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明德陵

明十三陵景区明永陵明献陵明昭陵 十三陵-昭陵明思陵明康陵明裕陵明庆陵明泰陵明景陵明茂陵明长陵明定陵

明德陵


走近南京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图)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方城附近,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及明孝陵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

作为生前家乡起兵抗元、击破各路英豪、应天登基称帝、最终统一中国,死后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皇帝的朱元璋,其陵墓前自然也有一尊高大的墓碑。正因为如此,“靖难之变”登上皇位的朱棣,为彰显自己对朱元璋的孝心和忠诚、宣示自己的尊严与权威,特下令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前往东郊阳山采石场,为已建成的明孝陵建造天下第一的“神功圣德碑”。然而,这一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最终却在基本成型后因体积太大、无法拖运竖立而遗弃于荒郊野岭,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烂尾工程”和历史笑柄。

心高气傲的朱棣没有气馁和放弃,硬是于永乐十一年在卫岗北端的山脊上竖起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并为其兴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碑亭。虽然新制的这块墓碑比阳山的那块“天下第一碑材”小上许多,却一直是600多年来南京地区最大的石碑。只可惜,碑亭上的明楼屋顶早在咸丰年间便毁于兵火,只剩下砖石垒成的高高四壁和日晒雨淋的神功圣德碑,并因其为四四方方的建筑造型而被南京人一直俗称为“四方城”。直到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年之后的2009年,方以保护神功圣德碑和方城城台券洞的名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加盖了新的明楼屋顶。

现时的四方城位于明孝陵第一个正南门——大金门北侧70米处,倘若不是上世纪因中山陵修建陵园路,将大金门和四方城所在的卫岗北端分隔成南北两个山岗,两者现在依然会在同一轴线、同一平面的卫岗上。 四方城就掩映在一片葱茏翠绿的参天树木之中。放眼望去,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重檐歇山顶的碑亭屋顶,在光影陆离的夕阳下熠熠发光,宛若一位“犹包琵琶半面羞”的古代侍女,漂亮的斗拱、色彩翻覆的旋子图案、神兽石刻安静地坐在凌空高蹈的跳檐上,为牌亭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凝重。走近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高大券门的楼前,四周约1米高的大理石须弥座上,雕有精美的缠枝如意纹饰,让原本历史沧桑的四方城更加古朴厚重。

走进拱形斑驳的门洞,永乐皇帝朱棣建造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依然矗立在方城的中央,依然显示着其南京第一的不同凡响的气势。该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碑帽高约1.5米、宽约2米,上刻瑰丽云纹;碑身高7米,上刻朱棣亲撰的颂扬朱元璋神功圣德的碑文,内容包括朱元璋生于凤阳、句容大族;为民请愿、发迹定远,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废除旧制、选贤唯能,分封诸侯、平定天下,铭刻朱氏、贵族百人等六个部分,合计2746字;碑座为一巨大龟趺,高约2米、宽约2米、长约5米。抬头仰望,殿宇顶部层层叠叠的梁脊上,新绘制的蓝绿彩漆旋子图案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与斑驳模糊、古朴厚重的石碑倒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明代第一陵,隐藏在水中的宏伟建筑,水下皇陵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1386年在此建立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第二年在陵前建享殿。后来,永乐帝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明祖陵被誉为“明代第一陵”,特别是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少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朱元璋光宗耀祖筑祖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1328年10月21日出生,安徽省凤阳人。他的父亲是朱世珍,母亲是陈氏,家庭很贫困。

朱元璋16岁时,因旱灾夺去了他家里大部分成员的生命。他只好在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

1352年,朱元璋参加起义军郭子兴的军队。他入伍后,因为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州,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

朱元璋在即位前,先设立祭坛。然后,下旨建造太庙,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并奉上玉宝、玉册。追封后,也按规定仪式进行祭奠。

但是,朱元璋当时不知道他的祖陵在哪里。有人上奏说,朱元璋祖陵就在镇江句容的朱家巷。于是,朱元璋便叫人在朱家巷筑了一个土堆,名叫“万岁山”,并亲临祭拜。谁知那个土堆却裂开了,朱元璋便不再把那个土堆视为祖陵的所在地。

直至1384年,朱元璋的族人朱贵入朝献祖陵图,朱元璋才搞清了祖陵的位置。朱贵告诉朱元璋,朱家的祖上都是从句容朱家巷搬到泗州的淘金户,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曾携带全家老小居住在古泗州城北的孙家岗。而朱贵的祖辈也和朱初一一起搬到了这里,并且成了近邻。

据说有一天,朱初一在附近的杨家墩割草,躺在草丛歇息时,看见了两个过路的道士,他们正讨论说杨家墩是块风水宝地。正说着,其中一个道士就拿起一根枯枝插在了土墩上,随后离开了。

朱初一很好奇,每天都来杨家墩割草,观察那根枯枝,过了10天,他发现那根枯枝居然真的发了芽。朱初一很吃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随手换了一根枯枝替代,也插在了土墩上。

两个道士再经过这里时,发现他们插的树枝被人换了,就找到偷换树枝的朱初一说:“如果你死后就葬在这里,你家的后代就会出大贵人,这是天机,不可外泄。”

朱初一回家后告诉自己的儿子朱世珍,自己过世后一定要埋在杨家墩。

1327年时,朱初一病逝了,朱世珍按照他的要求,把朱初一埋在了杨家墩。朱世珍葬父之后,由于洪灾无法生存,就携一家老小西去,住在了盱眙县灵迹乡。

不久,朱世珍的妻子陈氏生下了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随着一声啼哭,红光冲天而起,四邻惊呼着前来救火,却发现原来是朱家大喜了。这个伴着祥瑞之兆出生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贵献上的祖陵图使朱元璋非常激动,立即开始下令筑建祖陵。1386年朱元璋命令皇太子朱标带领着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的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在生前为自己死后建造辉煌的陵墓,朱元璋是第一个为自己的先祖建陵墓,而且还把从没谋面的高祖、曾祖、祖父全部葬于一墓的皇帝。

朱元璋下令修建祖陵,正是为了感谢祖宗庇佑能成为皇帝,也是为了光宗耀祖。

阅读链接

1355年时,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的朱元璋镇守着和州,也就是后来的马鞍山和县。

有一天,朱元璋外出时看到一个小孩在伤心地哭泣,就问孩子为什么哭。

孩子回答说是等父亲。

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

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使朱元璋深得民心。

隐藏在水中的宏伟建筑

1389年祖陵玄宫建成后,太子奉德祖、懿祖帝、熙祖三祖考的衣冠亲赴敬葬。以后陆续增修,直至1413年,才把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杨家墩也被改称为“明祖陵”。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

明祖陵背靠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面临淮河,基本仿照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又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十分紧凑。

陵园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千米,中为砖城,周长1.1千米,内为皇城,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宰牲亭、玉带桥等。

神道是皇帝生前排班序列的略影,在长约300米的神道的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

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有麒麟、神道石柱、马官、文臣、武将、内侍各两对,石狮6对,石马一对,拉马侍卫一对。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也有5吨以上。

在配置顺序上,4尊雄性麒麟为首。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祖陵石像生之首设置麒麟,进一步表明了明祖陵的肇基地位。

4尊麒麟头顶独角,身披鳞甲,四肢敦实,足似象蹄。其鳞甲呈圆形状,而且相互叠压。全身鳞纹,一丝不苟。

麒麟的尾巴粗而长,从尾根至底座,由于采取了精细的线雕法,其尾毛从根至尖,一丝不乱。

麒麟的颈毛,以脊柱为界,分别披散在两旁,其雕法与尾毛一样一丝不苟。在麒麟的胸、颈及臀部,雕有云气纹,这不仅是华贵的纹饰,同时也寓意着祖陵是神仙的境地。

两对文臣的石像,手握笏板叩于胸前,头戴爵弁,身着交叉叠领官衫,脚蹬高底朝靴,腰系玉带,文质彬彬。

两对武官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战裙,脚蹬铁网靴,双手握剑,怒目圆睁。两对太监较矮小,双手抱拳于胸,既无净鞭,也无笏板,一身宫装,静立在金水桥南,随时听候君命。

那六对高大雄壮的雄狮的石像,在祖陵石刻中,用狮之多,用兽之精,是其他帝王陵墓中不多见的,这也是明祖陵神道石刻的独特之处。陵前放置着威严的雄狮,显示着陵墓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

俗语说,狮子大开口。而这里的狮子却都闭着嘴巴,万兽之王在皇帝面前的驯服,意喻皇家的无比威严。在造型上,祖陵狮子一律呈蹲坐状,但形象各不相同。狮子的鬃毛旋卷成4个螺旋状,颔须对称地飘向两侧。

由于石刻工艺采取浅浮雕的手法,狮身的肌肉也表现得自然逼真。另外一头狮子的颈上佩有饰带,饰带上雕有花纹,同时颈间还有铺首环铃及绣球。

位于狮子后面的是两对望柱,望柱也就是华表,是皇权的象征。其寓意着皇权顶天立地,统治着四面八方。第一对是仿唐望柱,柱身富丽华贵。

望柱的八棱面上雕有缠枝如意牡丹、葵状菊花等花卉。八棱柱上沿为棱形束腰,束腰上为八棱石榴状柱头。另一对则是素面素身、简洁大方,体现了宋代石刻的特点。

华表的顶端,一种是石榴,代表多子多孙;一种是寿桃,代表万寿无疆。

华表过后,排列的是马官和拉马侍者。马官双手握鞭于胸,马鞭绳纹清晰逼真。在祖陵石像生中,最为突出的是拉马侍,整个石雕和青石底板连为一体,重23.4吨。

祖陵石像生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兽,形体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体现“子孙不能欺祖”的威严。

祖陵的石马又称“天马”,四肢稳健,站立在青石底板上,马头辔饰齐全,辔带上面雕着葵形、菊花等花卉。辔中的绒球,缰绳的绳纹,嘴衔的马标辔饰的铆接,鸾铃的挂置,项上的鬃毛,全身的肌肉,以及眼、耳、鼻、口都雕得精细逼真。

特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马马鞍的雕艺。

马鞍四周雕有缠枝卷叶,内层密布朵朵祥云,大小交错,高低相映,左右有两凤腾空飞舞,双翅展翔,尾羽在太空中飘散。马鞍中部有一圆圈,圈内有一龙腾空飞跃,龙眼圆睁,龙口大张,龙凤身上的鳞甲、纹饰、羽毛清晰可见。

整个马鞍构图精巧、纹饰华贵。

在装饰纹样上,整个马鞍多采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装饰。既有腾云驾雾的巨龙,又有翩翩起舞的双凤,既有空中流动的云朵,也有地上盛开的牡丹,有动有静,动静相济,工整对称,又有变化,既富有吉祥之意,又给人以圆润流动的飘逸之感。

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部都是雄性。一方面是因为雌性显得不威武;一方面是皇帝陵墓是阴宅,需要阳性的东西来调和。这样在陵墓里的祖先,才能住得安稳。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为精美的一组石刻群,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明皇陵,也不同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倒与宋陵石刻的风貌相近。

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运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经过精琢细磨,使石刻的细部显得流畅华丽。从造型和雕功上,可以看出石刻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腻的功法。

祖陵石刻博采历代石刻艺术的精华,经过改造、创新,创造了明代石刻艺术新的技艺,使石刻在技法、造型、纹饰、华贵等方面独领风骚,代表了明代石刻艺术的新成就。

地下玄宫,是明祖陵肇基地基的风水宝地之一,是风水学中龙穴的所在地,共有9个拱券,每个拱券下有一个两扇对开的大石门。

一般情况下,墓葬只葬一对夫妇,而明祖陵地下玄宫却是三代祖宗的衣冠冢,像这样3套墓室共为一体的奇特建筑艺术,在陵墓史上是很少见的。

在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领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去祭祖。

明祖陵崇丽无比,但是它却不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1494年,明王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建太行堤坝阻断黄河北面的支流,使南面的支流夺去了淮河的流道,使得淮河河道开始紊乱,从此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也不断遭受水患。

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最终潘季驯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但很快清河口的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河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

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上溢泛滥。据有关记载:

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连年的水灾,至1680年6月,淮河上下游地区,连续70天阴雨,泗州城逐渐倾覆在滔天洪水之中了,明祖陵也就此沉入水下了。

经过湖水长期的侵蚀和冲击,坟丘被荡平了,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

后来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却荡然无存了,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明祖陵被水淹没遭到了损坏,却也因水得到了保护,被水隐藏的地下之墓,避免了遭到破坏。宏伟而壮丽,独特而罕见,这就是气势不凡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

阅读链接

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遗址逐渐露出水面,显露出了地宫拱门和甬道。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千米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至洪泽湖水位下降时,明祖陵附近的30000多居民里,仍有近80%姓朱。

据说,守陵人中有一位当地人曾好奇地打过拱门里的水,他惊讶地发现,明祖陵拱门里的地下水触手冰凉刺骨,令人寒气顿生。但是拱门外的水潭则始终是常温的,终年不冰。

一门之隔居然有如此差别,十分神奇。因此,守陵人们都认为,拱门内的水底下有神灵保护,守护着明祖陵不被人发现打扰,因此使水温下降,寒气逼人。

明孝陵景点解说 - 明孝陵景区景点

1. 明孝陵景区景点

紫金山的景点有:明孝陵、下马坊、梅花山、四方城、明东陵、紫霞湖等。

  1、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下马坊

  下马坊设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宽6米,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保证了明孝陵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紫金山南麓。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梅花山梅园始建于1929年,植梅面积1533余亩,有近400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树,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和“中国第一梅花山”,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居四大梅园之首。

  4、四方城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四方城,是现存明清两代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四方城明楼是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楼,中间有一条甬道,穿过甬道可以登上明楼。明楼屋子顶已毁,现仅存四壁。 内有立于龟肤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

2. 明孝陵景区游览路线

南京钟山风景区包括明孝陵、美龄宫、中山陵、音乐台、灵谷寺等主要景点。我个人觉得最佳游览顺序是美龄宫-明孝陵-中山陵-音乐台-灵谷寺。游览可以从美龄宫开始,坐34路博爱线到达中山陵停车场,然后沿博爱西路步行几百米到美龄宫,不愿意步行也可以坐景交。

美龄宫比较小,一小时足够。出美龄宫步行几百米到大���门,这里也是明孝陵景区正门。

沿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石象路、翁仲路、陵寝区游览结束,然后七号门出,坐景交或者沿绿色步道抵达中山陵景区,中山陵结束后最下面的门通音乐台。

音乐台结束坐景交到灵谷寺,最后从灵谷寺再乘坐景交回东沟停车场或者地铁站。

3. 明孝陵风景区景点介绍

明孝陵地宫经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的正下方,地宫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且同为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东为中山陵,南为梅花山,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其内葬有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皇后马氏去世较早,谥号“孝慈高皇后”,寓意明朝“以孝治天下”,因此葬入的陵寝便被命名为“孝陵”。

4. 明孝陵风景区

南京明孝陵是需要门票的,南京明孝陵的景点票价为70元。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 明孝陵景区以明孝陵陵宫区为主,包括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等附属设施,以及周边的下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东陵、紫霞湖等景区。明孝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明孝陵周边景点

明孝陵,灵谷寺,周边还有美妙宫,音乐台,中山植。紫金山。

6. 明孝陵景区导览图

是在一起的。

如果旅游的话,先游览明孝陵再游览中山陵,这样的话可以按照顺序先走孝陵神道,再参观孝陵建筑宝顶。之后从东门出去有一定距离(建议坐车)去中山陵脚下。游览完中山陵后可以乘公交车回市区。

7. 明孝陵风景区旅游攻略

最佳游览路线:林荫大道—行健亭—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永慕庐—议政亭—孙中山纪念馆—仰止亭—流徽榭—音乐台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陵墓坐北朝南,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为迎孙中山灵柩,从南京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灵柩所过之处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纪念。(中山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逸仙桥,中山门,陵园路)

主要建筑

孝经鼎

相当于整个钟的挂扭,位于陵墓广场正南,1933年秋建成,是中山大学同学与戴季陶捐赠。鼎内藏六角铜牌,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鼎面铸“智、仁、勇”三字。

博爱坊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岩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

陵门

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碑亭

再进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汉民和吴稚晖)。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孙中山当年以袁世凯保证清帝退位为条件,答应荐袁以自代,辞去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所以是以国民党总理的名义下葬)的鎏金大字。字为颜体。

石阶

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

祭堂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8.7米,长30米,宽24.7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主、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殿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

墓室

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

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陵园周边

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1)中山陵,周一闭馆。游客们不要周一去中山陵玩,否则你会白来。

2)中山陵,无需门票,但是中山陵附近的明孝陵、灵谷寺、中山陵音乐台都收门票,建议大伙买联票,价格合适。中山陵,只是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钟山风景区很大也很出名,也值得一逛。

3)交通,乘坐南京地铁到地铁2号线下,往中山陵出口方向出来,有中山陵景区电瓶车直达中山陵大门口,10元/人。当然,也可以步行上去,不过有点距离。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8. 明孝陵景区游览图

明孝陵位于钟山景区内,紧邻着中山陵。明孝陵景区一共有7个入口,如果想要完整的游览到明孝陵,可以参考一下二个线路。

1.下马坊遗址公园。到明孝陵正大门大金门之间的神道,这是整个陵园的“导引区”。这条神道铺上了整齐的青石板。走到尽头,一片灰瓦白墙的仿古建筑赫然映入眼帘,明孝陵博物馆便位于这里。2.从大金门开始就正式进入陵区的景区了,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往正北方向走70多米,就是四方城了,里面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游览过四方城,拾阶而下,就能看到明孝陵的神道,这个肯定是要走的。

9. 明孝陵风景区介绍

南京是大明王朝开国之都,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是明孝陵。明孝陵在南京城东边著名的钟山风景区内,确切地点是南京紫金山的一个小山峰,叫独龙阜玩珠峰。明孝陵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就葬在这里,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取谥号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1398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97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