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食儿、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流传于山西太行山区的河北平山、井陉及山西五台山一带人春节期间的汉族面食小吃之一。因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中文名:砍三刀

主要原料:玉米面粉400克,,黄米面粉100克,

砍三刀

特色:色泽金红,柔韧香甜。

工艺::炸氽法

世界四大名将刀:中国有二,一把砍断倭刀平倭寇,一把重140斤

古代名将有的用刀,有的用剑,有的用枪,有的用戟,每个名将都有自己喜用的兵器。下面说说世界四大名将刀,中国有两把,一把砍断倭刀平倭寇,一把重140斤,“卢阎王”用。

克雷塔斯战刀。克雷塔斯是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第一猛将,他使用的战刀是马其顿弯刀。这种刀源于希腊钩刀或希腊短刀,后被古罗马和马其顿用为军刀。刀长35到60厘米,重0.5到1.2千克。弯刀刀型,刀刃在弯曲内侧,柄头有两个造型,一是鸟头,二是马头,劈砍能力很强,与狗腿刀威力相仿。克雷塔斯每次上阵,都以此刀冲杀。在最著名的格拉尼卡斯河之战中,他一刀劈掉斯皮色瑞达提斯肩膀,救了亚历山大一命。

加里波第指挥刀。朱塞佩加里波第是意大利名将,这把刀是“千人远征军”指挥刀。刀身一面刻有“1861年在那不勒斯”字样,另一面刻有“1861年那不勒斯签约”字样。1861年,加里波第用这把刀指挥由1089人组成的骑兵精锐,打败了两西西里王国10万大军,迫使国王签署投降书。

戚继光战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把“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这把刀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使用的战刀。该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此刀为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该刀专为克制倭刀设计,刀身为精钢打造,脊厚刃薄,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有一条栋线,并采用削栋,在减轻刀刃重量的同时不降低刀刃强度。戚继光这种刀后来量产,装备到戚家军中,被称为“戚氏军刀”。戚继光战刀的劈砍能力相当强,砍断倭刀,荡平倭寇,为巩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勋。

卢象升练功刀。卢象升是明末抗后金名将,天生神力,善用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人送外号“卢阎王”。卢象升用的作战大刀多少斤无考,他的一把练功大刀陈列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的“卢忠肃公祠”内。这把刀原重140斤,因脱落一铁环,现重136斤。卢象升用这么重的刀练功,可见他力大过人。在巨鹿贾庄战斗中,明军被数万清军包围。卢象升指挥兵将打完最后一炮,舞动大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十清兵清将,他身中四箭三刀,仍然大声疾呼:“关羽断头,马援裹革,在此时矣!”最后,卢象升鲜血流尽,力竭战死。

一把把砍鬼子的大刀见证历史

从8月18日起,一个名叫“不能忘却的记忆”的冷兵器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展出,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参观,近距离地感受了一番金戈铁马的征战岁月。此次展出的120余件抗战时期的冷兵器的提供者,是杭州80后收藏家卞建华,这些大刀、刺刀、钢盔等,是他用了10年时间收集的,每一件都是见证那段历史的宝贵信物,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每一把刀都是一部血泪史

“从小学画画,现在是广告设计师。”虽说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但卞建华说,他的专业和历史八竿子打不着。15年前,他考入中国美院,毕业后就留在了杭州,如今定居余杭,“算是新杭州人。”而收藏抗日冷兵器,则要从10年前说起,那一年,卞建华24岁。

“当时正好是抗战胜利60周年,大家也在纪念抗战胜利,但很多都是历史画面和文字资料,我就想,那些战争时遗留的武器装备去哪了?”带着这个问题,卞建华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收藏不像普通买卖,你可以用钱去购买藏品,但它的价值,没有人能说得准。”卞建华说,从2005年至今,他每收获一件抗日时期遗留下的装备,就像是重温了一遍那段血泪史,感受了一回那份厚重而又悲惨的历史。

卞建华所藏,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数量最多,而他视为珍宝的砍刀共有27件,其中不乏汉阳兵工厂、第二十四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等中国兵工厂生产的制式砍刀。

“一般情况下,制式军砍都刻有铭文。”卞建华说,他所收藏的军砍中,就有一把铭文颇为霸气——“杀敌致果7D”,属陆军第七师制式军砍。“这把制式军砍出自中条山战役遗址,有明显的战斗痕迹,虽然品相已不完美,却是那场战役直接的历史见证。”卞建华介绍说,“杀敌致果”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寓意勇敢杀敌,建立功勋,而“7D”则是先后经历北伐、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陆军第七师的番号。据史料记载,1941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攻入中条山,第七师损失惨重。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也是中国军队伤亡比较惨重的一次会战。

在这些军砍中,记者还被一把名为“江浙一带原皮鞘原缠抗战制式军砍”所吸引,细看,刀柄上缠有麻线,末端系有红绸,刀身锈迹斑驳,刀背上还留有拼杀中砍出的缺口。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它是我在2011年从南京郊区带回来的。”卞建华回忆说,从24岁收藏抗日大刀起,山西、陕西、湖南、两广……10年间,他大概走遍了所有发生过大规模战役的地区,从当地农户或者是收藏家手中购得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装备。“当时有朋友传了这把刀的照片给我,第一眼,我就看出这是江浙一带的产物。”卞建华说,与其他制式军砍不同,江浙一带的军砍刀片最为厚实,刀身沉重,且血槽并不是特别规整。而这把刀,极有可能出自淞沪抗战的战场。

除了制式军砍,卞建华还收藏了不少民间砍刀,其中一把砍刀上就刻有“保卫团”“升才捐”字样,“很难说这把刀是哪个战场的遗留物,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民间乡绅捐给保卫团的砍刀。”卞建华说,事实上,抗战初期,由于缺乏武器装备,很多士兵将民间的砍刀作为对敌的武器。如1933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一带抗击日军。当时宋哲元将军就为每个士兵配备了一把锋利的大刀,并成立了大刀队,配教练进行指导。3月9日、11日两度出击,共砍死砍伤日军30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连日本报刊都承认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1937年,作曲家麦新在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这场战斗。于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就此诞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梅花”盔是将士冲锋陷阵的见证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收集抗战部队的装备,除了军砍,钢盔、刺刀、饭盒等装备也在卞建华的收藏名单上,“纵然英勇无畏,仍抵不过枪林弹雨。”卞建华指着一顶盔顶上有一个“梅花”装饰的钢盔说,事实上,钢盔无法抵挡子弹,如果进入敌人火力圈,被击中头部,就意味着死亡。

而说起这顶“梅花”盔,卞建华表示,这是抗战时期桂系部队所装备的“山竹头”钢盔,“是典型的国军南方制式钢盔。”卞建华说,民国时期桂系军队的战斗力在地方派系中就数一数二,抗战期间,日本人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欲平支那,先灭广西”,可见日本人也非常忌惮这些“广西狼兵”。“1937年10月中旬,6万桂系大军直奔淞沪会战前线,当时士兵们戴的,就是这样的‘梅花’盔。”说到此处,卞建华略有哽咽,“如果不是这场战役,这群广西的年轻人一辈子都不会到上海,而到了战场上,他们也就做好了回不去的准备。”卞建华从一本老兵回忆录上得知,淞沪会战过后,这支精锐部队兵员伤亡逾十分之七八。

“这种国造钢盔本身的产量有限,又跟随桂系部队南征北战,至今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像这种原漆并带有原徽的‘梅花’盔更是屈指可数。”卞建华说,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兵工产业落后,所以中国军队装备有大量进口武器,“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武器博物馆’。”除了“梅花”盔,卞建华还收藏了英国造托尼式钢盔、徳制M35钢盔等。

日本军刀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此次展览中还包括一些日本军刀,这与展厅内中国军队的大刀形成鲜明对比,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卞建华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谨记日本军国主义曾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如果我们想要进步,就必须承认别人的优点,并奋力前行。”从他所收藏的日本军砍中不难看出,日军军人配备的刀具质量远远要高于中国部队所佩军砍。

在他收藏的所有日军军刀中,一把带有“南”字标,刀颈一面铭文“满铁锻造之”,一面铭文“昭和癸未年春”的日军九八式军刀比较特别。“‘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南’字代表日本当时在中国成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锻造之’则特指日伪占据我东三省期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制造。也就是说,这批日本军刀是日本人采用我们东北出产的精铁所特制。”

“虽然他们锻造工艺高于我们,但是战争消耗的是资源。”卞建华指着三款抗战不同时期日军使用的“三零刺刀”说,刀柄从早期的每个零件都对号到最后只剩下木条,刀身从早期的制作精良到末期的粗制滥造,说明当时日本国内兵器制造资源已经相当匮乏。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卞建华说,10年来,他觉得自己收藏的不仅仅是文物,它们承载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次是借用工美馆的场地,但我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卞建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更多真实的历史展现给大众,让英雄的赞歌永远被传唱。

扬州“三把刀”文化主题公园在哪里?

到了八月底,市民和游客将可以到长春路去感受体验纯正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和文化。三把刀”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有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三把刀大师工作室等项目,同时引进诸多“老字号”入驻,形成博览、体验、互动为一体的“三把刀”文化聚集区域,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三把刀”文化。

“三把刀”文化主题公园,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三把刀大师工作室、淮扬菜厨师协会等嵌入其中,形成博览、体验、互动为一体的“三把刀”文化聚集区域。三把刀大师工作室既是博览馆,又是体验店,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扬州三把刀技艺和文化,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便于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能够参与其中体验互动。

“三把刀”集聚区重点打造的还有位于长春路北侧的傍花村商业街。“傍花村商业街建筑面积近5000平米,目前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陈万庆表示,下一阶段将利用集群区域优势,拉伸三把刀文化产业链,陆续引进扬州的老字号,比如德胜桥三把刀经营店,经营厨刀的胡顺兴、唐正兴,美发的紫罗兰等,同时还将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吸引“扬州三把刀”上游制造加工企业的入驻,为经营和制造“扬州三把刀”的老字号、老品牌的商户搭建更好的推广平台。

此外,集聚区还将最大程度鼓励传统沐浴、脚艺、美容美发品牌企业进驻,加快三把刀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和创新,开发“淮扬菜大师工作室”、“三把刀文化博物馆”、“三把刀实训基地”、“三把刀青年创业中心”等项目。

图片 刘江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42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