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安公桥油豆腐

细而软,泡而酥,色泽金黄,表皮绵实,内如丝网,富有弹性,存放半月不变质。可作蒸、炒、炖主菜,又可作多种肉食配料。与粉条可做“银线吊葫芦”,同豆芽作成“弯钩戏和尚”等。做配料久炖不烂,凉拌其味鲜美。

安公桥油豆腐

「学东莱 创枫桥」打造新时代雷锋公安派出所之一——新抚公安分局千金派出所

抚顺市公安局

学东莱精神

做警营雷锋

【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千金派出所】

牢记神圣使命践行民生警务

新抚公安分局千金派出所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华安小区内,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共七个社区,人口35700余人。派出所共有民警32人,党员22人,平均年龄33岁。下设办案中队、社区中队、勤务指挥室等机构。先后荣获抚顺市“十佳派出所”、市级“青年文明号”、新抚区“最美团队”等荣誉称号。千金派出所以民生警务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结合辖区商企营商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促和谐、保平安、惠民生、谋发展”的总体战略,聚焦公安建设目标,净涤执法顽瘴痼疾,力施“大起底、大讨论、大走访”三大主题活动,以最高站位、最实举措、最强力度开展民生警务,依法为辖区商企营商发展打造良好治安环境。

以民生警务

为核心

打造平安千金商业圈 树立护企利民新形象

千金派出所管辖区地处“南站商业繁华区”,该地区是全市的交通枢纽中心,万达、浙商、裕民等大小商场林立,人员相对密集,流动人口众多,治安形势在全市最为复杂,近年来,千金地区年均刑事发案200余起,治安案件发案1600余起,占比全区高达26%,且多以盗窃等侵财案件居多。辖区营商发展状况在全市举足轻重。为此,千金派出所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防”为先手,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为载体,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升强度和硬度:一是聚焦“一条主线”,全面梳理排查。以强化政治建警、整治顽瘴痼疾为主线,聚焦易于反弹,久治难愈的执法问题,全方位开展“法治体检”,全面梳理2019年以来辖区受立案,行政执法,“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工作情况,深度剖析执法理念、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足,列明问题清单,判定整治责任,教育引导全所民警引以为戒,依法办案,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二是加强党建发挥引领。当学雷锋标兵,做营商环境先锋,在“人人都是活雷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中,所里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党支部、各党小组积极采取推进“大讨论”的措施,通过学习讨论、答题竞赛和演讲等形式深化“大讨论”的开展。党员的模范行为深刻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民警的“大讨论”热情,全所上下形成了“大讨论”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同时,转变警务工作理念,变治理参与者为工作主导者,让社区党务、政务、警务三者加速在“大讨论”活动中融合,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如派出所党支部与万达广场党支部组建了“万达社区青年志愿者公益服务队”,传承雷锋精神,大力开展爱心公益活动;与抚顺银行新抚支行党支部组建了“反电诈联盟”,大力开展“反电诈、反洗钱”宣传活动。三是以民生警务为核心。前置警力,深化“五大警务区”工程,在辖区商贸繁华区推出“五大警务区”工程,其主旨就是“见警、亮警、强警”,打压犯罪空间,为辖区百姓安居和营商创造可靠的治安保障;推出深化警企融合“三贴近”贴心工程。即,贴近商企,贴近街道社区,贴近百姓生活,在每个重点企业建立警务室,安排一名民警,通过“三贴近”工程的运转,为辖区重点企业建立协作机制,想方设法、主动靠前服务,为商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10月3日12时许,报警人霍某到千金派出所报警称其放在工地的两台汽油发电机丢失,价值近万元。所案件中队接警后立即展开侦破工作,通过视频筛查,迅速于13时45分左右在案发现场附近将嫌疑人卞某抓获,并起获了赃物,卞某同时还交待了其它5起偷盗案。

以服务群众为根本

用创新实干提升实效 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把“三大主题”活动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强劲推力,把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厚植于永恒的使命当中。坚持“三大主题”效能,强化“三个结合”,优化“三个窗口”。强化“三大主题”与省厅“万名民警联万企”相关要求的结合,切实做到全警触动,全警行动,大力开展警民结对“一帮一”活动,让民警与辖区困难家庭、困难儿童、孤寡老人结对帮建,增强民警的责任感、使命感,增进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支持与依赖;强化“三大主题”与便民惠民服务的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采取“人工+智能”模式,网上网下、虚拟现实同步推进社区警务和窗口服务工作;强化“三大主题”与各职能部门的结合,派出所牵头协调电力、物业、燃气、自来水等关于民生的职能单位,组建“社会联动服务网络”,为群众求助事项提供对口服务。优化政务窗口,扎实开展“放管服”改革,推进在线服务、实体服务,自助服务“三位一体”建设,不断完善一窗办、网上办、简化 办、应需办的“四办”工作模式,兑现“只需跑���次”的公安承诺,加快形成了全覆盖、全天候,全日控的抚顺公安政务服务新格局;优化信访窗口,推出积案化解攻坚办、领导接访阅信跟进办、为民解忧马上办的“三办”举措,开门接访、办理群众举报、化解积案等;优化案管窗口,重拳整治接警环节不处警、不登记、不流转问题,彻底整治“三个问题”、彻底整治“审问室”脏乱差问题,看管嫌疑人不认真、随意性大问题,坚决推进案管窗口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制度化。通过“大走访”效能,为最终实现公安服务保障职能的多角度、全方位打下坚实基础,把服务人民的理念厚植于永恒的公安使命当中,努力为商企和百姓安居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内部环境。辖区一老人为其外孙女上户口,因女孩的父亲和母亲离婚,老人多方找寻女孩父亲都未果,眼瞅着到了上学报名时间,派出所户口内勤主动帮助老人进行查找,先后打了上百个电话,最后终于为女孩如期上了户口。今年9月1日16时许,派出所接到万达广场二楼一业主报警称丢失了一条价值600余元的品牌长裤。接警后,办案人员本着“快破民生小案,及时追脏挽损”原则,立即出警到达现场,通过走访和侦查不日之内便将盗窃嫌疑人李某抓获,为业主及时挽回了损失。

以警民联勤

为载体

创建治安联动体系 强化辖区营商环境综合治理

以属地派出所为龙头,创建多部门联动群治组织,针对辖区五大商圈较为集中,人流量较大,阶段性治安案件多发问题,由属地派出所牵头,联合行政执法、商企、街道、工商、消防、卫生等部门实施综合治理。一是充分发挥“五大警务区”联调室的作用,把前置的警力和警务活动作为商圈营商环境治理的主力军,积极努力地展开各类警务活动,对商圈内容易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不论是警务类和非警务类的警情,全都第一时间作出反映,能够进行现场调解解决的,现场处理,繁琐的警务警情交由所里处置,这种短平快的处警方式,不仅及时处理了辖区的治安问题,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无需报警正规处理的警情,减轻了所办案队和值班人员的负担,当事群众也非常满意。二是强化辅保联勤巡逻,派出所派出专人分别对商圈各大商场的保安和所里的辅警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从法理法规,业务知识和各类问题的处置等都作了详尽学习和演练,完全达到辅警和保安职责的要求,进而上岗,由警务人员组织划界巡逻执勤活动,在商圈内基本达到了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巡逻防控,严密构建了辖区商圈治安联动体系的基础框架。此举既解决了警力不足的短板,也为辖区治安综合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努力发挥群治的积极配合作用,派出所警务室在商企管理部门的支持协助下,从五大商圈业户中选择几家有威望,管理能力较强的业户,分户分段进行管理,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负责治安联保工作,“用自己刀削自己把”,业户与顾��的小纠纷小矛盾迎刃而解。这样有效地减轻了辖区内商业网点的警情,更达到了群防群治的目的。一年来,在扶持“地摊经济”发展、在万达广场“美食嘉年华”和祥和福邸配户以及辖区商企各大活动中,派出所派出联勤警力1000人次,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辖区商企进行保安员岗前培训近300人次,义务为辖区保安员资格考证提供场地和考务人员;协助辖区商企开展大型消防、防恐演习50余场,制定安全预案。

【END】

本期编辑:薇薇、瑞贝卡

雄安新区雄县老豆腐

在老豆腐前冠上地名雄县,是因为雄县的老豆腐有别于其它任何地方的老豆腐。它的特别之处一是豆腐工序多,做得细致,状如脂玉;二是调料种类多,味道丰富,与众不同。这使得雄县老豆腐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成为了一种地方名小吃。

做出一碗醇正可口的雄县老豆腐,并不容易,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首先是泡豆,泡豆在不同季节都有差别,冬天泡的时间要长,夏天泡得水面微起白沫即可,经验丰富的师傅只需估摸时间,看黄豆发起的程度就可以了;将泡好的豆子用石磨磨烂,磨的要尽量细致,避免浪费粮食;磨好的豆子过布包,滤出豆渣,滤下豆浆,然后将豆浆在锅中烧开;再将烧开的豆浆盛入罐、桶之类的容器,晾至摄氏七十度左右,适量加入稀释好的石膏粉搅拌均匀,盖盖儿,放置大约二十分钟,待其凝固成果冻状,撇去表面水沫,用浅勺将老豆腐横向片状盛出装碗,一碗老豆腐的主料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就是雄县老豆腐最关键之处了,浇调料。注意,雄县老豆腐不是浇卤,是浇调料。调料一般有五种:调好的麻酱(要调稀一些),蒜汁,盐水,醋,新泼的辣椒油。调料放齐,用小勺稍微搅拌一下,再一勺勺放到嘴里,老豆腐让你倍感鲜嫩爽滑,调料咸、香、酸、辣的味道充分调动你的味蕾,那感觉就三个字—“倍儿得(得,这里读dei,三声,雄县话是“好”的意思)”!如果这时再配上两根刚出锅的油条或一两个刚出炉的火烧,这味道简直绝了。正是这老豆腐绝佳的味道,使得我小时候总喜欢听到卖老豆腐的吆喝声,盼着家里大人给买一碗解解馋。这些走街串巷卖老豆腐的都是挑一挑子,挑子一头是豆腐罐,一头是一个木箱子,木箱子里面装着调料,这挑子一头轻一头重,类似剃头挑子,我们那里都叫它“一头沉”。走街串巷卖的老豆腐可拿黄豆换,是文明社会少见的以物易物的遗存,因为不用家里少的可怜的现钱,也就成了大人愿意给我们改善生活的吃食之一。这上上下下一晃一晃的挑子也就成了我们忘不掉的儿时的美食记忆。

既使雄县老豆腐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也照样讲究正宗。大清河横穿雄县县城,把老城南北一分为二,早先有一座五孔砖桥,以这砖桥桥头的老豆腐最为正宗。它之所以正宗,是因为它用的水是大清河的水,那时大清河河水清澈甘甜,再加上河水温、柔,保证了桥头老豆腐独特的味道和口感,在雄县老豆腐中出类拔萃。正如水之于茅台、龙井、建德豆腐的重要性一样,是灵魂。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清河断流,县城这一段干涸了,师傅们只好用井水代替,但井水冷、硬,做出的老豆腐自然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河干了,雄县老豆腐失去了灵魂,实在可惜。现在大清河又有水了,但此水非彼水,饮用都不行,更甭提做老豆腐了。再寻最正宗的味道,难了。

话虽这么说,但雄县老豆腐的根脉并没有断,虽经不少改良,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味道,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食客,仍然时刻刺激着出门在外的雄县人隐藏在味蕾下的永久记忆。远的不说,我哥哥十几岁离家,现在快六十岁了,每次回家无论行程多么紧张,也得想方设法抽出点时间来,去吃碗家乡的老豆腐,要不,大老远回趟家不吃碗老豆腐,总会觉得缺点什么,留下那么点遗憾。这味道的确让人割舍不下。

因此人们都说,雄县人在外想家了一定会想到老豆腐,雄县人外出回家来必然得吃碗老豆腐,家乡的味道啊!(原创: 周永战 )

热土 | 豆腐故里 八公仙境

豆腐故里 八公仙境

编者按 八公山区地处淮南市地理中心,是安徽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自然造化的地质奇观和源远流长的楚汉文化在百里八公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八公山发展全域文旅的雄厚根基。近期,我市部分地方文化学者受邀至八公山区采风,入深山密林,揽幽然胜境,拾历史遗珠,形成系列美文。今予刊发,以期共赏析。

乾隆玉笋

金 妤

倪军 摄

乾隆是清朝鼎盛时期一位皇帝的年号,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与八公山有关系吗?这就要说到一个人和一座花园。

一个人,名为孙蟠,寿州人,原名士撝,字十洲,号十舟、石舟。生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在他78岁的人生中,有60年是乾隆执政时期,从他9岁开始一直到70岁,他顶礼膜拜的皇帝就是乾隆。对于这位建立帝制后第一个平定蒙古、编撰了《四库全书》的皇帝,孙蟠是有机会得到朝廷觐见的,因为他曾任广西南宁府知府(南宁市市长)、浙江按察使司(浙江省最高司法长官),累赠荣禄大夫,二品顶戴。

作为跻身二品官员的孙蟠,当朝皇帝乾隆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由此形成了他读书游历、品诗著文又工书画篆刻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写下了《群经析疑》《读书十八则》《十洲诗文抄》《南游记程》《浪游凄响》《旅窗晴课》《乐老堂百廿寿印谱》等书卷。官场隐退回到寿州,在城北八公山的腹地,修建了青琅珄馆,用来吟诗会友,课子授经。

一座花园,指的就是青琅珄馆,俗称孙家花园。作为私家园林的青琅珄馆,山谷清幽,群山依偎,占地数亩。孙蟠像历代文人喜爱竹子那样,在花园里种植了各种竹子,这也是“青琅珄馆”得名的原因。“青琅珄”在诗人们的眼里比喻的就是竹子。唐朝诗人元稹写的《种竹》诗中,就有“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珄”之句;另一唐朝诗人皮日休在《太湖诗上真观》中写到竹子美景时用“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珄”来描绘。

孙蟠觉得,竹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的情态,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精神和生活品质。同时,竹子也是他提笔作画的参照物,竹子展现的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也常常渗透到他在给孙家子孙们的讲经授课之中。

这个阶段孙蟠在青琅珄馆生活的舒心惬意,著文吟诗作画之余,他也时常回忆自己的官宦生涯。在浙江按察使司任期上,他有可能遇到乾隆皇帝巡幸江南。即使没有遇到,孙蟠在杭州府做官期间,大家谈论最多的肯定是乾隆帝巡幸江南的事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六巡江南,在《御制南巡记》中乾隆写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南巡目的既为了探访民情,也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六次南巡的终点都是浙江,杭州府更是每次必到的地方。

孙蟠在寿州的青琅珄馆,每每回忆在杭州府的人生时光,自然会想到乾隆皇帝南巡的盛况。每忆及此,孙蟠对乾隆皇帝南巡很是难忘,以至于魂牵梦绕。一次在青琅珄接待浙江来的朋友,游园后把酒临风,酣醉梦醒之时,发现书案上有写着“玉笋”二字的条幅,他记不起来是谁的笔墨了,只是“玉笋”二字越看越像皇上的御题,他兴奋地捧起条幅,颤抖着声音说:“皇上真的来我青琅珄馆了吗?皇上真的赐我孙蟠御题了吗?皇上这御题真是太符合我的心意了啊!玉笋二字,就是皇上赏赐给我的,比金银财宝都宝贵的御题,‘玉笋’,乃‘玉孙’也,皇上是夸我人品,像玉一样高洁啊!”孙蟠马上喊来匠人,将“玉笋”二字刻在青琅珄馆竹林中一条小径旁的山石上,供自己观瞻同时也向孙家子孙讲述“乾隆玉笋”的故事。

200多年后的今天,青琅珄馆的胜景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玉笋”二字却完好地保存下来。当我们在青琅珄馆的一条路旁边,在像竹笋一样的山石上,我们会看到乾隆体的“玉笋”二字,透过这两个字,我们会想到一位在浙江做官、高洁清雅的寿州人孙蟠,也会想到乾隆巡幸江南的故事。青琅珄馆,就是200年前寿州的一处江南园林。

闪冲清真寺

岳葆春

宋桂全 摄

闪冲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区山王镇闪冲回族村。

《太平寰宇记》中载“紫金山即八公山是也。”既是史书记载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古战场,也是1984年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认定的蓝色星球生命起源“淮南虫”化石的发现地。

该寺始建于明代晚期,距今约400年历史。相传当年闪氏三兄弟以采药为生,从北方流落至此,见此地北临淮河,南倚淝陵,山间奇石嶙峋,林木葱茏,云蒸霞蔚,溪流潺潺,飞鸟翔集,草本野花郁勃茂盛,乡民和睦淳朴勤劳,遂择选八公山麓乐涧套,在此起基筑房,开枝散叶,聚族而居。目前,塘畔溪涧仍然有前朝闪氏三兄弟生活劳作遗迹——石药碾子、石药臼子。

清真寺边聚集闪氏一族,可追溯800年前。《寿州志》“清真指南”篇记载,北宋神宗时期,华夏闪氏先祖中亚阿斯布哈拉国王索菲尔举家来华,封宁彝庆国公,卒赠朝奉王,其子赛亚、孙苏祖沙均封公侯,曾孙坎马丁为统兵元帅,其六世孙赛典赤瞻斯汀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为首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执政六年大胆革新,兴利除弊,深得民众爱戴。1279年,赛典赤瞻斯汀“归真”任上,圣誉隆恩,其五子十三孙,至明代衍变为华夏十三姓:闪、赛、纳、哈、速、马、撒、沙、忽、丁、杨、穆、郝。淮南闪氏系赛典赤瞻斯汀长孙伯彦一脉,400年来,闪氏兴旺发达,仅闪冲近1800人,成为沿淮地区卓有声望的闪氏家族,拥有延淮水南半湾的土地,在当时称为闪半湾。

《淮南市志宗教》记载,伊斯兰教于明朝万历47年(1619年)传入淮南地区。今闪冲清真寺也是当时闪氏家族为遵循传承先祖宗教信仰,集资兴建了闪冲清真寺,并种下一棵银杏树作为纪念,如今树干耸入云端,枝繁叶茂,冠径400平方米,每到深秋时节,金风送爽,黄叶飘零,与蓝天白云绿瓦屋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现属于省级重点保护古树。数百年来,清真寺历经沧桑,历代反复整修扩建,形成了一定规模,也成为江淮地区著名的清真寺。清至民国,闪冲清真寺是以大殿为主的四合小院,青砖小瓦木樑结构,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由于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全坊穆民正常宗教活动,闪家冲清真寺大殿于2002年募集资金重新修建,重修后清真大殿有三间,大殿两侧各有南北讲堂二间;2014年政府投资对女大殿、沐浴房、门楼以及寺院附属设施重新规划设计,重新修建的清真寺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为一座四方合院,布局合理,青石铺装的院落,绿圆顶阿拉伯式建筑,格调古朴典雅,独具伊斯兰风格。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个在古战场中诞生的闪冲清真寺历经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从初建、兴起到鼎盛繁华,见证了闪氏后裔爱国爱家,恪守教义,团结互助,见证了民族融合与发展,见证了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时代脉搏。

老君座

金 妤

宋桂全 摄

在八公山风景区的东边有一座比较高的山,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关注到这座山,这座山在当时和周围的山一起都统称为八公山。郦道元之所以关注八公山中的这座山,是因为这座山的山上有老子庙。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座山的位置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淮水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郦道元是以淮河为视角,说淮河绕过了下蔡古城之后,往东流,经过八公山的北边,这时候,一座山上有庙的山出现在他的视野里。这座山便是老君山。

在今天的百度地图上,老君山非常准确地标注在一千多年前郦道元标注的方位上。之所以叫老君山,就是因为郦道元说的“山上有老子庙”。

郦道元生活的时代正是道教成熟发展时期,郦道元所在的北魏,道教还一度成为国教。这个时候的道教,开始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建立了道教信奉的群仙系统,老子成为天地间至高至尊的神,而生活在八公山的淮南王刘安则成为道教群仙系统里的民间仙人,被尊为“太极真人”。

在此之前,东晋的葛洪在《神仙传》中已经把刘安列为“神仙”,对他得道升天之事进行了生动的讲述。

八公山作为出了刘安“神仙”的山,自然是“仙山”。因此,在郦道元的时代,八公山肯定是道教的一个道场,供奉太上老君,于是,这座山便被叫做老君山。

距今200多年前,一位清朝的学者来到寿州做凤台知县兼理寿州事,他就是江苏阳湖人李兆洛。李知县对他管辖的八公山群山充满了热爱之情,说:“肥(淝)水之阳,八公之阴,其林麓奥美,登临览观之胜,郦氏《水经注》言之颇详。”他学着郦道元,公务之余踏遍八公山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分:“私幸山水之美,游览之胜,足以发思古之壮意。”把自己足迹所到之处记录下来的文字,与旧县志做比较,编纂出了一部16万字的《凤台县志》。这部具有很高史学、舆地学、文学价值的书,对我们今天了解八公山的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李兆洛编纂的《凤台县志》里,对于老君山的描述不像郦道元用淮河的视角,而是用石门潭作为视角,因为一千多年已经过去,李兆洛看不到有老子庙的那座山了,他只能在山的附近找与之相关的联系物:“今县东十五里石门潭崖壁上一洞,阔二尺,高七寸,深二尺,洞内石上有二小穴,相传为老子炼丹炉,熏灼之迹犹存。山巅有老子庙,久圮。”从李兆洛的记录中,我们知道,郦道元时代所见到的老子庙早已坍塌了。

老子庙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老君座”却成为后世人们铭记老君山、老子庙的替代物。

关于老君座的传说,民间流行着这样的故事:老子在这座山修行的时候,飞来一只神鹰,神鹰看中了这座山,想让老子离开。神鹰自恃武功高强,就提出以比武的方式决定胜负:谁能一次将横亘在东北面的云条山打断,谁就能占领这座山。老子不动声色地答应了。比武开始了,只见神鹰展开翅膀,乘风腾跃到天空,旋又俯冲而下,拍打着翅膀朝着云条山冲去,顿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过后,云条山岿然不动。这时,坐在大青石上的老子都没有起身,只是把地上的弓箭拿起来,对准云条山猛然发力,利箭飞出,云条山轰然断开。由于老子射箭发力太大,他坐着的大青石竟然压出屁股的印子。这块大青石就被后人称为“老君座”。被老子一箭射开的云条山断裂处,就是李兆洛《凤台县志》中的“石门潭”。

闲话“神仙灶”“神仙床”

高 旭

陈涛柱 摄

安徽淮南的“八公山”,从西汉以来便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炼丹修道而知名天下,青史多载。山中风光旖旎,名泉胜迹众多,而与中国道家渊源颇深者不在少数。在石门潭边崖岸壁上一空洞中,便有一处据传同道祖“老子”有关的修道圣迹——“神仙灶”“神仙床”。

此“洞”虽不大,仅是阔二尺,宽七寸,深二尺,但洞内石上却有两小洞穴,相传即是老子当年用过的炼丹炉,如若细觅,至今仍隐约可见熏灼之痕。老子当年是否真在此洞中炼丹,尽管难以确考,传说附会成分居多,但中国道家与八公山“道缘”深厚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所言用来形容“八公山”,再恰当不过。八公山古称云条山、北山、楚山、肥陵山,西汉时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修道于此,故终定于“八公山”之名。据光绪时所修《凤台县志》记载,八公诸山“错峙一隅,周围百余里”,南北绵延约25公里,东西约5公里,三面滨淮,一面滨淝,其间最高峰白鹤山的海拔也不过是241.2米。山虽不“高”,却极富“修道”盛名,是华夏群山中一座颇具道风仙韵的江淮灵山。

石门潭四周深林茂密,水流清澈,终年不涸,幽静宜隐,而“神仙灶”“神仙床”居于其中,相得益彰。古时便当有修道之士、山林之人常往来此处。“神仙灶”“神仙床”被后世传为老子修道炼丹之地,亦非全然无因。老子归心于“道”,仙隐名山,是淮南王刘安与“八公”极为倾慕的道家宗师,或许从西汉以来,八公山中众多的名泉胜迹便受此影响,喜同老子与道家相比附,在漫漫岁月里浸染上了浓浓的道韵仙气。

今天的人们来到八公山,怡情漫步在石门潭,如若能一探“神仙灶”“神仙床”,神游远思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的论道修仙之景,再安静遥想道祖老子的炼丹悟道之行,当能别有所感,身心为之一“轻”吧!

山水之胜,因人而显;八公之名,由道而彰。小小的“神仙灶”“神仙床”,于民间传说中寄托着中华先贤的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修仙理想,也寄予着自古以来淮南民众对家乡这座道家名山的倾心热爱之情。实可谓不俗之“圣迹”也!

八公山中的“官财石”

程晋仓

风来或者不来,它都以安若泰山般的心态静静地踞坐在连绵迭宕的八公山林间,看云、看水、看山、看绿荫遮蔽的峰巅,悠然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造化的美妙所在。这是一块长条形的巨大的石头,也不知伴着身边的这物这景有多少岁月,经历了多少春来秋去,见证了多少物事人非,听惯了多少文人骚客抚触下的歌吟。据说这尊位于八公山风景区的乐涧套里、外形极似棺材、长期被当地乡民称作“棺材石”的、先前一度曾为人趋避远之的长条巨石,不知从何时起又因与“官财”二字谐音,被人唤做了“官财石”,特别是其为民间演绎解读含有“升官发财”,坐一下可升官发财的寓意、拥有这个美好愿景的内涵之后,此处便一下子热闹起来,受到来客们的垂青。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美丽的“谎言”,毕竟既能“升官”又能“发财”,追求实现美好人生的目标,谁不期望有个如此好的未来呢。所以,但凡来此之人,跟风也罢、祈愿也罢、好玩也罢,都要走近它,或摩挲摩挲,或上去坐坐,或者贴近留影,甚或还有离开时双手合十,对着它静默祷告一番,许上个愿,以讨个吉利。

总之,无论哪种心态,抛却一切的笑谈和传言,暂且作消遣消遣的打算吧。如果你真的有闲暇,抑或拥有闲暇的心情,就走进层峦迭翠的八公山深处、走近藏躲在妙山森森绿林之中的这尊巨石,一睹它的真容吧。兴许,它真的会给你带来无以言表的欢喜与快乐呢。

这是通往大山深处的一条小径,有富足的氧气,有树草散出的清鲜味道,还有萦绕于耳边不绝的山鸟啁啾鸣叫、更有夹杂在山谷里隐隐袅袅的泉水的淙淙流声。即便你暂不去会见心之所念的“巨石”,你也会在这自然的境地里沉静下许多烦浮的气躁,虔诚与净化心灵中困于凡俗的喧嚣。心平气和地在妙山的峦峰下行走,顺着曲折幽静的小山路,向前、向前、一直向前,当你不经意间越过那截小碎石铺就的土路,猛一抬头,便可与它相遇。此时的你,不仅可以看到,山水沿着山势欢快地淌,其前方不远的坡上,众多青黑色的石头凑在一起似阅兵一样地排着队列展示着容姿。还可以瞅见溪东,片片层状的白色巨石,像是堆叠出一个佛国里的莲花宝座,看了让人心生肃穆。紧邻于其旁的,卓然耸起、似朝天而上的巨大石形,就是传说中那个大名鼎鼎的神乎其神的“官财石”了。它安静地卧在那片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之中,如果单从其正前方来看,没有什么能打动人的特殊容姿,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不大不小的常规石头罢了。但是只要你愿意扭动腰身走两步,转到巨石的侧面,你就会突然地发现它那或叫人尖叫、或令人惊叹的体形——长长的棺身。有模有样,有盖有形。棺盖弧度自然,巧夺天工,与棺身浑然相配。其左、右、后三个截面,陡直平齐,似斧削刨修一样的整饬。此时的你,也许真的会怀疑自己的眼睛,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竟会创造出如此这般瑰丽无比的尤物,直叫人抑制不住双手,想上前去触碰一下。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把持不住自己的定力,盘算着早日去游览一番。

玉露泉

沈国冰

玉露泉,八公山名泉之一。位于八公山深处,南靠小青山,北临玉露山,三面环山,青松翠柏拥绕。环境幽静,景色绝美,似为人间仙境。

玉露泉泉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常年恒温保持在17℃。玉露泉鼎盛时期,每日泉水涌出量约150吨。经权威机构鉴定,泉水富含偏硅酸、锶等12种对人身有益的微量元素,属于重碳酸钙镁型优质矿泉水。泉上建有玉露亭,木结构,上覆硫璃瓦。

民间传说,南海观音取玉露泉水为甘露。有一年盛夏,八公山周围方圆100多里大旱,已经30多天没有下雨了,太阳炙烤着土地,河、湖、塘干涸,百姓吃水困难,牲畜渴死很多,庄稼连片干死。老百姓深受旱情所害,生活在干旱的淫威之下。民间老百姓的疾苦,被南海观音所体察。南海观音准备帮助老百姓解除旱灾。

当时因为大旱,八公山中诸多泉水都已经干涸,唯独有一泉,泉水涌出,丰盛如常。南海观音来到八公山上空,把净瓶口朝下,对这口泉,口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泉水如同蛟龙一般直冲上云霄,被吸入净瓶。观世音用净瓶吸满水,转身返回上空,把瓶口朝下倾倒向大地。净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净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无数生命得到挽救,牲畜们尽情畅饮,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跪在地上,向天上磕头,感谢南海观音降下甘露。因为南海观音是从八公山这眼泉中取水,救百姓于大旱,因此,老百姓把这眼泉称为甘露泉,也叫玉露泉。

“玉液琼浆源于此,露浥清芬醉游人”。玉露泉水,如甘霖,似秋露,喻美酒佳酿。闻名遐迩,声名远传。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八公山,流连于八公山仙境,品饮玉露泉水,用优美诗句描摹玉露泉美景,赞美玉露泉水的甘美。南朝谢朓《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唐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泉,八公山名泉之一。位于八公山深处,南靠小青山,北临玉露山,三面环山,青松翠柏拥绕。环境幽静,景色绝美,似为人间仙境。

玉露泉泉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常年恒温保持在17℃。玉露泉鼎盛时期,每日泉水涌出量约150吨。经权威机构鉴定,泉水富含偏硅酸、锶等12种对人身有益的微量元素,属于重碳酸钙镁型优质矿泉水。泉上建有玉露亭,木结构,上覆硫璃瓦。

民间传说,南海观音取玉露泉水为甘露。有一年盛夏,八公山周围方圆100多里大旱,已经30多天没有下雨了,太阳炙烤着土地,河、湖、塘干涸,百姓吃水困难,牲畜渴死很多,庄稼连片干死。老百姓深受旱情所害,生活在干旱的淫威之下。民间老百姓的疾苦,被南海观音所体察。南海观音准备帮助老百姓解除旱灾。

当时因为大旱,八公山中诸多泉水都已经干涸,唯独有一泉,泉水涌出,丰盛如常。南海观音来到八公山上空,把净瓶口朝下,对这口泉,口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泉水如同蛟龙一般直冲上云霄,被吸入净瓶。观世音用净瓶吸满水,转身返回上空,把瓶口朝下倾倒向大地。净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净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无数生命得到挽救,牲畜们尽情畅饮,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跪在地上,向天上磕头,感谢南海观音降下甘露。因为南海观音是从八公山这眼泉中取水,救百姓于大旱,因此,老百姓把这眼泉称为甘露泉,也叫玉露泉。

“玉液琼浆源于此,露浥清芬醉游人”。玉露泉水,如甘霖,似秋露,喻美酒佳酿。闻名遐迩,声名远传。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八公山,流连于八公山仙境,品饮玉露泉水,用优美诗句描摹玉露泉美景,赞美玉露泉水的甘美。南朝谢朓《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唐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

秀美八公山 清心洗云泉

高 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泉”不在大,清心为佳。在安徽淮南古以汉代淮南王刘安及门下宾客炼丹修道而知名的秀美八公山中,便有一处终年不枯、清冽爽口的怡情佳“泉”——洗云泉。泉以“洗云”为名,正与“八公山”的道风仙韵相融洽,使人闻其名而心向往之。

洗云泉位于八公山区山王镇南塘东南600米,是八公山另一处名胜“石门潭”的源头。“泉”在秀山四围之中,绿荫浓密,禽鸟喜栖,鸣声入云,寂静出尘。“泉”虽不大,但在中国古代著名山水典籍《水经注》里便曾被提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云:“洗云泉水洁,澈心骨,味甘冽,在珍珠、沁月之上”。《凤台县志》中亦云:“北崖趾水从山腹中出,流大石罅间成泉,名‘洗云’”。可见,古时先贤早已深得“洗云泉”之神髓,善品其“水”而知其“味”了。郦道元不愧是华夏山水的“知己”,不因洗云泉之“小”而轻视,一句“水洁,澈心骨,味甘冽”就已将泉名“洗云”的山水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遥想当年淮南王刘安等人在八公山炼丹修道,是否也曾汲取“洗云泉”中之水,是否也曾为其“澈心骨,味甘冽”而流连忘返?泉水之“洁”、之“甘”、之“澈心”,正可让刘安与“八公”洗去尘心俗念,归心于“道”,以秀山佳泉为伴,神游云天之外,获得身心的真逍遥、大自在。“洗云”之名,虽非刘安等人所定,但却与其修道之“志”隔代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一方山水名胜所独具的道韵灵气。

据科学勘测,洗云泉属于恒温稳流量的低钠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十几种微量元素,而当地民众自古制作豆腐便喜汲其水,取其味美甘甜之益。今天的人们如果有机会游玩至此,与佳泉结缘,亦可一品其“甘冽”之味,身心受其浸润滋养。“泉”无言而“水”清“心”,“云”无意而山有“情”。一座秀美的八公山,孕育出一方独幽自处、不求名达的“洗云泉”,这既是自然造化给予今人的无价馈赠,也是前贤明哲遗留给今人的文化珍宝。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当人们漫行在秀丽静谧的八公山,行至洗云泉边,一定能够真正领略到“洗去尘埃群峰秀,云待馨香一泉清”的愉悦之感。因为,“山”不在高,有“道”韵深,“泉”也不在大,味“甘”清心即佳!

乐涧套里的药碾石、药臼石

程晋仓

倪军 摄

八公山不只是一座生态山、文化山,它还是一座古老而神奇之山,在古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享有盛名。据八公山地方史志记载:八公山历史悠久,上个世纪考古学家在考古勘探时,发现山中有举世闻名的古生物化石,在八公山主峰的西南麓曾发现有古恐龙化石,消息不胫而走,地方群众误认为“龙骨”可治百病,纷纷破石而取,致使恐龙化石未能完整保存,仅留下了一些残片。此外在八公山主峰的东麓,曾发现一亿年前的古象巨齿化石,现收藏在淮南市博物馆中。尤其是1978年,考古学家在该地发现了乐涧套中保存有丰厚的古生物化石堆积层。其沉积的植物化石有藻类、单叶及复叶等,随手可拾,拓开后植物的茎络分明,各具姿态,图案像淋漓的水墨画。如今,如果去乐涧套一带还能依稀看到一些痕迹。

八公山主峰枢山(今名白鄂山)西北有乐涧山、亦称黑硖石,今名乐涧套,俗称老涧套。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高林密,翠色醇浓,水清澄澈,饮之如饴,一直是诗人墨客游玩吟诗的山中胜地。今天,如若从主峰眺望山野,则碧树如云,层层叠叠,浮荡翠岚。西望放羊山,满山遍野,洁白的牧羊石耸立山间,如羊群片片居于山野,蔚为壮观。《凤台县志》载:“山,城北稍西十五里,一名老涧套,旧有花木亭,近废。”

古人说的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乐涧套里,最能吸引人寻幽探秘,访古觅胜、考辨遗痕的,当是地处山中较深较偏地域、为当地村民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药碾石”“药臼石”了。这是藏在山腰茂林旁的某处大平石之上的颇有规则的坑。一个位于大平石上、狭长数尺而宽约尺余、状如裂缝,其形如旧时药农碾压中草药所用器物,浑然天成,只是规制大过数倍;相距不远,另有一个状若脸盆、笆斗大小的天然浅窝,如农家常用的“对窝”。两处石迹附近,自然地长出了数株山树,枝干遒劲弯向平石上空,树荫亭亭如盖,仿佛专门生长为石碾、石臼遮风挡雨一般,让世人惊叹。听说,过去在其旁还有与之相配对的带木柄的石锤、石碾,只是现今不知流失于何方。

当地传说,明朝时期,曾经有姓闪的回民三兄弟避兵燹战乱,从外地流落到八公山里的老涧套里定居。他们常年在此山中以狩猎、采药为生,并在山谷间平地上开荒垦地播种作物。每当粮食收获和中草药采集来之后,因山就势,就地取材,利用这一带天然石材的自然条件,在山坡平整石块上从事加工,如今山上留下的石碾子、石臼子和猎坑等,都是当年的闪氏先辈们碾粮食、碾药材的遗迹遗痕。随时间推移,闪氏的后代人丁兴旺、生产发达,成了当地较有名望的回民家族,“药碾石”“药臼石”也被当做珍贵的历史印记保留了下来。究竟这石碾、石臼从何而来?是天然形成、还是乡民劳作、或是当年来此地寻找“龙骨”神药之人留下的“杰作”,如今已不得而知,有待人去求实考证。但有一点值得人信赖的是,在当地的闪家冲、妙山村确有许多姓闪的人家,而且都是回民。

总之,无论怎样的来由,这“药碾石”“药臼石”都值得人身临其境去看一看。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责编 童飞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15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