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贺兰山滚钟口

贺兰山滚钟口

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千米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景,现是宁夏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之一。滚钟口,俗称“小口子”。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坐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贺兰山滚钟口

文旅抗“疫”|贺兰山岩画、寺口子、西夏风情园、滚钟口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开园!

阳春三月,万物伊始,一切又是新的开始。在严格做好现场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贺兰山岩画、寺口子 、西夏风情园、滚钟口旅游景区开园营业了。

贺兰山岩画

优惠政策

1、2020年3月6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本人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公安系统工作者(凭本人警官证、警察证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退役及现役军人(含双拥卡持有者)、消防员,凭本人有效证件实行景区免门票优惠政策。

2、自2020年3月6日起至3月31日向全国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半价的优惠政策。

3、2020年3月6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开展“爱家乡、赏美景”宁夏人游宁夏活动以及“放心游宁夏”活动,即宁夏人凭本人身份证以及持有湖北籍身份证的游客可享受景区门票半价的优惠政策。

注意事项

虽然现在已陆续复工,但是疫情还未结束,依旧不能掉以轻心,保护好自己,也是对战斗在一线人员的最大支持。

一、开园时间

2020年3月6日

营业时间:9:00-17:00

二、购票须知

1、为了广大游客的身体健康,疫情防控期间景区暂不接待全国疫情分类中一、二、三区的游客,敬请谅解。

2、为避免人员交叉接触,请游客购票时采用扫码支付方式。

3、所有到达景区的游客,均实行实名制入园,请带好身份证件配合景区工作人员填写相关信息登记表。

三、入园须知

1、请广大游客在景区内保持佩戴口罩,配合景区工作人员测量体温,如有出现发热(体温超37.3度)、咳嗽等不适症状者将立即送至景区临时隔离室并安排就医。

2、在排队入园时,请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乘坐交通工具时,请隔位就坐,避免人员密集。

3、开园后,除岩画遗址区正常开放外,银川世界岩画馆和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均不对外开放,请广大游客能够谅解,两馆的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4、在疫情防控阶段,为做到有序、可控安全接待,景区将实行每日限流安排, 即当日最大接待量:5000,瞬时最大接待量:2000。

四、景区防护措施

1、在景区显著位置,设立疫情防控须知,并提醒游客朋友们遵守相关防控要求。

2、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专业的防疫安全服务培训确保广大游客的旅游安全。如您发现自己需要帮助时,请及时联系景区任何一名工作人员。或者拨打电话:0951-3948808。

3、景区采取了全方位的消毒防疫措施,对公共区域(电瓶车、游客接待中心、售票处、卫生间等地方)进行一日三次的消毒工作,确保游客所处区域的环境卫生安全。

4、工作人员在与游客交流期间,必须佩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并与游客保持安全距离。

为了游客安全和有序开放原则,停车场实行限流安排,敬请谅解。

寺口子

优惠政策

自恢复运营起止2020年12月31日:①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可享受免门票入园;②对退役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可享受免门票入园;③对公安警务系统工作者凭本人有效证件(警官证、警察证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可享受免门票入园。开展“爱家乡、赏美景”宁夏人游宁夏活动,宁夏人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

一、开园时间

2020年3月5日

售票时间早9:00--下午15:00

二、现场流量管控

景区人员流量不超过日承载量的10%,每天接待800人。

三、疫情管控措施

(一)购票须知:景区现场执行实名制购票、游览,并按要求扫码填报《疫情防控游客信息登记表》(包括游客姓名、来源地、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二)入园管理:①为营造安全游玩的旅游环境,为入园游客负责,景区严格遵照疫情防控的相关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各项消毒管控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口罩、手套。②游客购票时,须出示本人身份证或相关有效证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事宜。③景区所有设施及公共区域,均保障每天至少消毒两次以上,重点区域消毒三次以上。

入园须知

1、景区实行购票入园游览,一人一票,不重复使用。

2、所有进入景区的游客必须佩戴口罩参观游览;禁止不佩戴口罩、不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不实名登记的游客进入景区游览。体温在37.2以下方可进入,对体温异常人员,将禁止入园和劝返就医。

3、项目进行检验、维修时可能造成部分游玩项目延迟或暂停开放,由于天气原因,可能会在没有预通知的情况下变更,延迟或取消项目运行,对此寺口子景区拥有最终解释权。

4、3月5日起,寺口子景区有序开放景区各室外经营区域,景区室内场馆、游客中心、餐饮住宿暂不对外开放。

西夏风情园

优惠政策

自恢复运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可享受免门票入园。

一、开园时间

2020年3月8日

景区营业时间:8:30-17:30

二、现场流量管控

景区人员流量不超过日承载量的50%,瞬时流量不超过最大瞬时流量的30%,暂时关闭室内活动场所(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三、疫情管控措施

(一)购票须知:景区现场执行实名制购票、游览,游客可提前在网上买票,也可现场购票,并按要求扫码填报《疫情防控游客信息登记表》(包括姓名、来源地、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二)入园管理:①为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对入园游客负责,景区严格遵照疫情防控的相关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各项消毒管控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及护目镜;②游客购票时,须出示本人身份证或相关有效证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测量体温、佩戴口罩、信息填报等事宜;③游客通道设置排队侯检间隔线,确保游客安全间距达到1.5米以上;④景区所有设备和娱乐设施及公共区域,均保障每天至少消毒两次以上,重点区域消毒三次以上。

进入景区安全四步走

滚钟口

优惠政策

1、对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退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警官证、军官证、士兵证或相关有效证件)实行景区首道门票免票优惠。

2、对湖北籍游客及宁夏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在宁工作证件)实行景区门票半价优惠。

3、在旅游旺季期间为医疗工作者开设优待窗口和绿色通道。

优惠时间:自2020年景区恢复营业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一、开园时间

2020年3月6日

营业时间:9:00-16:00

注意事项

疫情防护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为了保证游客游览安全,滚钟口景区已加强公共区域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同时,请您出门做好防护,并正确佩戴口罩。

进入景区安全四步走

入园须知

1、 疫情期间景区入口设在大门北侧停车场处,为保障广大游客的身体健康,疫情防控期间景区暂不接待全国疫情分类中一、二、三区的游客,敬请谅解。

2、为确保游客安全,所有进入景区的人员需要佩戴口罩。景区将在入口处对入园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未佩戴口罩或体温检测异常的人员不得入园。 游客在入园时请保持间隔1.5米的安全距离,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

3、在疫情全面解除之前,景区内不得开展任何人员聚集性活动,一经发现,工作人员将予以制止。

4、景区内所属餐饮点和封闭性景点暂缓开放(文史馆、餐饮点及各寺庙暂时关闭)。景区采取了全方位的消毒防疫措施,对景区大门、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桶、山庄、寺庙等周边公共区域及设施定时消毒。

请广大市民、游客积极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卫生、安全、有序的游览环境。

最美地名摄影 | ​守卫在贺兰山下的宁夏古塔--拜寺口双塔

宁夏最美地名摄影作品优秀作品展播

优 秀 奖

宁夏古塔-拜寺口双塔

郑文著

拜寺口双塔

在银川市西北约50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坐落着一对古塔,形如兄弟,守卫贺兰山下。

拜寺口双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距今近1000年历史,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西夏考古、建筑、佛教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该塔是一对砖砌佛塔山口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

双塔以西的方塔遗迹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序》为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印本,为中国印刷术发明时间的断代发挥重要作用。

掌政赵家湖

张志津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本文摄影师:郑文著/张志津 ,最终解释权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有。睛彩宁夏经授权发布。

记录贺兰山下峥嵘岁月传承五湖四海奋斗精神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里的创业史

时间像一支如椽巨笔,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谱写着激扬的时代歌曲。一座城,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核,才能让全城人民齐心协力,60年如一日,代代传承,在荒滩上创业,在群山中寻宝,奉献出宁夏的第一度电、第一吨钢、第一吨煤?该有怎样的坚韧品格,才能在新时期转型发展中壮士断腕,将过去的辉煌藏起,再出发重觅发展机遇?七月流火中,记者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试图从这里寻找石嘴山人砥砺奋进,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密码。

工人们获得政府批准才能加入“三线”建设的队伍中

宁夏工业文明从这里起步

7月26日,骄阳四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像往常一样,迎接着一拔一拔前来参观的人们。高温酷暑并没有挡住人们热切的心情。

公园门口是一座高高的黑色雕塑,在阳光下闪着乌油油的光芒。雕塑是一位戴着安全帽的煤矿工人头像,面相朴实俊朗。他朝着东方微微扬起头,仿佛刚刚完成作业从地下矿道里上来,迎着初升的阳光,眼里透出既欣喜又刚毅的目光。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的大型工人形象雕塑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是目前我区唯一一个以工业留存遗产为基础,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工业主题公园,在原大武口洗煤厂的基础上,将厂房、车间、传送带、储存仓、机器设备等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了独具工业文化特色的遗址公园。位于遗址公园里面的宁夏工业博物馆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和实物,全方位记录了石嘴山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历程、重要事件、建设成就,讴歌了几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相得益彰,成为石嘴山工业文明的一个地标名片。

1958年,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郧同志(前排右二)来到石嘴山考察调研。这是他从矿井里上来时和工人们的合影

岁月留痕  记录“三线”建设激情岁月

7月26日,工业遗址博物馆里,幕墙上划过一个个闪着荧光的名字:赵军政,23岁;李进孝,21岁;张金盛,20岁这一个个年轻人,都是为了石嘴山的工业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三线”建设者。博物馆利用全新的科技手法,将他们的名字设计成从浩瀚的太空中一一落下,又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如一个个美丽的流星翩翩而至,又飘然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想象与思念,引人驻足良久。

星空下一个个工人的名字,他们为我区的工业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雄远去,音容苑在。抚今追昔,武宜臣老人感慨万千。

当天,曾担任石炭井二矿宣传科科长的武宜臣老人站在自己拍摄的照片前,给记者讲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老人已经8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乐观健谈。边走边看,老人时而激动地指着:这个是我拍的,噢,这张也是我拍的,你看,过去的工人就是这样工作的,苦得很……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些现场,陷入如烟的往事回忆中。

博物馆在建设时,采用了大量建设时期的老照片,其中有有一部分是武宜臣老人拍摄的。1960年,年仅14岁的他随着“三线”建设大军,从老家安徽宿州来到石嘴山,当了一名井下工人。打掌子面、采煤、掘进、运输、电工等各个岗位工种都干过,这一干就是9个年头。对井下工作的熟悉和对工人兄弟们的深厚感情,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从1969年起,他被调到了石炭井二矿宣传科,一架老式箱式照相机伴随着他跑遍了矿上的角角落落,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勤奋好学的他,还自学了冲洗照片的技术,他拍摄的照片和采写的文章,多次被宁夏日报刊载。

武宜臣老人拍摄的运送煤炭的火车

“我那时候的稿费多的嘞,一级工的工资才八十多元,我一个月的稿费就能有七八十元,稿费单几乎每周都有好几个,同事们老让我请客。”

回忆起过去,武宜臣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站在一幅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幅照片前,老人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是1970年前后,矿上推行了计件奖励制度,井下工人按个人进度计发奖金,这项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激发了工人们勇争第一的干劲。那天早晨,从井下又传来掘进进度再创新高的好成绩,喜讯传开来,矿领导、井上工人都兴高采烈地聚焦在井口,迎接英雄工人上井。武宜臣将镜头对准井口,当三名工人升井后,面对着迎接他们的人群,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武宜臣迅速按下快门,抢拍下了这一幅经典照片:画面中,三位工人占据了中心位置,虽然他们的脸上还沾着煤灰,但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他们的脸熠熠生辉,生动传神,笑容淳朴,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将一代煤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照片上的三位工人成为“三线”建设时期石嘴山煤矿工人的经典形象,被不少报纸杂志选用。

武宜臣老人在自己拍摄的照片前讲述创业年代的故事

群山沸腾 述说艰苦创业故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基地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他还指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石嘴山建市60多年的建设发展史,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内涵,而生态工业文化是石嘴山市的历史积淀和城市底色,这一资源在宁夏是唯一的,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大型雕塑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人拉肩扛运送物资的场景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的入口两边地砖上,生铁铸成的路面标牌上镌刻着一串串令人望之便热血贲张的数字:1951年,203人,我们来自北京,在贺兰山下,吹响了开发建设集结号;1957年,5000人,我们来自山西,在贺兰山腹地筹建石嘴山矿务局“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奔赴石嘴山的建设者超过了10万人。当初还是一片荒滩的惠农区,建起了钢铁厂、电厂,静默千年的荒山沸腾起来了,石嘴山一矿、二矿,石炭井一矿、二矿,大峰露天煤矿等相继投产,产量连创新高……这段历史值得记录和留存。

镌刻在遗址公园入口地砖上的建设队伍人数

回溯起石嘴山工业建设的历史,一串串数字令人瞩目,一个个成就令人振奋:1958年8月1日,设计能力为年产45万吨有烟煤的石嘴山第一个现代化斜井建成投产;1958年11月21日,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动工兴建;1959年11月,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正式发电;1975年9月30日,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竣工投产宁夏工业建设史上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都出自石嘴山这片工业热土。也是这一个个“第一”,撑起了宁夏工业的一片天。20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在石嘴山,一代一代接着干,书写了一段灿烂辉煌的创业史,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代表、优秀职工……他们是石嘴山工业的建设者,也是讲述者。大武口区文旅局副局长高文静说,纪念馆在建设初期搜集素材时,发现“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人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这段历史急需抢救,再过一些年恐怕就找不到见证人和亲历者了。抢救和记录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迫在眉睫。

博物馆中复制的炼钢炉

老照片背后的奋斗历史

在博物馆一进门的墙面上,何善连一家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年轻时的他英俊儒雅,初来石嘴山时还是个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在石嘴山60多年的工作生活中,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1960年6月,18岁的何善连收到了远在他乡的姐姐何淑琴的一封来信。纸短情长。信里姐姐嘘寒问暖,字字体现着对弟弟现状的关切。姐姐说,她已经从陕西西安调到了宁夏北部的石嘴山,问弟弟愿不愿意去找她。

何善连母亲早逝,姐姐对他的爱护像母亲一样。石嘴山是什么样的?是否值得他离开故乡?一遍遍翻看姐姐来信,从姐姐的描述里,何善连生出许多对于石嘴山、对于未来的想象。一夜未眠,他去意已决。

何善连一家的照片

彼时的何善连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农场当通讯员。得知他要去西北投奔家人,农场负责人不支持:“你才18岁,去西北的深山里找家人,就不怕危险吗?”

次日凌晨,何善连饿着肚子,用扁担挑着铺盖和衣物偷偷跑出了农场。到了火车站,他向售票员买前往石嘴山的车票,售票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目的地。他在窗口前用手指比画,写下石嘴山三个字,售票员还是摇头。

“最终买的是到包头的火车,下站后,那里的列车员告诉我,有直达石嘴山的火车。”再次回忆起独身前往石嘴山的过程,何善连历历在目。

辗转抵达石嘴山市惠农区后,何善连怔住了。他曾对贺兰山下戈壁滩的荒凉有过最坏的估计,但现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山与山之间没有像样的路。戈壁滩上一年四季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那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地努力工作,生怕自己落到别人后面。吃的穿的都不在意质量,有吃穿就行。”何善连回忆,当时大部分工人吃食堂、吃大锅饭,“杂面窝窝、高粱米和白菜、土豆做成的杂菜汤是最常见的吃食。”每人一月21斤粮的供给,年轻人吃不饱,也有在戈壁滩打草籽吃的。

工作服就是一年两身,一身棉衣一身单衣。但在山里搞建设,磕磕碰碰和劳损都难免,很多人的衣服穿不久就有破损,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常见。如果谁穿了新衣服到工地,反而浑身不自在,担心太高调。

“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们用羊皮筏子运送物资

当时,大武口区还是个镇子,只有一条柏油马路,其他的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仅有的小百货店和邮局都在平房里。“想在商店里买个牙膏、牙刷这样的小东西都没有。”

何善连和同事们在地上挖出来能睡人的地窝子,把帐篷搭在坑上面遮风避雨。风一吹,呼啦啦地响,刚睡着又被吵醒。“最难熬的是遇到成群的蚊子,只能把衣服包在脸上和身上裸露的地方,实在累了自然就睡着了。”

从惠农区调到大武口区工作,漫天而起的大风让何善连心悸,“能把豌豆大的砂砾刮到脸上”。一次何善连正上班,突然大风卷起沙尘暴“碾压”过来,很快一米外的工友都看不清了,风大得能把人刮跑。

博物馆里的大型雕塑,这是当时煤矿、电厂、钢厂工人的代表形象

1963年,何善连回老家探亲,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老家的农村妇女王青素。之后的20年里,夫妻俩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何善连每年才能回家探一次亲。

1986年,王青素带着大儿子何云辉、二儿子何卫东、三女儿何美艳、四女儿何美芳来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逢年过节,儿孙满堂,何善连总会给后人讲起当年“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并以建设石嘴山为荣。从独身到石嘴山市打拼,到全家18口人、四世同堂,何善连自称有幸福的一生。他感谢党养育了他,给了他工作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感恩共产党,他给自己的两个重孙起名何好、何佳,寓意共产党好,生活佳。

这块乌金是1984年大峰矿赠送给大武口青山公园的,是该矿挖出最大的一块乌金

记者手记

一座博物馆,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命题。

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人才汇聚在贺兰山下,创业、奋斗,一代一代接着干……行走在石嘴山工业遗址博物馆,记者在这些故事中寻找到了石嘴山人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乡的传承精神,寻找到了石嘴山这座城市五湖四海精神的硬核密码。

在记者采访当天,恰巧碰到宁煤运销公司计量科的党员前来纪念馆参观,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该科员工胡亚红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老人随着“三线”建设大军来到了石嘴山,在煤矿上干了一辈子。如今,自己作为“煤二代”,继续坚持在煤矿的一线岗位上,接过上一辈人的事业,自己很是自豪。

在石嘴山,像胡亚红这样的“煤二代”“煤三代”很多。随着宁东基地的建设发展,石嘴山近15万工人转战宁东基地,继续为我区工业事业贡献力量,接力棒正在一代一代传下去。胡亚红和她的同事们每月有一半时间要离开大武口的家,前往宁东上班。记者问她苦不苦,她笑着说:“这点苦算啥?咱们的父辈们受的那才叫苦。”胡亚红和她的同事们拉展党旗,在博物馆门口合影,鲜艳的党旗映红了大家的面庞。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石嘴山市进入产业转型,宁夏的煤炭工业重心从石嘴山市转移到了宁东工业园区。宁东的人才输送,离不开石嘴山的支持,石嘴山和宁东像接力棒,延续着宁夏工业发展的脚步。

记者在和武宜臣老人告别时,他说:我家里有3个u盘都保存着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开发建设的照片,五湖四海同胞以天地作铺盖,排除万难,一点点铸就了石嘴山的工业腾飞。能够让后人看到这些记录矿工艰苦奋斗精神的照片,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石嘴山的今天是我们五湖四海同胞共同艰苦奋斗出来的。

这,应该就是石嘴山五湖四海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石嘴山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代接着一代干,以60多年的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命题的生动诠释。

据了解,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已有5万多名游客身临其境了解宁夏工业发展历程,品味独具特色的工业文明,感受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截至目前,宁夏工业纪念馆接待红色教育团队204批次5000多人次,成为我区和石嘴山市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宁夏日报记者 谢薇 朱立杨 李良  实习生  魏宇/文/图)

更多新闻请关注宁夏新闻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11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