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戒坛

戒坛位于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为302.76平方米,高17.7米,为明代所建。现在自石台以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坛内置有双面铜佛一尊,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明朝弘治6年(1493)铸造。

戒坛

前来大佛寺参观的人,见到这尊佛像,总是提问:为什么要铸成双面佛呢?《维摩经》上说,我国人民对药王的说法不一,有的说药王是扁鹊;有的说药王是孙思邈;还有的说是韦慈藏的。按佛教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此佛号白药王。据此,则药王便不是;个人了。

另外,(大乘义章九)认为:“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所谓照见,意思为有透彻的洞察力,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所谓了解,意思为有卓越的才能,无所不会,无所不成。应身是功德的象征。功德者,自我-,感化众生,因功积德,是为功德。上述三身中,法身为里,应身为表,报身承接于表里之间。分而为三身;合面为一体,’这就是佛。因此,戒坛上才出现了那尊双面佛,也可理解为一佛双身,一佛三身,总之,他们都是释迦如来。同时,把药王接纳为佛都之中,更会招来众多的善男信女对佛教的崇拜。

这戒坛绝妙之处便是这尊双面佛,无论你站在前面或是站在后面;怎么你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两面佛,简直就象一个人一般。

这戒坛主要是僧倡传法受戒的场所。

正定隆兴寺千手千眼观音倒座观音转轮藏阁双龙照壁摩尼殿慈氏阁龙藏寺碑


初秋到戒台寺寻觅禅境,还有佛教最高等级的戒坛可以参观~

初秋到戒台寺寻觅禅境,还有佛教最高等级的戒坛可以参观~

最近天气一直多雨

今天终于天晴了

马上就要到十一国庆了

门小旅带大家走入戒台寺

这可是小编最喜欢的一处寺庙

这里能寻觅到许多古迹

能看到很多有年头的古树

蓝天之下

佛塔怎么拍都好看

历经岁月苍穹

至今屹立于此

这颗卧龙松可是戒台寺的镇寺之宝之一

历经百年岁月变迁

依然苍翠依旧

枝干伸展出的都是历史

蓝天绿树掩映的楼阁

具有苍古的意味

默默寻觅,虔诚投入

这里一草一木都会让你感动

今年戒坛终于对外开放了

戒台寺戒坛以天下第一戒坛而出名

全国有大大小小的戒坛不少

但以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

泉州开元寺三大戒坛最为著名

被誉为“三大戒坛”

而戒台寺的戒坛因其规模最大

故列“三大戒坛”之首

此次戒台寺之行

主要就是一睹戒坛的巍峨

小编不是佛道中人

但是对戒台寺的戒坛充满了敬畏

太壮观了

戒台是僧人受沙弥戒

比丘戒、菩萨戒的地方,

故此称之为三坛大戒。

只有经过三坛大戒的传授后出来的僧人,

才可以称之为一位真正的僧人——比丘。

可见戒台寺的地位了

苍松古树,屋宇楼阁

蓝天碧澄,白云相映

处处都是景

小编的行走路线比较凌乱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寻觅和解读

这里宝象庄严,佛家威严顿起

不敢高声耳语,唯恐惊扰神佛

一草一木,一砖一石

都已入定,处处都有佛性

人在其中,心境安宁

大悲殿的廊檐屋宇

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之下

别有一种佛界姿态

佛香袅绕,光影斑驳

佛香世界,一片宁静

初秋的戒台寺

宁静祥和

青苔点石,佛香缭绕

廊檐飞宇,佛香净土

还有让人惊叹的戒坛可以瞻仰

一起去吧

来源 | 门头沟文化和旅游局

清初道士还俗做和尚,创天下第一戒坛,佛教戒律颓势随之大变!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长老

这是虚云长老以112高龄,历经云门事变后死而复生,撰下一联抒发的感想。长老禅悟境界高深,如此艰难困苦之中,仍能从容入定,神游兜率天,亲见弥勒菩萨说法:

“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

其中虚云长老所言宿识“读体律师”,即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净土圣贤录》中曾粗略勾勒过他的一生:

读体老人,字见月,俗姓许,先祖是江南句容人,曾在云贵一带参军立功,读体少时不愿承袭祖荫的官职,便去剑州做了三年道士。

一日,有老僧传给读体《华严经》,他一读大悟,马上出家为僧。后在三昧律师前受具足戒,三昧律师主持宝华山,即将圆寂时传衣钵与他,读体便成为宝华第二代祖师。

读体大师曾修持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不倚靠,昼夜壁立90天。当时四方僧俗大众,一致归附于他,南北各地都礼请他开戒,无一日虚度。

有一天,大师示现小病,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再吃药了,过七天我就要走。”到期限后,于七十九岁肃静而往生。荼毗时,见莲花佛相升腾在火焰中,得到五色舍利一升多。

如果仅是《净土圣贤录》中简略记载,见月律师不凡的一生,可能会慢慢淡出大众耳目。所幸的是,见月律师七十三岁时,因受两序大众请求,述说其一生行脚事迹,以勉将来,便循其一生经历,撰写出上下两卷《一梦漫言》这部自传。

而《一梦漫言》于大众中广为人知,则离不开印光法师出家弟子——弘一法师的大力推荐。

1936年八月,弘一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披诵明末宝华山见月律师的《一梦漫言》时,“欢喜踊跃,叹为稀有。执卷环读,殆忘饮食。感发甚深,含泪流涕者数十次”。为什么呢?他在《一梦漫言题记》中说:

“见月尊师,一生待人接物做事,态度威厉不露恩慈之情,也许有人会认为他过份严厉,不近人情。但是末法时代的一些善知识们,多半没有铮铮刚骨,与世俗随习同流合污,还自称是‘权巧方便,慈悲顺俗,’来掩饰自己。

这本书(指《一梦漫言》)中所叙述的尊师的言行,正是对症的良药。儒家说:‘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听到管叔、伯夷两人的人格风范之后,顽劣之人会变得清廉,胸无大志的懦夫都会树起雄心大志)。我观此也适用于尊师见月。”

最后,为了更方便大众阅读《一梦漫言》,弘一法师不辞劳苦,“略为科简,附以眉注。并考舆图,别录行脚图表一纸。冀后之学者,披文析义,无有疑滞耳。”弘一法师所说的行脚图表,就是《华山见月律师行脚略图》(如下)。

仔细阅之,见月律师从云南大理开始,到滇南,经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抵达南京,再从南京到五台山,然后从五台山经保定,石家庄,过山东,到江苏,从南到北,从北折回南。终于,在镇江海潮庵三昧老和尚座前,求戒圆满。

一路上所受苦楚,难以言说,见月律师仍咬牙坚持:

“砂石凸凹,峻嶒盘曲,不觉鞋底磨透,踢踏著难以再穿,干脆扔掉,光脚走路……双脚肿得没有了脚踝,疼痛得犹如火烧锥刺……我们今天为了出家修行,求解脱之道,难道还能因为少了鞋穿,就退了最初发下的愿心吗!”

对家人的思念,也一直萦绕在心头,但为了成道,见月律师忍痛割爱:

“思想起自己双亲不能奉养,伯父不能亲葬,通宵雨泪不干。又想起抛撇下两个幼小的弟弟七年之久,不知流落到何等悲苦地步,现在依附在谁家……

成拙说:‘既然你不回去相见,也该捎个口信回去才对。’我说:‘手足亲情,要断立断,要捎话去,反而惹起情思难断了。古人云,心如铁石,志愿方坚;情爱不忘,至道难成。’”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见月律师从三昧老和尚处,接过法席之后,决心革除流弊,树立律风。于是制定出十条规约,在整个宝华山引起巨震。许多自觉无法遵守的法师纷纷离去。

这十条规约,后来被各大丛林录入寺院规约中,见月律师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当时各种不正之风,使得律宗重兴,为世人所尊,而宝华山隆昌寺戒风闻名全国,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见月律师,一生持戒,凡事律己为先,匡扶佛制,为利益众生,为正法永住,从未失去威仪。哪怕是在结夏时,遇匪兵流寇进寺抢劫之险;哪怕是遭清兵围寺之灾。

面对出鞘之刀直取性命,见月律师依旧不失僧仪,不曾理会官兵半点下跪的恐吓,仅仅是合掌问讯正色回答:“身着如来袈裟,佛制不听俗拜,岂能跪地求生,而故意违律!”

民国高僧倓虚法师,也在《影尘回忆录》中提到对见月律师的仰慕,并向大众极力推荐:

“过去我对《一梦漫言》,也很阅过几遍,觉得百读不厌!而且在每一次读的时候,使我惭愧万分!含泪欲涕(说时流泪)。觉得在操行方面,后人实在不如古人。如果后来人看了这部书不受感动的,那是他没有道心。如果道心具足的话,他一定感同身受,自己惭愧的难过!

大家有功夫时,可以把这部书常翻开来看看,很能砥砺自己的道心,祛除自己的习气。里面不但意思好,文字也好,质朴流畅,一点矫揉造作没有。”

《戒坛图经》与佛寺建筑中国化

佛教戒坛是举行授受戒律仪式的场所。据《释氏要览》记载,戒坛始自天竺楼至菩萨请筑戒坛,为比丘授戒,得到佛陀同意,于是在祇园精舍外院建戒坛。随着佛教戒律经典及仪式的传入,中国也陆续建立戒坛。据《比丘尼传晋竹林寺净检尼传》的记载,东晋升平元年(357),沙门昙摩羯多于洛阳立戒坛。这是中国寺院设立戒坛见于文献之始。

最初戒坛的设立比较简单。而随着戒坛建立得越多,戒坛形式也日渐庄重。在唐代以前,戒坛大都按照古印度的方法来构筑,具体规制依据天竺、西域僧人所传和律典的记述。唐乾封二年(667),律宗高僧道宣在长安净业寺创立戒坛,并撰写绘制《关中创立戒坛图经》(简称《戒坛图经》),阐述戒坛形制的来源、依据、仪式、造型、尺度、材料等问题,依据中国文化特点,对戒坛和仪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此举得到国家的认可,成为戒坛的“定式”。而史籍上为了将其与传统的戒坛构筑和仪式相区别,将根据《戒坛图经》的思想和方法而建筑的戒坛和设计的仪式统称为“新法”。

《戒坛图经》对戒坛规制有详细的描述:三层坛,下坛四方宽二十九点八尺,高九尺。中坛四方宽二十三尺,高四点五尺。上坛四边宽七尺,高二寸,上面供奉佛舍利塔。这种形制参考了中国古代祭坛的设计元素,也可以说是中国化的佛教戒坛建筑。

唐代对中国佛教戒坛定式的贡献很大。一方面,由于唐代帝王对佛教戒坛十分重视:唐太宗年间,皇帝于宫内开戒坛(所谓“内临坛”);唐代宗有《戒坛敕》,说“戒分律仪,释门宏范。用申奖导,俾广胜因。允在严持,烦于申谢”,强调戒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道宣一生严持净戒,精研戒律,他的律宗思想在当时流传于整个佛教界,盛名甚至远播西域。此后的律家几乎都以他的著作为标准。因此,他所撰写绘制的《戒坛图经》作为中国佛教立坛传戒的概论性典籍得到广泛认可,对于规范后世中国佛教的传戒思想、仪式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戒坛图经》对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提出了新的构想。

《戒坛图经》在“戒坛高下广狭”一章中,描述了中天竺祇洹寺“六十四院”的建筑形制,并指出不同建筑的宗教意义。按照宋赞宁所撰《僧史略》记载,这是道宣“感长眉僧(宾头庐)”所撰写,实际上是道宣心目中理想的佛教寺院建筑形制,这对后世中国佛教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戒坛图经》描绘的理想佛寺建筑是:总有六十四院。通衢大巷南有二十六院,分布于三门左右:大院西门之右六院,东门之左七院,中门之右七院,中门之左六院。绕佛院外有十九院:中院东门之左七院。中院北有六院。中院西有六院。正中佛院之内有十九院。(参见傅熹年等:《中国古代建筑史》)

这种设计很多都是中国佛寺建筑特有的:比如,佛寺的总入口设立“外门”,外门两边各有东门与西门,这也是后世的“三门”(山门);除了“中院”之外(佛寺中轴线上的院落,包括佛殿、佛塔、戒坛、佛阁等重要建筑),设立种类繁多的“别院”,代表佛寺的性质以及所属的佛教宗派,而“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中国佛教特有的现象,因此这种形制在古印度佛教寺院中是没有的;中院的后面设佛阁,用于安立大型佛像,佛殿的前端设钟楼和经楼,这样使佛殿成为寺院的中心;寺院围以廊院,廊院的正面是山门;佛寺由多达数十座独立院落构成。“佛区和众多别院形成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性的功能和空间模块。然后按照大致功能属性进行分布……最终形成了一种方阵式的功能模块化佛寺布局。”(漆山:《学修体系思想下的中国汉传佛寺空间格局研究》)

《戒坛图经》改变了古印度佛寺建筑以佛塔为中心的格局,此后中国佛寺建筑变为以佛殿为中心,塔寺并存重重庭院的布局形式。在《戒坛图经》中,塔的位置已经在佛殿后,佛殿的地位突出(所谓“前殿后塔”)。此后,塔逐渐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一院。大致而言,从空间布局上说,后来中国佛寺建筑在整体殿堂院落的配置方面基本上就是依照《戒坛图经》的模式。

根据史籍和考古资料,《戒坛图经》所描述的佛寺格局在唐代寺院建设中广为流行。普通寺院经常都有数院至十数院,大型的寺院则可多达数十至上百院,比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大慈恩寺“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长安志》记载,章敬寺“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等。这一模式在也传至日本。“道宣模式作为建设日本佛寺和佛塔的范本,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宗觉:《祇垣图经序》)

《戒坛图经》所描绘的寺院布局,对于独院来讲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特色,但是对于很多院落的组群布局则显得过于分散,因此后来逐渐被“中轴线式”布局所替代。到南宋时期,典型的禅宗寺院就演变为“伽蓝七堂式”。其中的山门、佛殿、法堂等建筑都是居中纵向展开,左右有僧舍等建筑。到明清时期,佛教寺院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对称地布置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较少,最终形成了现今留存的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模式。而《戒坛图经》无疑是这一建筑模式的发端。

佛寺建筑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唐代,佛寺在形制上已经基本定型。这种多院落的布局模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观念和特点。由此,佛教建筑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27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