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三原合汁挂面

三原合汁挂面

三原合汁挂面居三原县传统风味食品之首。制作工艺精细,深受消费者青睐。以老厨师康占鳌制作的为佳。

合汁有几个步骤,首先要炖臊子,它是在干爁臊子的基础上做出汤来,干爁臊子不是一般的炒肉丁,而是将猪肉按肥三瘦二的比例用刀砸成肉末加入米醋,用小火炖煮至肉香汁尽为止。臊子炖好了,还得制鲜汤,所谓的制鲜汤,也不是一般的单纯的肉骨汤,它是用肥母鸡、猪骨、猪肘子为原料煮成白如奶,鲜香四溢的汤汁。

这些齐备了,就可以“合汁”了,合汁其实就是“调和”,用精盐、胡椒粉各种调和料及加入猪油勾上芡粉加进刚才的鲜汤里调制而成,这是个手艺活,味道是一方面,口感和外观更是显水平;汤不能调稀了,稀了不好看也不好吃,更是要调出汤的鲜气来,让人不吃闻着都香,地道的合汁那是能把人从大老远就馋进屋的。

最后放入早已泡好的挂面或粉条在开水锅中焯透,倒入碗中,调上合汁就可以吃了。如果汁水调得多,吃时还可以泡上薄饼,那味道实在是酸辣清爽、鲜美可口,丝毫不亚于啃个猪蹄什么的。

特点:观之晶莹油亮,诱人食欲,令人垂涎;食之酸辣清爽,光滑绵润,鲜美可口。并有利水消肿之功效。

十一北京四合院游玩 体验原汁原味的北京生活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去北京旅游,入住在四合院客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就近在眼前!

1、北京四合怡园四合院

北京四合怡园客栈拥有典型的四合院格局,设有多种不同主题的客房,房间古朴、精致且温馨舒适,房内设施齐全。走进客栈朱红色的大门,让人恍若进了另一个时空,梅兰竹菊主题的客房井然有序地环绕在院落四方,房间不大但很精致。充满老北京风情的大红灯盏、应景的摆设等,透露着时空交错的美感。如果想体验地道的老北京生活,就去四合怡园感受下当地的风情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东公街40号院

电话:010-57263507

2、井园四合院客栈

井园四合院客栈,占地140平米,因院子里保有一眼水井而得名,也是北海公园东墙外一座有点气势的宅院,现在可以为远方的客人提供一处有花园的住所。井园的平面设置:居室花园各占一半,主房有东西2间各自独立的复式卧室,开天窗,床前有明月。中间的客厅共用。侧房是卫生间及厨房。花园分井台品茶区,平台活动区,花草风景区+露天淋浴。井园整院出租,是居家式自助住宿。想要远离市井嘈杂,感受北京的胡同生活,不妨去井园四合院客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内恭俭胡同四巷2号

3、帽儿胡同客栈

帽儿胡同客栈位于北京历史保护区的中心,由传统的胡同四合院改建而成,步行可至许多景点和夜生活区域。帽儿胡同客栈特色浓厚,老北京的“土”京味与新北京的“洋”味相结合,整个客栈是红色的木制的,几乎所有房间都有私人卫生间,有一件房间有相邻的客厅,房费包括早餐。帽儿胡同客栈还可为客人安排机场接送和旅游行程。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28号

4、北京红灯笼客栈

北京红灯笼客栈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以经营涉外住宿业为主的特色旅馆,兼营中西餐饮,旅游咨询服务等。客栈以北京四合院建筑为特色,创造家庭化的住宿氛围。现在旗下有三家分院,都是位于新街口老北京胡同区。

红灯笼客栈被分成三部分,所有的套房都在东园,是靠近主园宿舍区的另一个区域。主园有更多的中国特色和装饰。客栈里的房间都不大,但是一切都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房间每天都会清洁,员工友善而且经理习惯晚上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来为客人提供娱乐。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大街正觉胡同5号

电话:010-83283935

5、北京中堂客栈

始建于明末的中堂客栈,曾是清朝重臣鄂尔泰的故居。走进客栈前厅,浓郁的中国风情把这个不大的前厅装点得既温馨又舒适。整个前厅色彩低调却不失沉稳,正对大门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琉璃影壁,影壁上方挂有木质牌匾,上刻“在堂中”三个大字,两旁则是一副对联“闲庭换步疑是客,春宵倦卧日高起”。这座别致的小院的西北角有一间特殊的屋子,屋子顶高墙薄,天花板由琉璃砌成,可透过天花板看到天空和星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二条12号(西四帅府店)

北京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一壶茶、一曲古筝、一片温暖的阳光和一份独有的静谧,走进老北京四合院,就走进了另一个时空。

及时了解,就上东方天气网,东方网旗下的天气网为您提供全国天气预报以及国际天气预报查询,帮您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方便安排日常生活和旅游出行。

实拍:远近闻名的兴平手工挂面,原来是这么挂成的

陕西法制网官方百家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在远古时期就有“天府之地”和“天府之国”的美称。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渭河流经整个关中平原,使其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十分发达,盛产小麦玉米。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关中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人们日常变着花样吃面条:biangbiang面,臊子面,扯面,裤带面,棍棍面,韭叶面,刀削面,手擀面,汤的,干的,炒的,油泼的,炸酱的轮番上阵。在众多面食中有一种面,不止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远,无论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还是老人祝寿,都离不开一种细长的手工挂面,吃着长长的挂面,祝福长寿平安。

手工挂面是关中地区的特产。其中兴平手工挂面在关中地区久负盛名,而兴平市时下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兴平南依渭水,北拥莽山,关中白菜心,平原米粮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优质小麦,为手工挂面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时下村位于兴平市东北五里的半原上,这里的人们传承着祖辈的传统美德,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手工挂面是祖先们留给后人谋生的手艺,其传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代代的幼儿都是在面架下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从和面起,揉面,搓面,盘条……等多道工序都熟记于心中,平时也没少给大人搭把手。纯手工挂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美食,可谓面中一绝,村民以传统手工加工而成,做工精细,口感筋道润滑,易消化,食用方便,有滋补健胃之功效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时下手工挂面之所以好吃,声名远扬,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既艰辛又繁琐,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村里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学会挂面,首先要学会做人,手工挂面是外圆内空,但是做人要实在厚道,想要把面挂好,让人们吃上筋道爽滑,香满舌尖,回味无穷的纯手工美食挂面,整个制作过程不能有半点弄虚作假。

首先要准备好食材。选用优质小麦,观看小麦颜色,用嘴咀嚼几颗麦粒后,撕扯几下,俗称看麦子有性无性,也就是看有筋无筋,然后加工成高筋面粉。还要准备好玉米面粉和食盐,兴平人有一句口头禅:“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表示商谈事情当面亮明态度,过后不反悔。

第二工序是掺面,也就是和面。先称量备用高筋面粉60斤,倒进一口大缸中,再按一定比例称取食盐,一般比例为6.5%(具体情况根据天气变化而增减),准确称量后倒入一盆中,加水搅拌,待盐充分溶解于水,加入面缸之中和面。和面是一项重体力活,不仅面和的软硬程度以及盐量的拿捏都要掌握恰到好处而且面里不能放任何添加剂,这样面才能拉长拉匀。寒冬的早晨,和面人脱掉棉衣,挽起袖子,洗干净手开始和面,两手伸进面缸里不断上下用力搅拌,顺着瓷缸不停地翻面,两个拳头紧攥着用力向面里揉,同时下手在旁边将清水徐徐倒入缸中,经过不断反复翻揉至缸光,面光,手光,直至全部面粉掺成一团,两手一抓将面团拽起来,不沾缸,不掉渣才算完成,前后一个多小时,面和好后以布罩面,缸顶加盖厚草盘,保温保湿。(现在能好一点,这道工序可以用机器代替)

第三道工序板(甩)大条。面和好半小时后,从缸中拽出面团放在案板上,两手平放在面块上,用力压平后,用切面刀切成较大的条块,撒上面扑防止沾板,取一个长条块两人各拽一头,拉伸抡起甩在案板上揉搓一遍再抻再摔再揉搓,反复多次长条变成胳膊粗的圆形面条,执头有序入缸盘旋放置,如法炮制直至全部长条入缸加盖草盘。

第四道工序盘二条。大条入缸一个半小时后,首先把缸里的头条面扯出摆在案板上,一人在案板边,左手扯住面条的头,右手不断反复来回搓直至搓圆,搓细,搓匀直至擀面杖一般粗放入缸里,另一个人接住搓好的面条在缸里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盘旋放置在大缸中,用草盘盖好。

第五道工序是盘三条。三小时后从大缸内拽出来二条面拉抻搓揉,一遍又一遍直至大母指粗盘旋放置在大缸内,加盖草盘。(所有面连接成一条面)

第六道工序就是上面。这道工序最难熬,寒冬深夜一两点,北方的室外冰霜满天,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室内没暖气的房子滴水成冰,做面人必须要在深夜强忍寒冷而起,此刻人们正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此刻缸里的面冰凉如蛇,可是做面人顾不上那么多,坐在瓷缸边,把两根80公分的竹竿插进相距40公分的���个孔中的木桩上固定好,打起精神,两手攥着三条面,8字形交叉,左一下,右一下,行云流水般快速有序循环往复地把面条缠绕在竹棍上…每上好一轴面,小心翼翼放置在面窖里盖好,两组竹棍留有间隙防止粘连。一个多小时过去,手脚已被冻麻,搓搓手,哈哈气,再活动几下脚,又开始上面,一缸面上完至少也要三个小时,这道工序单就寒冬夜半起来这一点,寻常人都是望而生畏。

第七道工序是开面。 晨曦微露 室外更加寒冷,做面人强忍着寒冷,拖着疲惫之躯再次起来,揭开面窖,双手取出一轴面,别进固定好的开面椽上,两手紧握住下面竹棍先向下悠着拉长至一米多,然后用两根开面棍从中间的空隙伸进8字面中,轻轻划开面条,防止粘连,一轴一轴的取出,开好后又一轴一轴的放进面窑里,盖住草帘子。

第八道工序是挂面。匆忙吃完早饭,开始挂面,挂面架子是一根木椽上钻着两排眼,撑起来大约三米五高。挂面通常需要三个人,上手站在一米五左右的高板凳上,两手各拿一根开面棍,面对面架,下手从面窖取出一轴面,递给上手,上手一手把面棍别进面架孔里,一手按住下竹棍拉抻,又用手中细长的开面棍插入交子面中,从上往下轻轻划开。下手弯腰两手攥住下竹棍,上手在高处再次用开面棍分拨开面条,下手趁机往下悠着拉长,就这样面条最后被拉成三米多长的细粉丝,真是千丝万缕惹人醉,独具匠心面飘香。架子前后两排都挂满了,然后把底下竹棍都固定于一条有孔的方木椽上,防风防鸟。

面出完了,太阳也渐渐升高了,眼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条条面条细如发丝垂直而下,像是美丽的瀑布从天而降,在阳光的照耀下,整齐划一的面条莹白如玉,光彩夺目,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微风吹过,整架面条闪烁着金光,尤如一道道七色的彩虹,轻轻地舞动阡细的身姿。一条条,一丝丝的面条凝聚着做面人的辛劳,正像《朱子家训》中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第九道工序是切面。时值下午,经过晾晒而自然风干的挂面显得更加洁白如雪,光亮夺目,此时就该可以切面了。如果天公不作美,下午的面就得在面架上呆到第二天等风干才能切,切面这道工序比挂面更辛苦。

上手站在高登子上,小心翼翼取一轴面把上竹棍放置口中,再小心翼翼取一轴面,又放置口中,五个竹棍时从口中取出,两臂伸直,四指并拢,双手夹住整齐端住,高高举起,下手把下面竹棍整齐夹住拉展托起,进退一致,上手缓缓从高登子上下来,稍有不���,挂面就会折断,两人配合着把面放在案板上,然后用两个一尺左右的短棍试一下,哪一个刚好量完,就用那个做尺子切面,然后就是捆面。如此循环往复——上板凳,下板凳切面,捆面,十几次才能完成切面这道工序。捆绑好的面再用麻纸三把一包堆起来等候出售。

挂面最后一道工序是包竹棍。就是把粘在竹棍上的面清理下来,清理下来的面人们叫它竹棍,也叫壳垃。这种面非常好吃,跟麻食面差不多。总之手工挂面的制作工序细算起来共有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不然就会半途而废。

如今时下村从事手工挂面制作的家庭有150多户,每天可有两万斤成品面出来,被客商销售到全国各地,一方面解决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由于手工挂面制作的辛苦,年青人都不太愿意学,现在从事手工挂面制作的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每天下午当你走在时下村的街道上,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架架洁白如雪的手工挂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银蛇飞舞,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过去人们贫穷,大都吃不起挂面,只有年老体弱者,产妇,病人,幼儿能吃到挂面。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手工挂面是人们养家糊口的一种手艺,挂面是用来换取玉米充饥,平时能吃上一碗挂面竹棍上剥下的壳垃也算是慰劳自己家人。逢年过节用手工挂面招待宾客,也拿它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尤其是看望坐月子婆娘,鸡蛋挂面是必备的补品。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十里八乡的外村人慕名而来,外地客商也络绎不绝,争相购买。每逢春节 ,喜欢吃挂面的人家都要买上几十斤,作为大年初一早上吃浇汤面的必备之面,有人还特意多买些,做为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远在异乡的游子,还有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年青人,能在春节里吃到家乡的手工挂面,那真是香在舌尖,暖在心中,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吃一顿美食,吃的是一种味道,吃的是一种情感,吃的是一种思念,吃的是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八百秦川势浩荡,莽山苍苍渭水泱,往事悠悠越千载,传说当年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时,就钦点要吃兴平时下手工挂面,这就充分说明了兴平时下手工挂面制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美味可口。俯看渭水唱新韵,仰望莽山奔小康。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祝勤劳善良的时下父老乡亲们,沐浴在深化改革的春风之中,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扬帆远航,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望时下村纯手工挂面的制作,能从家庭作坊的模式中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时下村纯手工挂面。愿时下村手工挂面的手艺传承后继有人,让手工挂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让手工挂面这道舌尖上的美味永驻人间,让手工挂面这种工匠精神世代流芳。

手工挂面时下村,

历史悠久美名扬。

形如玉瀑竹竿挂,

情似霞光彩虹仰。

行云流水寒冬暖,

千丝万缕思念长。

风吹金线醉红尘,

味洒舌尖吻麦香。

(TYX)

作者/来源:二三里资讯咸阳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知道的人太少!这儿才是北京原汁原味的胡同和四合院!

旧时候形容四合院人家有句俗语

“天棚、鱼缸、石榴树、

老爷、肥狗、胖丫头”

前三样说的是景,后三样说的是物

在老北京人眼里,有了这六样配置

这青砖黛瓦的四合院

才算是有了老北京的范儿

时至今日,遍地高楼大厦的北京城里

符合这些条件的四合院已经很少见了

然而,当你去那高高的前门旁边

你会发现,有一大片区域

正再现着四合院里的旧日时光

水街穿巷 三里河畔

高高的前门旁边

或许是爷爷的家

一蓬蓑草,几声蛐蛐儿叫

锦鲤悠游在那荷池碧波中

这是从前门鲜鱼口美食街东行

行至尽头处,拐进长巷头条后

你所能见到的一段美景

这就是去年刚刚恢复旧貌的三里河

它再现了明清时水街穿巷的风貌

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京城中心的水乡风情

如今的三里河畔,春风习习

刘若英老公开的图书馆,正书香满堂

有人在这里阅读,有人在这里休憩

还有人坐在岸边

听风,看水,品味夏日

河畔的石榴树已结满果实

正等着与人们一起分享丰收

一路蜿蜒,继续向东,行至尽头

便是另一片文物保护区:草厂胡同

北京保存最好的

老胡同片区之一

从三里河公园东边尽头出来

就是草厂三条,这是一片浩大的文保区

它西至草厂三条,东至草厂十条

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

南、北芦草园胡同共17条胡同

总长度约3500多米

这是一片独特的胡同片区

历史上,北京南城很多地区

不同于传统胡同的东西走向

尤其是草厂地区,以南北走向为主

只在中间被草厂横胡同拦腰穿过

从而分成南片和北片两个区域

是北京老胡同中保存得最好的

没有经过大拆大建的区域之一

胡同狭窄曲折,平均宽度1.5米至4.5米

不宽的路旁,尽是高高的院墙

院墙上偶尔伸出几枝果树,随风摇曳

院墙下偶有几簇细竹、藤萝与石榴树

还有那覆盖住整个胡同的葡萄架

上面的葡萄粒粒青涩,正静待成熟

葡萄架上的鸟笼里,小鸟啾啾而鸣~

旁边屋子里隐隐传来饭香

大妈在叫唤着孩子,该吃午饭了

修缮之后,这片区域变得更整洁

就连葡萄架,都设计的跟艺术作品一般

也变得更像我们梦中的四合院

青砖黛瓦,葡萄爬架,鱼缸荷花遍布

直如梦回明清,那时的北京城,最美

静静走在蜿蜒的小胡同里,环顾四周

绿树,葡萄,青砖黛瓦的胡同院子

就连路灯都是那种让人怀念的”木灯“

院子外面还有荷花、竹林、葡萄架

还有葫芦、丁香花等等……

每一分景致,都让这里生机盎然

据说,就连这脚下的石路都匠心独运

由于胡同太窄,机械进不来

铺路的石砖只能靠人抬进来

一块120厘米长、40厘米宽的石材

需要四个石匠通过绳索抬进胡同

再由两个石匠现场打磨石材

耗时至少一天,才能把石砖铺下

从草厂三条到草厂十条

17条胡同,约16公顷面积

就靠着人抬手磨,砌成了今天的模样

更美的则是两旁的老房子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

都遵循了旧时的规制

灰色的砖墙和石路、木制的灯杆

还有红色的窗框及大门

甚至门前还安置了石蹾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门蹾

走进某户人家的院子

忽略那略显杂乱的布置

只需抬头看看那回廊,雕梁画栋

可以想见,旧时这里多么高雅奢华

连墙壁上的小装饰都遵循旧时规制

入眼所见,这就是明清时的四合院呀

这才是老北京的古韵,老北京的风情

而修缮后,除了恢复了旧时的风貌

在某些方面也与现代有了接轨

比如,平常挂在外面的空调外机

在这里被改移到地面

并装进金刚砖材质的砌台内

用可活动的百叶封闭起来

上面再放上一盆绿植

就成了胡同两旁的点缀

在细节的设计上,修缮后的区域

每条胡同都设计了一种主题绿植

比如草厂六条到九条的主题绿植

分别是棣棠、茶条槭、丁香和玉兰

薛家湾胡同的主题植物则是石榴

另外,在穿街走巷的胡同里

还设计了街口休息区、荷花池和小喷泉

让人能清楚的感觉到胡同里的美好

历史遗留的痕迹

草厂地区地处前门附近

旧时这里也曾有过繁华盛景

虽然大部分痕迹已随时光消散

但总有那么几处痕迹,常驻人间

钱氏宗祠

历数百代,一家一姓之宗祠

钱氏宗祠可谓赫赫有名

钱家祖上为唐末五代时吴越武肃王钱镠

他统御江浙时,保境安民,使江浙一时繁荣

他的后代遵循他的训诫

“子子孙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自此以后,钱氏受到历朝历代的尊敬

众多名人如苏轼、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人

都对钱氏有极高评价

也因此,钱氏在唐时便拥有了传说中的

“金书铁券”,俗名免死牌

如今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历经元明清等各个朝代,钱氏后裔流落四方

其中在北京的一支于清代建立了这座家庙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钱氏后裔能人辈出

如文学家钱玄同、钱钟书;

科学家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

外交家钱其琛及钱正英等

都是钱氏后裔

地址:薛家湾胡同39

门票:无【不开放】

铁山寺

一座小小的寺庙,毫不起眼

外观看起来就是普通的民居

但在历史上,它却赫赫有名

它是当年三里河两岸的两座寺庙之一

据考证,它建于明朝正德1515年

是京城少有的明朝古寺

这些年拆迁,只余正殿

或许再过些日子,就没了

地址:珠市口东大街217号

门票:无【未开放】

地藏庵

一座跟民居一般的尼姑庵

没有牌匾,如果不是邻居告之

小北根本想象不到这居然是修行地

里面也没什么殿堂

一间一间小房间紧紧挨着

安静无比

地址:北桥湾街10号

门票:无【修行地,不是景点】

雷音禅林

草厂地区仅存的两座寺庙之一

它坐落在三里河河道所在之处

北芦草园胡同边

历史上,这条胡同横断草厂诸巷

它西起青云胡同,东衔薛家湾胡同

这段区域明代称芦苇园

到了清代则是外五城属中城

如今,禅林大门紧闭,似乎不开放

资料显示现存主路两进

后院已经划为东西两院

前后殿也已经人为隔断

地址:草厂五条33附近

门票:无【似乎并未开放】

湖北孝感会馆

一座破落的小房子

如果不是门牌显示,极易错过

据邻居大叔说,这里已进入修缮计划

地址:草厂七条19号

门票:无

广东惠州会馆

就在孝感会馆斜对门

大气,已经修缮一新

红砖看似崭新,实际上

它可是真正的古物

墙外还点缀着生机盎然的葫芦

至于墙内,据附近邻居说

目前会馆内部也装修完毕

何时开放,就静请期待吧

地址:草厂七条12号

门票:无

江南南安/袁州会馆

两个会馆,貌似在同一座院落

朱红色的大门气派典雅

似乎已经装修完成

地址:草厂七条4-6

门票:无

从草厂胡同出来,向南

就是地铁7号线桥湾站

再往西行,不过十分钟左右

就是最近大热的世纪天鼎商场

旁边还有三里河、大栅栏、前门

你看,周末逛街的地儿

有了!

交通:地铁桥湾站出,北行即到。

文/摄影 老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20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