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红军沟

介 绍 在马可河下游有一条沟叫“红军沟”。进沟不远便看见前面的山脚下兀立着一块高约五六米的长方形青色巨石,巨石正面光洁平整,上面写有“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十五个黑色大字,字体说不上优美流利,但刚劲有力,赫然醒目,是红军当年留下的遗迹。

青海德令哈

红军沟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旗,在牛角沟飘扬

今日,《四川日报》第四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别报道大篇幅关注我县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详细内容如下:

《四川日报》2021年1月21日 04版

原文如下↓

蹲点点位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

历史评价

蓬溪起义深深震撼了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全川乃至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我党在四川领导军事斗争、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的政治、组织和领导能力,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领导人才。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和先声,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旷继勋浮雕 王若晔摄

“欢迎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诞生地!”1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遂宁市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村口,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的解说员唐春红一身红军装束,站得笔挺,与身后写着“四川红军第一村”的雕塑,以及道路两侧整齐划一、带有红军元素的旗帜型灯箱相互呼应。

从当地村民的言谈中,记者了解了9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以及后续的光辉故事。

一面旗帜

成立了西南地区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牛角沟因地形酷似牛角而得名,这里沟外浅丘相连,沟内水塘高地错落。记者沿着红军步道往下走,穿过沿途刻着红军标语的石壁。走到沟边山崖处,记者看到,延伸出的山体岩石上青苔斑驳,叶子从岩缝中萌出。

“这是90多年前,旷继勋率部驻扎、藏身、休整的藏兵崖……”红色文化专家、“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文化总顾问王益的介绍,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

上世纪20年代,四川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暗无天日。以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为标志,一度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在西南地区进入低潮。川北、川东和川南许多部队里,已有党的活动,只要打响头一枪,就很可能来个“四面开花”。在此背景下,经过上级党委批准,川军第七混成旅代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率部来到川中遂宁地区的牛角沟一带秘密筹备起义。

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率领数千余人在牛角沟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宣布起义。随后,他率部从牛角沟出发,分西门、南门两路,于30日拂晓占领蓬溪县城,并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当年旷继勋宣布起义的地方是牛角沟村头的一片高地,如今这里矗立起一座雄伟的“旷继勋牛角沟起义纪念碑”。

“听我父亲说,当时起义宣誓时是正午,阳光特别好。那时父亲已经十多岁了,就在一旁高粱地里,亲眼看到革命者们慷慨陈词……”土生土长的牛角沟村村民舒维吉回忆父亲当年对自己讲的故事。

这场起义历时一个多月,行经12个县,革命官兵从川中转战到川东北,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虽然因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但其打破了当时笼罩全川的白色恐怖危局,极大地激励了全川人民,对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旷继勋蓬溪起义后,川内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和工农大众陆续直接参与到革命运动之中。

一种精神

无形的财富激励着村民奋勇向前

“我们村一直有很高的参军热情,印象里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110多人参军。”退伍老兵、村民王德训说。

“革命先烈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这些精神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根本……”在还原后的“旷继勋牛角沟起义指挥部”营房,成都游客童中德对孙子说。

为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2019年,蓬溪县启动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综合性保护开发。去年8月,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落地。如今,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群众越来越多。

“听我父亲说,当时旷继勋和部下就住在我家的粉坊。他们行军会主动避开庄稼,还从不要群众一分一厘。”舒维吉介绍,“指挥部”原本是自家的老房子,当听说要被利用起来还原旷继勋起义时的革命场景,他们便立刻让出老宅。

“群众很支持,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不少村民还到项目现场帮忙。”牛角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介绍,“项目采取合资方式,让村集体有收益的同时,村民也有股份,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复原、还原了起义指挥部、红军驿站、藏兵崖等多个场景,核心区已建成70%;此外,“红色讲堂”“行军体验区”等也正加紧建设,预计今年3月试运行。

“以‘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为核心,蓬溪县发力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建设,已串联起继勋公园、红海红军街、蓬南场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景点。”蓬溪县景区管理中心主任罗华生介绍,从2019年6月至今,蓬溪红色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占全县旅游业的三分之一。

前来参观的人多了,许多村民也就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其中还有不少年轻大学生。“我是去年11月回来工作的,村里还有8个和我一样在这里工作的大学生。”村民陈冠利说。

村民衡英则在这里的“红军食堂”上班。“孩子们总是会追问我革命先烈的故事,会赖着我讲蓬溪起义的故事。”衡英说,感觉更加感恩和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采访行将结束时,记者发现,牛角沟村的春芽树已郁郁葱葱。“这里的春芽长得特别好,到春天丝丝清香就会飘荡在整个村子,如同当年的蓬溪起义,播撒出一片革命的春芽。”身着红军军装的王益取下原本系在手臂上的红飘带,将其系在一棵春芽树的枝头,“以后,每位来这里的参观者都会有这样一条红飘带。我们会让他们在离开牛角沟前,将红飘带系在村里的春芽树上,寓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诉说三个小故事

感受蓬溪起义的温度

讲诉人:红色文化专家、“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文化总顾问王益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蓬溪起义中,起义部队转战千里,途经10多个县,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将革命的种子广泛传播。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中,感受蓬溪起义的温度。

故事一:“红飘带”

蓬溪起义前夕,旷继勋等欲举行军事会议。当时,恰逢牛角沟周边一户村民办喜事。于是,旷继勋就和这户人家商量,借婚嫁歌声“打掩护”,商讨起义作战计划。

为与周边的反动军队有所区分,起义部队决定以红布做标记。然而,当时遂宁城却买不到红布。正当旷继勋发愁之际,这户人家毅然拿出新人的红色嫁衣,撕成了一条条红飘带,全部拿给起义部队作记号。

故事二:“玉米铜钱”

蓬溪起义后,在起义部队行军途中,由于粮食供给不足,士兵只能靠老乡地里成熟的玉米充饥。为了保障农民权益,起义部队领导作出决定——“烧玉米吃,凡掰1个玉米就卡1个铜圆在玉米秆上,确保群众利益绝不能有损失”。

故事三:“一碗救命饭”

由于战争不断、军阀横征暴敛,当时牛角沟村广大村民生活朝不保夕,许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当时只有6岁的村民王作松,本来已快饿死,所幸遇到了旷继勋,给他吃了一碗“救命饭”,最终活了下来。王作松一直铭记这份恩情,默默守护村里旷继勋塑像50余年,且每天坚持去看一看旷继勋的塑像,并敬上一碗饭。(来源:四川日报)

红军四渡赤水走过的山沟十年前影像,山路弯弯、飞瀑流泉、红石林立

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元厚镇

八十多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的一渡渡口——贵州赤水市元厚镇,位于群山间几条大河沟汇赤水河处。其中有一条叫沙沱沟的河沟,它发源于赤水市南部最高峰——海拔1644米的敖家屋基山,红军长征时曾经从这条沟谷走过。十多年前,赤水还没修蓉遵高速路时的沙沱沟,山路弯弯、瀑布流泉、红石林立。小编正好有十多年前沙沱沟的影像图片,与各位分享,追忆和对比这些年来沙沱沟的变化,看看这个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山路弯弯的红军路

十多年前乡间最常见的红石板路

十多年前路旁的引水灌溉渠

十多年前引水渠里的水很清澈

红军走过的河沟、瀑布和水潭

十多年前沙沱沟河床景象

红军长征路上的沙沱沟两岸各种丹霞奇石

红军长征路上的大山、田土和民房

瀑布下的农家

十多年前​的沙沱沟民居以土房为主,少部分为石头房子

十多年前的沙沱沟里的耕地

十多年来,沙沱沟发生了很多变化。沙沱沟由于退耕还竹,山更绿了;乡村公路也代替了以前的石板路,出行更快捷了;沟里的人户变得更少了,有的搬迁到了元厚镇上,有的甚至搬迁更远的赤水市区。

现在已经荒芜的山清水秀的沙沱沟

未来的沙沱沟,将有一条二级沥青混凝土公路经过,这将串起赤水元厚红军渡、九角洞、和两河口的狮子岩、十丈洞这些风景点,形成赤水南部交通及旅游大环线。更美的青山绿水和专门吃旅游饭的美好未来,看来就在不远的将来。

红色门头沟丨冀热察挺进军的故事你了解吗?

冀热察挺进军抗战历史

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党中央派萧克在平西地区(今门头沟地区)创建冀热察挺进军。

在三年时间里,冀热察挺进军使平西、平北和冀东形成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对北平、天津、唐山等敌伪控制的中心城市造成极大影响,使敌占区的群众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对日伪军则形成巨大威胁,牵制日伪军兵力数万之众。

挺进军中涌现出萧克、宋时轮、邓华等数十位共和国开国将军,还有白乙化、包森、陈群等数以千计的抗日英雄血洒疆场,用事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边境创建根据地

冀热察挺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热河、察哈尔三省边界地区坚持抗战的人民武装,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

七七事变后,平西地区抗日队伍四起。1937年8月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冀热察边境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地点就在现在的斋堂川地区。

1938年初,聂荣臻元帅派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率主力部队挺近斋堂川,之后汇集120师的宋时轮支队在当地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当时驻地部队番号为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底,我军受到敌军的猛烈扫荡,战况艰难。毛主席点将萧克将军,前来指挥作战,壮大根据地力量。

1939年2月,刚到不久的萧克整合第四纵队和当地抗日联军的力量,正式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

萧克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任务方针。3年来,“以冀热察为中心,创造大块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得到实现,形成了对华北敌军四面包围的有利形势,有效牵制了敌军力量。

1940年11月24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给萧克发电:“平西、平北及冀东区域的坚持与发展,增加了对整个局势的意义,望从艰难中支持下去。”由此可见,冀热察挺进军对华北抗日大局,具有战略影响。挺进军的组建以及冀热察区党委的成立,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深谋远虑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党我军在华北抗战中一项重大举措。

用鲜血染红的抗战旗帜

冀热察抗战旗帜是烈士鲜血染红,冀热察抗战胜利是无数英雄和无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冀热察抗战根据地的建设是在党抗日民族统一的旗帜下取得的。

挺进军从弱到强,在严酷的战争中跌宕起伏,历经艰辛;三年来,挺进军大小战斗数百次,数以百计的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血洒冀热察;数以百计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壮烈牺牲。

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数以千计的战士长眠在冀热察,更有冀热察区广大群众普通百姓以身家性命给予支持帮助,才使日伪军的图谋屡屡受挫,不能实施他们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目的。

根据研究,在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战斗中,当地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加入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中,大批入伍的居民在抗日战斗中牺牲。

据统计,宛平县抗战期间3946人参军入伍抗战,1476人参加抗日工作,抗日英烈831人,伤残850人;现斋堂镇下辖之村抗日英烈430人,占全区烈士的51.74%;清水镇抗日英烈191人,斋堂川抗日英烈621人,占全区抗日英烈的74.73%。

在门头沟区1193名革命英烈中,牺牲在门头沟本地的有287人,其中抗日英烈有226人,解放战争烈士59人,和平建设时期2人。

牺牲在河北省涞水县的烈士最多,达到142人,其中抗战英烈125人;涞水县牺牲在门头沟区的烈士12人;牺牲在房山县的有125人,其中抗战英烈71人;牺牲在昌平县的有49人,其中抗战英烈20人。

门头沟区英烈中有地方政权的干部、人员,有地方武装民兵,但牺牲最大的还是当时担负着最主要作战任务的正规军,特别是:晋察冀军区七团176人、晋察冀军区九团98人、晋察冀军区十团68人。

斋堂川人民不屈不挠

八年抗战中除了人力上的付出,日寇给宛平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斋堂川人民在财力、物力上同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宛平县(不含永定、龙泉镇、潭柘寺乡)185个村,有142个村的18350间房屋被日军烧毁,沿河城的2000间房在半个月中被烧了三次,全村房屋只剩90间;黄安坨20天内被烧7次,到柏峪烧了19次。

斋堂川人民不屈不挠,是誓死维护民族尊严的见证;更是佐证党中央坚持抗日持久战,坚持战地游击战,坚持全民抗战方针决策英明正确的成功范例。

在发展中,挺进军队伍也开始的五、六千人发展到后期的1.2万人。1941年底,中央作出精兵简政的决定,冀热察撤销挺进军这一级机构,减少层次,缩小目标。6个战斗团按照平西、平北、冀东的作战区域划分,改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军分区,统归晋察冀分局调配。

之后,挺进军的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新战场上多次立功。其中老7团是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参加检阅的主力团队;老九团成为挺进新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5师的核心团队;老10团成为新中国火箭炮第一团。从冀热察走出的开国将军和共和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多达数十位。

来源:京西门头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29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