绍兴精神,是一部立体式的绍兴通史。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知行合一......从越国建都到新中国成立、绍兴解放,这条跨越了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记录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蕴藏着爱国主义的力量。

绍兴博物馆展厅

四川纹铜镜 战国

云雷纹青铜附耳兽面鼎 战国

“齐永明六年”维卫佛石像 南朝南齐

一直以来,绍兴博物馆视这些历史为绍兴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力推崇弘扬,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常年举办各类艺术、文化、历史相关的临时展览,依托绍兴通史不断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和活动,以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广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实习编辑 延晨 徐蓉 丁雨皓

一读 桂艳 张莉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39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